一、选题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课堂‛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课堂教学改革‛是课改的关键所在,核心内容,能否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现行的课堂教学机制,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和推进。实践过程中,‚对话‛ 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策略,开始被广大教师接触认识,并应用于课堂实践,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紧张的状况,为实现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提供了一条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危险的‚花盆效应‛。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只有采用对话教学这种方式,才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
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因此,我提出本课题。以期通过研究能够正确地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的特征,摒弃虚假对话和形式对话,提高师生对话的实效性,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二、具体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促使学生多元体验,引导学生个性表达。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焕发师生间有效对话的生命活力。
2、以期从‚对话有效性‛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微观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总结归纳有效对话的特征,致力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对话的实效性,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3、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入手,转变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对话,关注交往与沟通,构建高效的课堂;以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研究为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自己要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备课本上把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了。以为这样就能驾驭课堂,就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每位教师各负责一个单元教材的备课任务,要求对教材进行解读分析,查阅相关的文本、音像资料,再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然后在每周四下午的教研活动进行备课交流,由该教师说明教学设计意图,阐述个人的教学理念。其他教师补充各自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提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同组教师在交流阅读文本的体会中,思维相互碰撞,在听取他人阅读体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
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
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对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通过学生
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5.学生自我的对话
自我反思对阅读乃至整个学习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我对话是完全开放的,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理解包含四个层次: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是在不断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生成着。在此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力求让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为了让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就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结合课文阅读进行小练笔、每周两记、单元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
三、实验操作 (一)研究思路
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是形形式式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的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只有能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
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作为人的对象的、塑造人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它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总体‚生成‛为旨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要关注教与学双方对意义的理解,强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言说、相互倾听以及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对话就是实现这种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教。教师学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并在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行验证。
2、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利用网络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堂上师生交往的需求或意见。
3、观察法。在课堂上,注意观察搜集师生交往的一些细节材料料,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整理,及时发现自已在组织师生交往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4、案例研究法。通过案例研讨等形式,分析归纳研究课堂上师生交往形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效果。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交
往时的各种现象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
(三)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主要工作:
(1)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 主要工作
(1)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理论学习,完善实施方案。
(3)教学案例,优秀教学案例分析,撰写教学论文。 阶段成果: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9月) 主要工作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途径。 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结汇总,完成课题结题论证。 四、研究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来自教学一线,是广大一线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课题组成员已有多人多篇论文或案例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已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整个团队凝聚力强,合作意识丰富,他们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较高的信息能力,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基本内容,同时借鉴省内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让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课题研究期间,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研究经验、困惑,商讨课题研究的进展、相互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地、科学地进行课题的实验与交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倪文锦 李冲锋
3.《对话教学初论》刘庆昌《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4.《现代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著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