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年级音乐《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

2024-05-01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一年级音乐《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2.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自然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用教材中的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

提问:谁知道这两种乐器是什么?能模仿它们的声音。 学生回答问题,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教师评价及总结,大鼓声音低沉,小鼓声音清脆。 2.学生再次模仿:

大鼓: 小鼓:

加入大鼓和小鼓的伴奏及跺脚、拍手的声势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你能在歌曲中听到他们的声音么?

2.再听:

(1)教师带领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2)教师播放音乐,个别学生带领其他人做动作。 教师评价后,再次个别或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3. 学唱歌词:

(1)再听歌曲,播放《大鼓和小鼓》简谱动画:

学生跟着动画学习歌词,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大鼓——擂起、小鼓——敲起。 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2)再跟动画,学生自由创编擂起和敲起的动作。 教师评价,学生集体表演,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3)分句学唱: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教师评价。

4.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完整演唱,播放《大鼓和小鼓》动画。 5. 聆听《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频,学生背唱歌曲。 (三)歌曲表现

1.再次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学生认真聆听,分辨大鼓和小鼓的力度区别并模仿。

2.引导学生在演唱时用力度表现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

教师评价及总结:我们把音乐中声音强弱的程度称为力度,在音乐中我们把力度大的声音称为强,forte(意大利语)缩写f,力度小的声音称为弱,piano(意大利语)缩写p,你记住了么?

3.看图声音的强弱,想一想,生活中有强弱力度么? 4.边表演边带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

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别之

外,大鼓比较低沉,小鼓比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现大鼓的声音比较低,小鼓的则比较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大鼓和小鼓》,还认识了表示力度的记号:强( f )和弱( p )。

2.《大鼓和小鼓》这首歌,你还能用怎样的强弱力度来表现?下课以后试着唱一唱。

教学反思: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本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仅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