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单元测试

2021-05-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单元测试

1.(2016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深圳中学、广雅中学四校高

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

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1)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前两联承接题目,直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的

所见所闻。首句从空间上着笔,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平齐,极言其孤高;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写古城似乎亿万斯年 以来就一直这样荒凉;三四句通过景物的描写不断渲染凄清的氛围,官署淹没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墙虽在城已空,夜间只听见乌鸦在城头啼鸣,更加突现了古城的衰败、凄清、荒凉,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作用,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对诗句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

分析作用,作用在题干中意境界定,是对情感抒发的作用,又在诗歌的开头应该是奠定情感的基调,总体上看是景物描写的句子,所以应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是渲染、烘托等作用。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

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6分。概括思想感情3分;写出任意一种手法并具体分析3分,如写出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标题和注释。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

抒情和借古讽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尾联中的“不知”进行分析和标题中的“登余干

- 1 -

古县城”以及注释中的“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

2.(2016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11分)

读长恨辞 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1分)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感慨于唐玄宗在

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2分)袁诗感慨的对象是《长恨歌》本身,感慨于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旨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内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君王”“长恨歌”可知诗歌的感慨对象,重点是

结合诗歌做简要的分析。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

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诗人将其“倍沾襟”与“不动心”作了对比。(1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表达了诗人对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态度。(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表现手法的分类和答题的模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抑扬、想象等,答题时注

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效果要和诗歌的情感主旨联系。 3.(2016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①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诗人孤苦悲凉之感;本诗

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诗人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 2 -

桃花水,云

帆枫树林”显然是乐景,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

诗人已近垂暮之年,疾病缠身,孤苦伶 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

注释中的内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重点注意诗中的词语“适远”“老病”“君恩”“百年”“未见”。 4.(2016届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

分)

月 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

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 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方式的题目,注意顺序(主要有高低、俯仰、远近等)、

着眼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手法(主要为动静、虚实和修辞),答题时注意先指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4分) 【答案】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

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1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1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境界即作者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的词语进

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 3 -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肝肺清”分析情感。答题时注意分析其它各联是如何体现这一情感的。

5.(2016届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以下

问题。(8分)

西湖杂诗十四首(其一,其二)

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群。 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⑴两首诗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西湖的美景?两首诗在写景时角度各有怎样的侧重?请

简要分析。(4分)

【答案】(4分)前首诗重在描写西湖景色美如画图。用比喻手法刻画了楼台雕梁画栋如

锦绣交错,漫漫的长堤仿佛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地毯。(2分)

后一首着力刻画西湖游人繁盛。郊外踏青的少男少女。用比喻、借代手法写出了游客的络

绎不绝,和春天特有的细草新泥相映成趣。(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

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⑵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这两首诗(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王朝不思恢复中原(置国家与民族

利益于不顾)的愤恨,(2分)表达了对南宋人民忘却灾难和痛苦的不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抓住诗歌后两句大意及关键

词分析作答。黄任的《西湖杂诗十四首》,既写西湖景物,兼咏南宋史事,寄感慨于写景、咏史之中,饶有风致。由“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王朝不思恢复中原的愤恨,表达了对南宋人民忘却灾难和痛苦的不满。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

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题干中可知,两首诗的情感应该相似,根据这一点,再抓住诗歌后两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即可。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