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益智仁、川卑解、石菖蒲、乌药、(一方加茯苓、甘草梢)诸 药组成。用于膏淋、白浊。症见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 糊。有温肾利湿,化浊分清之效。
膏淋、白浊,其病位在下焦,是由阳虚湿浊下注所致。肾与膀胱相表 里,肾气虚弱,则不能固摄,膀胱开阖失司,湿浊下注,则分清泄浊功能 失调,以致小便混浊不清。本方以川萆薢为主药,有利湿清热、化浊分清 作用,故称“萆薢分清饮”。又《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方,由川萆薢、 石菖蒲、黄柏、白术、茯苓、莲子心、丹参、车前子组成,亦有清热利湿 之功。
磁朱丸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磁石、朱砂、神三味药物组成,为末炼蜜成丸,用米汤或温 开水送服。用于心肾不交,两目昏花,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心悸失眠, 亦可治癫痫。有益阴潜阳,镇心明目之功。
王又原云:“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则目之能视者气也,目之所 以能视者精也。肾为藏精,故神水发于肾;心为离照,故神光发于心…… 惟心肾有亏,致神水干涸,神光短少,昏瞀内障诸证所由作也。磁石直入 肾经,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铁,吸肺金之气归藏肾水。朱砂体阳而性阴, 能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鉴,火能烛,水火相济,因光华不四射欤! ”(《删补名医方论》)由于方中以磁石、朱砂为主药,故各取其一字而 命名也。
滚痰丸
出处:《丹溪心法》
本方由酒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四味药物组成。用于实热老痰, 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痰多,大 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者。有降火逐痰之功。
顽痰、老痰,久蓄下去,往往变生多症;上蒙清窍则发为癞狂或昏迷 ,扰动心神则怔忡惊悸;内蕴于肺则咳喘痰稠;停于中脘则脾失健运,津 液停聚;痰阻气机则胸脘痞闷,上扰清空则眩晕。《删补名医方论》云: “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 之所由名也”。“滚”为速去,
本方除痰之方极快极大,故名“滚痰丸” 。又因方中礞石驱痰猛峻,故又名“礞石滚痰丸”。
毓麟珠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人参、白术、茯苓、芍药、鹿角霜、川椒、杜仲、川芎、甘草 、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诸药组成。用于妇女气血双虚,月经不调,或带 浊、腹痛、腰酸;或瘦弱不孕等症。有益气养血,温补肝肾之功。
“毓”有生养、孕育之意:“麟”,即麒麟,这里喻珍贵之子;“珠 ”,指珍珠,是谓该药丸形圆如珠。本方为治妇女气血双虚,宫寒不孕之 效方。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养血;鹿角霜补肾收敛;杜仲温补肝肾 ;菟丝子补肾益精;川椒温暖下元,诸药合用,可治虚寒、疗经带,使妇 女身强体壮,月经正常,从而能够生育子女,故称“毓麟珠”。
夺郁汤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
本方由苍术、藿香、香附、陈皮、砂仁、苏梗、生姜、草蔻仁、佩兰 诸药组成。用于治疗湿滞土郁、心腹胀满,呕吐泄泻,浮肿身重等症。有 芳香化浊,健脾燥湿之效。
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脾运化失司则水湿郁于中焦脾胃,而成“土郁 ”之证。本方中苍术、草蔻健脾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香附、砂仁 宣畅气机;陈皮、苏梗理气和胃;生姜温中止呕。诸药配伍,可使脾胃健 运,水湿得除。“夺”,有袪湿而不滞留之意。“土郁”之证,应用本方 ,正合“土郁夺之”的经旨,故名“夺郁汤”。
实脾散
出处:《济生方》
本方由白术、厚朴、槟榔、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干姜、茯苓 、炙甘草、生姜、大枣诸药组成。用于阳虚水肿,证见身半以下肿甚,胸 腹胀满,身重食少,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 腻,脉沈迟或沈细者。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之证是谓阴水,缘于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内停所致。 “实脾”,语出《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 先实脾……”,这里
作温阳健脾之意。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着,可使脾实 则水治。《医宗金鉴》曰:“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 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驻景丸
出处:《银海精微》
本方由楮实子、枸杞子、五味子、制乳香、川椒、人参、熟地黄、肉 苁蓉、菟丝子诸药组成,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空腹盐汤送服。用于治疗 心肾俱虚,血气不足,下元虚惫所致之视物不清,如纱遮睛等症。有滋肾 填精、养肝明目之效。
本方所选诸药,如楮实子、枸杞子、熟地黄、肉苁蓉、菟丝子等,多 数均为滋补肝肾之品。目为肝之外候,目得肝血而能视,肾精上注则目明 。服用本方可使肝肾得充,目翳消除,从而使得外界之美景能够常驻于目 ,故名“驻景丸”。
缩泉丸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乌药、益智仁两味药物为末,酒制山药末糊丸。用于下元虚冷 ,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症。有温肾止遗、缩尿固涩之功。
“缩”,有减缩收敛之意;“泉”,原指水泉,这里形容功用如同水 泉的膀胱。本方中乌药温肾散寒,可除膀胱冷气,增强固摄约束之方;益 智仁温补肾阳,能够固暖下元,故有收敛精气作用;用山药糊丸以补肾固 精。共奏温肾缩尿之功。服用本方,能使肾虚得补,精气益固,寒气温散 ,遗尿自止,好像泉水缩敛一般,故命名曰“缩泉丸”。
澄化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炒牛蒡子、生车前子、生白芍药、 粉甘草诸药组成。用于治疗小便频数、遗精白浊,或兼痛涩等症。有滋阴 清热,利湿化浊之效。
方中生山药益气滋阴;生龙、牡蛎收敛固精;牛蒡子、车前子清热利 尿;白芍药滋养阴液;粉甘草解毒止痛。诸药配合,可使膀胱气化正常, 津液输布均衡,从而尿液澄清,白浊之症得以治愈,故名“澄化汤”。
巩堤丸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熟地黄、菟丝子、炒白术、五味子、益智仁、补骨脂、制附子 、茯苓、炒韭子九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山药打糊为丸,开水或温酒送 服。用于命门火衰、膀胱失约之小便不禁症。有补肾阳,益脾土之功效。
膀胱,古称为水府、玉海,是水液汇聚之所,主要功能为贮藏水液。 但膀胱受肾阳的制约,通过气化方能排小便。一旦肾阳衰微,膀胱犹如水 无堤岸,就会出现小便不禁。服用本方之后,可使肾阳得以振复,膀胱因 而温煦,洽似堤岸巩固,水无法外溢,故此命名为“巩堤丸”。
导气汤
出处:《沈氏尊生书》
本方由川楝子、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四味药物组成。用于寒侵肝脉 ,气机阻滞之疝气痛。有行气、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为治寒疝疼痛,症状较轻之实证。方中用川楝子理气止痛;木香 行气止痛;小茴香理气疏肝,散寒止痛;吴茱萸温中散寒,解郁止痛,通 过应用以上辛温行气之品,能温暖肝脉以袪寒,宣通肝气以止痛。从而使 之寒凝散、气滞行、疝痛止、诸证平。由于本方有引导疏通肝气之功,故 称“导气汤”。
《证治准绳》又出一方,由芍药、当归、黄莲、槟榔、木香、大黄、 黄芩、枳壳组成,对湿热痢有清热导气之功。
导赤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由生地黄、甘草梢、木通、竹叶四味药物组成。用于心经有热所 致之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欲冷饮,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小便 短赤而涩,尿时刺痛,舌红脉数。有清热利水之功。
“导”,引导;“赤”,色也,这里喻赤色属心,心火为赤。 《删 补名医方论》云:“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肠而出,以心与 小肠为表里也”。本方诸药合用,有清心安阴,利水导热之功。上可以清 心火以治口舌生疮,下可以利小便以治小便短赤刺痛。从而导心经之热从 小便排出,故名“导赤散”。 本方加黄莲名“黄莲导赤散”或“泻心导赤汤”,治心火较盛之证。
调胃承气汤
出处:《伤寒论》
本方由炙甘草、芒硝、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用于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 满之证;或肠胃积热之发斑,口齿喉痛及疮疡等症。有缓下泻结之功。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惬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 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 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本 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于症轻而体弱者。由于本 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 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养阴清肺汤
出处:《重楼玉钥》
本方由生地黄、麦门冬、生甘草、玄参、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 药诸药组成。用于肺肾阴虚,复感疫毒,津液被灼,热毒熏蒸于上之白喉 证;或肺痨、喉痹诸证。有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方中用生地黄、元参、麦冬、白芍养阴润 燥,清肺解毒;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 ;生甘草泻火解毒。全方以大队滋阴清热药相伍,共奏养肾阴、清肺热之 功,故名“养阴清肺汤”。
增液汤
出处:《温病条辨》
本方由玄参、麦冬、细生地三味药物组成。用于阳明温病,津液不足 ,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沈而无力等症。有增液润燥之功。
本方为津液不足,燥结不甚诸证而设,增液有余,攻下不足,尤适“ 无水舟停”之证。所谓“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 攻实,水可防虚。”(《温病条辨》)本方功在滋阴养液,生津润肠,符 合治疗热病“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原则,见有“增水行舟” 之效,以其培添津液作用命名,故称“增液汤”。
燃照汤
出处:《霍乱论》
本方由滑石、豆豉、焦栀子、酒黄芩、省头草、制厚朴、制半夏、白 蔻仁诸药组成。用于暑疫挟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恶寒肢冷,苔色白 腻者。有清热化湿,辟秽泄浊之功。
王孟英云:“暑湿内蕴,未化也。须具燃犀之照,庶不为病所蒙,因 制燃照汤予之”。(《霍乱论》)“犀”即犀角,古称之为“灵兽”,认 为其神方与通灵之性,全聚于角,点燃其角以照之,可使昏暗幽深之处暴 露无遗。本方为治热霍乱吐泻的名方,服之可使湿热、浊秽之邪清泄而除 ,功效卓著,曹如燃亮犀烛,病邪无藏身之地。故称“燃照汤”。
荡胞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朴硝、牡丹皮、当归、大黄、桃仁、细辛、厚朴、桔梗、赤芍 药、人参、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陈皮、虻虫、水蛭、附子诸药组成 ,共为细末,酒水煎服。用于治疗妇人因瘀血阻胞而致之不孕症。有活血 袪瘀、荡涤胞宫之效。 不孕之症,其因多端,瘀血阻胞,即为其一。本方中应用诸如朴硝、 丹皮、当归、大黄、桃仁、赤芍、牛膝、虻虫、水蛭等大量破血逐瘀之品 ,再加参、苓、桂心、细辛等补气温经之类,以及厚朴、陈皮、桔梗理气 辛散药物,可使胞宫瘀血荡除,新血从而复生,利于受孕着胎,故名“荡 胞汤”。
螽斯丸
出处:《古今医鉴》
本方由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茯苓、川芎、赤芍药、枳壳、黄芩、 延胡索、青皮、陈皮、苏木、红花、五灵脂、炒干姜、甘草、香附诸药组 成,用艾煎汤,入醋打糊为丸,酒或白开水送服。用于妇人月经不调,痛 经,赤白带下,不孕症等。有养血调经,理气开郁之功。
“螽斯”,一名“蜇虫”,《本草纲目》称“?虫”,?虫在草上者 曰草螽,此是一种似草螽而大者。《诗经.螽斯》篇以螽斯之多而成群, 比喻子孙之众多。本方借用此名,谓其服药之后,既治妇人经、带疾患, 又治不孕诸证,从而使妇人月经调而它症无由以生,身体健康,后代自然 繁衍众多之意。 注:?= 上面为一个“启”的左边,下面为“虫”。
济川煎
出处:《景岳全书》
本方由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六味药物组成。用于 老年人及肾虚便秘者。有温肾,润肠通便之功。
“济”,有接济滋养之意;“川”,指津液分布之形。《内经》有“ 肠胃为海,六经为川”之说。张景岳注为:“三阴三阳,同流气血,故为 人之川”。何秀山云:“夫济川煎,注重肝肾,以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 、牛膝,滋肾阴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一则辛润肝阴 ,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膀胱,佐蓉膝以 成润利之功”。(《通俗伤寒论》)本方温肾养血,润肠通便,服之可使 肾气盛,津液充,肾、肝、肠三经得以滋济,从而大便畅通。故名“济川 煎”。
镇肝熄风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龟板、生牡蛎、生杭芍、玄参、 天门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肝肾阴亏,肝阳上 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类中风证。有镇肝熄风之功。
本方为治类中风的常用方,无论在中风前、中风时或中风后,凡肝阳 化风者,均可使用。以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用药指征。全 方重用镇摄元阳,滋养肝肾之品,组方严谨,配伍有度,既能平肝潜阳, 柔润熄风;又可条达肝气,和胃调中。诸药合用,可使肝阳得镇,内风平 熄,故名“镇肝熄风汤”。
颠倒散
出处:《医宗金鉴》
本方由大黄、硫黄二味各等分组成,研末凉水调敷,用于治疗酒齇鼻 及肺风粉刺等症。有清热解毒、袪风杀虫之效。
方中大黄苦寒清热,凉血解毒;硫黄辛热杀虫,引火下行。合治肺经 风热所致之酒齇粉刺症。由于一为寒药、一为热药,两者相须为用,与一 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法不同,故名“颠倒散”。
《万病回春》亦有名“颠倒散”之方。药用大黄、滑石、皂角三味为 末,黄酒送服,治疗脏腑实热所致之二便不通。三味药物剂量随病情增减 ,若小便不通,滑石用六钱,余用三钱;大便不通大黄用六钱,余用三钱 ;二便不通者,皂角三钱,余用四钱半克,其方治与上方不同,临床应注 意鉴别。
藿香正气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姜 厚朴、苦桔梗、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寒发热, 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症,有解 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功专宣化湿浊,调和胃肠。方中以藿香为主,辛散风寒,芳化湿 浊,和胃悦脾,辅以行气燥湿之品,使风寒解而寒热除,气机畅而胸脘舒 ,脾胃和而吐泻止,邪气去而正气复。《删补名医方论》云:“藿香之芬 ,以开胃,名曰正气,谓正不正之气也”。故以“藿香正气散”命名。
蠲痹汤
出处:《杨氏家藏方》
本方由酒当归、羌活、片姜黄、赤芍药、炙黄耆、防风、炙甘草,加 生姜组成。主治风痹,症见身体烦痛,项背拘急,肩肘痛重,举动艰难, 手足麻痹等。有益气和营,袪风除湿之功。
风痹,又名行痹、走注。指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风邪 为甚的痹证。“蠲”者,有免除之意,去之疾速也。本方有益气活血之功 ,气通则血活,血活则风散,服之可使风痹之证得以迅速免除,故名“蠲 痹汤”。
归脾汤
出处:《济生方》
本方由白术、茯苓、黄耆、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加生姜、大枣组成。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之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有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之功。
本方为严用和据《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理论而创制。心藏神 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则脾失健运,心血不足, 发为惊悸怔忡,食少体倦诸证。本方以补养心脾为主,脾气健而气血生化 之源充足,从而心血旺盛,则惊悸失眠诸证自愈。又脾主统血,凡脾虚气 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诸证,亦可用本方治疗,即所谓“引血归脾”,故 严氏名本方曰“归脾汤”。
观音应梦散
出处:《济生方》
本方由人参、紫衣胡桃肉两药为末,加生姜水煎服。用于胸满喘急, 不能睡卧之症。有补气生津,温补肺肾之功。
王晋三云:“溧阳洪辑幼子病痰喘将危,凡五昼夜不乳食,梦观音授 以此方,煎汤一蚬壳,灌之,喘即定,亦以乳液凝于膈间,故用此得效也 。”(《古方选注》)遂以本方命名“观音应梦散”。本方主治肾不纳气 之虚喘证。盖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肺为肾之母。喘证虽表现在 肺,然发病却在肾。方中药仅两味,看似平易,其收功皆在于治本。
本方又名“人参胡桃汤”,乃以其所用药物为名耳。
鸡呜散
出处:《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本方由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叶、桔梗、生姜诸药组成。 用于湿脚气,症见足腿肿重无力,行走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 至胸闷泛恶,以及风湿流注,脚痛不可着地,筋脉肿大者;亦适于丝虫病 。有行气降浊,温化寒湿之功。
“鸡鸣”,是指服药时间。五更鸡鸣乃阳升之时,取阳升则阴降之意 。其煎服法是:诸药共研粗末,隔宿用水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渣 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曰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 。天明时大便当下黑粪水,即使肾所受寒湿毒气从大便排出。早饭须待药 方过后再服。本方有开上、导下、疏中之效。规定服药时间之意主要是取 其空腹药方易于发挥,可使寒湿之邪随阳气升发而散。故名“鸡鸣散”。
泻白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由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肺热咳嗽 ,甚则气急,皮肤蒸热,日哺发热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有泻肺清 热,止咳平喘之功。
肺主西方,属金,其色应白,“泻白”,即泻肺也。李时珍云:“此 (泻白散)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王晋三曰:“肺气本辛,以辛泻之, 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古方 选注》)本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并退虚 热;梗米、炙草养胃和中。诸药同用,泻肺平喘而不伤正,宜属清泻肺中 伏热之良方,故名曰“泻白散”。
泻青丸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由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组成蜜丸 ,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用于肝火郁结所致之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 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有清泻肝火之功。
肝主东方,属木色青,“泻青”,即泻肝也。《删补名医方论》云: “肝木主春,乃阳生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不可伤也。本方重用苦寒 之品,以清泻肝火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 用之法,可使泻肝而不伤肝气,升散而不助火势,相得而益彰,故为泻肝 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泻(肝火)一散(肝风)一补(肝血),同 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
泻黄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由藿香叶、山栀子仁、石膏、甘草、防风诸药组成。用于脾胃伏 火所致之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小儿脾热弄舌 等。有清泻脾热之功。
脾属中土,其色为黄,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脾火亢盛,则口 疮、烦渴诸证由生。本方“为脾胃蕴热而设”(张山雷),既清泻脾中伏 热,又振复脾胃气机,虽名“泻黄”,而独以风药为重,是散火即所以泻 火。立此方者,可谓深得《内经》“火郁发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 清泻而正气无伤,诸证得愈。“泻黄”,即泻脾经之热,故名“泻黄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