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目标:
1.会写“辩”这个生字。
2.朗读《两小儿辩日》,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疏通文意。 3.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懂文章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背诵《学弈》。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让我们深受启发的故事——《学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道理?
(1)指名说说学习《学弈》后受到的启发。
示例:同样是向一个老师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一人三心二意,技艺平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2)指名背诵《学弈》。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和孟子一样极有名的学问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他博学多闻,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了什么难题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课题。)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教师介绍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他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他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编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中有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同“智”,读音为“zhì”。
(2)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课文。 5.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课文,我来读课文中的叙述部分,男女同学分别读两小儿所说的话。
预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这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预设: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2.互动交流: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并相机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故]原因,缘故。[去]离。[则]就。[为(此不为)]是。[决]裁决,判断。
3.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预设:学生交流方法,教师总结板书。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反复朗读等。 4.释疑解惑: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预设:由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句子,其他学生帮忙解答。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5.复述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预设:采用复述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
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法总结: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指导和总结,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运用和巩固。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这两个小朋友真有趣!他们争论的话题也很有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1.探究两小儿争论的问题及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思考: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预设:两小儿的第一句话表明了他们各自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争论的问题是——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两小儿的后一句话分别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理由,也是支撑他们各自观点的依据。 ●出示相关句子:
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明确: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太阳的形状大小来判断的。(教师板书:一儿——日始出
时去人近——远者小而近者大。) ●出示相关句子:
另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明确: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教师板书:一儿——日初出远——近者热而远者凉。)
(2)结论: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3)讨论:针对两小儿所持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针对“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这个问题,学生的理由只要充分即可,允许存在不一样的答案。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4)揭秘:教师补充资料,揭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的科学知识。
预设:教师适时补充课外资料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弄明白其实太阳在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日初出大、日中小的原因: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①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
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②同一个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日初出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量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量照射到地面上,并被地面吸收一部分热量,所以感到热。
2.探究人物形象的特点,从中获得启发。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两小儿和孔子的认识。
示例: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引导学生畅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启发:一方面,从两小儿的角度,谈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孔子对待“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这个问题的态度——不能决的角度,谈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虚伪;一方面,从孔子对待“太
阳什么时候离人近”这个问题的态度和“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角度,谈学无止境,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五、朗读背诵,作业设计 1. 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语言或文言文进行表演。)
(3)学生练习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小学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下) 两小儿辩日 教材版本 部编版 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说明自己观点的 理解争论的依据,对于现在生活的孩子来说缺乏生活感悟,因而并不容易明白视觉和触觉会成为两小儿辩论的依据。而缺乏科学认知的孩子,也容易被两小儿带偏。所以,本文不仅阐述两小儿的观察能力让人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要从事物的本质去追根求源,确实比较难以挖掘。 小古文的语言习惯不像现代汉语这么容易读懂,学生需要先读懂文章,才能梳理出两小儿的观点,语感能力差的孩子不容易明白两小儿争论的依据是什么。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找出两小儿的观点,明确意思,并能读好两人的观点。 2、为了使对方信服自己,两小儿例举了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明确事例从不同方难点教学方法 面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两小儿的观点和事例,从不同方面揭示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关于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确实是比较难以解答的,所以,我们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出示孔子不能决也) 1、为什么知识渊博的孔子也不能判断呢?让我们再回到文中去一探究竟吧!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张表格,大家可以借助表格来理清课文内容。(出示表格) 学习思路:1、读文,思考两个小孩儿争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找找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勾画出来。 2、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 (1)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①理解意思: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②指导朗读。这个小孩敢于第一个说出自己的观点,可见是胸有成竹,请认为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的学生像这个小孩一样胸有成竹地说说小孩的观点。 (2)出示第二个小儿的观点:我以日出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①理解意思:这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到了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②指导朗读:截然不同的看法,可见这个小孩一定是自信不疑的。不然不敢公然反驳,那也请大家像这个小孩一样,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看法。 3、知道了两小儿的观点,那如何才能让对方信服自己的观点呢?(举事例)那就让我们知识讲解 看看他们通过什么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难点突破) (1)出示前一小孩例举的事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着小而近者大乎? ①理解事例: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 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②分析事例:这个事例中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是咱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远着小而近”则是咱们生活中的常理.可见这个小孩善于观察. ③梳理回顾第一个小孩的观点、事例、依据. (2)出示另一儿列举的事例: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 ① 理解意思。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②分析事例:同样从自然现象和生活常理中说出了自己的观察所得。 4、我们根据这张表格很容易地分辨出,一个小孩儿是依据视觉效果,一个小孩是依据触觉的感受。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说了出来。我们发现两个小孩说话非常有水平,他们是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列举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观点。试图让对方信服自己。由此可见,两小孩能言善辩。 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在千年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出示:孔子不能决也)。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知道:无论是早上,中午还是课堂练习 晚上,太阳与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只不过由于参照物和照射角度不同,才会出现这样的(难点巩固) 情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以这几个关键词课下去学习搜索。 小结 虽然两小儿的观点和所举的事例并没有说清事件的本质,但我们却能从不同角度,有所收获: 两小儿: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独到的思考。 孔子: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却能在两小儿面前坦率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贯彻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主张,的确令人敬佩。 辩日的过程中:看实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将被现象所惑,难得真知,更难求真理。 这才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两小儿辩日》,背诵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 . 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回顾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用“______”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画出两小儿的理由。
3.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理解。 课件出示两个小孩的观点: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正午;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2)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 师: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件出示两小儿的依据:
(1)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强调自己的观点正确。)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及:到,到了。 盘盂:盛物的器皿。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的)像盘子,这难道不是远处小而近处大吗?” 图片辅助理解“车盖”和“盘盂”的区别。
(2)一儿曰:“日初出沧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反问,强调自己的观点正确。) 沧苍凉凉:寒凉。 及:到,到了。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等到中午时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难道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创设情境辅助理解“沧沧凉凉”和“探汤”的区别。 (3)引导学生带动作读两小儿辩驳的理由,注意读出对比。 (4)观看视频,感悟科学道理。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是掌握了现在科
学知识的孔子,你怎么解决两小儿的疑问?请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帮助这两个小孩解决疑问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