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揭开历史的面纱——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读

2020-08-11 来源:客趣旅游网
探索争鸣2014年6月(中) 揭开历史的面纱 一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读 丁慧敏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2) 此文为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研究》(编号为“142400410158”)的前期阶段性成果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志,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了一种主体的、辩证的全新实践观,并 以此为线索,回答了历史的主体、历史的使命等问题,揭开了历史发展之谜;同时运用马克思的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中国梦”。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实践观;历史观;中国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 变过程中深受费尔巴哈的启发。但是,马克 学规定。首先,认识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 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只有从 现途径等的新认识。 按照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来理解“中国 思一开始就没有全盘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 观点。更关注的是现实社会所暴露出的矛 盾。1845年春马克思于鲁塞尔写下了《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l888年恩格斯在《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 单行本中以附录的形式第一次公开发表此 文。这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起着开辟的 作用,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历史起点,《提 纲》通过揭露和批判传统思维方式。初步制 定了科学的实践观,以此为线索打开了认识 礼会历史的大门。 一、历史的起点: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首次明确 了主体必须是“感性活动”的主体。费尔巴 哈和从前的旧唯物主义一样,“对对象、现 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 怍实践太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对象”,而 不是“感性的活动”,忽视了主体的主体性。 “费尔巴哈想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 同的感性客体,但足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 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思想客体”是唯心 主义理解的客体,把客体看成由精神性的主 体创造出来的,而费尔巴哈强调的是“感性 客体”,把内然界看作真正的客体,把客体 仪仅看作是人的直观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 到 足由于人的活动,[=1然界才转化为现实 的客体。马克思首次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 地解决了主客体的矛盾。主体通过实践过程 将自己的体力、智力转化为客观物质。实践 的主体即历史的主休不断通过自己能动的 活动 造客体,不断冲破既定客体的限定, 创造r1己的客体,从而挢;动人类社会的进 步。 《提纲》第::条巾,第一次提出了“人 廊该 践r{1bE明自已思维的真理性,”找 到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即“人的思 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 沦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实践, 才能架起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现“人的尺 度”和“物的尺度”相统一,实现“自在之 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在实践的发展 过程中不断地推动历史前进。 二、历史的主体: “感性活动”中的 人 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他把人的宗教本 质还原为人的本质,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盼结论,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由于费 尔巴哈不了,解实践的真正含义,他把人的本 质理解为“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 共同悱。”同时他也不可能认识到“这些个 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唯心史观 的理解,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个人所胤有的抽象物,在_其现实性上,他是一 会r誊 内 坟 ・对人的本质的科 这种现实的人出发,才能真正说明人的本 质。其次,社会关系反映和体现着人的本质。 再次,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各种社会关 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社会关系的差别,必 然构成人的本质的差别,因而不同时代的人 的本质具有不同的具体的历史犒点。马克思 用人们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已经包 含了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的思想。 三、历史的使命:改变世界 《提纲》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 条可以说是《提纲》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历史使命,意味着由旧哲学的那种外在地 “解释”过渡到内在地“改变”。“哲学家们” 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由于 他们不懂得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中的重大意义,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就 决定了他们最多只能解释他们赖以存在的 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而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伟大精 神武器。 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 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 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阶级本质不 同。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资本主义 的社会关系,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 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这里的“人类社会” 和“社会化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新 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面 向未来的,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 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毛 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 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 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 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 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 践服务。”这两个显著特点,在《提纲》中 已经鲜明地显示出来,并申明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历史使命。 四、历史的启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 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 俱进的根本内在动力。实践的观点,列宁将 之称为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当 然它也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梦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国 梦,是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确立的新目标。 运用这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全新的哲学 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践行“中国梦”将使我们 能够形成对于它的本质内涵、依靠力量及实 028 梦”,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指一种抽象不变的、 早就有着现成结论的理想状态,而是一个承 接了历史与现在、个体与国家、中国与世界 等丰富意蕴的战略目标,具有极其深厚的历 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实践基础。 因此按照主体性的实践思维方式,实现 “中国梦”就不能是无主体的,所以“中国 梦”的践行主体归根结底只能是现实的每个 中国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 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最大程度地包容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与诉求,最大限度地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成践行“中国梦” 的“中国力量”,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内在地含蕴着 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按照主体性的实 践思维方式,践行的“中国梦”,必然要从 我们国家和民族自身的具体出发。走出一条 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十八大报告总结 说,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不断实 践,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 起来”,独立自主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 2013年6月*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 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时,指出“中国梦要实现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 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相通。”全球化的 今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践行“中国梦”情愿不情愿都已经置身于纷繁复杂的。 国内外的大环境中了,运用辩证的实践思维 方式把握理解和践行实现“中国梦”,必须具 有开放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吸收古今中外 一切可以利用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抓 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选择适合我们 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得到发挥,显示出我们道路的自信。 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实现“中国梦”的前 进道路上的挫折不会少,我们要坚定信心, 做好充分的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来迎接实践 之途的挑战与困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将“中国梦”变成现 实。 参考文献: 【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IN].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 121毛泽东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3瑚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 本fM1.jE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4】*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的讲话 【 .人民El报,201 3一o6—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