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 (3)世界观 (4)方法论 (5)唯物主义
(6)辩证法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 B )院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
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B )院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
D理论联系实际 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C )院 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1
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院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 )
A德国古典哲学 B古希腊哲学
C中国古代哲学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
A康德与休谟 B马克思与恩格斯 C尼采与叔本华 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
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 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 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 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亚里士多德 D狄德罗
2
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 A.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112室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
2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6.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B ) 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 2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28.《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C )
3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0.“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C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31.“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2.“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D )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B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3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A) A意识转化为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派生物质 D意识先于物质
3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35.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C )
A我思故我在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存在先于本质 3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
4
37.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 )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38.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虚幻反映 4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D )院
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9.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D )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9)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B ) A多元论的观点 B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4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C )
A主观唯心论 B客观唯心论 C朴素唯物论 D辩证唯物论
41.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B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有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2.“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C )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 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4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4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属于( 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45.“生命,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的观点属于(A)
A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B对科学发现的神秘主义的解释
C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人本主义的唯物论
46.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D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C唯意志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8.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D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产生客体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49.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是( C )院
A.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 B.客观条件 C.实践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 37.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院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50.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D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5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论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5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C)
6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E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
54..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 )院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55.时间和空间是( B )院
A.物质的惟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 D.认识物质的条件
56.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B )院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57.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C )院: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8.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D )院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7.“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D )院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59.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C )院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6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院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1..“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D )院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7
6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B )院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3.“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D )院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6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D)
A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 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D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E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
6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C)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6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E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
6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68.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9.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
7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71.“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属于(C )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否定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72.“否定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73.世界上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区别是因为(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74.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
A物生有两 B白马非马 C自相矛盾 D我思故我在
75.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又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联系看是(B)
A一因一果 B一因多果 C一果多因 D多因多果 76.“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 C )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77.“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A)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本质与现象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 78.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7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看到了偶然性的作用
9
80.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B )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质与量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81.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 C)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 82..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是( B )院
A.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内部矛盾的肯定方面 D.事物内部矛盾的否定方面 8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84.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D)
A肯定与否定 B斗争与同一 C联系与发展 D量变与质变
85.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 A )院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86.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C )院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87.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是(C)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从正面表现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D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88.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从因果联系看,是(C)
10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89.“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B )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9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D)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9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A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9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A)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英雄史观
93.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由猿到人的转变长达几百万年,这说明(D)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 B量变过程的客观性 C质变过程的普遍性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94.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9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C )院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9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B)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9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C)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1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98.有些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C)
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B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9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激变论的观点
100.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的负面现象,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D)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101.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A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102.“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B)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103.“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0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C)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05.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我们要作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哲学上就是(A)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6.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这涉及到(B)
12
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 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107.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C)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 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BD)。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辩证法 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
A朴素辩证法 B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BC)。
A历史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先验唯心主义
6.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看来和电、运动的能力、不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这里所表述的是一种( BD )院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DE)。
A科学之科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3
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ABCD)。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 9.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CD)。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10.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BCDE)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 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CD) A毛泽东思想
14
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
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B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活学活用 E立竿见影 14.下列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有(ABC)
A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B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C我思故我在 D存天理,灭人欲
15.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ACD)
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物生有两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6.主张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 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 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 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 E休谟与康德哲学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缺陷是(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事物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8.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B )院
A.一元论哲学 B.决定论哲学 C.能动的反映论 D.坚持唯物史观 19..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2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 )
15
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C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 21.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B )院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B.意识具有能动性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 D.世界是不可知的
22.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BC )院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BD )院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24.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BD )院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5.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B )院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B.一元论哲学 C.经验论哲学 D.唯理论哲学
26.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 ACD )院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 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 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 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BCD )院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8.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CD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29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ABC )
16
A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C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D人的感觉的复合体
30.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BCD )
A.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 B.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 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31.爱因斯坦指出:“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甚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这是由于他们( ACD )院 A.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 B.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C.自觉不自觉地贯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3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ABCD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 33.物质是运动的( BCD )院 A.形式 B.主体 C.内容 D.基础
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BC )
A.正确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混淆了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本身 D.是正确的命题,体现了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 34.恩格斯指出:“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AD)
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 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35.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ACD)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6.意识是(ABCD )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C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7
37.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ABCD)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D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38.“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BD )院
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3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就是(ACD )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40.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ABD)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C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D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41.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ABC )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量体裁衣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AD )
A时间的不可逆性 B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时间的一维性 4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AB)
A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B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 43.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ABC )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本原与派生的关系 44.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ABC )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 D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4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BCD )
18
A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C它是运动的度量 D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6.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ABCD)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
47.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同(ABCD)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状况相联系 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哲学理论发展水平相联系 4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ABCD)
A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不懂得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C不能科学地批判唯心主义 D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认识 49.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
A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B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C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D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 50.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ABC )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与有条件的关系 C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
的关系
51.一切唯物论都主张(ABC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是可知的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
具有能动性的
52.“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说明(AC)
A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事物与现象都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C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
53.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明(AC)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阿Q精神的表现 C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D精神可以超越物质 E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9
54.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ABCD )
A实践目的的提出 B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C实践结果的检验 D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
55.实践的基本特征有(ACD)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主观任意性 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5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57.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的关系有( ABCD )院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 58.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的有(AC) A工人在车间从事生产活动 B运动员训练比赛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D政治家在作演讲 59.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在于(AB) A实践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 B实践是人通过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C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D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形式 60.人们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一般采用(ABC)
A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B对实践效应的评价 C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D对实践目的的评价 61.自在世界是指(AB)
A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B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 C被人类改造过的物质世界 D人类已经认识的客观世界 62.人类世界是指(ABCD)
A人化的自然 B人的现实性的自然界 C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 D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 67.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AB )
A自在世界 B人类世界 C现实世界 D未来世界
20
68.旧唯物论在实践问题上共同的特点是(ABCD ) A只看到实践的有些形式看不到实践的基本形式
B把实践归结为道德实践或者政治活动、生活活动、谋利活动 C不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鄙视物质生产活动,不了解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9.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现在(ABC)
A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都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C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70.实践的目的性表现在(ABCD)
A通过实践客体能够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利用 B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活动包含了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D实践能动地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71.实践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AB)
A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 B实践的主体、客体、范围、规模、方式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C社会客观条件对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D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与本能活动 72.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实践具有(ABCD )的特点
A探索性 B尝试性 C脑力劳动为主 D主导性增强 7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制约的,因为(ABC) 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B人类世界产生后制约和不断改变自在世界
C人类世界改变自然过程,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 D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74.关于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正确的哲学判断是(CE ) A自在世界是物质的,人类世界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自在世界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人类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21
D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75.唯物辩证法是( BCD)
A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科学 B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C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E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科学
76.“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BCD )院 A.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 D.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7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BD )院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78..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院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79..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CD )院 A.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80.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BD )院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8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BCD )院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82.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 BD)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
22
83.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 AE)
A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C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 D使旧事物在另一段上重新发展 E新事物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84.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8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6.中国加入WTO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了“双赢”协议,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BD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用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87.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 AD )
A上升性 B循环性 C重复性 D曲折性
88.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BCD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 B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 C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D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
89.DDT曾被誉为杀虫良药,后来发现它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牲畜,被宣布为禁用农药,说明( ABC)
A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B一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 C同因可以异果 D多因可以一果
90.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其哲学依据是(ABCDE )
23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E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91.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ABCD )
A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E彗星的出现预示天灾人祸
92.下列说法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D)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离开内容就没有形式,离开形式就没有内容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E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93.某地自20世纪70 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的钒烟,使村民大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违背了哲学上的(AB)原理 A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E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94属于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的有(ACE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95.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BCDE)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认识的差异
96..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BCD )院
A.冰─水─汽 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97..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BD )院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24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9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BD )院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D.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 99.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D )院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100.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BD )院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四、判断说明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错误。
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错误。
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
25
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
26
6.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误
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错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错误。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是精神,是单一的客体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 错误。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当然不能产生意识,但光有人脑没有外界事物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反映到人脑中来,同样不能产生意识。如果说意识是产品,人脑就是加工厂,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人脑这个加工厂才能产生意识。
27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
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的存在,就没有反映的产生。因此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
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
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我们通常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称为真理;错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为谬误。错误的意识比如鬼神观念等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设想鬼神的存在,都无非是在人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些人的属性虚构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歪曲颠倒的反映。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错误
把物质等同具体事物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生产力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朴素性、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感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
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错误
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表现,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的这个观点是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存在,辩证法向前走出半步就成为诡辩论。
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 错误
这是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这个观点曲解了实践与人、实践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正如马克思
28
所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错误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第一性的存在,都具有客观现实性。两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者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它的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而人类世界是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的独特性在于它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实践活动不可分。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错误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新生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错误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 正确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存在,但如果量的变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只有认识和把握好事物的度,才不会混淆不同
29
质的事物;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恰到好处地做好工作。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 错误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的。但是,否定既是对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继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把否定看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 错误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假象是从歪曲和颠倒的角度去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在前,造成人的错觉在后,不能因为假象与人的错觉的产生有联系就认为假象是主观的现象。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它与必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此,偶然性是科学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科学的敌人。事实上,有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对偶然性的研究和探讨。
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 错误
因果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联系,是事物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要发挥作用。因果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识和反映,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正确反映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表现出一致性,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就不相一致,即人们通常说的找错了因果。
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 错误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逻辑顺序与行程,是概念之间的彼此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体系。历史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或者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决定逻辑,逻辑反映历史,两
30
者是一致的。但历史与逻辑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而是在必然性的过程和规律上的一致。逻辑是撇开了历史表面的偶然性细节,反映历史的必然性过程的规律,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历史与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 错误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当量变起质变的时候,才会导致事物的变化。论题混淆了质与量的界限,把量与事物的存在等同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五、思考题:教材60页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
31
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 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 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 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 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 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 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党的十七大前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本章的相关原理思考科学法制观的基本
32
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发挥主观能动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
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
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 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33
7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
六、材料分析 1.要点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材料1中的观点指出每一个概念自身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34
②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同一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存在,需要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才能存在;而矛盾的斗争性则可以打破旧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的新条件。因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材料3的观点是一种斗争哲学的观点,它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片面的;材料4中的观点,看到了在统一战线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斗争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也就是以斗争求团结。
2.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
35
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4.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