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检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①长期、慢性不可自愈的溃疡 ②原因不明的结节和包块 ③切取和切除的组织
④颜色的变化而无法确诊的部位 ⑤囊肿或肿瘤 ⑥颌骨病变 ⑦血管瘤 禁忌症:
①恶性黑色素瘤 ②鼻咽血管纤维瘤
2、活检有哪些方法?各有何特点?、
①穿刺抽吸活检:可用作超声、影像指导;无并发症;病变范围小。 ②钳取活检:快、容易,可以检查病原体;不需要局麻。 ③切取活检; ④切除活检;
⑤冰冻活检:快,可以30min内诊断; ⑥脱落细胞涂片; ⑦活体染色。
3、活检取材时应足以哪些问题?
①在选择活检区域时,不要选取肿瘤中心,而是选择特殊区域,即应包括正常组织。具有检查和鉴别的区域;
②不要将有颜色消毒剂对选取组织消毒,避免造成颜色误差。同时在麻醉时,尽量远离将切除组织,避免麻醉剂影响组织结构;
③在标本切取时,最小应取1X0.6cm,深度至少2mm。边缘切取时,应使用垂直切,勿用斜切;
④通过一条缝合线对样本进行处理,避免遗失或勿将其他组织认为是样本,避免挤压标本以防变形;
⑤较大范围的病变时,应该选取多个部位进行取材。;
⑥应将全部碎片放置在标本品中,贴好标签(包括姓名和相关既往史和现病史)避免弄混; ⑦缝合伤口,控制伤口的出血;
⑧在取样后,仔细观察患者,在必要时可给予止痛剂; ⑨注意按时追踪报告结果,判断是否与诊断相符合; ⑨对该病例进行讨论,必要时可再做活检。
⑩在活检时,应该注意判断禁忌症,避免在活检过程中出现意外。 4、固定液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5、活检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①选择特殊区域,不要取肿瘤中心 ②不使用带颜色的消毒水
③面积不能小于1X0.6cm,2mm深。 ④应垂直切,但不能斜切
⑤大病变可以多个部位取材,全部碎片都帮助检查 ⑥将标本放置标本瓶中,贴标签、ID、部位和年龄 6、如何获得正确的病理诊断?
①免疫荧光;②免疫组化;③分子生物学;④按照步骤检查(既往史、家庭情况、习惯、症状、检查、病理评估) 二、龋病
1、发生龋病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四联因素:时间、宿主、食物、细菌
2、致龋菌有哪些?最主要是什么菌?致龋菌特点? 变形链球菌(主):光滑面早期龋,特别是釉质龋 乳酸杆菌:在窝沟形成
口腔放线菌:根颈部龋,老年人龋起主要作用 3、菌斑的定义、结构、成分,如何形成的?
(1)定义: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主要是葡聚糖、果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菌斑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此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衰亡,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的生物膜。 (2)成分 体积构成上 重量构成上 占菌斑干重的百分比 菌斑以细菌为主,微生物占菌斑容量的60%~70%,其余为菌斑基质和其他物质 菌斑80%为水,20%为固体物质。 蛋白质 40%~50% 1/5来自细菌,其余主要为唾液糖蛋白 碳水化合物 13%~18% 葡萄糖和细胞内外多糖 脂肪 10%~14% 微生物的磷脂类物质 无机盐 5%~10% 主要为钙、磷、高浓度的氟等。 其中固体物质所占菌斑干重百分比如下: (3)结构
从组织学上,菌斑由基底层、中间层和表层三层结构组成。 基底层(菌斑-牙界面层):紧贴牙面,为一层无细胞的均质结构,主要由唾液糖蛋白即获得
性薄膜构成。
①致密微生物层(近基底层):3~20个细胞深度的球菌微生物。 中间层 ②菌斑体部(致密微生物层表面):为菌斑的大部分,由多种微生物构成,丝状菌
相互平行与牙面垂直排列,呈栅栏状,期间穿插大量G+和G-球菌、短杆菌。
表层:为菌斑的最外层,结构较松散,由G+和G-球菌、杆菌、丝状菌、细菌残渣、脱落上
皮细胞等构成的,丝状菌上可以附着球菌,形成谷穗状结构,此层细菌较少。
(4)代谢
菌斑中的细菌将糖(葡萄糖、蔗糖)代谢转化为酸,主要为乳酸,也有乙酸、丙酸,使得局部PH值下降。 (5)临床意义
①由于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有一些检测唾液中这些细菌水平的筛
选实验用来预测龋的活性。
②变形链球菌的传播主要通过母亲传至下一代,婴儿可从母亲那里得到链球菌的感染,高危母亲的儿童比低危母亲的儿童易在更小的年龄出现细菌定植病形成龋病。 ③当菌斑-釉质界面上的PH值低于临界点,则会使釉质的脱矿大于再矿化,最终导致彻底脱矿和釉质龋的开始。
④牙体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结构异常,易引起菌斑的附着。 ⑤唾液的成分、流量和流速都会影响菌斑的形成。
⑥唾液和口腔环境中细菌成分和细菌活动能力都会影响到菌斑的形成。 4、致龋性菌斑的生态学特征? ①产酸
②可使PH下降,导致脱矿
③可在PH低的条件下生存并产酸 ④能持续粘附并能产生菌 ⑤不能被溶解、冲洗
5、人体与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①牙齿因素:牙齿成分、牙齿形态、滞留区
②涎腺因素:粘蛋白、唾液的质量、PH、粘性、抗体 ③系统因素:遗传、环境、怀孕以及地域性 6、龋病的发病机制有哪些学说?
①化学细菌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三联因素学说、四联因素学说 7、为什么釉质光滑面龋和窝沟龋的洞形不同? 因为光滑面和窝沟处的釉柱排列方向不同。
8、在釉质龋(洞形成)时丢牙本质有什么影响?可发生哪些反应性变化? 在釉质龋时丢失牙本质:牙本质的支持作用丧失而导致龋洞的形成。 反应性变化:牙本质脱矿、牙本质内矿化(透明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可有牙髓的反应性变化(充血)
9、修复性牙本质和无小管牙本质是怎样形成的? 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当牙釉质龋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
并发生部分变性。牙本质中的干细胞分化形成成牙本质细胞并移动至成牙本质细胞层,并分泌牙本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无小管牙本质:由于病损前沿的牙本质脱矿产生的钙、磷离子向周围扩散门成牙本质细胞也
分泌一定的钙、磷离子,由于在脱矿深层区域PH相对较高在此区域容易重新沉积,使牙本质小管发生矿化。
10、在牙本质龋时会引起牙髓哪些反应性变化?
当细菌侵入牙本质距牙髓<1.0mm时,牙髓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 当细菌距牙髓<0.5mm时,牙髓可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 当细菌距牙髓<0.2mm时,可在牙髓中发现细菌
11、在洞形成前和洞形成后牙本质的病理变化有何不同? 洞形成前:表层、脱矿层、透明层、脂肪层 洞形成后:分层区、渗透层、脱矿层、透明层 12、什么是再矿化?在哪些情况下出现再矿化?
再矿化:使钙、磷和其他矿物离子沉积于正常或部分脱矿的釉质上或釉面上的过程 ①在晶体溶解的同时也存在再矿化,为一个动态的平衡
②当钙、磷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PH上升,可以再矿化
三、牙髓疾病
1. 牙髓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①牙髓组织位于髓腔中,靠狭窄的根尖孔与外界相连接,牙髓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经根尖孔出入。
②牙髓中富含细胞
③与牙本质关系密切,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2. 引起牙髓炎的病因有哪些?
①细菌因素:龋病、外伤、畸形中央尖、逆行性牙髓炎、血源性 ②物理因素:金属刺激、温度、电流刺激、大气压的改变 ③化学因素:充填材料等 3. 牙髓炎有哪些类型?
(1)急性牙髓炎:急性浆液性牙髓炎、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2)慢性牙髓炎: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4. 比较深龋、牙髓充血、急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的病理特点。 临床表现 深龋 患者有冷热刺激痛,但是刺激去除后,疼痛可立即消失。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患者常有冷热刺激痛史,疼痛常放射到患侧头部、颌面部,去除刺激后疼痛仍持续较长时间。若波及整个牙髓组织和根尖牙周膜,因而患者常有咬合痛和叩痛。 可见牙髓血管扩张充血,组织水肿,有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可伴有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随着病程迁延,可见病灶周围有胶原纤维,亦可见到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若抵抗力弱或刺激较强时会形成脓肿。 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曾有反复隐痛,但该次疼痛更加明显。有自发性疼痛、陈发性痛。冷热刺激痛,去除刺激后疼痛仍然持续一段时间。可有放射痛、患牙咬合不适或咬合痛。 可见有牙髓血管扩张充血,有较多的急性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浸润,但也有慢性炎症细胞。可有一些脓腔或者坏死灶的存在。 病理特点 可见有细菌侵犯深层牙本质,可有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在牙髓中,可有牙髓充血等可逆性牙髓炎。 5. 如何区别急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①临床上:根据病史;②病理上:根据有无慢性炎症细胞进行判断 6. 增生性牙髓炎的发生要具备哪些条件?
①患牙有较大的穿髓孔;②根尖孔粗大、牙髓血运丰富 7. 何谓牙髓坏死、坏疽? 牙髓坏死:对为未经治疗的牙髓炎的自然结局或者是牙外伤或医源性损伤,为牙髓结构消失,牙髓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整个牙髓呈现为无结构的红染颗粒。 坏疽:若牙髓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牙髓呈现黑绿色外观,则称之为~~~ 8. 牙髓退行性变有哪些?
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钙化、牙髓网状萎缩、牙髓纤维性变 9. 何谓牙体吸收?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牙体吸收? 牙体吸收:为牙体组织被破骨细胞吸收。
发生牙体吸收的情况:①生理性吸收:发生在乳恒牙交替乳牙脱落时,由于恒牙萌出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乳牙根牙根吸收;②病理性吸收 四、根尖周炎
1、引起根尖周炎的病因有哪些
①细菌因素:经根管感染、通过牙周组织或邻近根尖周感染扩展蔓延、血源性感染 ②化学刺激:多为医源性
③物理刺激:急剧外力作用、医源性(根管治疗时、充填物过高) ④免疫因素
2、最常见的根尖周炎类型有哪些
急性根尖周炎: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囊肿、慢性致密性骨炎 3、急性根尖周炎的发展过程有何临床、病理特点
4、在临床和病理上如何区别急性化脓性牙髓炎和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5、试比较根尖脓肿、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的临床、X线及病理特点,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慢性根尖肉芽肿 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咀嚼乏力或不适,偶有疼痛,患牙多有较深的龋坏或牙髓坏死所致牙冠变色和失去光泽。 慢性根尖脓肿 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可有咀嚼不适或疼痛。若有反复疼痛史或反复肿胀史,在患牙相对应的颊粘膜或唇粘膜处可见有瘘口,检查患牙时有轻叩痛。 根尖周呈现边界模糊的不规则透射影,其周围骨质较疏松而呈云雾状。 根尖囊肿 较大的囊肿可导致颌骨膨胀,常引起唇颊侧骨壁吸收变薄,扪诊时有乒乓球样感。 临床表现 X线 ①病程短、病变小者:根尖区牙周间隙增宽 ②病程长、病损范围大者:根尖区有界限清楚的圆形透射影。 早期:牙周膜出现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病原刺激继续存在:根尖周组织破坏代之以炎性肉芽肿组织,X线片显示根尖区有一个圆形或软圆形透射区,边缘整齐,界限清晰,部分病例透射区周围有薄层阻射线。 囊壁的囊腔面内衬覆无角化覆层鳞状上皮,上皮表现明显的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浸润密集区常导致上皮的病理特点 根尖区牙周膜中有脓肿形成,中央为坏死液化组织和脓细胞,脓肿周围为炎性肉芽组织,外围包绕着纤维结缔组织。根尖牙骨质和牙槽骨呈现不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其中可见有泡沫细胞呈灶性分布,部分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结晶沉着。有时可在肉芽肿中见到增生的上皮团或上皮条索呈网状交织状排列。 同程度的吸收。有瘘者,可见脓液穿破骨壁与口腔粘膜或颌面部皮肤相通,瘘管壁被覆覆层鳞状上皮。 连续性中断。纤维组织囊壁内炎症明显,可间泡沫细胞核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的沉积,还可在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透明小体。 转归: ①若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营养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肉芽肿中央组织可因缺血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慢性根尖脓肿可以发展为根尖肉芽肿。
增生上皮团中心部分由于营养障碍,液化变性,
渗透压增高吸引周围组织液,进而发展成囊肿
②上皮性根尖肉芽肿可以转变成根尖囊肿: 增生的上皮被覆脓腔,炎症缓解后转变为囊肿 增生的上皮包裹炎性肉芽组织可以发生退变坏
死形成囊肿。
6、图解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关系 见课本P182
五、牙周组织病(一)
1. 引起牙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局部因素: 全身因素:
2.牙面有哪些沉积物?如何形成?有何作用?
3.牙龈病、牙周病的致病菌与龋病致病菌有何异同? 牙龈病:黏性放线菌、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牙周病:牙龈卟啉单胞菌、放线共生放线菌、福赛斯类杆菌 龋病: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口腔放线菌 4.比较慢性龈炎和 ANUG 的临床病理特点。 临床 慢性龈炎 ANUG ①炎症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牙龈的龈缘以及龈乳头坏死,牙龈边缘呈蚕食状松软、易出血 破坏缺失,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 ②纤维增生型:龈缘肿胀、坚实、呈炎症性增生 沟内上皮下方可见大量PMN浸病变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以及组织变性、坏死形润,再下方为淋巴细胞, 成的假膜结缔组织纤维水肿,内有大量PMN浸润,①炎症水肿型:纤维结缔组织水为密集的炎症及组织坏死区 肿明显,cap增生、扩张、充血 ②纤维增生型:上皮下纤维增生成束,cap增生不明显,炎症成分较少 病理 5.哪些因素可引起牙龈增生? 1、纤维性牙龈增生
(1)遗传:遗传性牙龈纤维瘤 (2)药物性牙龈增生
①环孢素;②苯妥英;③钙通道阻滞剂等等 (3)慢性刺激起的牙龈增生 2、非纤维性牙龈增生
(1)妊娠:由于激素水平过高,又因为平时口腔卫生不良而导致(妊娠性龈增生) (2)青春期:由于发育期激素水平较高,有可能引起牙龈增生
(3)白血病:大量未成熟的幼稚白细胞浸润取代牙龈组织,而导致牙龈不规则增大 (4)韦格纳肉芽肿病 (5)口面肉芽肿 (6)口内结节 (7)坏血病
6.比较早期牙龈炎和病变形成期牙龈炎的病理特点。
六、牙周组织病(二)
1、慢性牙龈炎与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有何异同?
2、牙周炎的牙槽骨吸收机理?
3、比较慢性牙周炎静止期和活动期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点?
菌斑 牙周袋 临 床 特 点 牙槽骨吸收情况 牙齿松动情况 其他 慢性牙周炎静止期 菌斑明显 牙周袋形成 部分牙槽骨吸收破坏(水平吸收)但不严重。 轻度牙松动,咬牙合无力 牙龈红肿,有时龈沟内可挤出脓液。 慢性牙周炎活动期 菌斑较明显 有较深的牙周袋 牙槽骨吸收很明显,可有水平、垂直吸收。 牙齿松动明显,甚至脱落 牙齿表面以及牙周袋内有该六点比静止期更加明显,很多菌斑、牙结石、细菌代病变较重。 谢产物、脓液、坏死细胞。 结合上皮增生,出现钉突,呈网状,上皮表面有溃疡或上皮不完整 牙龈组织充血水肿明显 结缔组织中有弥散性炎症细胞浸润 结合上皮向根方移动且增值 深部结缔组织呈炎性肉芽组织改变 牙槽骨吸收停止,可有牙槽牙槽骨有明显活动性吸收 病 理 特 点 骨的修复 牙周膜基本无严重的改变,牙周膜主纤维素排列紊乱,但有增生的粗大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疏松、水肿、变性束附着在根面的牙骨质上。 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4、慢性牙周炎与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有何差异? 5、通过检测哪些指标来判断牙周炎的病变程度?
6、牙周创伤和牙周萎缩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七、口腔黏膜病
1、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变有哪些?(各病损的定义及主要表现) 见课本P205
2、RAU与BS有何共同特点
3、口腔黏膜溃疡性疾病有哪些?列出鉴别要点
4、OLP的临床、病理特点,如何与ODLE鉴别。 好发人群 好发部位 口腔扁平苔藓(OLP) 40~49岁的女性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颊、舌、唇以及牙龈等粘膜,口颊部的皮肤和粘膜 颊粘膜最为多见 ①病变常呈对称性分布; ②在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纹之间的粘膜发红,这些条纹可以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 ③在舌发生的LP一般为灰白色斑状块 ①皮肤(首发):在面部鼻梁两侧的皮肤形成蝴蝶斑,在其他部位的皮肤为圆形红斑,揭去其表面的鳞屑,可以见到扩大的毛囊,鳞屑的内面为角质栓塞; ②口腔:为红斑样病损,可有糜烂、出血,在唇红部可有结痂。陈旧性病变可有萎缩、角化,病损周围可见白色放射状条纹。 ①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可有剥脱,可见角质栓塞; ②棘层变薄; ③有时可见上皮钉突增生、延长; ④基底细胞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形成裂隙或小水疱,基底膜不清晰。 临 床 表 现 临床特点 病 理 特 点 上皮层 ①肉眼看白色条纹处,上皮为不全角化层,而发红的部位上皮层无角化; ②大多数有棘层增生; ③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少数可呈锯齿状; ④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形成上皮下疱; ⑤棘层或基底层中可见胶样小体 ①粘膜固有层中可以见到胶样小体; ②固有层中有密集的淋巴细上皮下结缔组织 ①有广泛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T细胞; ②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整,胞浸润(带状),主要是T细胞,一般不达到粘膜下层。 有类纤维蛋白沉积,并且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袖套样); ③胶原纤维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纤维水肿、断裂 直接免疫荧光:可检测病损部位上皮基底膜区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形成一条翠绿色的荧光带,又称为狼疮带 间接免疫荧光:多数病变活动期的患者都可以检测出抗核抗体以及抗天然DNA抗体,在病情缓解期,患者的自身循环抗体一般皆为阴性。 只有纤维蛋白原呈阳性 免 疫 特 点 5、比较PV和BMMP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特点
6、EM有何临床病理特点?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7、HS有何临床病理特点?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8、慢性增生型念珠菌病临床病理特点
9、哪些类型白斑易癌变?
10、口腔黏膜溃疡性病变应与哪些疾病鉴别?请列出鉴别要点。有哪些检查方法协助诊断。(理解)
11、HIV相关的口腔表征有哪些
12、名解
(1)Precancerous lesions (2)Precancerous conditions (3)Oral leukoplakia (4)Oral erythroplakia 八、涎腺疾病
1、急、慢性化脓性涎腺炎在临床和病理上有何特点? 2、如何区别慢性化脓性涎腺炎和Sjogreen’s syndrome? 3、涎石症有何特点? 九、涎腺肿瘤(一)
1、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与病理上有何特点?其生物学特性如何?
多形性腺瘤 发生率 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 好发部位 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1%,占其良性肿瘤的88%。 30~60岁最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80%发生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舌下腺罕见。小涎腺以腭部多见。 表现 其他 肉眼观察 通常为生长缓慢的肿块,肿瘤不规则,表面有结节,软硬不一,多数可活动。 若生长加快伴有疼痛,则考虑恶变 多呈不规则结节状,剖面多为实性,灰白色或黄色,可见囊腔并含有透明黏液。包膜情况不一,但多数包膜完整。 基本结构: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①腺管样结构:主要为导管样结构形成。 ②肌上皮结构:又浆细胞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肌上皮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这四种形态的肿瘤肌上皮细胞呈局灶排列而形成。 ③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间质:较少,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少数可见脂肪组织、纤维化骨、钙化和大片出血。 CK、肌动蛋白、波形蛋白、S-100蛋白、GFAP(+) 为良性肿瘤,但术后易复发。病期5~10年以上、直径超过4cm的多行性腺瘤,要考虑有无恶变的可能。 病理变化 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 预后特点
2、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如何鉴别? 多形性腺瘤 发生率 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1%,占其良性肿瘤的88%。 30~60岁最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80%发生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舌下腺罕见。小涎腺以腭部多见。 通常为生长缓慢的肿块,肿瘤不规则,表面有结节,软硬不一,多数可活动。 若生长加快伴有疼痛,则考虑恶变 多呈不规则结节状,剖面多为实性,灰白色或黄色,可见囊腔并含有透明黏液。包膜情况不一,但多数包膜完整。 腺淋巴瘤 发病率低于多形性腺瘤,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10%。 50~70岁为发病的高峰,男性多于女性 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和腮腺的淋巴结,多数位于腮腺下级,偶见于下颌下腺以及小涎腺。 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若继发感染可出现疼痛。 放射性核素成像表现为热结节 圆形或卵圆形,质地柔软。包膜完整,界限清楚。剖面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并含有黏液溢出,腔内可有乳头状突起, 好发人群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 表现 其他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光镜观察 基本结构:腺上皮、肌上皮、基本结构:上皮和淋巴组织。 黏液、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①腺管样结构:主要为导管样结构形成。 ②肌上皮结构:又浆细胞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肌上皮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这四种形态的肿瘤肌上皮细胞呈局灶排列而形成。 ③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间质:较少,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少数可见脂肪组织、纤维化骨、钙化和大片出血。 免疫组化染色 CK、肌动蛋白、波形蛋白、S-100蛋白、GFAP(+) ①可见大小和形态不一的腺管或囊腔样结构,有乳头突入。 ②囊腔内衬上皮由双层细胞构成,内层为大嗜酸粒细胞,基底侧细胞较小,扁平或立方状,胞浆较少,核呈空泡状,可见核仁。 ③腔内含嗜伊红性分泌物,偶有胆固醇结晶、变性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 间质:为不同程度的反应性淋巴样组织。 CEA、LF、CK(+) S-100蛋白、GFAP(-) 预后特点 为良性肿瘤,但术后易复发。区域切除很少复发。恶变少见 病期5~10年以上、直径超过4cm的多行性腺瘤,要考虑有无恶变的可能。 3、肌上皮瘤有何特点?
十、涎腺肿瘤(二)
1、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在临床与病理表现上各有何特点?如何判断预后? 发生率 黏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 为儿童和成人常见的涎腺恶占涎腺上皮肿瘤的11%,占涎性肿瘤,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腺恶性肿瘤的27%。 12%,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 中年或中年以上为发病高峰。以40~60岁的患者居多,无女性比男性多见。 明显性别差异 90%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以及舌下腺比较少见,小涎腺最常见于腭部 ①高分化:相似与多形性腺瘤,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形态不规则,活动度差,质地中等硬; ②低分化:为恶性肿瘤的表现,生长迅速,瘤体较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不活动,常出现疼痛以及面瘫。 ①高分化者:与多形性腺瘤相似,但常无包膜,可散在一些小囊腔并有淡黄色黏液。 以腮腺和腭腺居多,但是发生于舌下腺的肿瘤应该首先考虑为该病 生长缓慢,病期较长,呈圆形或结节状,质地中等硬。常呈浸润性生长,一般不活动,容易浸润神经而引起疼痛和神经麻痹,表现为面瘫等症状。 好发人群 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表现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剖面为灰白色或浅褐色肿块,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 ②低分化者:与癌相似,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囊腔很少,常见出血和坏死。 实质: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有时可见透明细胞、柱状细胞、大嗜酸性粒细胞)。根据这三种主要细胞成分的比例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以分为高分化型、低分化型和中分化型。 实质:主要为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和变异的肌上皮细胞。根据细胞类型和排列方式可分为筛状型、管状型和充实型。 间质:常有玻璃样变,同时较常见到浸润神经甚至沿神经扩展相当远的距离。 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 PAS、黏液卡红、阿辛蓝染色、 CK、CEA(+) 一般认为来源于排泄管储备细胞;发生于口腔内者,除来自小涎腺外,也可能来自口腔粘膜上皮;发生于颌骨者可能来自囊肿上皮 多认为来自涎腺闰管的储备细胞,或闰管、排泄管的基底细胞 组织发生 预后: 2、恶性多形性腺瘤在临床、病理上具有哪些特点?其生物学特性如何?
3、 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的中文名是什么?病理改变有何特点?
十一、牙源性肿瘤(一)
1、牙源性肿瘤有何共同特点?
①命名和定义来源于组织学特征,看到命名可以推出特点,根据病理特点也可以推出病名 ②临床和影像难以诊断,依靠活检确诊 ③多为良性肿瘤,恶性少见
④多有局部侵袭性,易造成复发,有临床指导意义
2、比较Ameloblastomas四个类型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点 实性/多囊型成釉细胞瘤 好发人群 常见于30~49岁,平均年龄40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 下颌较上颌多见,其中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位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膨胀多向唇颊侧发骨外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 平均年龄(男:52.9岁;女:50.6岁) 发生于牙龈或牙槽粘膜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 单囊型成釉细胞瘤 女性稍多与男性 常见于10~29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左右。 上下颌发生率相同,常发生于颌骨前部。 下颌磨牙区 临床特点 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位于牙龈或牙槽粘膜处的肿块,多向唇颊侧发为无痛性、渐进为无痛性、渐进性颌骨内膨大。 性颌骨膨大,受压处的骨质可吸X线 展。若骨质受压,展,为无痛性肿则吸收变薄。肿块。 瘤区可以出现牙齿松动、移位或脱落。 单房或多房性透 射影,边界清楚,可见硬化带。如果伴有埋伏牙,则可表现为类似含牙囊肿的X线特点。 实质:由类似于成釉细胞或前成釉细胞的极性倒置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位于瘤巢周边;类似于星网状细胞的多角形或星形细胞并位于瘤巢中央。这两种细胞的排列以及一些变形可将其分为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角化型。 间质:各种病理分型的间质不一,可多可少,有些可见玻璃样变以及较多的成纤维细胞组成的纤维组织。可含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 具有局部浸润性,其波及范围往往超越X线所示的肿瘤边缘,手术不彻底者极易复发。 与骨内型成釉细胞瘤相同 收变薄。肿瘤区可见牙齿松动、移位或脱落。 肿瘤边界不清,约50%的肿瘤表现为透射/阻射混合影 单房性透射影,边界清楚。 实质:上皮岛或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 间质:为主要成分,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丰富并排列成扭曲的束状,可有玻璃样变,邻近上皮的间质可有黏液样变。有时可见类骨小梁形成。 病理变化 依据肿瘤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亚型:Ⅰ型为单纯囊型(上皮符合V-G标准);Ⅱ型(伴有囊腔内丛状型成釉细胞瘤的瘤结节增生);Ⅲ型(囊壁有肿瘤浸润岛,伴或不伴有囊腔内瘤结节增殖。) 预后 由于其生长局限于牙龈,易于早期发现和手术拆除,因此,术后无复发。 术后不易复发 总体来说复发率比较低(约为10%) Ⅰ、Ⅱ型肿瘤一般不复发,Ⅲ型存在局部浸润,较易复发。 3、比较CEOT和AOT的临床、X线以及病理特点
4、从KOT的临床病理特点解释容易复发的原因
①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全摘除 ②囊壁的上皮的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能力,易增殖形成新的肿瘤
③囊壁内有时可见微小的子囊和(或)上皮岛,若手术有残留,则可以继续长大形成囊肿 ④该肿瘤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在颌骨内可以沿着抗性较小的骨小梁之间呈指状外突性生长X线所示的病变边缘过小,若手术不彻底,易复发
⑤基底细胞核浓染,可见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若未切除干净则易复发。
5、名词解释
(1)Reversed polarity (2)Locally invasive
(3)Vickers-Gorlin standard 十二、牙源性肿瘤(二)
1、Cementoblastomas应与哪些病变鉴别
2、哪些牙源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
3、AF和OF的鉴别要点
4、CCOT与DGCT的临床病理特点?
5、骨化纤维瘤应与哪些肿瘤或病损鉴别
6、牙源性癌有哪些?各有何临床病理特点
7、CCOC应与哪些肿瘤鉴别
十三、口腔颌面部囊肿
1、含牙囊肿的临床病理有何特征
2、比较鼻腭管囊肿、鼻唇囊肿、球上颌囊肿的特点
3、比较鳃裂囊肿和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
4、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病理特点
十四、其他来源的颌面部肿瘤
1、肿瘤及瘤样病变有何相似的表现?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2、牙龈瘤的病因、组织学类型以及特点是什么
3、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增生如何鉴别
4、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有哪些?最常见的是哪种?
5、口腔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6、口腔癌的WHO病理分级标准
4、恶性黑素瘤常在哪种痣的基础上发生的?预后如何
十五、颌骨疾病
1、骨纤维异常和骨化纤维瘤的异同 (1)相同点:
①病变中可见丰富的纤维组织,代替正常骨组织 ②颌骨膨大,面部畸形,牙齿移位 ③X光为颌骨膨大 (2)不同点 骨化纤维瘤 可见成骨细胞,未见纤维性化骨 骨小梁圆形、条索状 相对缺乏血管 局限性 有包膜,表面光滑,界限清楚
纤维结构异常 未见成骨细胞,见纤维性化骨 骨小梁形态多样 血管丰富 弥漫 无明显界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