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表格式教案:端午粽

2021-09-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课题 时间 来源 课型 阅读课 2019.4.8 10《端午粽》 课时 部编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授课年级 一年级 授课教师 2课时 目标确立依据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课标要求(节选)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课5.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情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标6.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分二、课标分析 析 1. 课标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强调了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2.在阅读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根据句号、问号、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好不同语气。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联系生活实际阅读。如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剥开等词语。 积累“青青的箬竹叶、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 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 分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析 、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学情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时间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分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析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1.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当堂口答生字词检测题,学会13个生字词和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对应学习目标1) 2.学生通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好长句子,把文章读流利。(对应学习目标2)

学习 目标 评价 任务 3.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对应学习目标3) 4. 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对应学习目标4) 第一课时 1.能正确认读“端、粽”等13个生字,认识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学写“午、节、叶、米”4个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课时目标 重点:能正确认读“端、粽”等13个生字,认识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学写“午、课时重难点 节、叶、米”4个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评价要点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培养倾听习惯。 1.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古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环节一 (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是导入新课 呀,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激发兴趣 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注意读好:“端”“粽”)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环节二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初读课文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认读字词 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 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注意标点符号与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我们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子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环节三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认读生字词(评价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评价目标2)。 学生通过朗读(评价目标3)

环节四 指导书写 识字生字 环节五 课堂小结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许多汉字宝宝交上了朋友,将课文读得既正确,流利有好听,收获可真大!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指导书写生字(评价目标1) 课时目标 课时重难点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复习巩固 导入新课 1.正确、美观地书写“真、分、豆”3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积累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 重点:正确、美观地书写“真、分、豆”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子,了解积累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导入: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端午粽》的字词,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自己先打打招呼。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请三位小老师,分三行领读)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生齐读。 3、师创设情境:既然外婆已经煮好了香香的粽子,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尝尝”吧! 1.出示课文中的图,观察这幅图画,想一想,图上画有什么? 2.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你是根据哪几句话判断的,用横线画出来。 3.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强调读好“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小结:我们通过图文对照的,了解使用什么包端午粽的,了解到用什么做端午粽的,那么,课文还告诉我们关于端午粽的哪些情况呢? 1、自由朗读课文内容,想一想:你从课文中还了解到端午粽和吃端午粽的哪些情况?是从哪些句子了解到的?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然后班级交流汇报。 预设:(1)在什么时候吃端午粽。 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联系生活理解句子中的“我们”都有谁? (2)端午粽很香。 句子: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3)端午粽很好吃。 句子: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4)端午粽的花样多。 句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5)为什么端午节吃端午粽。 句子: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简介屈原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3.你还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和同学说一说。 1.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赛龙舟、挂香包等。) 2.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评价要点 环节二 合作学习 图文结合(评价目标2),结合生活实际(评价目标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传统习俗(评价目标3) 环节三 小组合作 展示交流 环节四 主题升华 端午节故事分享(评价

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3.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总结: 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你们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过端午节要吃粽子,知道了吃端午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环节五 指导书写 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目标4) 指导书写生字(评价目标1) 环节六 教学小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读好了课文,还能用自己的话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理解了词语并积累了好词,大家的收获可真大呀! 10 端午粽 端午节 吃 端午粽(纪念屈原) 板书设计 很香 好吃 花样多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