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阶段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负面影响及解决途径

2020-12-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现阶段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

的负面影响及解决途径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双元互动的前提,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成功的现实需要。

(一) 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初期,新旧体制转轨未全面完成,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场运行法律尚不健全,市场秩序尚不完善。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集中反映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使思想道德领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是腐败的、丑恶的现象。

1、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最大利润是商品生产者的最终目的。这样,市场经济一方面有利于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人为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陷入极端个人主义,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弱化、萎缩直至完全丧失,出现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谋求私利等丑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为了个人私利,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弄虚作假、坑害人民、损害国家。个人私欲的膨胀会渗透到道德生活里面,如果这种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演绎成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一种处世哲学,就将泛滥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会开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2、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求利性会诱发拜金主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它通过物与物的交换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把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商品交换条件下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市场经济中人依附于物,受物的主宰,必然会在一部分人中产生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货币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被人们当作支配一

切的力量来顶礼膜拜。认为金钱至上,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就是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把金钱看成是经济生活中的铁律,看做是社会的发动机,当今中国社会出现权钱交易,滥制假冒伪劣产品等消极丑恶的现象以及一部分人的“主义不要紧,只要高工薪”,“一切为了人民币”的价值追求,都是拜金主义的表现。而社会上也确实有一部分人丧失了人格的尊严,成为金钱的奴隶。拜金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使一部分人丧失了人格的尊严,成为纯粹的自然人和经纪人。另一方面,它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物质富裕、生活舒适不能代替精神上的无聊和不满。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给现代人以这样的警告:仅仅知道关心利益的社会,肯定是要覆亡的。那里,挣钱成了人生的第一需要,成为成功的主要尺度,深深的危机就潜居其中。

3、市场经济所构成的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享乐主义的滋长 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致使享乐开始滋长起来。使得一些人从重视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走向极端功利主义、感性享乐消费主义,进而陷入腐化堕落而不能自拔。“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享乐主义价值观就是只要物质享乐不要精神追求的典型。我国部分农民受“小富即安”心理影响,一旦解决温饱或小有积蓄就减弱生产积极性,更忽视变革性和创造性,转向注重安排消费生活;城镇部分企业家、个体户在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高的收入后,就变为“及时行乐”;党政机关部分干部为了追求物质享乐而贪污侵吞公款、以权营私;都市部分年轻人为了追求时髦、新潮,不愿奉献,只图一时、短暂的快乐等,都是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观的表现。享乐主义使人们专注物质利益的拥有,忽略精神价值的追求,失去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综上所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市场经济确实有可能产生双重社会道德效应,即积极的社会道德效应消极的社会道德效应,而且这双重的社会道德效应都可以在市场经济根底处找到它的根源,也都与市场经济自发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和个体化价值有关。对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一定程度的认可与重视,固然是人类一次革命和历史进步,但由此走向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感性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就意味着走向道德上的“堕落”,意味着诸多现代化社会病的产生。所谓“穷得只剩下钱”、“精神上无家可归”,还有“不要廉耻”、“丢

失良心”、“除了我,一无所有”等等,便是走向上述各种写照。

(二) 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固然是一种功利型经济,但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它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离不开道德基础和主体道德精神的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社会主义属性更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应当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道德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言还有相当距离,正是因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型道德建设还没有及时到位,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应有的义利观没有确立导致了单纯的谋利动机和不择手段的谋利行为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体物质利益得到了伦理道德上的合理性认可。但当这种对个人利益追求最大化的原始冲动失去了应有的道德控制而发展到了放肆无度的时候,谋利就成了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自然使经济主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经济发展会丧失来自主体方面的人文动力或精神动力的支持,也会使经济活动失去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必要的秩序条件,丧失只需效率,最终失去市场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持久性。缺乏有效的道德控制会导致市场主体不择手段的逐利行为。表现为不把致富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科技投入、加强管理等结合起来,而与贿赂、欺诈、投机和掠夺性开发等联系起来,通过各种超越正常经济手段和不道德手段来掠取资源、占有市场、聚敛财富,对市场经济的顺利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使资源和财富不是流向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而是流入所谓“流氓致富”者的口袋,这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正义感和职业责任感,挫伤了人民群众投入市场经济、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破坏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效率的发挥;造成了生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和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会造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不是把精力才干和资金投向真正的创业当中,而投到非法经营、商业投机、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甚至直接破坏法律、败坏道德、妨碍经济组织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投资环境的恶化,使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资金动力。

2、缺乏权利意识,使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难以保证

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需要市场主体的形成及其经济权利得到普遍尊重和有效保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体身份,主要包括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公有产权主体和各种形式的私有产权主体。这两种性质的市场主体产权制度已经建立进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和普遍尊重,但制度上的确立和人们观念意识上的肯等并没有同步,事实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公有财产成了一些人以各种名义和方式进行转移、占有、分割的对象;同时,私有产权的市场主体也往往受到超却经济因素的干扰和各种偏见的不公平的歧视。另外,市场主体应有的经济权利如交易的自由选择权也往往受到影响,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不对等交易和强制性契约关系。这些对待产权和交易自由权等经济权利的道德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构成了多方面的危害:它妨碍了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公正合理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弱化了经济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影响了人们以自己的投入和努力即可换取自己的收益的现代经济伦理理念和基本道德精神,打击了创业者进行投资、创新和努力经营的积极性,致使经济领域城里出现了“搭便车”或“无票乘车”现象。

3、缺乏道德观念,导致社会 “信用不足”

由于目前精神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尤其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建设力度不够,经济活动中做假、卖假等行为相当突出,社会“信用不足“问题相当严重,这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危害很大,它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增加了投资风险,压抑了整个社会的投资创业欲望,影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降低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效果,严重损害了民族经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良好的国际形象,影响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使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及其作用难以发挥。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若干途径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必须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在实践中确立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为之服务,要人们实践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甚至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无疑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但是一概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道德建设,必然违反道德建设的自身发展规律,道德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及人们思想觉悟相适应的。现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呈多样性,市场经济不发达,文化建设落后,所以,根据这种现实状况,道德建设必须有针对性,要提出、制定适应现阶段人们思想特点和水平、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具有现实可行性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据此要求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切忌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思想水平向全体社会成员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使道德理论流于空谈,道德规范脱离实际,导致道德教育苍白无力和

社会道德规范虚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该体现多层次结构,这样才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才是符合现阶段人们思想特点和水平的。

3、加强适应社会主义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通过倡导新的道德观念、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建立新的道德秩序,规范、引导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制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同时要从伦理道德上确认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并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进行引导和改造。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在新时期,对为人民服务应有全新的理解,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鼓励了人们的积极性,又不使道德建设流于口号和形式。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呢?首先,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其次,在强调并保证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同时强调集体利益必须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并依法保护公民的个人利益。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本身就体现了社会效率,而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必然追求效率,所以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是重视和追求效率的。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也反映在这一点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观实际上是道德观的组成部分,如勤劳、互助、守时等美德,无一不蕴含着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已成为新时期人们所推崇的道德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大力倡导效率观的同时要把效率和公平观有机结合起来。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或者丧失其价值合理性,或者丧失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保证而不可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充分的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竞争

意识和观念,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观念,竞争固然是排他性的,但竞争主体间也具有共存和共处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应当是能促进全社会生产力健康发展的理性、文明、规范、有序、有效的公平竞争。竞争观念和准则不应是将市场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将对手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而应将市场看作赛场,将对手视为共同开发市场的竞争伙伴。

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每个时期人们都极为推崇的道德观和规范。在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建设中对诚信要有如下几个认识:首先,必须高度认识诚信观念和原则的重要意义,全力打造“诚信社会”。我们一定要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坚持诚信价值观念的重大意义。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诚信观与现代社会诚信观的区别。传统诚信观是以小农经济、血缘经济为经济基础的,缺少开放性和时代性,强调人身依附,现代诚信观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不仅局限于对亲人、熟人、小团体、小地区,而且要求对全社会都要做到诚信,他指向所有的契约关系。再次,要认识到诚信不仅表现为经济领域中应有的观念和必须坚持的原则,也表现为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打造诚信社会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锻炼个人诚信品德,社会的诚信度是由每个社会成员的诚信言行提供的,你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诚信,就得首先向社会和他人奉献诚信。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监督机制 被喻为“道德法庭” 的道德评价体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旧观念冲突、新旧利益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错综复杂,不少人的是非善恶评判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更为明显。社会迫切需要通过道德评价来帮助人们认清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谴责什么;容许什么,限制什么。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形成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扶正祛邪的强大道德舆论氛围,使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人受到社会舆论的大力肯定和褒扬,使背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

建立和完善道德监督机制,也是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强对企业或法人经济行为的道德监察和监督,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或法人的败德行为往往比自然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和他人构成的危害更大,所以在大力提升全社会道德素质的同时,加强企业或法人的经济活动的道德约束尤显重要和紧迫。为使企业或法人在合乎法律、合乎伦理的范围内谋利行事,除了需要正常的教育和引导外,必须加强对其经济行为的监察和监督。在操作上,除需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司法结构、新闻媒体的监察监督外,还可以考虑在各级人大或政协成立专门的道德委员会,对企业或法人的经济行为进行道德上的审查、评价和监督,也可以成立经济行业的道德委员会或道德协会,负责制定行业道德规范和指导企业制定自己的道德规范,同时经常性地对具体企业遵守道德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评估和发布,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警告或公开批评,把有违道德的可能消灭在行为之前,改变事后的批评性监督和避免哪里出事哪里堵的被动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