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浅谈
作者:陈小贤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01期
摘 要: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评价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教育功能,让爱的评价成为儿童成长的动力,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关注过程;多元评价;回归生活;促进成长 一、关注评价过程,让评价与学习水乳交融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是为了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充分重视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引导。我们不但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的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采用多元评价,让评价与发展相辅相成
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仅要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评价过程应从单方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1.评价主体多元
通过多个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我能行》这课时教学中,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的奖状、水彩笔、纸、个人生活照片资料或录像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从样貌、特长等方面自我介绍,引导学生通过“大拇哥送给自己”的方式夸夸自己。接着通过活动“大拇哥送给你”的活动,让学生夸夸同学。最后,教师参与其中,夸夸学生。从“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拓展到“父母眼中的我”“好朋友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等不同角度寻找,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和家长、社区有关人员评价相结合,落实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2.评价内容多元
新课标倡导多元化评价,因此,评价要强调内容多样化。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这课时教学中,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如绘本、玩具、小零食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当有同学选择同一样东西时,教师可引导讨论“怎么办”,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教师伺机从尊重、友爱、公平、协商等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行评价,对处理得当或处理得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处理不当的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通过教师多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学会交朋友、喜欢交朋友,懂得拥有好朋友是一件美好的事。 3.评价方法多元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父母多爱我》这课时教学时,教师设计“爱心树”,让孩子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把每天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写在爱心树的叶子上,教师观察学生的情感和状态,伺机采访学生此时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心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儿童作品分析等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不同评价方法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从而打心底里爱父母。 4.评价尺度多元
口头、书面、肢体语言相结合。在师生、生生口头、书面、肢体语言等评价中落实教学目标。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不拖拉》这课时教学中,课前让学生从关于钟表的谜语中感知钟表的作用,接着教师把准备好的“钟姐姐”图饰展示给学生,结合课本第13页内容,让学生在设计好的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台下的学生通过笑脸、竖大拇指、打钩、打叉等方式评价,教师再伺机小结评价,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口头、书面、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评价中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 三、回归儿童生活,让评价与生活交相辉映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评价存在着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问题。而新的课程评价要求要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人在不自觉状态下流露出来的行为是最真实的,利用现实情景,选好学生行为的观测点,捕捉学生无意识的道德信息,是实现品德评价真实感的一条捷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章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摒弃教育发展不相应的评价制度。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尺度,将评价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到科学的评价依据,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教育功能,让爱的评价成为儿童成长的动力,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