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4期 201 0年7月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l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Vo1.26.No.4 Ju1.2010 经济货币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王洪彬 (吉林工商学院经济贸易分院,吉林长春13006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当前货币化比率已居世界前列,过度的经济货币化给中国经济 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加以调整,避免过度货币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解决无就业增长,让百姓共 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关键词】经济货币化;中国经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 [收稿日期】2010.0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88(2010)04—0034.04 [作者简介】王洪彬(1973.),男,吉林德惠人,吉林工商学院经济贸易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一、经济货币化 所谓经济货币化,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在经济货币化进程中,货 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扩展,即一国生产、流通和消费中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易部分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可以用经济货币化比率,即广义货币M2占GDP的比值(M2/GDP)来表示。经济货币 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 关关系。货币化程度高,意味着社会产品成为商品,其价值均通过货币来表现与衡量,商品和劳务均以货币 为尺度进行分配。货币的作用范围大,渗透力、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反之亦然。 商品流通需要以货币为媒介打破实物交换在时间、空问和对象上的限制,从而形成大流通、大市场;所有 商品和劳务都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可以扩大价格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生产和流通的引导、促进 及调节作用;货币作用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使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货币形式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或宏观调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当前MJGDP比率已居世界前列,甚至比欧美发达国家的 水平还高。 二、中国经济货币化的进程 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到2009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 645亿 元增长到340507亿元,增长了92.41倍。2009年,流通中的现金M。由1978年的212.0亿元增长到38246.97 亿元,广义货币M 由1159.1亿元增长到610 224.52亿元,分别增长了179倍和526倍。而同一时期商品零 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1oo)只分别增长了298.9%和423%。 根据货币数量论,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超过GDP增长率之上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应该完全反映 在物价水平的上升一L。然而在中国,无论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均远远 小于各层次的货币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一个常数,它 在改革的2O年问迅速地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于GDP来说)越来越大。中国确实存在货币化现象, 即经济中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多。 从统计数据上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CP1年平均增长不过4.8%,看上去通货膨胀不太严重。但 是,由于中国各个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导致国民财富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过去 30年,中国货币化进程体现为货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都是国家供 ・34. 给,可能只有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需要使用货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医疗住房等领 域都进行了货币化改革,上学贵,看病贵,商品房价格更是高到令人望房兴叹。原来‘寓福利、低工资”的劳动 报酬结构,逐步转向以货币收入为主、社会保障为辅的分配结构。 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不断加剧,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到2009年,广义货币M:余额达到60.6万亿,同比 增长27.6%,而对应的名义GDP达到34万亿,名义增长13%。经济学上常用广义货币余额与名义GDP的比 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货币化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来看,从1990年开始,中国广义货币 供给(M2)与名义GDP的比率一直呈上升状态,1990年为0.82,1998年上升到1.24,2003年继续上升到1.63, 并持续保持在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而到2009年大幅上升到1.78,可以说是创了历史新高。而2009年,美 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比率均在0.9左右,日本是2.1。中国的比率是印度、美国的2倍,甚至高于日本20世 纪90年代泡沫经济时的水平,可见,中国的货币化有些过度了。 三、经济货币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过度的经济货币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过度的经济货币化使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价格上涨压力之中 过度的经济货币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使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价格上涨压力之中,即通货膨胀时常困扰 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五次通货膨胀。 第一次通胀发生在1979—1982年。1982年,通货膨胀率达到6%。虽然当时通货膨胀率不是很高,价 格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有限,但它使已经30多年没有经历过通货膨胀的人们重新关注物价问题。 第二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83年~1986年。其间,全社会资产投入、全社会零售额和市场上货币流通量 都出现增速高峰,工资眭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急剧 扩张,经济过热加剧,通货膨胀加剧,1985年价格同比上涨8.8%。 第三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87~1991年。1987年,国内货币流通量又一次迅速加大,年增速达到116%, 全社会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到1988年底,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8.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涨幅第一次达 到两位数。这一时期通货膨胀造成的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四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92—1995年底。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进入迅速增长的快车道,由于过于猛烈 的货币投放,1993年和1994年CPI同比增长分别上升了14.7%、24.1%。此次通胀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涨幅 度最大的一次,给全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99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零售价格指数全年各月 的涨幅均在20%以上,涨幅之高是历年来所没有的,且价格全年居高不下;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消费品价格猛 涨,市场却疲软;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储蓄存款却大量增加;经济效益仍低下,产品库存积压增多,企业亏损面 较大。 第五次通货膨胀始于2007年。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陡然提速,一直到2008年上半年,通 货膨胀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最热门话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一直把通货膨胀列为头号大敌。随着美国次级贷 危机的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轻。但中央为了应对次级贷危机而制定的刺激经济计划却带来天量 信贷。美国次级贷危机以来,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9年过度宽松的信 贷政策加之‘‘4万亿’投资,使得国内流动性泛滥。2010年头5个月,CPI同比增速由1.5%一直攀升到3.1%, 而且没有减缓的态势。 分析历次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之 源头在于持续数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按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观点,‘‘通货膨胀从来就是一种货币现 象”,我国通货膨胀主要还是流动性过多造成的。实际上,观察一下中国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和价格之间的关 系就可以清楚。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与实际GDP增速之间的差额是居民消费价格以及资产价格的较好 的先行指标,至少从1990年以来,当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与实际GDP增速之间的差额上升后,居民消费 价格和资产价格很少有不上升的情形。 (二)过度的经济货币化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出现无就业增长 由于过度的经济货币化,实体经济中出现过度使用资本以替代劳动力,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 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的增长应当带来就业的增长,这已被经济增长 理论和经济实践所证明。例如,我国‘‘七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几乎是同步变动的,两者 的相关系数达到0.9ll,几乎接近1:1的水平。但近几年我国却出现相悖现象,进入20世纪9O年代以来,投 ・ 35 ・ 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幅度下降,每亿元投资增长拉动的就业岗位从‘七五”期间的2.32万个下降到2000年 后的0.13万个左右。应该指出,就业量减少与投资结构密切相关,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对就业的吸纳程度有 很大差别。 由于流动性泛滥,导致中国资金的使用成本过低,企业获得货币资本极其容易,因此导致实体经济中出 现过度使用资本以替代劳动力。试想一下,在一个经济增长长期保持9%,资本收益20%左右的环境中,1年 期的储蓄利率也就不过在2% 3%之间,企业当然会过度使用资本以替代劳动,导致元就业经济增长。近几 年来,中国资本纷纷投入IT行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些行业是高技术产业,机器排挤工人,技术排挤劳动,就业 增长必然缓慢。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统计,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GDP就业弹性系数为0.303,90年代为 0.104。本世纪前5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105。我们从中国的GDP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中国吸 收劳动力的能力是呈下降趋势的。 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像低就业增长或是无就业增长模式。 因此,不难看到多年来包括2009年在信贷大量发放、经济迅速恢复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仍然紧张的现象。 (三)过度货币化导致财力实际上向政府集中 过度的货币化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政府有利而对公众不利。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 工资总会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未必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增加,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并且很多人进 入更高的纳税等级,这导致政府税收增加,公众实际收入减少。同理,企业营业额也是按名义货币计算的,企 业缴税也会增加。实际上,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私人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010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额或达8万亿。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354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 加了8362亿元,增长30.8%。这一数字比去年前6个月的收入还要多2000亿。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到年底, 政府财政收入或可达到8万亿,成为世界上第二富的政府。 或可达到的8万亿财政收入会带给我们更加理性的思索:财政收入多不一定就说明合理。目前我国有 的税收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很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并不快,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是用于教育、 医疗方面的支出却增长缓慢。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财政收入过大,则必然意味着企业与民众分得的国 民收入过少,这对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会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四、过度货币化状态下的政策建议 中国的过度货币化进程虽然已经持续30年,但很难相信它还能再持续30年,金融体系的过多银行化以 及投资在经济中过于重要的地位,都可能导致技术创新迟缓,结构调整不畅,收入分配改革难以持续下去,因 此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加以调整。 (一)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向古典货币数量论回归 首先,中央的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维持物价稳定,其余的事情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则一概听 任市场的“内在稳定力量”去解决。 其次,中央必须制定合理的货币发行量政策,使得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收入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货 币政策工具也并不拘泥间接调控,而应该是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并举。 再次,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较多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 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通过公开市场 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 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只有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保持一致(而不是超发),才能避免过度货币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这样 经济增长就会转变到以技术创新为主上去,而不是单靠不断追加投资来拉动GDP。 (二)采取措施解决无就业增长 1.财政投资重点投在最能拉动就业的领域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以‘保增长、调结 构、促改革、惠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虽然投资增长与投资趋向高技术行业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该在高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发展 配套行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统筹解决就业问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 ・36・ 优势,所以应加大宏观政策引导的力度,鼓励配套行业的发展,从而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 根据就业拉动系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业就业拉动能力最强,排第一位。其它产业按照就业拉 动系数从大NJJ,,依次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邮电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或可达到8万亿人民币,政府应该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重 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 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和消费,带动就业,也加强了 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经济长期发展夯实基础。 2.政府财政应该大量投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摆脱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对物的投资才算投资。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 不仅仅对物的投资是投资,对人的投资也是。在就业拉动能力强的产业中,教育显得尤为突出。经济危机中, 中国政府的财政投资应该投向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这不仅可起到反周期调节的作用,提高失业人群 的劳动技能和再就业能力,而且可以延长人口红利。 (三)采取措施让百姓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这样处境: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迅猛态势;政府财政收入屡创新高;通胀对居民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基本保障的覆盖面亟待完善。如何减轻通货膨胀对民众生活的压力,并让民众分享 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人中比重。当前,我国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人比重过低 已成不争事实,这导致我国内需不足,并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政府应立法保障职工工资的稳定增长,使百姓 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同时,政府应继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和城乡基本养老制度。继续扩大失业保险制 度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救济事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2.减税。事实上,减税从来都是刺激经济、休养生息、培植税源的最好方式之一。减税不仅可以降低企 业运营成本,有利于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同时更是增加企业支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这种经济政策最 终将使国家财力得到可持续增长。因此,无论从世界经验还是中国历史来看,减税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于下 行通道时各国政府习惯采用的政策手段。从上世纪8O年代至今,世界经济一直就处于一股大规模的减税浪 潮之中,前后数十个国家,包括东欧和原独联体的部分国家,都纷纷推出减税计划,甚至以高税负闻名的法国 也宣布降低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标准税率。 3.国有企业应向全体国民派发红利。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其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归全体国民 所有。既然全体国民是国企主人,国有企业没有理由不向国民派发红利。国有资产管理局,不是国有企业的 产权人,它受人民委托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管理、接收利润,并应该向全体国民派发红利。国家,是一个抽 象的概念。它向对待私有制企业一样向国有企业依法征税,不应当与民争利,不应该将国企利润收归财政, 应将税收和企业红利区别开来。 中国政府应该要求那些盈利颇丰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力等 向国民派发红利。国有企业向国民派发红利,有利于减轻贫富分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构建和谐 社会,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有利于增强国民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共财 政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公民的身上,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坤明.经济货币化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8). 【2】殷孟波.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2006,(5). 【3】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JGDP比率的货币分析[J]_金融研究,2008,(2) [4】刘士余,王辰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动态演进及实证解说[J].金融研究,2005,(3). 【5】张尚毅.对中国经济货币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新重庆,2006,(7). [责任编辑:辛晓莉】 ・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