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022-01-01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学习鉴赏中所选诗歌或大气磅礴,表现胸中豪情(如《沁园春·雪》);或感情深沉,表达爱国之情(如《我爱这土地》);或执着咏叹,抒发家国之思(如《乡愁》);或情真意切,讴歌爱的真谛(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细腻描摹,展现生命的力量(如《我看》)。这些诗歌建议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反复涵泳品味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朗诵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朗诵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时效。尝试创作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名著导读部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导如何阅读《艾青诗选》。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内容 任务一 学习鉴赏 任务二 诗歌朗诵 任务三 尝试创作 名著导读 《艾青课时 3 教学要点 1. 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教师点拨朗诵技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 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2 2 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习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诗选》 如何读诗 5. 学习并掌握如何阅读整本现代诗集。 (设计/方小玲)

任务一 学习鉴赏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本单元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2.找出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3.反复诵读,揣摩吟咏技巧,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课时准备】

1.独立阅读每首诗,初步理解诗意。

2.结合课文旁批,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歌曲;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交谈。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体悟诗歌的美之所在。 二、初读,分享阅读感受

1.以“说”分享初读感受

师:九上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想必课前大家已阅读过这五首诗歌,下面就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从这几首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格式:从_________这首诗(词),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从《沁园春·雪》这首词,我看到了北国壮丽的雪景,感受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当代英雄的赞美。

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看到了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我通过这只鸟所看到的情景,感受到了诗人对土地(祖国)的热爱。

从《乡愁》这首诗,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

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我看到了四月天的美景,感受到了诗人营造出的四月天的美好意境。

从《我看》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读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以“读”分享初读感受

师:大家对这几首诗歌都有了初步的感受,在这些感受中,有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也有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还有对诗歌情感的归纳总结。要想把诗歌读好,一定要将情感带入作品中。那么怎样将情感通过朗诵展现出来呢?那就需要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注意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的处理。

现在,我们试着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将自己最有感触的诗(词)句朗诵出来,并说说这样朗读的原因。

(1)示范朗读。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我将这三句词中的“欲”“试”二字..重读,是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山”“原”想要和天比高的雄心壮志,读的时候还要将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豪迈的气势读出来。

(2)读法指导。 课件出示:

诗歌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停顿要恰当; ②节奏要缓急适当; ③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④注意重读的词语; ⑤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自主诵读。

学生结合诗歌朗诵的要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朗读。 (4)朗读分享。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参照下列格式,将自己最有感触的诗(词)句朗诵出来,并说说这样朗读的原因。

课件出示:

格式:___________[朗诵的诗(词)句],我这样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生1:“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我这样读是因为我在这一节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欢快,所以读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还要注意语气的轻快愉悦,要表现出这种欢快,语调就要上扬,语速可以稍微快一些。

生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这样读...........是因为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祖国)深沉的爱,所以读的时候重音一定要读出来,语调要低沉,语速一定要慢,这样才能将作者的情感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可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阅读的情境,并对这五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诗歌朗读的要点,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融入诗作中去朗诵。 三、再读,把握感情基调

1.自由品读,分析情感基调 (1)自由品读,感受情感基调。

师:要读懂诗歌,把握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是必不可少的,你们认为这五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呢?

预设:

诗歌 《沁园春·雪》 《我爱这土地》 《乡愁》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感情基调 大气磅礴,感情奔放 忧郁悲愤,感情深沉 愁绪满怀,感情深沉 欢快喜悦,感情热烈 《我看》 (2)深入研读,分析情感基调。

憧憬热爱,感情愉悦 师:刚才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这几首诗歌的感情基调,那么这几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或形式表现出来的?请用下面的格式汇报。

课件出示:

格式:我从_________中,读出了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这首诗(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我从《沁园春·雪》一词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四句中读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雄壮的、大气磅礴的。

我从《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一句中读出了作者的悲愤,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愤的;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两句中读出了作者对土地深沉的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也是深沉、悲痛的。

我从《乡愁》一诗中每节都反复出现的“乡愁”这一词语中读出了作者的愁绪,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愁的。

我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中的“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中读出了作者的喜悦,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喜悦的。

我从《我看》一诗中的“春风”“青草”这些意象中读出了生命的新绿,从“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哦生命的飞奔”中读出了作者对生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愉悦的。

2.反复诵读,读准情感基调

师:请大家找出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将我们刚才所分析的诗歌的感情基调带入进去,再次诵读,并说说该如何将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预设:

《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这几句要将雄壮的气势读出来,语气一定要铿锵有力。

《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

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祖国)深沉的爱,所以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语速一定要慢,将作者那份沉痛之情读出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几句饱含着作者的温柔和爱,读的时候语气要舒缓轻柔。

【设计意图】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感情基调或悲哀,或欢快,或忧愁,或喜悦,或寂寞,或热烈,或深沉,或奔放,或闲适,或昂扬进取……故设计了感受、分析、诵读三个环节,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韵律、内容等,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意象和意境的相关知识。

2.找出意象:找出这五首诗歌描写的自然之景或物象。 3.分析意象内涵:分析这些自然之景或物象的特点及内涵。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要探究的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因此布置了以上预习任务。

结束语:诗歌的阅读,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也需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的形式展现出来。想要把诗歌读好,就一定要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诵读的节奏,将诗歌的情感读出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找准意象,分析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结合意象分析,理解诗歌情感。 【课时准备】

1.反复诵读这五首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找出这五首诗歌描写的自然之景或物象,并分析其特点及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对本单元这五首诗歌的理解,也分析了这五首诗歌的感情

基调,并通过诵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分析这五首诗歌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课时内容的回顾和本课时所要探究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快速进入诗歌学习的情境之中。 二、细读诗歌,分析意象

1.检查预习,分享成果

师:上节课我们留下了几个有关意象和意境的预习任务,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预设: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诗歌中所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有具体与抽象之分。

意境: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即诗歌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情境。

2.分析诗句,找准意象

(1)师:刚才同学们对意象和意境的含义理解得非常到位,意象就是自然之景或物象,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找出这五首诗歌的意象的任务,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五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

预设:

(2)师:刚才我们找了这五首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在诗歌创作之时选用这些意象呢?

预设:

这些意象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而且这些意象包含着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

托。诗人用这些具有内涵的意象进行创作,便于诗人营造个性化的意境,以及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

如《沁园春·雪》中最主要的意象是“雪”,“雪”这一意象结合“长城、大河(黄河)、山(山脉)、原(高原)”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阔大的意境,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

3.分析意象,把握内涵

(1)师:作者在诗歌创作之时,对意象的选用都是别有深意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意象的特点及内涵呢?

预设:

一是通过意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去分析。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所选用的“软风、新芽、百花”这些意象就带有鲜明的四月天的特点。《乡愁》中“邮票、船票”这两个意象,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亲人朋友间沟通的桥梁。

二是通过意象的修饰语去分析。诗歌中描绘意象时,所选用的修饰语也赋予了这些意象特殊的含义。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诗人在“河流”这一意象前选用了“悲愤”这一形容词,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词想象出此时郁积在诗人以及千万百姓心中的悲愤,“河流”此时也就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如河流般汹涌奔流的悲愤。

(2)师:结合刚才总结的分析意象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试着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五首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特点及其内涵。

预设:

《沁园春·雪》中“冰、雪、长城、大河(黄河)、山(山脉)、原(高原)”这一系列景象,最能反映北国风光的雄壮。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鸟”象征着诗人自己,“暴风雨”象征着日寇的欺凌,“土地”象征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如河流般汹涌奔流的悲愤,“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乡愁》将无形的乡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系列物象上。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所选用的意象,带有鲜明的四月的特征。“软风”轻灵,“云烟”软绵,“光艳”灿烂妖娆,“星子”闪耀,“细雨”轻柔细腻,“百花”鲜妍,“月圆”天真庄严,“新芽”柔嫩喜悦,“白莲”期待,“燕”是爱、暖和希望。

《我看》中所选用的代表着春天的意象“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花朵”等,写出了万物的生生不息、生命的蓬勃向上。 三、感受意境,读出画面

我们读这几首诗歌,可以结合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想象出诗歌中的画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

1.自主诵读,读出画面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课件出示:

格式:我从__________这首诗(词)的__________中,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或营造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分享展示,共赏画面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 预设:

生1:我从《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中,找到了“冰”“雪”这两个意象,“冰”“雪”展现出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的情景。这三句描绘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生2:我从《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找到了“长城”“大河(黄河)”“山(山脉)”“原(高原)”这几个意象,这几句描写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描绘出了大河滔滔、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第一节中,找到了“鸟”“暴风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作者把自己化身为一只喉咙已经“嘶哑”的鸟,通过歌颂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营造出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景象。

生4:我从《乡愁》这首诗的第一节中,找到了“邮票”这一意象,这一节描绘出一幅“我”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的画面;从诗歌第二节中,找到了“船票”这一意象,这一节描绘出了“我”成年后为生活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只能靠船票寄托愁绪的画面;从诗歌第三节中,找到了“坟墓”这一意象,这一节描绘出了“我”与母亲永远分别的画面;从诗歌最后一节中,找到了“海峡”这一意象,这一节描绘出了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

与祖国大陆分隔的画面。

生5:我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第一、二节中,找到了“风”“云烟”“星子”“细雨”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描绘出春风徐来、云烟拂面、星光点点、细雨如织的四月天的美好画面,让人感受到爱意和温暖。

生6:我从《我看》这首诗的第一、二节中,找到了“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等意象,春风吹拂着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遥远的湖水也似乎荡起了“绿潮”,飞鸟在天空展翅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夕阳染红的流云映照着红色的大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夕阳图。

追问:诗人运用这些意象,描绘出这些画面或者营造出这些意境有何作用? 预设: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去感知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五首诗歌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的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由此可知,分析意象是理解这五首诗歌必不可少的一步。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先找准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特点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诗歌诵读中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 四、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试着分析这五首诗歌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第三课时的内容是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情感,学生需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同时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主深度学习,布置了以上预习任务。

结束语:所有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描写自然之景或以特定的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因此,分析意象对理解这五首诗歌的内容及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先找准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特点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在诗歌诵读中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懂诗人情感。 【课时准备】

1.反复诵读作品,感受诗歌感情。 2.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这五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分析了诗歌的情感。现在,我们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更加深入地分析诗歌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内容回顾和本课时所要探究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快速进入诗歌学习的情境之中。 二、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师:读懂一首诗歌,除了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了解诗人生平、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请大家分小组合作,交流分享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再选出小组代表汇报一下每首诗作者的基本情况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1.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

首先请第一组至第五组的小组代表分别来汇报一下五位诗人的基本情况。 预设: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以常见的字词描绘出气势磅礴的意象,意境奇特,气势恢宏,志高意远。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其早期诗作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光的赞歌》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林徽因,中国著名女建筑学家、诗人和作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文学创作方面,著有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我看》的作者是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2.了解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下面请第六组至第十组的小组代表,依次介绍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预设: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他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乡愁》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在宝岛台湾的人一样,诗人虽然身居台湾岛,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虽浅显易懂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表达诗人深切的怀念;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儿子出生的喜悦和对儿子的希望。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我看》这首诗作于1938年,是诗人穆旦随学校(清华大学)来到云南之后创作的第一首诗,写于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所在地蒙自。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

3.知人论世,分析情感

(1)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诗人和写作背景。那么在阅读诗歌时,我们为什么要了

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呢?这对阅读诗歌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预设: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 “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有利于读者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彻地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2)师:结合诗人简介和写作背景,请你说说这几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

《沁园春·雪》是诗人行军途中所作,诗人此时豪情满怀。再结合诗人气势磅礴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词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当代英雄的赞美。

艾青是一位爱国诗人,《我爱这土地》写于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表达出诗人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

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那时要回到大陆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通过《乡愁》一诗,人们也足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由写作背景来看,可能是诗人为悼念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也可能是为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所作。

《我看》描写了大自然美好温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愿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的深情。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必须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运用“知人论世”法能引导学生自主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三、结合文本,读懂情感

师:我们刚才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分析了一下这几首诗的情感,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创作背景有争议,那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这首诗的情感呢?

预设:

结合文本,也就是结合诗歌所写的内容去分析诗歌情感。

这首诗应该是作者为儿子出生而作,以表达儿子出生所带来的喜悦和心中对儿子的希望。

这首诗中,“春”“四月天”“百花”“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等,代表着新生,“梦中期待的白莲”则是对新生命的期待与祝福。这首诗选取了有着春天温柔、和暖、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特点的意象,诗人饱含感情地将其描画出来,以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

师:由此可见,结合文本分析诗歌情感非常重要。现在请各位同学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作者在此诗中想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

格式:我在_________一诗(词)中,从___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作者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预设:

我在《沁园春·雪》一词中,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读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读出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我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读出了作者强烈的土地之爱,读出了作者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

我在《乡愁》一诗中,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读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和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我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中,从“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中读出了作者的喜悦,从“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中读出了作者对新生命的期待。从“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读出了作者炽热的爱和美好的祝福。

我在《我看》一诗中,从“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中读出了作者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对文本的分析。因此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意境等来综合分析诗歌情感。 四、融入意境,读出情感

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

提示: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自己看到了这些画面,并带着诗人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要读好诗歌,需融入意境,将诗人想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的形式展现出

来。

结束语: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那诗人如何抒发情感呢?诗人在诗中会通过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的物象,借此抒发某种情怀。希望在学完本课之后,同学们也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歌,想象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美之所在。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诗歌的共性是通过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的物象,抒发某种情怀。本课也以此为基础,通过“找准意象—分析意象内涵—分析诗歌情感”这三个步骤将本单元的五首诗歌串联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并结合“知人论世”法,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诗歌情感,想象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并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诗歌美之所在。

[关键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意象

“诗是无声画”,诗要用形象说话。一般说来,诗歌写作是由“灵感—寻象—寻言”这三个阶段构成的。获得灵感,就是获得一种诗美体验;获得诗美体验之后,就要将诗美体验转化为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创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多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暗示某种生活、情绪和哲理,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2.要善于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诗歌创作中,或是即事抒情,或是融情于景,或是托物言志,要尽力将情感形象化,避免单纯地抒情。

3.意象的组合。意象组合是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它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幅跳跃的画面,使它们产生对比、衬托、联想、暗示等作用,让读者通过一系列

的意象组合去揣摩和领悟作者的意图。 [疑难探究]

意象与意境的区分: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可以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地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我爱这土地》中,作者把自己化身为一只喉咙已经“嘶哑”的鸟,通过歌颂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描绘出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景象。 [文化素养]

1.《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楚辞》名篇,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合称“风骚”。

2.“风流人物”

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在《沁园春·雪》中是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风流人物的代表。

3.“新月派”简介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等。

4.“九叶诗派”简介

这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

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5.关于“雪”的名句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其一)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6.关于“乡愁”的名句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设计/邓晗)

任务二 诗歌朗诵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境。

2.在诵读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吟诵,导入新课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内涵,还可以提升气质。大家从小就开始接触诗歌,诗歌应该怎样去吟诵呢?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示范一下?

(生朗诵诗歌)

师:这位同学刚才朗诵得很好,但是还没有将诗歌的情感完全读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诗歌的吟诵方法。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对于训练诗歌朗诵是很有必要的。以学生吟诵诗歌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朗诵比赛,分享读法

1.小组荐诗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后,推荐一首你们最喜欢的诗歌并说说应该如何去诵读它。 预设:

我们小组推荐的是《沁园春·雪》这首词,我们认为这首词气势磅礴,应该用高昂的语气朗诵,读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我们小组推荐的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情感真挚而强烈,作者借用一只鸟的形象,表达出了悲愤之情与抗争之志,我们应该用低沉且坚实的语气来朗诵出作者的情感。

我们小组推荐的是《乡愁》这首诗,我们认为这首诗结构工整,情感深沉且明确,读

的时候语气要低沉、缓慢,要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深切思念读出来。

我们小组推荐的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这首诗属于新月派代表作品,句式结构比较工整,语言清新优美且有节奏感。这首诗明亮欢快,读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微快一些。

我们小组推荐的是《我看》这首诗,我们认为穆旦先生的这首诗语言清新柔美,比如“揉过”“丰润的生命”等,充满了诗意,所营造的意境也极其美妙。这首诗语言柔婉,诗意柔和又不失奔放,所以,我觉得朗诵时应该语速缓,语气轻。

………… 2.分组诵诗

刚才每个小组都分享了自己在诗歌诵读上的见解。现在我们来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请每个小组以集体形式或者选出代表,朗诵自己小组最喜欢的诗歌。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作为评委。

课件出示: 评分标准: 小组 XX小组 XX小组 XX小组 XX小组 XX小组 诗歌题目 重读 轻读 节奏 情感 总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40分) (分小组朗诵诗歌) 3.大众评诗

(1)请评委打分并点评。 (2)请评委公布比赛结果。 预设: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XX小组朗诵的《沁园春·雪》,该组的诵读语气豪迈,很有气势,但是我也觉得语调过于高昂,抑扬顿挫不够,比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语气是不能过度高昂的,可以平缓一些,如果语气一味地高亢,情感表达就不够丰富了。

我认为XX小组朗诵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语气太高昂,而情感的低沉处没有把握好。比如诗歌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就起了一个高调,其实这里可以低沉一些,因为这里还没写出鸟的抗争,有的只是作者内心的悲愤。

我喜欢XX小组朗诵的《我看》这首诗,该组的代表在诵读时,节奏和语气把握得很不错,读出了诗歌的情感。

我认为XX小组朗诵的《乡愁》,音调的抑扬顿挫把握得不错,但是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比如“我在这头,XX在那头”这部分,应该语速缓慢,读出深沉感。

我认为XX小组朗诵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得很好,该组的代表在诵读时节奏感把握得很不错,语气的轻重也把握得很好。但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作者所用的“你”字,要读出面对面的亲切感。

………… 4.教师总评

各位评委刚才对每个小组的表现都进行了点评,点评得很到位,也都说出了自己在诗歌朗诵方面的见解。由此可见,大家在诗歌诵读上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诗歌是一种运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于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是我们人类传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想读好诗歌,必须要将诗歌的情感展现出来。

那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情感呢?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来探讨诗歌的朗诵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朗诵比赛与交流的环节,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让同学们在心里对诗歌朗读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三、探究读法,读出诗情

师:“诗言志”,诗歌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也就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但是人在不同情绪之下,即使用相同的语言,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区别,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语调的高低等都会影响情感的表达。 追问:我们在诗歌诵读时,首先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师:诗歌表现出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或欢快愉悦,或恬淡闲适,或豁达奔放……要准确抓住诗人心中的情感,同学们在朗读诗歌时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即时情感——创作背景 (1)齐声诵读,把握节奏。

师:我们以《沁园春·雪》为例,先来朗诵一遍。(学生齐声朗诵一遍)

提示:以“/”表示节奏,以“·”表示重读,以“_”表示语音延长,以“ ”表示轻读。

课件出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个性诵读,分析节奏。

师:那我们为何要如此处理这首诗的节奏、语调呢?请同学挑选一处试读,并说明理由。

预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描绘了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壮阔......景象。“北国”“千里”“万里”重读,要读出雄壮的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写出了苍茫的雪景,其中轻读.......的部分,语气要稍缓,以便读出雪景的苍茫之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中华儿女............的赞扬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重读,读出作者豪迈的胸怀。

(3)结合背景,分析情感。

师:其实节奏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的影响。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诗歌的情感呢?

预设:写作背景、诗人、写作内容……

师:大家说得很对,要分析情感就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写作内容等来分析,

要“知人论世”。那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这首诗写于1936年2月,当时红军正准备东渡黄河抗日,人民军队与侵略者大战在即,正赶上一场大雪,北方大地冰封雪盖,滔滔黄河也因之封冻,毛泽东同志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在当时人民英勇抗击侵略的大环境下,毛泽东同志意在借辽阔的北国雪景,展现中华儿女的英勇气概,所以作者在开篇即写出了视野的开阔、北国雪景的壮丽。

师:结合刚才这位同学介绍的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说说这首诗从整体上该如何诵读。 预设:在朗诵时要注意词的上片音调需高昂,尤其是表数字的词和表限定的词需重读以显气势。词的下片需在音调上先抑后扬,因为这里有一组对比,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并非想歌咏古人,而是借对比来赞颂当代中华儿女,因此下片最后一句要读出豪迈的气势。

(4)对比诵读,读出情感。

师:分析诗歌情感,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我们刚刚结合《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分析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与对当代中华儿女的赞扬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就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我们结合诗歌诵读提示,再一起来把这首词读一遍。(课件展示《沁园春·雪》诗歌节奏划分,全班齐读)

2.常见情感——识人识基调

师:有同学提到,要把握诗歌情感需要分析诗人,这一点说得非常好。有句话叫作“文如其人”,不同性格的人写出的作品风格迥异,我们在吟诵时要通过把握诗歌的风格来确定吟诵的音调及语速。

(1)齐声诵读,把握节奏。

师:现在我们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节选)为例,来尝试着朗诵一遍。(学生齐声朗诵)

提示:以“/”表示节奏,以“·”表示重读,以“_”表示语音延长,以“ ”表示轻读。

课件出示: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2)个性诵读,分析节奏。

师:那我们为何要如此处理这首诗的节奏、语调呢?请大家挑选一处试读,并说明理由。

预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开篇四句,语气要轻,语速要缓,读出不舍与眷恋之情。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前两句在读的时候,音调要稍微下沉,语气要读出温柔之感。“心头”一词可以语音延长,音调稍稍上扬。这首诗,在朗诵时要以轻缓的语气,读出徐志摩对康桥、康河的眷恋。

(3)品析诗风,读出情感。

师:刚才有同学分析,读这首诗时,要以轻缓的语气,表现出徐志摩对康桥、康河的眷恋。这除了跟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有关之外,也跟诗人本身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请同学说一说这种语气节奏的处理,为何与诗人有关呢?可以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来分析。

预设:徐志摩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少了一份情感抒发的炽热,少了一份意气风发,而多了一份文人的恬静与儒雅。他的这首《再别康桥》文辞优美,轻柔隽永,充满书卷气,也正如康河里的柔波一样,柔和、绵长。所以,我们读这首诗需要音调柔和、语速放缓,仿佛自己正对着自己深爱的恋人在缓缓叙说自己的深情。

(4)对比诵读,读出情感。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诗人的诗风对诗歌诵读时的节奏、语气等影响很大,徐志摩的诗风恬静儒雅,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将这种柔和舒缓的情调读出来。结合以上提示,我们再一起来把诗读一遍。(课件展示《再别康桥》诗歌节奏划分,全班齐读)

3.品读诗境——紧抓意象

师:一首好的诗歌,它的意象是可以说话的。意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以《乡愁》为例,从意象的角度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感。

预设:诗中作者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这几种意象能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被不同事物阻隔而产生的思念之情。

(1)自由诵读,把握节奏。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现在我们结合刚才的分析,把《乡愁》齐读一遍。 提示:以“/”表示节奏,以“_”表示语音延长,以“ ”表示轻读。

课件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2)个性诵读,分析节奏。

师:那这首诗我们该如何去读呢?请同学们挑选一处诵读,并试着分析一下。 预设: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一节通过“坟墓”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因此在读的时候,“我

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最后一句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的颤音,以表现诗人此时内心对母亲不可遏制的思念之情。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后一句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读出对祖国、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3)品读诗境,读出情感。

师:我们刚才一起品读了《乡愁》这首诗,那么在整体上又应该如何去把握朗读节奏呢?

预设:这首诗在读表时间概念的句子时,应该轻读并且语音要适当延长,感觉像是一个老者在回忆,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深情隽永。

(4)对比诵读,读出情感。

师:我们刚才说到需要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来分析诗歌情感,而诗歌内容的分析,着重于意象的分析。《乡愁》这首诗的情感,着重体现在“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上,我们在读的时候语气也应该是极轻柔的,要把那种虽被阻隔万里但是依然心系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读出来。

让我们结合诗歌诵读提示,再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全班齐读《乡愁》) 4.读法归纳 课件出示:

(1)诗歌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停顿要恰当;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注意重读的词语;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联系写作背景,通过诗人、诗风、意象及意境来分析诗歌情感,以此为基础把握朗读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主要是通过分类以及引用实例让学生现场感受,把握分析情感的方法,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等读出情感,让学生现场练习诗歌吟诵,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诗歌朗诵的方法。 四、自由诵读,巩固读法

1.自由诵读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之前讲授的诗歌诵读技巧,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诵读,尝试着通过节奏、语气、语调等的变化,将诗歌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 2.朗诵分享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再来为大家朗诵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师指名生朗读课外搜集的诗歌)预设: 课件出示;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

是/乡土的/芬芳 ...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在节奏、语气、语调等细节方面都处理得很到位。希望大家课后,也能多去朗诵诗歌,灵活地运用这些诵读技巧。

【设计意图】自由诵读,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朗读技能,提高朗读能力。

结束语:诗歌是诗人表达心绪之创作,读者读诗不在于简单地读出书面的文字,而是要能结合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诗歌的意象特点等,尽可能地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在把握了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朗诵,诗歌的韵味才能被“吟”出来。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以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活动为主要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明确学生朗诵诗歌需要注意的要点,一点点展开,结合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这样让学生在自我朗诵和老师的指导朗诵中,通过对比获得诗歌朗诵心得。同时通过分类并引用实例让学生现场感受,把握分析情感的方法,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等读出诗歌情感,让学生现场练习诗歌吟诵,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诗歌朗诵的方法。

[关键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意象,悟诗情

这一堂探究活动课,旨在教会学生诗歌朗诵的一些基本技巧,诗歌朗诵需要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特点,了解诗人及诗歌的感情基调。在这些学习内容中,学生需要着重注意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情感流淌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朗诵诗歌的时候,读者若能借助意象了解诗歌画面,进而触摸到诗人的内心情感,便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朗诵者便能更好地控制诗歌朗诵的语气、节奏以及语速。 [疑难探究]

诵读诗歌时应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提到一个赏析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即用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去揣度别人的思想。朗诵诗歌的关键点在于能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而在朗诵和把握诗情的过程中,朗诵者需要去换位思考诗歌创作者当时的情绪情感。诗歌朗诵者若能以自己的语气诵读出诗歌的语气及情感,固然是不错的;若能将自己换位成创作者,以创作者的语气朗诵出来,这样才能算神韵俱佳。 [文化素养]

朗诵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赋予文字所应该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因为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工具,但文字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很难甚至不能把人们在说话时丰富多变的语气表现出来,不能把人们说话的情态完全体现出来,也未必能够把一句话的真实含义揭示出来。因此,朗诵者在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文字创作者真实的意图,调动自己的情感,使其运动起来;接下来,还要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把自己运动起来的情感抒发出来。理解、感受、表达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朗诵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说,朗诵不是简单的念字,而是一种复杂的创作活动。

…………

朗诵是朗诵者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者在受众面前进行朗诵时,其气质、风度、自身修养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可以想象,说着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抒发着自己没有真切体会的情感,与受众进行虚假沟通,这样的朗诵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同时,朗诵的过程也是进行自身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朗诵者的文学修养日益深厚,心灵变得易感,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日益精进,精神状态也会更加积极乐观。

(选自李红岩《诗歌朗诵技巧》)

(设计/李星星)

任务三 尝试创作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方法,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要领。 2.学生能尝试小诗创作,学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并掌握诗歌创作中意象、想象的技法,并能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基本要领。 2.学生能尝试利用所学技法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畅谈写诗,切入课题

师:遨游于诗歌的海洋,其乐无穷。“我手写我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以文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慨,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谈一下如何用诗歌来表达情志呢?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我觉得诗歌写作就是一种内心的自由表达,一种非常舒展的自由的情感释放。 我觉得诗歌需要将内心含蓄地表现出来,语言委婉而美。 …………

师:同学们对于诗歌创作进行了构想,表达出了对写诗的想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诗歌,学习诗歌的创作技法。

【设计意图】学习技法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学生对诗歌写作有一个假想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将自己设想的写作技法与今天学习的技法作对比,从而在写作上更有心得。 二、技法巧点拨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可以触发我们内心的情感,我们将这种情感用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有了诗的雏形;如果再适当发挥联想和想象,那便有了诗的味道了。

1.借助意象,抒写情志

师:首先请大家读一读余光中的《乡愁》,说说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情志的。

(1)课文导航,辨析得法。 课件出示: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27年1月21日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

我觉得诗歌中的关键事物——意象,对诗歌中心的表达作用很大。诗人是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种意象来表达家国之情、故乡之思的。

我认为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是通过单独的一个意象来表现的,而是将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来传达的。

我觉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乡愁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通过具体的意象,让愁思变得具体可感。

…………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意象是谈论的焦点,那么诗歌写作中的意象有什么妙处呢?请结合你熟悉的诗歌说说。

预设:

我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正是抓住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

“西风”“瘦马”这样一些意象来表现画面的苍凉、人物处境的悲凉。

我准备写赞颂春天的诗歌,我可能会捕捉春日里的阳光、花、草、风、雨等事物,作为我诗中的意象。

我认为可以借助明月、鸿雁、家书等事物,寄托思乡之情。 …………

(3)方法归纳,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方法归纳:借助意象,抒写情志 资料助读1:意象 课件出示: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它是抒情主体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具体诗歌中,意象往往以名词形式呈现。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也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月”往往与思乡、团聚有关,“杜鹃”往往与哀愁有关,“菊花”往往与人的高洁情志有关。意象的不同特点往往反映着诗人的不同情志。

(4)牛刀小试。 课件出示:

请续写下面这首诗,要求:风格与原诗保持一致,选择恰当的意象。

礼 物

十四岁生日那天, 您问我想得到什么礼物, 是一架望远镜, 还是一个崭新的足球?

我摇了摇头,

(学生自由写作,全班交流,老师点评) 预设:

十四岁生日那天, 您问我想得到什么礼物,

爸爸,我什么都不要, 我只想让您变成我的朋友!

和我一起下棋, 和我一起郊游, …………

是一架望远镜, 还是一个崭新的足球?

我摇了摇头, 爸爸, 我什么都不要,

我只想让您变成我的朋友!

和我一起下棋, 和我一起郊游, 和我一起登山, 和我一起畅谈, 爸爸, 我想让您看到, 您的孩子已然长大, 他渴望,

渴望体会您内心的坚韧, 感受您胸怀的豁达。

教师点评:这首诗的结构模式与原诗大体一致,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直接写出了孩子心中的渴望,特别是意象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准确把握,迈出了抒情的第一步。

2.大胆想象,畅游诗境

师:接下来请同学读一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节选),感受一下该诗作者在写作中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手段又是什么。

(1)课文导航,辨析得法。 课件出示:

天上的街市(节选)

郭沫若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讨论发言) 预设:

通过神话故事的内涵来传达情感。

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从而表达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作者展开联想,将街灯和明星互喻,营造了一幅流光溢彩的夜景图。 …………

(3)方法归纳,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方法归纳:大胆想象,畅游诗境 资料助读2:想象 课件出示: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对一个原有形象的再创造或者是创作者在自己头脑中进行的全新创造。

借助想象,可以还原物象,和作者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想象还可以让学生置身诗境,更好地体悟诗歌营造出的意境美。

诗歌的想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强烈的情感性,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二是要有自由联想的能力,运用无逻辑、 跳跃、组合变形、夸张、幻化等思维手段来达成想象的可能。

(4)牛刀小试。

下面请同学们现场自由创作一首小诗,要求用上想象这种手法,并谈谈个人看法。 (学生自由写作,全班交流,老师点评) 课件出示: 静立于山巅, 沐浴疾风,

我感觉自己化身为雁, 翱翔云端,

点缀着这空阔的蓝天。 漫无目的, 也似寻觅…… 眼下,

是湛蓝的湖泊一片, 落在一方小岛, 岛上鲜花盛开, 预设:

虽然这首诗表达的主题不是那么明确,但是在创作中能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

我认为这首诗想象奇特,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富有童趣。

我觉得这首诗的想象虽然大胆,但是这些意象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教师小结:大家在课堂学习中,对想象的理解和把握还是比较快的,同时短时间就能学以致用,应用于诗歌创作中,是值得肯定的。 三、课内演练,巩固技法

请大家以一处景或者一个物品为主题写一首诗或者一个诗歌片段,要求运用本节课所讲的诗歌写作技巧。

(学生思考创作并展示) 预设: 夜晚街市的霓虹

有奇石、怪屋,

小虫刺猬在里面躲躲藏藏。 水畔有月牙儿般的五彩双桅船, 船上有龟兔鸟鱼的欢笑, 船上有猴猿鸭鹅的舞蹈, 好不热闹,

船舷上的几只蜗牛, 它们也在奋力奔跑, 或许, 到达桅杆之巅,

它们就能俯视这湖面的静好。

那花红柳绿 几度使我迷醉

那闪烁如夜半买醉人迷离的眼 是我曾将你烙于心海的清丽容颜 它在夜晚里闪烁 在岁月中欢歌

在历史里书写着美丽的故事

教师点评:这个诗歌片段,抓住了意象“霓虹”,同时也发挥了充分的想象,由“霓虹”联想到“迷离的眼”,又由此展开想象,将本节课所学习的技巧运用得比较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即学即用,使他们对写诗技法掌握得更牢固。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诗歌意象与想象的内涵,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这两点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及时将知识消化、掌握,不断进行实践。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温习所学内容,以更好地落实知识与能力点,帮助学生尝试写诗。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中语言雕琢、节奏把握的技法,并能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基本要领。 2.学生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技法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诗歌写作需要注意的两个点——意象的确定与想象的运用,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创作的其他技法。 二、技法点拨

1.雕琢语言,美化诗意 (1)课文导航,辨析得法。

请大家朗读诗歌《春鸟》的片段,谈谈该诗语言上的精妙之处。 课件出示:

当我带着梦里的心跳, 睁大发狂的眼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 你真理一样的歌声。 我吐一口长气, 拊一下心胸, 从床上的恶梦 走进了地上的恶梦。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讨论发言) 预设:

我觉得这首诗有的词语很新奇,比如“音流”,既写出了音乐,又写出音乐的柔和与流淌。

我觉得这首诗语言联系不太紧,比如“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但是却很有诗的味道。

我认为这首诗语言华丽优美,宛如一幅明净悠远的山水图画。 …………

教师小结: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诗歌写作中传达意象的应该是精巧的变形语言,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熟话。通常而言,诗歌语言的组织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家注意:

课件出示:

①首先是要有精美的词语。

如《再别康桥》中“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

歌声,

像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听越灿烂, 像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齐按着生命的键。 美妙的音流, 从绿树的云间, 从蓝天的海上,

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

彩虹似的梦”这一节,徐志摩用了一个“沉淀”来描述“梦”,用词新奇,同时也写出了康河水的轻柔。

②其次是要会嫁接语言。诗歌语言,不需要严格按照语法和词法来组织,运用超常的组合,往往会营造出更强烈的诗歌意境,同时也符合诗人在语言上的想象。

如臧克家的《春鸟》中“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这三句,“歌声”与“星星”的搭配、与“灿烂”的组合,便是超常的嫁接式组合,虽不同于日常表达,但丝毫不阻碍我们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③再次便是句子的省略、跳跃和语序之变。 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打江南走过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我不是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作者并没有用连贯的语言叙述完整的事件,但让读者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充分展现了诗歌语言的省略与跳跃。同时,“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及“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两句,都出现了语序的变化。在变化的语序中,作者将“开落”“向晚”放在句末,对事物的特点就展现得更加明确了。

(3)牛刀小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就诗歌语言的新奇性进行片段练习,要求用上刚才我们所学的技巧。 (学生思考创作并展示) 预设: 片段一:

在这美丽的季节, 醉身花海,

倾听着花开的灿烂, 轻吻着风起风落。

片段二: 捧一抹星辉, 滋润心田,

给我今夜梦的温柔, 叩醒希望迎面而来的明天。

师:几位同学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接下来,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 预设:

我认为前一首诗歌巧用了臧克家《春鸟》中的语言组织方式,“倾听”与“灿烂”嫁接得很好,不过新意不够,但是最后一句中的“吻”字很生动。

我认为后一首诗歌第三句颠倒了语序,没有说“温柔的梦”而说“梦的温柔”,突出

了“温柔”,更有意境,同时,最后一句“叩醒”和“明天”也算得上是一种语言嫁接。

我认为这两首诗的语言都很精练,干净利落,同时运用倒装句式巧妙实现了语序之变,给人新奇感。

…………

师:在这个环节中,大家能大胆创作,巧用技法,其他同学的点评也是精彩纷呈,看来大家的领悟力还是极高的。

2.把握节奏,写出诗貌 (1)课文导航,辨析得法。

请大家读下面一首诗,体会这首诗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课件出示: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

我认为这首诗言辞优美。

我认为这首诗多次出现相同结构的诗句,节奏感强,同时诗句押韵,富有音乐美感。 我认为这首诗结构工整,讲求格律的和谐和音律的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

(2)方法归纳,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方法归纳:把握节奏,写出诗貌 资料助读3:节奏 课件出示:

节奏,在诗歌里指的是语音、语调的有规律运动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高低间隔和时间间隔。

节奏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中的节奏不仅具有凝聚词句和调节呼吸的作用,还具有传达并唤起情感起伏变化的作用。

要正确划分节奏,首先要理解句意,根据句意划分节奏;其次要把握语意,相连的词或词组不能隔开;再次可借助语法知识划分节奏。

(4)牛刀小试。

师:下面请大家来创作诗歌,着重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展示之后相互点评。 预设:

雪落的时候

雪落的时候, 我在这里回忆, 淡淡地,

浮现那还未斑驳的印记。

雪落的时候,

我在这里守望,静静地,

我认为这首诗,一共三节,每节句数、字数相当,结构工整,符合建筑美的特点,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另外这首诗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我认为这首诗相同句式回环往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认为此诗语言犹如清水出芙蓉,清丽淡雅,营造了唯美纯净的世界。 …………

师:节奏把握这一技巧相对比较简单,大家的创作和点评都很有水准,很好。希望大家在以后课余的诗歌创作中能兼顾到我们现在所谈的技巧。

【设计意图】讲诗歌的创作技巧,既要讲出最关键的技巧,也要结合实例,让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加以训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沉默了那早已渺远的高亢。

雪落的时候, 我在这里转身, 慢慢地,

品味着这雪花晶莹的清润。

三、课内演练,巩固技法

学习本节课的技法之后,请大家写一首诗或一个诗歌片段,要求运用本节课所讲的诗歌写作技巧。

(学生思考创作并展示) 预设: 风起的时候, 我执笔溪边, 描绘前日的梦!

风起的时候, 我抖落了彩笔,

惊醒了今日我怀的虔诚! 风起的时候,

我开始加温昨日梦的余温, 凌乱了容颜上若隐若现的笑! 我开始抚摸心中翻飞的忧伤, 掏空心中那座落寞的小城。

教师点评:这首诗的结构基本工整,并且韵律节奏把握较好,在诗歌语言运用方面,用词精美,在动宾搭配方面很多嫁接得不错,对本节课所学的写诗技法运用得很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即学即用,使他们对写诗技法掌握得更牢固。

结束语:现代诗歌的写作技法很多,本节课简单地给大家讲了几个需要注意的要点,即写诗首先要确定中心,然后创立意象,之后发挥联想与想象,最后巧妙地润色语言。希望大家在掌握以后能够学以致用,写出灵动、唯美的诗歌。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我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消除畏难情绪后再提笔尝试写作。以现代诗的创作为中心,将诗歌创作的一般技巧有条理地罗列出来,同时为方便学生理解,结合课文中的诗歌进行分析讲解。其间安排了一些牛刀小试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一技就练一技,让学生在反复地练笔中将诗歌写作技法一一落实运用,从而做到写诗时“下笔如有神”。

(设计/李星星)

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 如何读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现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能深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味诗人深沉的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 3.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现代诗歌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被称作是“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也有人评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大形象。很多人都会背他的这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是谁呢?(生回答:艾青)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艾青,走进《艾青诗选》,走进那个年代。 二、知人论世识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想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怎么能行呢?所以阅读一本著作,我们首先得去了解它的作者及其时代。同学们,你们对艾青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哪些了解?谁先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一)生平经历 课件出示: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巴黎学习时,接触到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回国,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艺术社”,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2年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三年后经保释出狱。

1936年至1945年辗转各地,先后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重庆、延安等地从事文艺工作。

1949年10月起,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之后创作几乎停止。 1979年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二)作品梳理 课件出示: 时期及诗人经历 1932年,诗人被捕入狱,开始大量写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诗人穿行于中国的原野、乡村和城镇,目睹土地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后,诗人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风更为直露,但创作深度和艺术质量不及从前 1964年至1977年,诗人的写 作完全停止 1978年,诗人“归来” 创作尽显经历浩劫之后生命的豁达与省思,富有时代感《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 歌颂新时代和主旋律,创作具有象征和哲理意味的咏物诗题材 《黎明的通知》《新的年代冒着风雪来了》《树》《礁石》《启明星》《给乌兰诺娃》《写在彩色纸条上的诗》 诗歌特点 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 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思、悲悯和呼号 代表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铁窗里》《窗》《小黑手》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我爱这土地》《吹号者》《火把》等

和冲击力,诗句更为从容和凝练,多警策之句 (三)作品风格 课件出示:

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总的看来,在1949年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1949年,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平反后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且不直露,时有含蓄而不晦涩,他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四)名句轶事 课件出示: 1.经典名句

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③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④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⑤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2.文人轶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

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

”,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

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设计意图】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广泛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创作经历等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含英咀华有方法

诗歌是语言艺术,讲究形意俱佳。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如果能有完美的形式,等于给它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现代新诗打破了古典诗词的各种条条框框,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艾青的诗歌就是这样的典范。

(一)关注诗歌多样的形式

师:请同学们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说这首诗的外在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

(1)全诗分为十三节,但是每一节的行数、字数并不相同,诗句有长有短,也很少押韵,没有规律。

(2)变化中又有统一。每节诗内部又有整齐的地方。比如第三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就用了“你的……你的……”的排比句。同样,第四节用了“在你……在你……”的排比。而第七节用了“她含着笑……她含着笑……”的反复。这样使整首诗呈现出整齐与变化的灵动之美。

师:艾青的诗在语言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是节奏感非常强烈,读来气韵畅通,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新的统一。

【设计意图】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自然节奏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作的不同风格。阅读诗歌从表现形式入手,能让学生从最直观的角度去初步了解诗歌的写法,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去注意朗读时的节奏、语调等。

(二)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虽然很短,但它所承载的内容和思想并不比一篇小说少,因此,

就要求诗的语言既要具有很强的张力又要有很强的凝聚力。而每位诗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特点。阅读艾青的诗歌,我们会被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

1.散文化、口语化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句,说一说它们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盼望》

预设:

(1)诗中写海员“最喜欢的是……”“最使他高兴的是……”,这些诗句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比较口语化。

(2)用浅显的“起锚”“抛锚”暗示两种“盼望”,“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简洁精练,富有启示性,语言像散文一样含蓄隽永。2.恰到好处的繁与简

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这组诗句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那边的山上没有树/那边的地上没有草/那边的河里没有水/那边的人没有眼泪”几句在写景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句中,“生我的”这个词是不是显得很多余?它强调了什么?

预设:

(1)写景很简单甚至单调,不生动形象,没有修饰语和形容词。但恰恰就是这样清瘦的语言,最适宜展现那种荒凉的景象。

(2)不多余,作者故意用这样的冗词赘语,强调出和父母只是血缘关系,而并无感情。

3.“陌生化”的语言 课件出示:

《艾青诗选》中有“难遮掩的光芒”(《太阳》)、“无限困乏的期待”(《春》)、“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乞丐》)这样的诗句,为什么不说“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不说“焦灼的期待”?为什么不说“伸着枯瘦如柴的手”?原诗中的这些修饰语有什么特点?

预设:

(1)这些修饰语让人耳目一新,和平常用语不一样,听起来有些陌生,甚至不合逻辑。

(2)作者在竭力避免使用现成的套话,这种陌生的、不符合逻辑、违反日常用语的表达,匠心独运,内蕴饱满、深邃,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4.创造性的比喻

师:说一说下面的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1)昨天/我在世界上/用可怜的期望/喂养我的日子/像那些未亡人/披着麻缕/用可怜的回忆/喂养她们的日子一样——《向太阳》

(2)我们蛰伏在战壕里,/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像临盆的产妇/痛楚地期待一个婴儿的诞生。

——《吹号者》

预设:

这些比喻句的喻体浅**易,来自日常生活,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却新颖深刻,充满独创性。

教师小结: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艾青的诗歌常常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设计意图】艾青的诗歌语言体现出的审美观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美学的一份宝贵财富,更是深入理解其诗歌内涵的法宝。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艾青诗歌语言的审美观,了解其诗歌语言口语化、散文化以及加以创造性地“陌生化”等主要特点,为阅读、欣赏其诗歌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象打下了基础。

(三)理解诗歌意象和情感

聂华苓评价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读诗,就是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深层内涵。艾青的诗中有哪些常见意象呢?分别都表达了什么含义呢?

1.回顾意象概念

师:同学们,什么是意象?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别表达了哪些含义?

预设: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它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如余光中的《乡愁》就选择了邮票、船票等意象。

月亮——思念;梅花——高洁;杨柳——惜别;鸽子——和平。 2.找出诗歌意象

师:那么,在《艾青诗选》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呢? 预设:

大地、河流、黑夜、太阳、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红旗等。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意象,即“土地”与“太阳”。

【设计意图】用例子来解释什么是意象,关注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含义,进而能在阅读作品时快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

3.解读第一大意象——“土地”

(1)阅读下面的诗歌,找出其中的意象。 课件出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预设:

诗中的意象有鸟、暴风雨、土地、河流、风、黎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意象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

背景补充:《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含义? 预设:

“鸟”是诗人的化身;“暴风雨”比喻帝国主义对中华大地的践踏;“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面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3)“土地”有怎样的内涵?诗人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预设: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把诗人们的情思引向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是“土地”。土地象征着苦难中的国家、民族,这一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反映出诗人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更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热爱。

4.解读第二大意象——“太阳” (1)阅读下面的诗,找出其中的意象。 课件出示:

初升的太阳/照在我们的头上/照在我们的久久地低垂着/不曾抬起过的头上/太阳照着我们的城市和村庄/照着我们的久久地住着/屈服在不正的权力下的城市和村庄/太阳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田野、河流和山峦……/今天/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我们仰起了沉重的头颅/从濡湿的地面/一致地/向高空呼嚷/“看我们/我们/笑得像太阳!”

——《向太阳》

预设:

诗中的意象有太阳、城市、村庄、河流、山峦、迷雾等,其中主要的意象是“太阳”,而这正是艾青诗歌的第二大意象。

(2)“太阳”有怎样的内涵?诗人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预设:

“太阳”象征光明、理想、美好,象征理想化的社会,是艾青诗歌的第二大意象。这

类诗歌都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设计意图】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与感受,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情感。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感知和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到,分析诗歌意象对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那除了用意象营造意境之外,艾青的诗又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去构建内容、表达情感呢?

1.丰富多彩的修辞

师:请同学们阅读作品《火把》《光的赞歌》,找一找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预设:

有大量的比喻、拟人,迫切的呼告,恢宏的排比,强烈的对比,字句段的反复等。(举例略)

2.深刻广阔的象征

师:诗人笔下的很多事物,其含义并非仅指事物本身,而是另有所指。说一说下面诗中的礁石和浪象征什么。

课件出示: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

预设:

风浪中的礁石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经过火与血的考验,仍然坚强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3.诗歌绘画的结合 (1)诗中有色彩。

师:艾青诗歌中常用不同的色调描绘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心境和感情。如用紫色表达痛苦之感,用黑色描写残破景象,用黄色表示庄重之意,用金色表达灿烂美好之感,用绿色表示生命的存在等。请同学们在作品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2)诗中有画意。

师:擅长绘画的艾青,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请同学们阅读《刈草的孩子》,据诗作画并说说你这么画的原因。

课件出示: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刈草的孩子》

(生自由作画,师指名生展示画作并说明作画理由) 预设: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和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所以诗人用大背景的勾勒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诗人没有写这个孩子姓甚名谁,来自何方,没有写他的家境,没有写他的喜怒哀乐。诗人只是写他割草的一个画面,这种构图上的取舍、对比、映衬就像作品的详略安排一样,独具匠心。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师:试着找出其作品中运用的其他的艺术手法。 预设:

如联想、想象、夸张、比喻、拟人、借代、象征、欲扬先抑等。

【设计意图】探索艾青诗歌的写作艺术,能够让我们更迅速地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能初步启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意识。 四、以声传情学朗诵

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也需要用声音表情达意。朗读,就是这样一种给予诗歌情感和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要朗读好一首诗,掌握朗读技巧是关键,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朗读的技巧呢?

1.把握基调,读出情感 课件出示:

基调是贯穿全篇作品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读中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基调。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比如,磅礴大气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岳飞的《满江红》;悲伤惆怅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情感类别之后,才能确定用哪一种感情去朗诵比较合适。同时也应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揣摩,达到真

正的内化,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读出情感。

2.发挥想象,读出形象 课件出示:

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朗读诗歌时,要根据作品内容及写作背景,在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充分发挥想象力,获得对诗中所反映的生活的形象感受。也就是说,朗读的时候,脑海里要“过电影”,不仅有情,而且有形,形神兼备,这样才能朗诵得生动感人。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的街市》)在朗读时就应该发挥想象,想象眼前仿佛出现美丽神奇的街市,朗诵时的声音才能传达出喜悦、向往之情。

3.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诗的语言是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诗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停顿、轻重和缓急上。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随着情感的波澜而变化,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1)适当停顿,适时重音。好的朗诵是要适当停顿的,除了标点处的停顿外,在一些句子之间,也需要适当的停顿,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另外,适时的重音给人以强调之感,比如在一些人物、地点、动词、语气词等处加重音,如“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句,应在“明星”“现”“点”“街灯”处加重音。

(2)语速时缓时急。一般来说,朗诵不是一直保持一种速度,而是根据感情、意境等时缓时急地朗诵,例如在朗诵表达兴奋、激动、欢快的词句时宜用稍快的语速,而在朗诵表达哀伤、痛苦、怀念等词句时宜用慢一点的语速,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适合用慢一点的语速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3)把握语气语调。诗歌朗诵时一定要有语气、语调的变化,要有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词句的意思,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用疑问的语气,戴望舒的“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用迷茫的语气。

4.仪表仪态及动作 课件出示:

登台朗诵还需要注意仪表仪态、行为举止、目光及手势动作。上台下台要从容不迫,

站立时有良好站姿,目光要与观众席有接触,可以添加适当的手势。

【设计意图】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朗诵交流的过程中,朗诵者通过声音表达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听众通过朗诵者的有声语言来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朗诵和互评交流,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加强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达到广泛的情感共鸣。

结束语:同学们,请大家从以上所讲的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去品读《艾青诗选》这本书,并做好批注。按照以下规划完成基本阅读任务,鼓励超前完成。大家阅读完毕,我们就举办“艾青诗歌朗诵交流会”,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哦!

《艾青诗选》阅读规划

时间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板书设计】

内容 阅读1932年至1937年的诗歌 阅读1938年至1939年的诗歌 阅读1940年的诗歌 阅读1941年至1978年的诗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在阅读交流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 2.在作品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诗歌品鉴能力。 【课前任务】

要求学生细读下面的任务内容及要求,明确后开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准备时间为一周。

任务内容 1.推选两名主持人。 2.按三大主题任务(艺术手法、语言、意象情感)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三大组内部再分两小队。各组各队人员明确自己的任务。 3.每个大组精心选择三首诗歌作为朗读作品,其他组作点评。(组长之间做好协调,避免重复) 4.每组推选两名同学作为评委,组成评委组。 任务要求 1.主持人拟写开场白与串词。 2.各大组内要有明确分工,全员参与,确定本组的朗诵方式(朗诵方式可以有独诵、齐诵、分角色朗诵等)。 3.各小组确定朗诵的作品以及每一轮的赏析评价的角度(第一组从艺术手法角度做准备;第二组从语言角度做准备;第三组从意象情感角度做准备),做好批注。 4.三个组长分派具体的点评角度给两小队的队长。(①艺术手法——修辞、象征、联想;②语言——散文化、口语化,繁简得当,“陌生化”语言和创造性比喻;③意象情感——土地,太阳。) 5.评委组制定评分要求和细则,并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优秀的诗作需要我们用多彩的形式去演绎。声情并茂的朗诵正是其中之一。它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诵,我们感受诗歌音律的美、意境的美、形象的美;通过点评,我们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甚至还可用更多的形式去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我们鉴赏诗歌的兴趣与灵感,提高对诗歌的品鉴能力,并获得美的熏陶与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出发吧!二、艾青诗歌朗诵交流会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开场白:什么是诗?诗,是一种灵感,是一种火花;诗,是一帘幽梦,是一江明月。诗歌如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它是情感的宣泄,是一种艺术的美;它更能创造美,甚至改变一代人的思想和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艾青诗选》,走进那个年代。我宣布“艾青诗歌朗诵交流会”现在——开始——

2.各组依次朗诵展示,其他组简要点评,评委组打分

朗诵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朗诵形式 整体把握 停顿重音 语速语调 评价标准 形式多样,全员参与 读准字音,流畅完整 停顿正确,重音恰当 语速、语调随情感变化有抑扬顿挫之感 分值 1 1 2 2 3 赋分 赞赏或建议 感情把握 能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情绪饱满,充分读出作者的情感 仪态动作 仪态自然、得体,有适当的身体语言 总分 第一组朗诵作品《我爱这土地》。

1 10 女(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男(齐):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女(齐):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男(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女(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男女(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他组点评。 预设:

(1)诗中作者化身为一只鸟,用激越、深挚的歌声唱出对这片土地执着的爱。深沉的情感基调要求全诗在朗诵时应以稍慢、低沉的声音为主,部分诗句应稍轻柔、上扬。

(2)诗歌的一、二节之间停顿时间最长,第一节的三个部分之间也要有明显的停顿。 (3)三个“这……”这里应该一个比一个读得有力度,而“和那来自……”这里要柔和地读,结尾要读得缓慢沉痛!

(4)重音的使用可以造成语音的轻重变化,突出主题,更准确地传达诗歌的情感。不过重音不能理解为单纯地重读,如“鸟”“嘶哑”“土地”“河流”“风”“死”“土地里面”“为什么”“泪水”这几处重音就是要用较强的气息,扩大音量来读,从而使这些字响亮、

突出。

(5)深沉的爱国情感决定全诗的朗诵语速要稍慢,但“歌唱”以下三句是对饱受磨难的祖国与不屈反抗的人民的讴歌,故在朗诵时应慷慨激越,语速稍快,一气呵成。“黎明”一句,是对抗战胜利的向往,风格宜轻柔,故语速稍慢。最后两句情感抒发达到高潮,语速可以稍快。

点评之中或点评后还可以范读、再读。 第二、三组朗诵参照第一组进行。 3.第一轮赏析交流

(1)第一组的第一队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预设: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几句运用了排比、复沓等手法,既增强了气势,又将大堰河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和“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煤的对话》)运用了设问、对话、呼告等手法,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2)第二组的第一队从散文化、口语化和语言的繁简角度赏析。 预设:

①“你们都来吧/你们都来参加/不论站在街旁/还是站在屋檐下/你们都来吧/你们都来参加/女人们也来/抱着小孩的也来”。(《火把》)诸如此类口语化的语言在这首诗中随处可见。作者用凡高那样粗犷而炽烈的浓笔,为我们绘出一幅真实的历史画面。

②“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一根很长的狗尾草,/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小孩,/和他的很轻很轻的歌声,/此刻,他不知在哪间小屋里。/看着不停地飘飞着的雪花,/或许想到树林里去抛雪球,/或许想到湖上去滑冰,/他决不会知道/有一个人想着他,就在这个下雪的早晨。”(《下雪的早晨》)这里,作者用近于白描的浅显的语言,表现了孩子的稚气和天性,修饰极少,

呈现出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这里的小孩代表的可能是童年、青春、故乡等一切已经消逝而遥不可及的美好事物,体现了作者对纯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出这种美好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和忧伤。

(3)第三组第一队从“土地”这一意象赏析。 预设:

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这首诗歌中,“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用“雪”“寒冷”“风”等意象勾勒出困苦悲惨的、竭力求生的生命形象。

②“在北方/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徘徊在铁道的两旁/在北方/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呐喊着痛苦/说他们来自灾区/来自战地/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在北方/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乞丐》)这首诗让人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战栗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苦难画面。这些从战区来的饥寒交迫的乞丐,他们“呐喊着痛苦”,他们凝视着你吃“任何食物”,他们伸出“乌黑的手”……这都是由于饥饿,都是由于战争。这幅真实的战争图像,使我们永远憎恨和反对不义的战争。

4.第二轮赏析交流

(1)第一组第二队从象征、联想等角度赏析。 预设: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手推车》)在这首诗里,“手推车”象征着挣扎在贫穷与战乱中的北国难民;手推车发出的低沉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象征着北方人民流离失所的悲哀以及这悲哀印在人们身上的深深的伤痕。

(2)第二组第二队从“陌生化”语言和创造性比喻的角度赏析。 预设:

①“玉蜀黍已成熟得像火烧般的日子/……知了的不息聒噪/和斑鸠的渴求的呼唤,/……不驯服的山峦,/像绿色的波涛一样/横蛮地起伏着;/黑色的岩石,/不可排解地纠缠在一起;/无数的道路,/好像是互不相通/却又困难地扭结在一起;/那些村舍/卑微的,可怜的村舍,/各自孤立地星散着;/它们的窗户,/好像互不理睬/却又互相轻蔑地对看着;/那些山峰,/满怀愤恨地对立着……”(《旷野(又一章)》)“像火烧般的日子”“渴求的呼唤”“横蛮地起伏”“纠缠在一起”“扭结在一起”“互不理睬”“满怀愤恨地对立着”等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新鲜而陌生,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②“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春》)、“这一切都比魔术更虚伪/比宗教更狡猾/比杀戮更残忍/比法律更大胆啊”(《鞍鞯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几句诗中的喻体浅**易,来自日常生活,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却新颖而深刻。

(3)第三组第二队从“太阳”这一意象赏析。 预设: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黎明的通知》)诗中的“露水”“星”等意象都与光明有关,与“太阳”有关。“太阳”是艾青诗歌的第二大意象,表达出艾青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

5.评委组统分并评选出优秀集体和个人

评委组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优秀组、优秀分队和“最佳朗诵者”“最佳点评者”等优秀个人。

6.教师做朗诵交流会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朗诵交流会圆满结束了,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朗诵中感受到真挚的爱国情,我们用声音展现出文字打动人心的魅力,我们在交流点评中感受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谢同学们的努力,让我们在这一美好的过程中传递了情感,熏陶了思想,

相信大家也会在今后的朗诵中不断思考、不断攀登、不断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交流会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作者作品特色的进一步理解,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提高品鉴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这次诗歌朗诵交流会虽然圆满结束了,但是对诗歌的阅读却永远不会结束。阅读和成长一样,是一生的事。请结合本次朗诵交流会的收获与感受开展以下活动:

1.沉浸在诗歌朗诵中的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呢?请从《艾青诗选》中选取你最有感触、最打动你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2.为了引导其他同学能更好地阅读《艾青诗选》,同时也分享你阅读的收获,请你为这本书写一则书评或好书推荐语。

3.经典需要阅读,更需要铭记。请选取《艾青诗选》中你最喜欢或最受鼓舞的诗句,把它制作成一枚精美的书签。

4.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后,在认真阅读其作品的过程中,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和它的作者说吧,请给作者写一封信来表达你内心的感想吧!

5.有人说,诗,在远方。同学们在阅读、朗诵了这些优秀的诗歌,赏析、揣摩了它们的精彩后会发现,诗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学习到的基本技法,来书写我们的生活感悟吧!(觉得困难的同学可以先以某篇来仿写)

6.一周后,同学们晒一晒自己的创意和收获。

【设计意图】活动的拓展和延伸部分,以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结束语:一首好诗,是诗人根据自身或艰辛或愉悦的经历用生命匍匐而出的艺术作品。我们在诵读诗歌时,需要深入地去挖掘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声音的演绎,去展现诗歌的情感,去描绘诗歌的意境。一首好诗,不仅要品读,更要诵读,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感受到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魅力所在。 【我的设计亮点】

这堂名著导读课,针对初中阶段现代诗歌教学数量比较少、学生本身对现代诗歌了解不多的情况,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书籍的敬畏之心,引导他们深度阅读以及指导阅读方法上。

在第一课时中,我教给学生阅读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在结合具体例子的同时,也启发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从而明确读诗应该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在第二课时的诗歌朗诵交流会中,我采用朗诵交流点评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前一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内化。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在拓展延伸这一板块里,体现了名著导读课的持续性和延展性特点,将整本书的阅读升华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以更丰富的形式输出阅读成果。/刘冬妮)

(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