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兴亮
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5年第6期
刘兴亮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事林广记》郡邑类部分为元代人所增补,罗列元代政区名号,但无沿革等内容,是现今仅存的几部记载当朝政区的史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记载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区地名比较丰富,通过考证这些地名,可大致推断出郡邑类所反映的是至元二十年至大德初年的政区概况,其中云南行省政区,以及湖广行省八番罗句宣慰司、播州军民宣抚司、思州安抚司、左右两江溪洞地区政区名号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元史·地理志》等书所记不尽相同,为研究元代西南几省政区地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事林广记》;西南地区;政区地理;土司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5)06-0008-05
收稿日期:2015-09-20
作者简介:刘兴亮(1985 -),男,江西赣州人,博士,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现存《事林广记》元代刻本有二:一是至顺年间建安椿庄书院刻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前集13卷、后集13卷、续集8卷、别集8卷;二为后至元六年(1340年)建阳郑氏积诚堂刻本《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以天干分为十集共20卷,共53门。另有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年)翻刻泰定二年(1325年)刻本。元代刻本的《事林广记》在翻刻过程中补充了不少元代的事情,“郡邑类”、“地舆类”部分对元代政区有详细记载。至顺本《事林广记》“郡邑类”在前集卷四,“地舆类”在前集卷三,后至元六年本“郡邑类…地舆类”均在癸集上卷。虽卷次不同,但载元代行政建置大体相同。“郡邑类”由元人不断增新、刊补而成,为当朝人记当朝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研究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建置有很大帮助。云南行省部分,方国瑜先生已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有论述,可资参考。本文着重探讨湖广、四川二省之情况。
一、《事林广记·郡邑类》所载政区年代考
《事林广记》载有八番罗甸宣慰司,方国瑜先生引《元史·斡罗思传》云八番与罗甸合并为八番罗甸宣慰司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由湖广经略八番,由四川经略罗甸,合设为一宣慰司[2]973-974。然而,《元史》卷九九《兵志二》云:“(至元十七年)十二月,八番罗甸宣慰司请增戍卒。先是,以三千人戍八番,后征亦奚不薛,分摘其半。至是,师还,宣慰司复请益兵,以备战守,从之。”《元史·阿里海牙传》:至元十七年(1280年),“(阿里海牙)降八番罗甸蛮,以其总管文龙儿入见,置宣慰司。”八番罗甸宣慰司当为阿里海牙招降八番罗甸蛮后所置。由此,八番罗甸宣慰司的设置时间有至元十七年、至元二十六年两说,《续通志》卷四七四有言:“(至元)二十六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进宣慰使。时诸蛮叛服不常,乌鲁斯平之,乃立安抚等司以守焉。(下有注,日:《经世大典》及《元地理志》并作至元十六年事,本传系之二十六年,恐误。)”按:八番罗甸宣慰司不见于《元史·地理志》,当在
《元史·兵志》。事实上,在至元二十六年前,八番与罗甸通常并称,如至元十七年十二月,“以征也可不薛军千五百复还塔海,戍八番罗甸”;二十二年二月,“以荆湖行省所隶八番罗甸隶西川行省”;二十六年八月,“以八番罗甸宣慰使司隶四川省。……冬十月,以八番罗甸隶湖广省”。八番罗甸宣慰司设置于至元十七年较为可信。
又汉阳府,《事林广记》列于河南河北等处行中书省荆湖北道宣慰司,并注有“今属湖广省”。《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九《汉阳府》:“元至元十四年,升为散府,属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属荆湖行中书省,后属荆湖北道。”嘉靖《汉阳府志》卷一《沿革志》云:“至元十四年,升为散府,其年,行中书省迁于湖南,以鄂州设湖北道宣慰司,府隶之。十八年五月,行中书省迁治鄂州宣慰司,徙治汉阳。十九年八月,罢宣慰司,以府隶行中书省。”汉阳府属县汉阳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曰:“至元十九年,复置汉阳县。”汉阳府“今属湖广省”当为至元十九年(1282年)后之事。
又思明路,《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二0《思明府》:“思明府,至元二十四年立思明路,置永平、古万二寨,改迁隆镇为县,以二寨属州,溪峒并属思明路。”思明路之设又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也。
又岳州路平江州,《元史·地理志》云:“平江州,唐平江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后简称《元胜览》)亦日:“平江州,元系县,元贞元年改州。”《元史·地理志》与《元胜览》常德路所辖之桃源州、龙阳州,澧州路所领慈利州,潭州路领醴陵州、浏阳州、攸州、湘潭州、益阳州、湘乡州、湘阴州皆为元贞元年(1295年)由县升州。另《事林广记》郡邑类下有一段文字云:“元贞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奏过事内一件,节该江南州治少有四万户之上到五万户计的交做下州,五万户之上至十万有余的交做中州。”也可为证。
值得注意的是,至顺年间本“四川等处行省所辖”下注有“大德三年改立宣慰司都元帅府”字样,另外在福建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亦有“大德三年改立隶江浙省”,江东道宣慰司有“大德三年革去直隶江浙省”,镇东行省下注“大德三年五月创”,这与前述汉阳府“今属湖广省”相类似,既然汉阳府已属湖广行省,为何仍将汉阳府置于河南江北省?可能的解释是,元代增补该书者为不打乱原书结构,同时又注意到当时政区之变化,所采取的权宜之策。
《事林广记》所载湖广省政区资料年份的上限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下限可能为大德初年,当不超过大德五年(1301年)。庆远路,《元史·地理志》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条云:“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中书省臣言:‘南丹州安抚司及庆远路相去为近,所隶户少,请省之。’遂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又鄂州路,《元史·地理志》记日武昌路,其沿革:“(世祖至元)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并鄂州行省人潭州行省。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随省处例罢宣慰司,本路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来归附,又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及鄂州路的设置或更改时间均在大德初年,《事林广记》所记仍为变更前之庆远路、鄂州路。
四川行省政区资料年份。成都路领德州,《元史·地理志》、《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皆记为怀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金堂县。茂州,《元史·地理志》仅记至元十三年成都路领有茂州,但并不见于所领七州之中,《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四茂州条云:“至元十九年罢茂州。”又眉州,领青神、彭山二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四眉州:“至元十四年,立嘉定路,以眉州属之,二十年并眉山、丹棱二县入本州。”《事林广记》、《元胜览》不记此二县,当并入眉州。又剑州,元初为隆庆府,至元二十年改剑州,领普安县,《元史·地理志·剑州》云:“至元二十年,并普城、剑门入焉”。由此观之,《事林广记》所记为至元二十年后四川行省之政区。潼川路属州遂宁州领小溪县,注云:“三十年七月并入
本州。”至顺本、后至元六年本均有此注,“三十年”当为至元三十年(1293年),疑为《事林广记·郡邑类》四川行省政区的截止时间。
二、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载西南地区政区资料之比较
《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是元初福建省建阳县人刘应李编纂的一部民间交际应用类书,后经人不断改编,流传版本有多种。该书后已集为“圣朝混一方舆胜览”,是存于现今的一部元代地理总志,其政区资料截止于大德七年底。《事林广记》也为同时期编纂的一部类书,其郡邑类所载政区年代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相仿。两书记载西南地区政区资料有较大的相似性,尤其是湖广行省部分:
常德路领武陵、沅江二县,《元胜览》与《事林广记》所记相同,《元史·地理志》沅江县为常德路龙阳州属县。安定州,不见于《元史·地理志》,二书同载,为澧州路属州。归州,领有新化县,不见于《元史·地理志》,二书同载。又《元史·地理志》载马湖路领长宁军、戎州,《事林广记》和《元胜览》另载有高州、新得州、小宁州、长宁军以及黄平府,黄平府领上罗计、下罗计、梅洞、清平、石笋等蛮夷司,《事林广记》独载宁远寨,《元胜览》还记有黎州。两书都载镇安路,领上林州、鹿林蛮夷、鹿长蛮夷、诸部蛮夷,《事林广记》记之于溪洞地区,《元胜览》将之列于马湖路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之间。按,镇安路,《元史·地理志》言镇安路在左右江地区,与叙州、播州、思州等地相去甚远,疑二书所记有错乱。
又八番罗甸宣慰司,领10处安抚司,签龙番静安军安抚司,《元胜览》作签龙番静海军安抚司,疑为《地理志》之卢番静海军安抚司。葛蛮安抚司,《元史·地理志》日新添葛蛮安抚司。八番罗甸宣慰司所领州县,《元史·地理志》仅记桑州、章龙州、必化州、小罗州、下思同州,《事林广记》和《元胜览》还记有安庆州、知山州、郡州、东滦州、鲁州、洪边州、龙里州,《事林广记》不载桑州,独记弃州、贵州;领县,《元史·地理志》有朝宗县、上桥县、新安县、麻峡县、甕蓬县、小罗县、章龙县、鸟山县、华山县、都云县和罗博县,共11县,《事林广记》载17县,《元胜览》载16县,除罗博县则不见于二书外,其余10县皆有,另会朝、必祭、鸭水、高桥、伯纳、龙里6县为二书同载,惟《元史·地理志》无,茶阳县则仅载于《事林广记》。八番罗甸宣慰司领都云桑林狗力等处(下领庐山、木瓜仡佬、水东、韦番、龙里、方番、罗番)、落葛谷鹅罗桥等处、昔不梁骆杯密纳等处、甕城都桑等处、都镇麻乃等处、平普落重顿等处、落重当等处、平候等处、三陂等处、罗口和等处、麦傲等处,地蓬等处、独禄等处、小葛落邦到骆豆虎等处,《元胜览》将上述长官司隶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领蛮夷军民长官和军民长官,二书所记长官司基本相同,《事林广记》另记农耸古平等处、都云洞、五寨蛮夷军民长官、乾溪吴地等处。都云定云安抚司,两书记载其建置基本相同(详见下文),《地理志》无。
左右江地区,《元胜览》有“田州上思等处军民宣抚使司都元帅府”,《事林广记》则无,二书记其所领州、县完全相同。两书均附有分省地图,《元胜览》作地图14幅,左右江溪洞图即为其中一幅,《事林广记》并未单列左右两溪洞图,但在湖广省地图中对左右两江溪洞地区勾画尤详,两幅地图所注地名亦基本相同(见下文)。奇怪的是,一些州、县、洞、寨并不见于文中,或为两书地图与文字来源于不同材料的结果,或是反映不同年代的政区状况,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事林广记》和《元胜览》二书有某种密切联系。据今人考证,《事林广记》的编纂者陈元靓为崇安县人,与刘应李同处于福建文化发达地区,书院众多,人才辈出,雕版刻书业繁荣,有理由相信《事林广记》和《元胜览》取材渠道的相似性。郭声波教授在整理《元胜览》时认为该书在政区建置方面参考了《大元一统志》,若依此认为《事林广记·郡邑类》
也参考了《大元一统志》则有失武断,仅就湖广行省而言,其政区资料有可能取白同一种材料。
四川行省政区名号,二书所载大体相似,而云南行省则有很大不同(如表一):
《元胜览》与《事林广记》载宣慰司名号仅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相同,其余皆有差异。又沅江路,领罗必甸、带良、带速甸和思摩甸,《元胜览》作元江路,领12部:马笼、思摩、罗槃、部日、沙才、尼大、普通、普甲、洛初、带威、带羊部。又云南金齿百夷,领银沙罗甸蛮夷等23处,与《元胜览》所记差别较大。类似的差异还有不少,限于篇幅,此不赘述。由此,云南省政区部分,两书取材又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事林广记·郡邑类》所载西南地区政区资料与《元胜览》、《元史·地理志》有所不同,记载政区资料的时间因不同省份而有所差异,大体在至元二十年至大德三年之间。政区资料取材方面,《事林广记·郡邑类》、《元胜览》记载湖广省、四川行省政区极为相似,有不少州、县、洞、寨甚至不见于其他史籍,疑二书采白于同种材料,云南省政区地名则显得纷繁复杂,又当为取材之不同所致。
三、《事林广记·郡邑类》的价值与缺陷
(一)《事林广记》政区地理史料价值
《事林广记》郡邑类记载至元、大德初年的政区资料,可与《元史·地理志》、《元胜览》等书作补充及校订,试举几例:
左右江地区,《元史·地理志》载左江有思明路、太平路,右江有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来安路军民总管府、镇安路,沿革,注有“以上并阙”等字。《事林广记》记日“左右两江溪峒”,领田州路、来安路、思明路、太平路,路领州,《元胜览》作“左右两江溪洞”,有田州上思等处军民宣抚使司都元帅府,所领州县与《事林广记》完全相同,可补《地理志》之阙。再者,《事林广记·地舆类·湖广行省左右两江溪峒图》对该地区政区有详细勾画,由图之北而南,计有唐兴州、四城州、安城州、路城州、峨州、罗博州、石门州(《元胜览》作后门州)、西宁州、富州、归仁州、安德州、安福州、[侯](俟)州、思幼洞、安吉州、七源州、凤州(《元胜览》作婪凤州)、劳县、归朝、安平州、江州、功饶州、归化州、安定州、下石
西州、上石西州、忠州、思明上州、上思州、田州、天平寨、西平州、永平寨、迁隆州、思州、思陵州、禄州。安宁州、安德州各出现两次,恐系重出。按常理,图中地名理当与文字叙述部分相互对应,然而,稍作比较后可发现,图文重合率并不高。考虑到地图可能无法容纳所有地名,但西宁州、石门州、安城州、安宁州、峨州、安福州、安吉州、劳县、归化州、上思州、思明上州(疑为上思明州)、思州、西平州等皆为文中所无,不仅“郡邑类”与“地舆类”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而且可补《元史·地理志》之阙。
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领长官司有万朝平坝焦溪江水望城等处、吴黎当溪、中都云南水等处,大洞千真、李殿李、上都云都等处、上官溪崖斗厓尾、八于寨楼等处、铜鼓等处、上马芦平崖岭、黎坡重端等处、丹竹杨丙等处,周包竹明等处、上木洞等处、平珠平驼等处、安化等洞、卯雄十团等处,共17处,《事林广记》和《元胜览》所记基本相同,《事林广记》安化下州、双陆、恩安、归仁、各丹直隶于安抚司,《元胜览》将安抚司分为军民官和安化等洞长官两部分,安化下州、双陆等县隶属于安化等洞长官,《元史·地理志》双隆、各丹、归仁属新添葛蛮安抚司。中都云南水等处,《元史·地理志》日中都云板水等处,李殿李,《元史·地理志》作李稍李殿等处,其余各处长官司,《元史·地理志》皆无。他如湖广行省溪洞所管之八番顺元府、镇安府、黄平府、沿边溪洞招讨司(领永安、定案、镇安三县)、宁远寨,八番罗甸宣慰司所辖之弃州、贵州、茶阳县、农耸古平等处、都云洞、五寨蛮夷军民长官、乾溪吴地等处长官司,均不载于《元史·地理志》及《元胜览》,可补之,或供校订。 元代以府、州升置的路名全称应是某某府路、某某州路,通常“府”、“州”二字可省,“路”字则不可以省,若将路字省去,则会造成诸多不便。《元史·地理志》载湖广行省建置为30路,按地理志编目,州比路低一字,州领县又当低州一字,若依此规则,与路并排的政区名号有50余,即为《元史·地理志》排列不当所致,如广西两江道宣慰司管辖之容州、象州、宾州、横州,《事林广记》日容州路、象州路、宾州路、横州路,与路并排,他如郁林州、贺州、昭州、藤州、融州则比路低二字,区分较为明显。再如,《事林广记》记湖广行省溪洞与宣慰司等并排且字体加粗,沿边溪洞招讨司、播州军民宣抚司、思州安抚司以及八番顺元府则低普通路一字,又要高州一字,排列不同的政区名号代表着不同级别的行政单位,这为研究元代西南地区的土司层级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缺陷
方国瑜先生评价《事林广记·郡邑类》云:“其置年份不获考,惟当在至元年间,此可知为至元年编撰之本,后增益新设名号,而天历至顺以后尚有新设则并无之。又此项纪录云南各路、府所领州、县之次第多错乱,边境地名更凌乱,且临安、广西、沅江等处宣慰司边境地名中间,错入辽阳行省所辖辽东道宣慰司及镇东行省地名,共十三行,占半叶,编刻粗疏,以至错乱。至于讹夺文字,逐目皆是,惟为他书所无而可供参证者,亦往往有之。”方氏所指之弊病同样存在于湖广、四川行省:一为记载错乱。溪洞所领镇安路,镇安路与思州、播州、叙州等地相距甚远,《元史·地理志》置之于左右江溪洞地区,当是。二,播州军民宣抚司、思州安抚司、沿边溪洞招讨司以及八番顺元府等不记所领长官司、州、县等,当为漏记。此外,《元史·地理志》及《元胜览》均载永顺保静南渭三州安抚司、南丹州等处安抚使司,《事林广记》无,疑为缺漏。三是政区名号之标识较为混乱,按其排列,行省、宣慰司置顶,路低行省、宣慰司四字,府又低路一字,州低路二字。其在湖广行省者,溪洞和八番罗甸宣慰司均未置顶,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各处长官反而字体加粗置顶,左右两江溪洞字体未加粗置顶。都云定云安抚司下有安化州(为下州)等,又低安化等洞二字,依《元史·百官志》:“西南夷诸溪洞各置长官司,秩为下州。”安化下州当与安化等处长官司平行排列才是。
虽说《事林广记·郡邑类》弊病不少,但作为现今仅存的几部记载元代改区资料的史书,对探讨至元年间的政区地理、元代的土司制度等问题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再有,《事林广记》记天下城邑,有些路下标注有该路到大都的里程,如四川行省成都府路、顺庆路、潼川路、重
庆路、绍庆路以及湖广行省的叙州宣抚司等均有注明,这对研究元代交通地理的帮助同样不容被忽视。
责任编辑:罗凌
文字校对:刘 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