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地区艾滋病社会控制研究
本文针对河南省农村地区的艾滋病疫情特点,提出应从强化政府职责、加强监控检测、完善防治机制、普及防治知识等方面入手,探讨艾滋病的社会控制模式。
标签:艾滋病;社会控制;无偿献血
联合国艾滋病问题中国工作组在2003年发布的报告《中国艾滋病:危险的泰坦尼克号》中指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恰如驶向冰山的巨轮,若不及时改弦更张,则悲剧不可避免。近几年来,河南省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经过开展血站的规范化建设,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阻断了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途径,但静脉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和性乱人群频繁发生不洁性行为成为新的传播途径。同时存在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危险因素,经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的比例也逐渐上升,目前全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现阶段充分认识艾滋病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对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血液市场,提倡无偿献血
有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现已具有一定的血液安全意识(在被访者中,仅18.4%者不知道存在血液安全问题),但在如何确保用血安全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血液安全没有保障,受血者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很大。依法无偿献血,杜绝卖血贩血,加强血液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防止艾滋病感染的重要措施。输血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输入带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导致感染的可能性估计超过95%,而一次不洁性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仅为百分之几。预防控制艾滋病经血传播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河南省贫困人口众多,为了挣钱,卖血者不按医学上供血时间间隔规定频繁卖血。而抽血太频繁,不仅损害供血者的健康,而且也使血液的质量下降。无偿献血是非商品性的,献血者不是为了钱。如果普遍实现了义务献血,就从根本上杜绝非法采血和以卖血为业的流动供血人群的存在,这对预防艾滋病和多种血液传播疾病是非常有益的[1]。
从1995年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开始,河南省迅速采取措施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进一步传播。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据“政府领导,属地管理,行业负责,依法严管”的原则,成立省政府艾滋病性病防治协调组,坚决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关闭了所有的非法采血点。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投入1.6亿元,在全省全面完成了18个省市级的血站规范化建设,完善了采供血服务体系,使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强化政府职责,动员全社会参与
政府重视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按照现代政府管理原则,对所有的政府职责,都有“是否渎职”的问责程序:对防治艾滋病工作不力,有关官员要负行政责任;对导致艾滋病毒感染的重大医疗事故,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2]。
各级部门领导应从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度来认识艾滋病流行的危害性和复杂性,以及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依据政府负责、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艾滋病综合防治工程。河南省艾滋病大多流行于贫困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和人群中,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预防艾滋病不是仅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而是要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上考虑干预模式。政府在制定相应的救助政策时应当认识到,艾滋病人群既是受害者,也是帮扶政策的第一受益人,应当树立第一受益人群参与的理念[3]116-121。
多年来,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和帮扶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和河南省“四有一不”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初步形成了符合省情、行之有效的以“一个机制、三大体系”(一个科学有效的领导机制,一个完善的防治救助机制,一个防艾资金监督管理机制,一个督导检查机制,一个政府为主分级负担的投入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河南艾滋病防治模式。具体又有“七个一”(一次健康体检,一本健康教育手册,一张就医明白卡,一本治疗证,一系列依从性教育,一套健康档案,一套免费治疗制度)的医疗救治机制,“三种途径、三个确保”的救助机制,“六个一”的基础设施援建机制,“三加一”的农民增收机制(1/3的农户有致富门路,1/3的农户有劳务输出人员,1/3的农户掌握1~2门适用技术),“三无两创一好”的精神文明创建机制,等等。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使所有艾滋病病人得到了及时规范救治,生存质量大大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致孤人员得到了切实救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有效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4]。
三、加强监测、检测工作,阻断传播途径
针对艾滋病疫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的现实,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和流行趋势,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防治艾滋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艾滋病疫情监测和艾滋病病毒检测这两个已经被国际经验证明为防止艾滋病蔓延的法宝。
据新华网报道,近几年来,河南省每年监测约150万人,包括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普通人群。与此同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建立了多个数据库,如疫情数据库、疫情高发村数据库、母婴阻断数据库、配偶子女数据库、既往有偿供血者普查数据库等,并实现了与国家的联网。河南省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率目前达到了94.1%,明显高于44.8%的全国平均水平[5]。此外,河南还积极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定期随访、检测,最大限
度地预防艾滋病婚内性传播。开展了高危人群100%安全套推广使用等服务,并在所有监狱、劳教所、戒毒所开展免费的艾滋病筛查。建立吸毒者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和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通过改变吸毒者的吸毒方式,防止共用注射器引发的艾滋病传播[6]。
四、普及防治知识,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艾滋病战略学家认为,由于我们没有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也没有能够抵抗艾滋病的疫苗,因而我们有必要告诉公众尤其是年轻人,艾滋病毒是怎样感染的,也要劝说他人适当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有关艾滋病的信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公众的知晓率仍不容乐观[7]351。由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办公室与河南中医学院联合进行的一项艾滋病知识宣传及知晓率调查活动中,从28万多个有效样本中得出结论:全省有一半居民不知道艾滋病可以预防,不到四成人愿意与艾滋病人交往。受访者中,34.1%的人表示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培训或宣传,同时有近半数不知道艾滋病可以预防。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欠缺,直接导致很多人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调查显示,不赞成艾滋病人结婚的人占30.8%,如果自己的熟人中有人感染了艾滋病,表示愿意与其继续交往的只有39.2%,还有21%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做。此外,该项调查还显示: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农村比城市低3个百分点;在接受艾滋病知识宣传方面,农村更是低了12个百分点。从中可见,农村更需要宣传教育的普及和深入。目前,河南省政府针对艾滋病主要分布在农村这一特点,摸索出一套“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员制度”,组建了由帮扶工作队员、医务人员、村干部、艾滋病患者参加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团,入户到人,面对面地向村民讲解有关性病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让艾滋病知识真正的深入农民心里,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多一个人了解艾滋病,就少一次感染的机会;多一份对患者的宽容,就少一种无知带来的恐慌。正如联合国艾滋病防治规划署执行主席彼得·皮奥特所言:“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8]。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应加大力度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全民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人们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尤其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流行趋势,让人们认识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认识到艾滋病传播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预防艾滋病的大环境,为感染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9]303-306。也只有全社会正视艾滋病,真正了解艾滋病,把艾滋病作为全社会共同的敌人,才能够最终取得艾滋病战争的胜利。
伴随着艾滋病的发现、蔓延和防治工作的积极开展,人们从最初对艾滋病的盲目恐惧、一味防堵到大力预防和疏导。在艾滋病问题上,河南正以开放、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积极处理。近年来,河南省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在保障政府承诺、信息畅通、反映及时、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抓住机遇,最终形成了以“一个机制、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符合河南实际的防治模式,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和国内外舆论的普遍好评,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样板。
参考文献:
[1]预防艾滋病为什么要提倡无偿献血[EB/OL].中华性医学网,http://sex.yiwangtong.com.
[2]“防艾”引入问责制势在必行[EB/OL].搜狐健康,http://health.sohu.com/20050113/n223923256.shtml.
[3]高云等艾滋病干预实践中社会理论的鉴别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5,(1).
[4]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ibo/wzsl_1128.htm.
[5]河南公布艾滋病疫情监测最新进展[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7-03/12/content_5837076.htm.
[6]单纯刚河南已建立覆盖全省的艾滋病综合防控体系[N]人民日报,2004-03-03.
[7]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景军中国艾滋病监测与检测状况评述[EB/OL].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aids333.com.
[9]张群等中国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