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丽婺源之水

2020-09-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最美乡村之水

婺源县水利局 江智健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化之源。华复文明起源于长江与黄河河流,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于恒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于尼罗河流域,河流对于人类文明的萌芽与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班。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曾与自然界抗争,与洪水搏斗,引水灌溉,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都江堰2600多年的辉煌,无不在诉说着水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源远流长的传承。

诸多大都市“因水而立,依水而兴”,而山区小城婺源也不例外。婺源, 位于赣东北、地处黄山和天目山余脉,与浙、皖二省交界;唐置县,始于唐开元二十八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七十五年历史,文公朱熹故里, 路父詹天佑桑梓。境内山峦叠嶂、溪流纵横,风光旖旎,誉称“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名曰“婺港之源”,实为饶河之源。因为《山海经》、《水经》曰: 渐江、庐江皆发源于“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的“诸山祖”——大鄣山,即“渐江出其阴,庐江出其阳”。而婺源县域在其阳、邻省诸县在其阴,因为,大鄣山是省界山、是分水岭!故婺源作为渐江之源,更多是抽象概念与象征意义!即婺源为渐江集雨(汇流)的源点、线而非平面面积!所以真正流入渐江的均为邻省县地界上之水,而非婺源县域之水。

渐江后名浙江,即之江、折江也,因今之钱塘江曲折而名,又因钱塘江有新安江(徽港)、信安江(衢港)和东阳江(婺港)三源,而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大鄣山说”:婺源大鄣山(北)及其余脉浙岭(西)分别为毗邻县——休宁境内的徽港之远近源,而婺源东部界山——大镛山东侧之水由接壤的开化县流入信安江即衢港。但是,婺港,金华江的别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东起义乌江与武

义江汇合处,西至衢江与兰江交接处。婺港,发源于磐安县山环乡岭干村的龙乌尖,与婺源地界南辕北辙。于是,婺源显然为除“婺港”外的浙江之源,后在人们简缩转述中讹误成了“婺港之源”。而江永“大鄣山说”:庐江“即今之婺水也,此水并婺东上源之水,流入鄱湖,出大江……今婺源十三都尚有庐岭、庐源可证也。”由此可见,此之“婺水”并非星江而是星江的源头——发源于浙岭的清华水浙源溪,但婺水的真正源头是其主支——段莘水段莘溪,源出(婺源)五龙山。鄱湖,则鄱阳湖也,婺水经鄱江流入鄱湖,而鄱江,乐安河和昌江之母——饶河也,江西五大水系之一,因其出口在鄱阳县境内,而鄱阳县乃古饶州府治所在地,故名。经测算,婺源全境2967.78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八之水直接或经乐平流入乐安河,其余发育为长溪与排前二溪流入昌江。段莘水是乐安河的主支,逶迤69.9公里,而乐安河又为饶河主支,故婺源为“饶河之源”。而婺东上源之水则指发源于水流峰的安徽岭南之水,即江湾溪县外上游河段,其长15.5公里。

段莘水发源于皖赣边境五龙山后,沿途汇入溪头、荷田、江湾、秋溪四溪,于武口处又汇入发源于大鄣山主峰——六股尖(海拔1629.8米)南坡的清华水进而形成乐安河干流婺源段——星江(即 “婺水”或“婺江”,古因婺,星名也,而称婺源为星源,故名),星江流经县治紫阳镇后于小港口汇入小港水,再于福洋汇入小港水,又于荷岸汇入中云水,最后在小港携赋春水一并出境。同时,汇入乐安河的还有镇头水,经共库后殊途同归。

长溪水发源于枫叶如火的石城,流经人称世外桃源的长溪,于车田出境注入昌江,同时,排前水流经虎溪后也出境奔向昌江。

婺源,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县平均年降雨量1983.7毫米。集雨面积大于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全县有10条,总长516.6 公里,山溪坑涧则不计其数,除江湾溪外均发源于县内大小山峰,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2亿立方米。天湖、瀑布、飞流、激泉、碧波,衬以舟渡、石堰、小桥,再镶上一座座梯级电站与星罗棋布的人工蓄水

湖,弯弯秀水,天山共色,如诗似画。

而其县治——蚺城更以乐安河蚺蛇盘绕而去取名,古城为舌状半岛,三面临水一面依山,外加南低北高的地势与隔河相望的南门山,极合“枕山、环水、面屏”之形家风水原理。城为河套,河为城壕!人们下河洗衣浣纱方便,修城筑寨防匪保安亦不难!更十分难得蚺城正前方南门河段一江春向西流,一反中国地理总势,物以稀为贵,故入风水师法眼。千百年来,婺源也还真因此而 “文运昌盛,人才间出”。

“门前绿水王维画,屋后青山杜甫诗”,江湾、李坑、晓起、汪口、思溪延村、理坑等许多婺源保存良好的古村落无一不坐落于溪边河畔,“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徽派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妙趣天成。“迷雾风雨千壑树、满川星月一声钟”的沱川鄣村更选址于三小溪交汇处,人称三溪口,堪称爱水亲水、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环境之先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素有“书乡”之称的婺源先人自然对水情有独钟,所有古村落均十分注重水口与水系建设,一般均在溪水入村处(水口)广植树木,障风涵水,曲径通幽,比比皆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在村上游拦河筑堨,既引水供自流灌溉与日常生活之用,又造景生势聚潋财气(在古微州水意味着财富)。因为水深流缓既能防冲固村基,又正契合了中庸之道的内涵,自然给许多村落带来了好运。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被婺源人津津乐道的“婺源四大古建”之一——汪口堨,它由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亲自选址设计建造,由于它实现了“截流泄水全自动,壅水行船两相宜” ,又名“平渡堰”。 汪口村也因此才真正“前碧汪汪”、“晚泊松陵系短篷、埠头灯火集船丛”,更有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传,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祖籍就在此地。还有更令人称奇的:三年两头火灾的吴溪因村前修建洙村大坝近四十年“西线无战事”;而因笔者等设计的程村电站筑坝就地后迁的王

福坦村民家家做包头,一扫穷得丁铛响之窘迫,百万千万富翁不胜枚举!

而且,婺源古人修宅造府,堂(厅)前均设天井,当房屋进深较大设后堂者也布置小天井,汇中央屋面雨水于天井中,后人曰此“四水归堂”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并强赋新意——财源广进!其实,在没钢筋水泥的年代,修建大窗大户房屋显然不牢固,更因穷乡僻壤出土匪而不利于防盗保平安,因此,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采用天井来解决通风、采光之问题(但是天井屋,冬冷夏湿住人并不爽健)。为了观赏与消防,一般人家均在天井中安放二三口雕花瓷陶大缸,汇集雨水养鱼,如前总书记江泽民的祖籍地——江湾镇江仁庆古宅就设有千斤大缸一口,相传自大堂落成一直没移动过,终年盛水,缸口青苔密布,缸内游鱼欢快怡然,缸水经年不腐。且预报天气,天将雨,缸水变浊;天欲放晴,缸水清澈见底,聪明的婺源先人就是把这无根水(雨水)侍弄活了!同时,这神缸又曰风水鱼缸,有驱邪避害之功,人称“镇宅缸”、“太平缸”。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尚来追求高雅居住环境的沱川乡绅则直接引溪水于自家庭院鱼池,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人水相亲、和谐自然。冲田和栗木坑等 “三眼井”更令人称奇,上井饮用,中池淘米洗菜,下潭洗衣浣纱。上井泉涌,第二、三潭梯接,集饮水、洗菜、洗衣、消防于一体,洁水节水一气呵成,妙趣天成,历久不废,实为一原始朴素之水资源重复利用典范尔。无独有偶,江湾老街,“剑泉井”由一小一大两锐角三角组成的形似一方宝剑,北端“剑身”为饮用井,南端“剑锋”为洗涤池,井通泉眼,四季不枯,兼备消防之用,故又称“防火井”。当然,还有专门寓意镇“火灾”而修建水井于大路口(象形“火”字头)上的延村“镇宅井”。

曾几何时,婺源古人立下大年初一不能打水洗衣之禁忌,旨在用迷信之方式来要求人们像那《清不过包公》一样,不玷污不侵扰水体哪怕就是一天也好,尽最大可能地保证水

资源的休养生息。婺源古人这种近乎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之亲水、爱水、惜水、崇拜水、呵护水和巧用水,与水同乐,与水共存,不离不弃,人水和谐,渐达“天人合一”之极致。因此,婺源水渐生灵性。相传宋绍圣四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蚺城街中其宅旁一口径1米、深5米的古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后朱松及第外出福建尤溪做官,朱熹诞辰,千里之外的婺源此井中亦紫气贯天,一片虹光,为此,南宋皇帝钦赐其为“虹井”。当下, “虹井腾辉”传佳话,御书牌坊成美景。

溪河在村中穿行,方便了生活用水,风光了村庄景致,娱悦了人们心身。当人们在零距离地亲近水、尽情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污染和伤害着母亲河,为此,呵护河流健康生命、珍惜保护水环境,婺源人开始了新的行动。早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电力部老部长钱正英2005年11月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作题为“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主题报告不久的一天,婺源就以婺办发[2006]3号文号召全县人民整治环境卫生,保护母亲河,一口气关停了造纸厂等近200家污染、超排企业,旋即兴建污水处埋厂,严禁化肥、药物养鱼,杜绝电鱼、毒鱼和炸鱼,并每年人工增殖放养各种鱼苗100万尾以上。2009年5月14日又出台《关于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林的若干规定》,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近十年了,有效地保护森林涵养水源滋补河道,加大河流的流量与流速,提高了河流自我修复与自我净化能力,进而改善与优化了婺源美丽的水环境,使“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山更青水更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