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训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要点
一百七十万 云南 工具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周口店龙骨山 七十万 二十万 猿类 天然 群居 三万 打制 人工 血缘 氏族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2)
2. B(A、C、D项都是神话传说) 3. B(课本p. 2)
4. A(课本p. 2),元谋人生活的时代还属于旧石器时代,③④两项都是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现象。
5. B(课本p. 3、p. 4) 6. D(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
7. A(项链是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
8. A(图B是元谋人的牙齿;图C是磨制石器,但山顶洞人主要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图D是打制石器,但不能显示山顶洞人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9. C(课本p. 5) 10. B(课本p. 5)
11. A(这枚针主要用于把兽皮缝制为衣服。这枚骨针比较小,用于射杀野兽可能性不大,实用性强,做装饰品可能性也不大)
12. C(北京人的食物还不包括米饭) 13. A(山顶洞人也使用打制石器) 14. B(使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人工钻木取火。证据:考古资料证明,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问题二:用火烤熟食物,可以提高人的体质;用火驱赶野兽,维护自身安全;用火照明取暖,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火的使用,提高人们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进步。
16. 问题一:山顶洞人遗址。
问题二:制作这样的器具,需要一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说明山顶洞人生活时期,人们已学会缝制衣服,懂得美。这是生产力的重大进步。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旧石器时代;北京人。
思考二:群居在洞穴中;用打制石器和木器劳动,获取食物等等(合理的想象均可)。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七千 长江 浙江 磨制 耒耜 水稻 干栏式 定居 五六千 黄河 陕西 磨制 粟半地穴式 定居 水稻 粟 磨制 陶 定居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7,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 C(课本p. 7) 3. D(课本p. 7) 4. D(课本p. 7、p. 8) 5. B(课本p. 7)
6. D(A、C项所说情况出现在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B项所说情况出现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
7. C(要过定居生活,必须有人工建造的房子) 8. C(课本p. 8)
9. C(纺轮只能是用陶土制成雏形,然后烧制。石头坚硬,当时不可能有技术在石头中间钻孔)
10. C(课本p. 8)
11. C(彩陶是半坡遗址出土的)
12. C(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水稻,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种小麦)
13. D(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区出土的文物典型的反映了贫富分化,其他三处遗址都没有这种现象)
14. A(山顶洞人也会人工取火)
15. D(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用于打猎捕鱼)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陶器上的这些动物图案,说明这些动物与原始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过着原始渔猎生活。
问题二:在当时条件下,人们制作陶器的水平高超,反映了手工业的进步;陶器上的纹饰反映了他们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
17. 问题一:“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住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半坡人、河姆渡人居住的是人工建筑,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进步。
问题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问题三:由于两地自然环境不同。半坡遗址处于北方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处于长江流域。启示:人类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研究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广东境内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封开垌中岩人牙齿化石、马坝人头骨化石等。
思考二:不能删除“已知”二字。因为,随着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人们可能发现现在未知的、年代更早的古人类化石。
第3课 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四五千 炎帝 黄帝 涿鹿 华夏 宫室 衣裳 挖井 舟车 养蚕缫丝 文字 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 尧 舜 禹 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 禹 原始 奴隶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12) 2. D(课本p. 12) 3. B(课本p. 13) 4. A(课本p. 13)
5. C(传说中,仓颉发明了文字)
6. D(“炎黄子孙”体现的是对炎帝和黄帝的尊敬) 7. C(课本p. 14) 8. A(材料指向黄帝)
9. D(材料指的事件是大禹治水) 10. C(关键词是“天下为公”)
11. C(A项,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但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共同形成华夏族。B是仓颉;D是伶伦)
12. D(禅让制是各部落首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3. A(课本p. 14)
二、非选择题
14. 问题一:禅让制(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首领制度);没有;大禹传子启后,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问题二:材料表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各部落首领之间互相斗争。跟课本说法不一致。说明:历史上存在的许多“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必须多方面考证。
15. 问题一: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材料二属于文字记录;材料三属于实物资料。 问题二:材料三代表的实物资料。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足,对许多现象不理解,存在着敬畏心理,于是,人们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作为自己的祖先等崇拜的对象,并将其符号化,这就是图腾。
思考二:通过民族大融合,以华夏族为主体,其他各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阳城 早期国家 启 世袭 禅让 家天下 城堡 宫殿 军队 刑法 监狱 奴隶主阶级 平民和奴隶 汤 商 伊尹 盘庚 殷 殷朝 纣 炮烙 周文王 姜尚 牧野 镐 西周 巩固统治 土地 平民 奴隶 亲属 功臣 诸侯 周天子 贡品 疆土 边远地区 统治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B(禅让制是传说时代、分封制是西周、郡县制是秦朝) 2. C(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3. B(课本p. 20) 4. C(课本p. 21) 5. B(伊尹助汤)
6. C(课本p. 21) 7. A(课本p. 21)
8. A(夏桀、商纣分别是夏、商的最后一位王) 9. C(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 10. C(西周实行分封制)
11. D(课本p. 24)
12. A(夏的第一代国王是禹)
13. C(三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暴政)
14. B(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15. D(燕赵齐鲁晋楚,都是分封的诸侯国名称)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这些预言都是错误的。夏桀与商纣王的统治都因为暴政被推翻。 问题二:暴政会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17. 问题一:指周王。依据所分封等级的高低得到不同的分赐。
问题二:周王会降低受封人的爵位,削减受封人的封地,甚至剥夺受封的一切特权。 问题三:西周的分封制。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确立了夏商周的起止年代。
思考二:没有得到最终结论。因为,夏商周的断代问题,没有确切文献记录,现在的研究成果是根据已有资料得出的。随着新史料发现,这一结论有可能被修订。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要点
原始社会 夏 商 西周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成都平原 青铜立人像 大 多 精美 瓷器 夏、商、西周 五谷 青铜 商 奴隶 人身自由 贡品(人牲) 殉葬品(人殉)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C(河姆渡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 2. D(课本p. 26) 3. C(课本p. 26) 4. D(课本p. 26) 5. B(课本p. 27) 6. A(课本p. 27) 7. B(课本p. 27)
8. B(铁器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9. D(课本p. 27)
10. C(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已经有了)
11. D(夏商周时期等级森严,没有民主政治) 12. B(奴隶没有土地所有权) 13. B(商朝时期尚未出现铁器) 14. C(课本p. 27)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多;工艺精美。
问题二:上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去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已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等等。
问题三:只有贵族才能使用青铜器。理由:制造青铜器的费用昂贵;青铜器的使用,还代表了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
16. 问题一:奴隶社会。
问题二:奴隶们的悲惨处境,最终会激起奴隶们反抗斗争;奴隶们的斗争,一定程度上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甚至改朝换代,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灿烂的夏商周文明是奴隶们辛勤创造的。 拓展与探究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社会发展水平看,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繁荣,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从奴隶处境看,奴隶们处境悲惨,社会黑暗。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知识要点
770年 洛 东周 春秋 战国 管仲 内政 军制 尊王攘夷 城濮 韩 赵 魏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长平 秦国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课本p. 30) 2. C(课本p. 30) 3. A(课本p. 30) 4. B(课本p. 30)
5. A(秦王嬴政是战国时期人物) 6. B(中央集权制是秦朝建立的)
7. C(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逐步统一) 8. B(A是春秋时期;C是东晋时期;D是三国时期) 9. C(课本p. 33)
10. A(课本p. 33) 11. D(课本p. 34)
12. B(破釜沉舟是秦末农民战争时期的事情)
13. D(A项,战争的直接作用是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C项是消极影响;B项,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加降低了周王的权威,诸侯国之间更加不团结,所以,B项说
法不准确)
14. D(课本p. 34)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图2 齐桓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晋文公 图1 齐 秦 楚 燕
问题二:齐桓公。原因:任用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正确策略。
问题三:城濮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 16. 问题一: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春秋时期开始)。
问题二:周王受到少数民族侵扰;周王地位衰落,诸侯国之间发展更加不平衡,强国吞并弱国,强大诸侯国称霸。
问题三: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灾难,人们生活动荡,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但大国兼并小国,蕴藏着国家统一的趋势。 拓展与探究
这种说法不正确,片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战败,以至于赵国灭亡,是秦国实力超过赵国的必然结果。当然,赵括个人的错误,在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赵括个人的错误,不能成为秦赵两国战争胜败的关键。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知识要点
铁 牛耕 牛耕 李冰 都江堰 天府之国 秦 商鞅 公元前356 商鞅 土地私有 自由买卖 耕战 军功大小 旧贵族 县制 经济 军队战斗力 封建 地主 农民 封建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C(课本p. 36)
2. D(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器) 3. D(课本p. 37) 4. B(课本p. 37) 5. A(课本p. 38)
6.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为地主阶级受益最大) 7. B(只有变法,才能维护自己诸侯国的生存) 8. B(课本p. 39)
9. C(历史发展有其规律,符合规律则成功,不符合则失败) 10. D(课本p. 34、36、37、38) 11. B(课本p. 39) 12. D(课本p. 37、38)
13. A(关键词:四川平原)
14. C(因为旧贵族特权因没有军功而被废除,因此旧贵族会产生怨恨情绪)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商鞅。他主持的改革直接促使秦国强大;推动中国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法家学说。
问题二:嬴政。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全中国。
问题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全中国奠定基础。
16. 问题一:大禹和李冰;都江堰
问题二:中国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问题三: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水利兴修。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奖励耕战,农业生产不积极、没有军功的人不授爵位,废除了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吏,剥夺了贵族世袭把持地方的特权。
思考二:商鞅因变法而死,说明秦国当时保守势力依然强大;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知识要点
甲骨文 商 青铜器 铭文 大篆 日食 月食 哈雷彗星 夏历 夏 二十四 扁鹊 望 闻 问 切 战国 楚辞 离骚 钟鼓之乐 湖北随州 整套编钟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41) 2. C(课本p. 41) 3. C(课本p. 41) 4. B(课本p. 41) 5. C(课本p. 41)
6. D(汉字的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7. B(课本p. 42)
8. D(A选项农历也叫“夏历”;B选项战国应为商朝;C选项夏朝距今约四千多年前) 9. C(课本p. 44) 10. A(课本p. 44)
11. A(成熟文字的出现,对于研究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12. C(刻画符号不是成熟的文字,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不是我国文字) 13. A(甲骨文是商朝出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14. C(材料讲的是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的一年24节气)
15. B(关键词是“楚国”、“离骚”)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图1,龟甲和兽骨;甲骨文。图2,青铜器;铭文。图3,竹简;小篆。图4,纸;楷书。
问题二:商;图1。 问题三:毛公鼎。
17. 问题一:扁鹊,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能用针刺、按摩和四诊法治疗疾病。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政治家。创造了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离骚》。 问题二:分别为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领域成就。
问题三:扁鹊创造的四诊法,流传至今;与屈原相关的,就是端午节。 拓展与探究
(略。)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知识要点
儒 仁 爱人 为政以德 私学 因材施教 论语 正统思想 对立面 转化 道德经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者 百战不殆 众多学派 社会急剧变革 兼爱 非攻 孟子 春秋无义战 仁政 无为而治 韩非 法治 君主专制 秦国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课本p. 46) 2. A(④是孟子的话) 3. A(课本p. 47)
4. B(课本p. 47) 5. D(课本p. 47)
6.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这是老子的理论)
7. B(课本p. 48) 8. C(课本p. 48) 9. D(课本p. 49) 10. B(课本p. 49) 11. D(课本p. 49)
12. A(材料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关爱) 13. B(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0
14. A(这是孟子的话)
15. B(材料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图1,道家思想;图2,法家思想;图3,儒家思想。 问题二:(本题以下三种答案均可)
答案一:认同道家思想。道家学派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均有对立的方面,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答案二:认同法家思想。法家学派提倡法治,主张改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
答案三:认同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强调“仁”和“礼”,主张仁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问题三:百家争鸣。社会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7. “教育观察”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孔子。孔子是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成就、教育思想影响后世。
“法制园地”栏目主持人应该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他主张法治。 “军事天地”栏目主持人为孙武。孙武是兵家学派的代表,著有《孙子兵法》,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他指挥作战的经验丰富。
“自然与环境”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孟子。孟子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这一观点有一定局限性。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后世许多思想家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学说。
(本题也可以回答同意这一观点。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后世儒家思想家是对孔子
思想的发挥。)
思考二:孔子是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孔子毕竟生活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今天,时代变了,孔子的思想难免存在局限性。今天,我们不能否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对他代表的儒家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发展。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知识要点
嬴政 六 221 咸阳 中央集权 封建 皇帝 军政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 圆形方孔 小篆 焚书坑儒 长城 灵渠 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不是秦朝统一完成的标志) 2. D(公元前3世纪是公元前299年至前200年之间) 3. D(全部选项都是秦朝统一中国的条件)
4. C(在中央设立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的行政系统) 5. B(秦朝三公之一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称为“百官之长”)
6.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指的是在权力上的集中和专制,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手中) 7. D(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钱币属于经济的范畴) 8. D(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成为后世货币的范例) 9. D(秦统一了度量衡,因此缴税的“斗”应该容量相同)
10. C(秦朝焚书,除了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类的书籍) 11. B(修筑长城的直接目的是抵御北方的匈奴)
12. D(“虽死犹存”是指秦朝为后世开辟了新的政治制度,是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A、B不是政治方面的措施)
13. C(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14. D(材料中的“六合”、“皇帝”、“臣”等关键词表示这是与国家统一相关的,秦始皇与此内容相关的事迹是统一六国)
15. A(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是秦的暴政,不是功绩)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措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统一思想。目的:巩固统治和统一。
问题二:不一样。李白肯定了秦始皇灭六国的历史作用,胡曾以秦始皇修长城为由批评秦始皇暴政。
问题三:秦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战乱,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社会生产发展;奠定了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础。(言之成理即可)。
17. 问题一: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国家税收;货币兑换繁琐,不利于人民生活的便利;不利于国家统一。
问题二:国家的统一;全国各地经济交流的加强。 拓展与探究
因为,使用方言作口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而需要使用文字和通用口语作为语言交流的人口是少数。随着经济发展和各地人口流动性加大,教育的发展,方言会逐步消失。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知识要点
阿房 骊山 长城 三百 三分之二 车裂 209年 陈胜 吴广 革命首创 巨鹿 咸阳 刘邦 长安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C(等级森严是封建社会一个共有的特征,不是属于秦朝的暴政)
2. A(童谣指阿房宫征发了大量民夫,致使民怨沸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3. D(秦朝灭亡于农民战争。A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B是西周灭商的战役。C出现在秦朝灭亡以后)
4. A(秦朝徭役、赋税繁重,农民还要被征发去服兵役)
5. D(秦朝法律残酷而且名目繁多,如族诛和连坐等。一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的法律叫连坐法)
6. B(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灭亡公元前207年,存在14年)
7. C(陈胜吴广为了号召大家反秦国抗残暴的统治,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8. C(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秦赵国之战;桂陵之战也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9. C(“破釜沉舟”的故事出自巨鹿之战)
10. C(刘邦最先攻入咸阳,并与咸阳居民“约法三章”,推翻了秦朝统治)
11. C(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历史上把他们之间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
12. C(刘邦封“汉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楚河汉界”来自楚汉之争) 13. A(刘邦进入关中,立即约法三章,争取了民心) 14. C(成语来自于楚汉之争的“鸿门宴”当中) 15. C(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秦的暴政——赋税沉重,徭役与兵役沉重,刑法严酷。 问题二:陈胜、吴广起义
问题三:秦朝暴政直接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17. 问题一:项羽、刘邦在用人方面的不同。项羽妒贤嫉能,刘邦知能善任。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取得胜利。
问题二:认识别人长处;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己;学会用集体力量推进事业发展。 拓展与探究
自己查找资料,搜集不同的观点,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知识要点
秦 农业 耕作 节俭 以德化民 安定 富裕 文景之治 主父偃 诸侯 中央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太学 五经 儒家学说 洛阳 东汉 光武中兴 外戚 宦官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少兵役徭役,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2. B(文帝、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3. C(诸侯把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是“推恩令”的内容) 4. A(④“约法三章”是楚汉之争时期刘邦的政策) 5. B(主父偃是“推恩令”的提议者)
6. B(“汉武”指汉武帝。A、D是秦始皇的政策;C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7. B(①是秦始皇的措施;④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8. B(汉武帝推行儒家学说,罢黜除儒家外的学说)
9.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10. B(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最终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A、C都是秦朝的措施)
11. B(统治者推行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只有满足统治者的这一需要,才能被统治者所接收推广)
12. D(刘秀是建立东汉的光武帝,他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13. C(A“强项令”指董宣不畏强权,不会导致政治黑暗。D农民战争是东汉政治黑暗导
致的后果。B是导致外戚宦官专权的条件之一,C才是政治黑暗的主要表现)
14. C(C是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的正确理解。D中董仲舒宣扬仁政思想说法不准确)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生活奢侈,材料二说明汉武帝生活节俭。
问题二:秦的暴政,导致秦的灭亡;汉文帝厉行节俭,是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三:统治者的作风关系到国家兴衰。 16. 问题一:都是西汉受分封的诸侯王。
问题二:威胁国家安定和皇权巩固。措施:削夺诸侯王封地。
问题三: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再分封子弟。巩固了专制皇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拓展与探究
可以从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发展等角度谈看法。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知识要点
汉武帝 王景 犁壁 二牛抬杠 耧车 提花 染色 丝绸 杜诗 水排 水力 铁制 铸币 盐铁经营 五铢 洛阳 长安 重农抑商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八十多年期间没有大水灾;东汉明帝派专家王景治理黄河)
2. B(东汉明帝派专家王景治理黄河) 3. C(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
4. D(西汉时北方已经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植水稻) 5. 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
6. D(素纱衣是丝织业的成果,代表丝织业的生产技术) 7. A(牛车运输货物在汉朝以前就已使用) 8. A(水排是用于冶铁时鼓风的工具)
9. B(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0. D(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是由西汉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带来的,A、B、C只是二京繁华的表现)
11. D(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12. C(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13. C(A筒车和B翻车是汲水工具,D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只有C项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
14. A(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是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社会,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长安和洛阳。
问题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频繁。
问题三:答案一:这些规定是必要的。商业区集中,市场安全有序,便于管理;重视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
答案二:这些规定不合理。商业区集中,又有时间限制,人民生活因此不方便,限制了商业发展。对于空中飞鸟,有对人类和环境有益的鸟,也有害鸟,捕杀害鸟是应该的。
16. 问题一:统治者害怕商业发展损害农业发展,商人的流动性强和生活奢侈,不利于统治。这些规定,从一定时间和条件来看,有其合理性,但长期执行,不利于商业发展,最终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二:汉代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农业发展可以生产更多粮食,养活更多人口,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保障徭役、兵役的征发,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统治者“重农”。但是,统治者害怕商业发展损害农业发展,商人的流动性强和生活奢侈,不利于统治。所以“抑商”。
思考二:不是。商业的发展,为剩余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条件,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知识要点
冒顿单于 畜牧 农耕 国力 河套 河西 119 卫青 霍去病 漠北 西汉 呼韩邪单于 汉元 王昭君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匈奴首领称为单于)
2. D(丝绸是汉族生产的产品,在丝绸之路开辟后才开始转运外国) 3. C(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后,匈奴才不能与西汉抗衡)
4. B(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力弱,只能通过和亲的方式保持和平。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可以支撑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争)
5. B(东汉时期,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向汉朝称臣的是南匈奴,北匈奴退居漠北) 6. A(昭君出塞是和亲政策)
7. C(昭君出塞是汉元帝时期,向汉朝称臣的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8. A(③昭君出塞后,北匈奴还经常攻打东汉边境;④各族人民历史上是在战争与议和中实现的民族融合)
9. D(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合,昭君出塞促进了民族融合) 10. A(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将领,参与了反击匈奴的战争) 11. D(“合为一家”指和亲,与D昭君出塞有关)
12. D(D是昭君出塞的意义。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13. A(从贾谊生活的时间可以推断) 14. D(冒顿单于没有和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15. 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发生的事件,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霍去病。汉武帝。 问题二:公而忘私;志向高远。
问题三:前119年,率汉军痛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17. 问题一: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问题二:匈奴族。呼韩邪单于。 问题三:持赞扬态度。
昭君和亲只能说明汉匈关系在这一时期较友好。和平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汉朝实力比匈奴强大。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可能举族迁往其他地区,也可能与其他民族融合。 思考二:(请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要点
甘肃玉门 阳 新疆地区 张骞 60 西域都护 今新疆 长安 河西走廊 新疆 西亚 欧洲 丝绸之路 中西交通 班超 甘英 洛阳 欧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B(B是西域地区的范围)
2.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很多国家,带来了西域各国使臣,汉朝和西域交往日趋频繁)
3. C(水稻是中国原产)
4. B(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5. A(A是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
6. D(D是丝绸之路的意义。A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B汉代还有海上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的商品还有漆器、陶瓷、珠宝、香料等)
7. C(图中西域都护府管理今天新疆地区)
8. C(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才开辟) 9. C(西域都护府设置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10. B(成语源自班超经营西域时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 11. D(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作用)
12. B(B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由广东沿海到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 13. A(④发生在秦朝,①发生在汉武帝时期,③发生在公元前60年,②发生在东汉时期)
14. B(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计算跨公元的年
限,由于没有公元零年,要两个纪年相加再减去1年。本题的算法就是138+73-1=210年)
15. C(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2013-166=1847年,因此距今有1800多年了)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第一次。西汉想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几乎互相隔绝。
问题二: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直接条件:汉朝派军队给匈奴沉重打击。
问题三:了解了西域地理环境和人文状况,扩大西汉的影响;了解西域人民要求与中原人民交往的愿望,为丝绸之路开辟创造条件。
17. 问题一:长安(今西安);古罗马
问题二:促进了汉代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西汉影响,增强了沿线人民友谊。 问题三:说明西汉确实存在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拓展与探究
(略。)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知识要点
西汉 麻 蔡伦 造纸 九章算术 春秋战国 张衡 地动仪 华佗 张仲景 麻沸散 伤寒杂病论 医圣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改进后的造纸术生产的纸张比竹简更轻便)
2. B(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欧洲用纸做书写材料在12世纪以后,只有B答案的13个世纪左右最接近)
3. C(邮票人物是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4. B(文明发展的作用只有B) 5. B(蔡伦改进而不是发明造纸术) 6. C(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 7. D(《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 8. C(③应该为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9. B(图为华佗编创的“五禽戏”)
10. B(张仲景医学著作为《伤寒杂病论》) 11. A(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 12. B(张仲景医学著作为《伤寒杂病论》)
13. B(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其他几位科学
家的影响主要在东亚地区)
14. D(张仲景的成就体现在医学方面,华佗是名医,蔡伦改进了造纸术,D项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测定地震发生的方位,是在探究自然和预防自然灾害方面的有益探索)
15. B(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二、非选择题
16. (略。)
17. 问题一:西汉早期。 问题二: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
问题三:自然资源有限,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使用“再生纸”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拓展与探究
(略。)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知识要点
西汉 古印度 东汉 老子 佛 道 司马迁 黄帝 汉武帝 纪传体 秦始皇陵兵马俑 雕塑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②扁鹊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④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①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③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
2. B(统治者希望人民接收佛教教义中的忍受苦难,学会忍受与克制,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安定)
3. C(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4. A(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本土宗教) 5. B(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6. D(题干中的说法是不信鬼神的无神论思想,在王充的《论衡》中得到体现) 7. A(“太史公”指司马迁,著作为《史记》)
8. C(《史记》记载传说中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的情况。山顶洞人的生活是考古所得,班超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时期)
9. C(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0. C(青城山相传是道教发源地,是道教圣地) 11. D(《史记》不是以诗歌形式记载的史诗) 12. D(兵马俑是泥塑群像,与真人真马相当大小) 13. C(C为兵马俑图片)
14. B(得道成仙是道教的主张,因此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15. 问题一:司马迁,西汉,《史记》。
问题二: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问题三:清廉自律、治学严谨、坚持不懈等精神。 16. 问题一:西汉末年。
佛教认为,人在今生忍受痛苦,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得到幸福。这一学说吸引了人们,也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统治。
问题二:从印度向南传入东南亚、向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传入朝鲜、日本。
问题三:对我国哲学、文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佛教还与我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独特的石刻和建筑艺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拓展与探究
(略。)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知识要点
曹操 刘备 孙权 200 曹操 黄河 208 刘备 孙权 220 魏 221 成都 汉 蜀汉 222 孙权 建业 水利工程 丝织业 蜀锦 造船业 夷洲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A(A选项是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B选项是他在经济方面的优势;C选项“得到许攸帮助”是指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有利因素;D选项指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是曹操在军事上的优势)
2. C(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次战争,项羽大败秦军;B项“牧野之战”,周武王率军大破商军,是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C项“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D项“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3. C(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流域,在北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流域,在南方,故A项错误;官渡之战曹操胜,赤壁之战曹操败,故B不对;官渡之战曹操军队是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故C正确;官渡之战曹操军队是以少胜多,人数不占优势,故D错)
4. B(该题考查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携关羽,张飞先后三顾茅庐。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 开始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
5. B(A项“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正确;C项《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打败司马懿,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机;D项“水淹七军”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6. D(D选项是偶然因素,非必然,不科学)
7. D(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三国时期与东汉末年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此时虽处于分裂时期,各地区仍有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8. C(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对比数字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9. C(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孙权建立的政权是吴国)
10. B(诸葛亮的这句话意思是,现在人民贫困,国防空虚,筹集和敌人决战的资金,只能依靠贩卖蜀锦了)
11. C(A选项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B选项是三国鼎立初步形成的原因;C选项三国的发展形成相对均势,都难以灭掉任何一方,是鼎立局面得以持续的原因,正确;
D选项是西晋能够建立的原因)
12. D(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四个选项中,A选项对象不正确,不是为了改变东汉经济;B和C选项是三个政权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不是动机;D项满足军事需要符合战胜对方的动机)
13. C(这句话是曹操说的,与他有关的事件是①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望梅止渴。其中②三顾茅庐,⑤七擒孟获,都与诸葛亮有关;⑥破釜沉舟与项羽有关)
14. B(A项《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B项《三国志》是了解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可靠资料,是正史,正确;C项易中天从平民角度解读三国人物,其中可能叙述了部分事实,但已经是转引其他资料,不是第一手资料;D项《三国群英传》是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开发的一款游戏)
15. C(三国时期台湾称为“夷洲”)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东汉末年。
问题二: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200年的官渡之战。
问题三:孙刘联合抗击曹操;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17. 问题一:诸葛亮。
问题二: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抗击北方的曹操。赤壁之战。 问题三:功盖三分国。
问题四:三顾茅庐;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拓展与探究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可以在尽量多地掌握事实基础上,多角度思考,开展百家争鸣。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魏国 蜀汉 司马炎 洛阳 吴 分裂 八王之乱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匈奴 司马睿 建康 东晋 氐 王猛 黄河流域 淝水 宋 南朝 生产技术 劳动力 安定 劳动人民 水稻 牛耕 小麦 长江中下游 福建 广东 北方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C(A,B,C,D四个选项都是三国的均势渐渐被打破,最后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其中,C选项“北方经济发展”是决定性的必然因素,其它选项是非必然因素)
2.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只会有利于统治,因而不是西晋短暂统治的原因)
3. B(“外强中干”,是指外表强大但是内心虚弱,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实的意思;本题中,它符合描写前秦军队对外宣传军力强盛,其实不堪一击)
4. C(南北朝对峙时期,是从南方的刘宋取代东晋开始,到隋灭陈为止,并不是由淝水之战造成的)
5. D(“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源自淝水之战。与淝水之战有关的人物应是前秦王苻坚)
6. A(A项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双方是秦赵两国,秦国胜,赵国败,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7. B(该诗句核心意思是,三川地区的安禄山的叛军造成四海之内人民南渡躲避战乱,有如西晋时的“永嘉之乱”)
8. A(当时南方经济并不发达,表述错误)
9. D(选项较全面表述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在农业方面的表现)
10. C(秦汉时期,江南尚未开发,故A,B选项错误;C项刘宋以后,南方稻米产量已出现超过北方的势头,正确;D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1. C(本题关键词是“开始于”,A选项和B选项时期我国人口没有出现南迁;C项中国从东汉末年起,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正确)
12. C(A项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B项西晋280年灭掉吴国,结束分裂;C项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正确;D项西晋不属于三国政权)
13. A(A项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B项应该是司马昭的孙子司马炎篡魏自立;C项应是司马炎建立西晋;D项灭掉吴国的是司马炎)
14. A(前秦军中民族矛盾深,很多人不满于前秦统治,希望秦军失败,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15. A(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淝水之战;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乱。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问题二:氐族。黄河流域。
问题三:晋军布阵严整,指挥得当,战术策略运用正确;前秦军队人心不齐,指挥失误,战前骄傲自满,接战后局部失败导致溃不成军。
17. 问题一: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从比较落后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
问题二:江南地区相对和平安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农耕技术和充足劳动力;南方自然环境更适应于农业发展。
问题三: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同时,文化重心也呈现南移趋势。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气候变化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冲突。 思考二:气候变迁只是影响了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能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变化。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知识要点
鲜卑 黄河 汉族 中原 洛阳 汉语 鲜卑语 汉族服饰 汉族姓氏 拓跋 元 联姻 官制 律令 礼法 孔子 尊老 养老 民族融合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鲜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2. B(选项A和D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选项C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B项,正是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3. A(A项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教育官员学习汉族文化,有利于统治者更深层次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 D(当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迁都更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5. D(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规定在朝庭中禁用鲜卑语,要求鲜卑人也讲汉语,那么汉族人讲鲜卑语更不会满街都是,故D项表述错误)
6. B(A项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C项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D项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B项体现了孝文帝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不是违反历史潮流)
7. A(A项,北方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开始了农耕定居的生活,故A的表述错误)
8. C(“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当时民族融合的表现,①②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不符合民族融合现象的原因)
9.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有:①政权封建化加速;②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③缓和了民族矛盾;④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0. C(A项盘庚迁殷是因为他想改变当时不安定的社会局面,不选;B项周平王迁都洛邑是因为镐京遭到战争破坏,不选;C项孝文帝是为了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正确;D项东汉迁都许昌是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不选;故正确答案选C)
11. 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西晋的司马炎) 12. A(北魏没有统一全国,只是统一了黄河流域)
13. B(A,C,D三个选项的都城都在洛阳,B选项西汉都城在长安)
14. D(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15. D(①迁都洛阳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②北魏政府实行均田制后,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受田农民,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③与汉人通婚,血统的交融;④采用汉族官制,革除鲜卑旧俗,上述举措,都
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问题二: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改汉姓、说汉话。 “北语”指原有的鲜卑话。“正音”指汉话。 问题三:促进了鲜卑族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7. 问题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问题二:说明鲜卑贵族接受了汉族文化,贯彻了以孝治国、以礼治国的汉族文化理念。 问题三: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新形势;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统治者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早年所受到的汉族文化教育。 拓展与探究
资料说明了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互相学习各自长处,改善自己的习俗和习惯。(类似的合理的思考均可)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知识要点
祖冲之 圆周率 七 一千多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农业科学 农学 郦道元 水经注 地理学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A选项《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写的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非农书;B选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总结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知识,并融合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而编成的一部农书,不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农书;C选项《本草纲目》是由明朝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此书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属于医书;D选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作者贾思勰,他是山东益都人)
2. B(A选项《大明历》是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非主要贡献;B选项是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C选项《太初历》是西汉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与祖冲之无关;D选项《缀术》是中国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在唐代被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但不是祖冲之最重要的贡献)
3. A(《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4. D(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数学、农学、地理学方面成就突出)
5. C(祖冲之不是第一个计算圆周率的人,而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杰出数学家)
6. D(A,B,C三个选项属于《齐民要术》的内容;D选项世界上最早有关日食的记载是在《尚书·胤征》中,不是《齐民要术》)
7. B(A,C,D三个选项表述正确,B项的“割圆术”是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首创的) 8. C(②和④这两个选项内容属于《水经注》一书) 9. C(《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10. C(A选项贾思勰的作品是《齐民要术》;B选项祖冲之的著作是《缀术》;C选项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范缜的著作是《神灭论》)
11. D(A选项贾思勰的著作是《齐民要术》;B选项宋应星的著作主要是《天工开物》;C选项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D选项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12. C(A选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B选项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D选项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都与圆周率无关。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只有C选项祖冲之)
13. A(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属于数学领域的贡献)
14. C(A选项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B选项贾思勰是北魏人,不是北齐人,北齐在北魏之后;D选项古代社会贵族不从事农业生产。C选项《齐民要术》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15. A(A选项《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书中内容可以帮助小明了解三峡风貌。B
选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C选项《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D选项《本草纲目》是一部医书)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问题二:贾思勰关心民众生产生活;阅读大量书籍;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亲自试验等等。
17. 问题一:胡翔的观点正确。《水经注》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记载了河流经过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内容。
问题二:《水经注》既是一部科学著作,也具有文学和史学价值。 问题三:从小立志,兴趣集中;广泛阅读;勤于实践。 拓展与探究
思考:例如《齐民要术》,体现了与农业成就密切相关以及实用性的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生产经验丰富;中国知识分子大多进入官僚队伍,执政又是以农业为核心;中国古代缺少职业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知识要点
东汉 魏晋 楷书 草书 行书 王羲之 东晋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佛教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D(A,B,C,D四个选项都是书法家,只有D选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 D(《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3. A(B选项顾恺之是画家,C选项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自创“柳体”,D选项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书法自成“颜体”,这些都是错误项)
4. C(A选项王羲之是书法家;B选项阎立本是唐代画家,D选项吴道子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5. D(A选项王羲之是书法家;B选项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C选项吴道子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6. C(A选项陶渊明的诗的特点是自然清新,情感真实质朴;B选项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传神”和“神气”;D选项云冈石窟的浮雕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7. C(王羲之、顾恺之的生活朝代在东晋,分别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8. C(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雕塑,均以佛教内容为主题,表现出规模宏伟、制作精妙等特点)
9. A(观察《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这两幅画,都是以画人物为主,顾恺之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人物特征)
10. B(东汉末年,书法从单纯的实用性上升到了对审美的需求,书法至此上升到艺术高度。公元175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为“书法”。书法逐渐形成为一种艺术)
11. C(四个选项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体现了佛教艺术,因为佛教是外来宗教,所以说石窟艺术融入了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
12. C(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13. D(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继承发展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又不断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故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特点的是组合选项①③,正确;②体现了田园诗意境是指陶渊明的诗;④没有兼容道教艺术,表述不正确)
14. B(A选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C选项《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作品;D选项《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作品)
15. D(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出现大批书画家;士大夫阶层、社会名流、甚至皇帝都涉足绘画;书画家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大量优秀书画作品。
问题二: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
17. 问题一: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它们开凿于北魏时期。
问题二:宣扬佛教,维护统治。
问题三:是研究石窟艺术发展历史和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问题四:保护周围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风沙侵害所带来的破坏;加强宣传、教育和相关法律建设,防止人为破坏。(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1. 活动方案和参考资料目录。(略)
2. 因素:有的人出于宗教信仰;有的人出于表达家庭平安的美好愿望;有人出于表达对逝去的先辈、亲人或不幸遇难的人们的纪念。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可以进一步探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