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应重在弘扬民族精神
摘 要: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好作品,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探讨在古诗文教学中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意义;途径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具有“中国特色”。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突出的是人文教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重在弘扬民族精神。现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我们不禁常常感叹精神文明的缺失,民族精神的缺失。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振兴,民族精神一定要弘扬,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从《诗经》中“载驰载驱”“我心同忧”的许穆夫人,到《楚辞》中“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日省三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祖国山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热爱,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庄严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中国而发愤励志、努力奋斗。
学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而语文教学又成为重中之重。再看选入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歌咏山川、或记叙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振奋
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古诗文名篇,结合自身特点,发扬自身优势,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那么,如何才能在古诗文教学中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呢?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民族情感
学习古文,朗读是重要环节。作为经典而编入教材的文言文更值得反复吟读,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也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出师表》是传统名篇,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哭,谓为不忠”文章不读,不足以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尽忠报国的情怀,成功的朗读虽未必一定把学生读哭,但是那种尽职尽责的精神品质定会永远镌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二、开展主题活动,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古诗文学习过程是非常有利于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主题活动的,而正是因为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民族精神才得以不断渗透。 1.开展了解作家生平的主题活动
初中文言文课文的许多作者,如:孟子、陶渊明、范仲淹、王安石等他们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身上洋溢着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他们或仁爱民本,或清贫自守,或忧思国事,或锐意进取……他们的人生,就是我们今天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我眼中的孔子孟子》《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眼中的柳宗元》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2.结合作品时代背景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学生打开作家作品思想的钥匙。而运用好这把钥匙,更能给学生找到一条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 三、抓住关键语句,深入挖掘思想内涵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的散文《岳阳楼记》名垂千古,不仅因为语言优美、写作技巧高超,更主要的在于它体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注释和参考书,疏通文意,在学生对前文写景抒情内容已经把握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分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给人以启迪,它表现的是一种宽广无私,忘却小我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突显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以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 四、开展课堂讨论,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下面是我教授这篇课文后所写的一个案例: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面对秦王无畏无惧,正气凛然,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我做了一个小结后,看到同学们还沉浸在唐雎的慷慨陈词中,还在为唐雎的勇义胸襟说震
撼时,又趁势补充介绍了:①专诸刺王僚;②聂政刺韩傀;③要离刺庆忌等史料。
然而,刺客的这种行为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对这个,我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呢?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形成了我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我们推崇的是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对,是这样,就这样! 念头一闪而过,我平静了心绪,用坚定的口气表明我的立场:“我们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角度都各有不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呢?我们可以各抒己见。”
班上的郝某思维敏捷,回答问题很积极,他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也觉得这几个刺客并非英雄。好男儿当苦读兵书,勤学武艺,统率三军,或者出谋划策,富国安邦,使人民安居乐业……” 焦同学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我们不要忘了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群雄纷争、天下大乱,诸侯权贵们盛行豢养门阁来保护自己,以恩义待之,这样就培养了一批所谓的死士——愿意为别人效力以至不畏死亡,即‘士为知己者死’,刺客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有些刺客的形象也高大得很啊!”焦某说,“我记得一本书上写道要离。他回吴国之后,阖闾在金殿上要封他做官,他坚决不受。还说自己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说完就自杀了。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不也慷慨悲壮吗?”
看看差不多了,我适时停止了同学们的讨论,要把他们的讨论
深入地引导下去才能触摸到问题的本质呀。所以我适时引导学生,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实例:“看来,刺客有重义和好勇两个重要的精神特征,他们的精神内涵,不仅包括完成对他人的义务,而且包括对个人价值的积极肯定。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句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初二时,我们曾背诵过这句名言)看来,对待刺客,对待那个特殊年代的‘士’阶层,我们也要一分为二来评价呀。我这里有这样一个实例是发生在南京大屠杀中真实的一幕:煤炭港大屠杀幸存者在证词中说:‘14日,来了不到200多个日本兵,从和记洋行避难的几千难民中抓出了2800多个年轻人,押至煤炭港屠杀,两千多人中只有几个幸存者……屠杀前负责看守的日本兵不到十人……’”
“啊……”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悲愤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触动吗?”我因势利导。
pc同学站起来:“这个实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当时只有几个拿枪的鬼子,却困住了两千多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如果当时有能不顾生死、挺身而出的人,两千多中国人也就不会白白丧生了。” “所以我们得重新审视刚才讨论的问题。”小郭老师发言了(他叫郭某,是班长,同学们都叫他小郭老师):“孟子说的舍生取义不就是在大义面前不计个人生死吗?刚才我们讲的几个人不也是这方面的典范吗?”
他的话还没有讲完,我就发现袁同学急急地举起了手:“老师,老师,我改一下观点,他们不是傻瓜。回到几十年前煤炭港大屠杀时,我第一个冲上去。”
“我第二个冲上去!”我紧接着说。全班同学都笑了。 在一片笑声中,我又加以引导,“古时的刺客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杀手有区别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新一轮讨论的热潮又开始了……
五、开展写作训练,明确古诗文思想内容的现实意义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名篇。它通过描写居室的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况,来表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通过朗读、赏析,学生都为作者高洁的品格所打动。我借此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样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今天如果淡泊名利,生活就会更快乐些。热烈的讨论让作文写作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了古人的人生观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惠子相梁》中的高洁志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忧患意识;《愚公移山》中的大无畏精神;《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这些思想,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意义重大。每次教学,适时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拓展迁移,加深课文内容理解,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1.在古诗文教学中,拓展是重要的一环
古诗文的拓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可以从表达内容的角度,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也可以从主题的角度等来拓展。选取哪一个角度拓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我在教学《小石潭记》这篇山水游记之后,从主题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考虑,给学生印发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另一篇文章《钴姆潭西小丘记》。柳宗元的这两篇游记,都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僻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的怨愤抑郁之情。同时也能从文中表现出他孤高兀傲、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两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句都很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都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学生通过拓展,加深了对柳宗元山水游记风格、语言风格的认识,加深了对文中作者怨愤不平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更加深了对作者执著不屈的性格的认识。 2.古人学习语文,不但主张“熟读精思”,同时也主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王安石用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出:“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唐彪说:“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于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因此,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提供的迁移材料远远不够,真正的拓展迁移是把学生引进广阔的古诗文阅读天地中,让学生受到民族精神的浸润。
总之,古诗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方式是多样的,还有待人们继续探索。教师要把古诗文教学和人文民族教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育及古诗文的教学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人的心灵是最难塑造的,而语文教育却要承担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想,如果古诗文教学能真正走上一条关注人文、尊重个性、注重弘扬民族精神的道路,并且很好地把握住“意义”和“知识”的层面,以价值理性来升华工具理性,从而使教育有益于人性的充实和完美,那么,对语文教学的指责、抨击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鲜花和掌声。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 [2]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陈培霞.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第六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