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生会唱反调了”想到的
前不久,我在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勤俭致富”方面的教育时,有一个学生与我唱了反调。他说:“摸彩中奖也是正常而合法的致富门道,而且政府也是提倡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随声附和起来,有的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都是政府发行的。”有的说:“网上、电视上常常有人中奖,得奖金数百万元的消息。”……
学生会唱反调了!
学生会唱反调了,这说明当今网络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而且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应声虫”了,这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是好事。但是,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提醒我们,陈旧的思想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时代了。
传统的思想教育,强调的是正面引导为主的教育原则。如讲勤俭致富,不是举“一个鸡蛋致富”之类的故事,就是举好吃懒做、坐吃山空的败家子的反面例子。这样的道德说教,在以往是能够奏效的,这是因为小学生不可能从其他途径了解到另类信息。可是,到了网络时代,学生打开电脑或电视,就会发现:有人通过摸奖中彩而一夜暴富。以往这一套自然就不行了。
由此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时而异,与时俱进,相应地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因势利导,才能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网络时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学生跟自己唱反调,有时老师气不过与学生产生直接碰撞,这种情况发生时往往是老师的过错.因此当老师遇到类似问题时最好要冷静不能冲动,千万不能与学生有直接碰撞.静下想想其它办法,总而言之,激动时能及时冷静下来就是一种胜
利.
其实老师和学生相处时,不要总是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就行,有时从他们的角度去看看问题,很多事情都会很好的解决。
昨天下午,学生上数学自习的时候,我看到学生们在画图,就说:“大家画图要尽量准确、规范。”话音刚落,学生一片哗然,我不解。这时一个女同学说:“只要把题做出来就行了,有必要画那么准确吗?”听完我很生气,因为我认为画不好图会影响做题,且不能养成规范的习惯。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就是这样要求的。这个同学这样一说,不只是对我的不尊敬,简直就是不信任。之前他也多次这样插话与老师唱反调。虽然生气,但是我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说了一句:“画图不规范,阅卷老师可能少给分。”
回家之后,我左思右想,怎么能够让学生们听我的话呢?就在网上找答案。最后,我找到一个叫储瑞年的老师今年5月在新浪网上接受采访的实录。里面有一段话:
接下来这个环节就是画图。因为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数学思想方法中有一个叫数形结合。因为高中数学本身就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与形两者的结合本身就是数学特点的体现。如何能够看到图形背后所具有的数量关系或者看到数量关系所对应的图形,往往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无论是做小题还是做大题常常都要画图。而我们现在看到同学做题的情况就发现,为了节约时间很多同学画的图都是非常非常潦草的。因此这个图无论是从形状的准确性上,还是从它的大小和数量关系上都不足以体现题目所应有的内容。因而这样的图往往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画图一定要表达题意。
为了让学生们信服,体现材料的权威性,我把网址、发表时间和老师简介都打印出来。晚上我在班里答复了并将打印材料贴在教室里。同时强调了“亲其师,信其道”,要求同学
们与老师搞好关系。
这样做,不单单是唱反调的同学惹得我生气,那样的话显得我心胸狭窄。我认为虽然唱反调的是个别同学,但是他会影响老师在同学当中的威信,影响学生对老师强调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当然影响他个人的发展。且我这样“较真”,不但说明了我强调的“规范画图”是正确的,警告了唱反调的同学,而且我希望用这种认真的态度去影响学生,让他们也养成认真的习惯。
现在我计划抽时间和这位同学去谈谈,希望他尽快改掉这个毛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
yanwanghui,2009-08-16 11:57:04
我是遇到过这种事情,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问题。学生不理解自己的命令,他们自然会发出疑问,要求您进一步解释。当时,您只是说:“大家画图要尽量准确、规范。”在那名同学的追问下,您才说:“画图不规范,阅卷老师可能少给分。”试想,如果当时您将两段话和在一起说:“大家画图要尽量准确、规范。因为,画图不规范,阅卷老师可能少给分。”那名同学想插话也没机会插话。这件事只不过是很平常的答疑解惑,我个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相反,您在事后上网,打印资料,强调什么“亲其师,信其道”,要求同学们与老师搞好关系,还想找这位同学去谈谈,希望他尽快改掉这个毛病。我感到您的举止很怪异,搞不明白您究竟在追求什么。
fumaokun,2009-08-17 11:10:48
很怪异吗?我查资料的原因是来自学生的质疑,我想看看是不是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不再要求画图规范了,再者说,只有拿出更权威的证据,才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范的重要性。
[背景]
经常能够从报纸上或者电视里看到有学生因为不满家长的管制或教师的教学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的,而是与他以往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年龄正在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
现在来看那些小学生,这中间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往往产生与长辈对抗心理,心理有什么话也不愿与父母、教师说,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在平时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也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这孩子我说东他偏要说西。”“我的孩子为什么变得不爱说话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内向?”这其实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形,父母越是恼火,越发训斥,孩子越是反感,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在教学中也是如此,现在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和他们个人的喜好分不开的,就像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不对他的胃口,你教的再怎么好也是白搭,因为他不会听你的。反之,如果你越要求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么他们只会越不听,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下面就我平时教学中的三个案例谈谈我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点研究。
[案例一]
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反思]
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面对着一个个兴趣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理所当然的那些,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宠爱”,相反一些经常惹是生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就会被打入“冷宫”。这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执教态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学生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2、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往往对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势影响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依据以往经验草率判断处理,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试想,受到错误批评的同学感到委曲不说,就连受到庇护的同学也会对教师的公正产生怀疑。
3、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不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往往使求全心理的作怪,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教师往往会对部分差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认真,也不会是这种成绩,如果有他一半的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产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恨,甚至自暴自弃。这样,怎能去接受和执行教师的要求。
[措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中间,
我利用了学生禁果逆反心理,引导了孩子,达到了多次谈心都无法达到的说教效果。
“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够多花点心思,相信我们的教育工作会更好。
1、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我们经常提倡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应讲求民主创设良好氛围,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留下空间,让出余地,给学生时间反省。当学生遇到违反纪律或与教师“顶牛”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自己既有了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机会,又可让学生有思考反省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冷处理”,能够缓和气氛,使学生冷静理智,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有时候,用沉默可替代对学生的直接批评
3、公平公正,树立老师威信。如果老师刻意的偏袒某人,必然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的威信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提醒教师在处理学生具体问题时,一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时观察学生时要做到优生差生一视同仁,不分厚薄,不能存有“一好百好,一恶百恶”的心理,能善于发现每一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才不会随心所欲,依主观印象办事。另外,对所处理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不同渠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相,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这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程度。
4、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进
行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案例 二]
小仪是一个从河南来的外地学生,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的脾气很倔强。只要是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再怎么说都没有用,如果说话的语气重一点,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有一次,由于妈妈不肯给他买电动玩具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极力希望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表现欲望强烈,要求表现自我的存在与独立,但是自控能力差,当他们的主体需要与客观环境不相符合时,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抗拒心理活动和对抗行为,这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违背常规的定势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它具有两重性,既有理智性的逆反,又有非理智性的逆反。前者表现为敢于怀疑现有的结论和传统的观点,进行新的探索,是求异创新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积极意义;后者是一种无端的怀疑和否定,是为了维护自我意识而进行的盲目放纵的反抗,是与正面教育相对立的抵触情绪和行为倾向,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教育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是教育者深感头痛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逆反心理的表现,分析逆反心理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方法,用爱有效地防范和消除这种逆反心理。
(一)倾注满腔的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
良好的学习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力求以自己健康愉悦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要。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要相信学生都是有求知欲并乐于助学的人。要理解与支持学生。理解学生由于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自卑与自责心理。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的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轻视。理解学生现实的愿望,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现自己特长的愿望等。对待学生要守信,要宽宏、忍耐。
总之,要建立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每个小学生都有羞耻心,都不愿被人揭短。教育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不要简单粗暴,发现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多做点耐心细致的调查分析工作,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巧用理智的爱,提出适当要求
首先,老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比如,在课堂答问时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去回答,把较难的留给成绩较好的去回答。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将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组合,进行分组教学和练习。这样教学,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其次,教师希望学生成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因此不
切实际地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则是不明智的。因此,为人师者不妨降低期望的高度,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又可促进他不断进步,并逐渐接近老师的期望。
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我们必须加以理智处理,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譬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时,我们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丢了面子、失了威信就大动肝火,这只能导致师生冲突加剧,教学秩序失控。此时教师必须理智、冷静,不妨大度一点说:“为了不耽误其他同学学习,我们课后再谈。”课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一般都会心悦诚服。教师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我们教育者要做爱的使者,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千万不能冷落,相反要倾注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到老师确实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在重视、关心、爱护他们,从而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纠正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表达宽容的爱,正确教育引导。
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教育实践来看,用“微笑教育”来代替“斥责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心理学指出,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的功能。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情感交流,而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处于十分和谐状态时,受教育者理性和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实践证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育行为作业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教师采用“微笑”作用于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大都服软不服硬,学生在心理上对微笑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喜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多年来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感到教师说的入情入理,自然也就心服口服。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迷失方向,尤其需要教育和引导。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
地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的禁果逆反心理。譬如不让知道的东西偏想知道,禁止看的书籍、电影偏要去看一看,不可简单否定,应该正确引导。确实也有高中生由于好奇心的驱动,看了禁止看的坏书、坏录像而堕落变坏的,必须‘防患于未然‘,要用暗示的方法,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去,克服消极有害的逆反心理。
四、善用耐心的爱,发掘细微优点。
恰当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起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作用。所以作为教师父母要做好学生的贴心人,,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细微的进步,了解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当发现他们的优点时,不论大小,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有时这一细微的表扬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会改变其一生。有的教师一见到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就头疼,连编排座位也放在后面或角落。其实,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在“差”的背后,也有不少言行往往隐藏着许多可贵的闪光点。以前,我班有个姓金的学生,身体结实个头大,就是平时爱打架,学生和家长经常找我告状,我对他大道理讲过多遍,收效甚微,真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后来,我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发现这个学生虽爱打架,但很少打小同学、女同学,打的大都是他认为看不惯的人。同时,我又通过家访,发现这个学生家里十分整洁,而且这还是他的功劳。我终于发现了这个学生言行中的闪光点:热爱劳动,有同情心。针对这些,我找其谈心,首先指出喜欢打架的错误;然后在班上表扬他热爱劳动,鼓励他有力气要多为集体做好事。俗话说,你若能说好话把骆驼驯服,一根头发也能牵着它走路。此后,他从教师的教育中懂得了自尊,从同学的亲近中找回了自信,把力气用在正道上,劳动专拣重活干,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这个学生的转变,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爱心、诚心和耐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对于人格型逆反心理,教师不仅要耐心说服教育,而且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疏导,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总之,我们教师要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爱动人,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以真诚之心努力消除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健康成长,促进教育事来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