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评审编号:PS164 方案类型: 地面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
作品说明
MM断块地理位置位于A市MN区和W省HZ市之间的胜利村西南1约公里,区内农田纵横交错,村庄遍布,交通便利。区域构造位置处于X坳陷中区HB断层下降盘,北、西为L凸起,南至QH10井断层。MM断块位于XX油田的南部,是受南侧L1、西侧L2,东侧L3三条断层夹持的向北西倾斜的断块圈闭构造。MM断块共部署油井3口,其中M1、M2井试油证实为工业油流井,M3井为横向测井。单井最大产液量20t/d,单井最大产油量15.77t/d,区块最大产液量23t/d,区块最大产油量15.77t/d,综合含水26.8%。
根据新增储量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预测指标,该区块新建产能油气集输设计两个方案:
方案一:集中拉油。在M2油井的附近位置新建集中拉油站,单井采出液进集中拉油站加热、分水、储存、提升装车 、沿河堤土路4.6公里上公路,再绕行10-12公里可到达HE。
流程走向:油井→集中拉油站→汽车拉运→HE集输站场
方案二:油水混输。在王M2油井分布的附近新建计量接转站(简称M2计量接转站),单井采出液进M2计量接转站加热、计量、分离缓冲、升压外输。
流程走向:油井→计量接转站→外输至HE集输站场 在两个方案下,根据大赛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以及水力、热力公式进行计算,比选出采油以及集油管径,确定合理的集输流程和设备选型,列出各方案的工程量,画出相应的平面布置图。最后从节能,环保,投资以及工程长期性各方面对两方案作比选,选择出合理,可靠的方案,保证本区块原油生产正常运行。
本参赛作品由团队成员独立完成,不存在剽窃、抄袭等侵权现象。若违反自愿放弃参赛资格并承担相关责任。
负责人签字:
团队成员签字:
指导老师签字:
时间: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地面工程现状................................1 1.1油田地理位置....................................1 1.2.油田地面状况....................................1 第2章 基础参数及设计参数..........................3 2..1基础参数.......................................3
2.1.1原油物性...................................3 2.1.2 地层水物性................................3 2.2设计参数........................................3 2.3 总体思路........................................3 第3章 油井集输和计量方式选择.......................5 3.1油井集输方式选择................................5 3.2.油井计量方式选择................................6 第4章 方案比选........................................8
4.1方案一..........................................8
4.1.1集油管网...................................8 4.1.2集中拉油站.................................9 4.1.3主要工程量................................11 4.2方案二.........................................12
4.2.1集油管网..................................13 4.2.2计量接转站................................15 4.2.3外输管线..................................16 4.2.4该方案中管道穿跨越方案选择................17
I
目录
4.2.5主要工程量................................18 4.3 方案对比.......................................20 参考文献...........................................22
II
第1章 地面工程现状
第1章 地面工程现状
1.1油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位于 A市MN区和W省HZ市之间的胜利村西南1约公里,区内农田纵横交错,村庄遍布,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14℃,四季分明。
1.2.油田地面状况
该块为新增储量区,没有形成开发井网,周围无井站和集输管网及配套设施,M2向北2.2公里(穿过两条100米宽河道,水深3-5米)可进入最近的配套集输设施覆盖区HE(由此可接入到较大的
1
第1章 地面工程现状
集输场站,同时可交接油,也有足够的污水来源),M1向东沿河堤土路4.6公里上公路。再绕行10-12公里可到达HE。
2
第2章 基础参数及设计参数
第2章 基础参数及设计参数
2..1基础参数 2.1.1原油物性
原油密度(20℃) 0.8366g/cm3 粘度(50℃) 5.5mPa.s 凝固点 20℃ 2.1.2 地层水物性
地层水总矿化度 13519mg/L 地层水型 NaHCO3 2.2设计参数
设计总井数 2口 单井最大产液量 20t/d 单井最大产油量 15.77t/d 井口出油温度 20℃ 区块最大产液量 23t/d 区块最大产油量 15.77t/d 综合含水 26.8% 2.3 总体思路
根据新增储量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预测指标,该区块新建产能油气集输设计两个方案:
3
第2章 基础参数及设计参数
方案一:集中拉油。在M2油井的附近位置新建集中拉油站,单井采出液进集中拉油站加热、分水、储存、提升装车 、沿河堤土路4.6公里上公路,再绕行10-12公里可到达HE。
流程走向:油井→集中拉油站→汽车拉运→HE集输站场 方案二:油水混输。在王M2油井分布的附近新建计量接转站(简称M2计量接转站),单井采出液进M2计量接转站加热、计量、分离缓冲、升压外输。
流程走向:油井→计量接转站→外输至HE集输
4
第3章 油井集输和计量方式选择
第3章 油井集输和计量方式选择
3.1油井集输方式选择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油气集输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 井口不加热单管流程
该流程为井口至计量站为单管不加热集输,井口投球清蜡,分井计量站集中计量。该流程的特点是采用常温输送,工程投资低,适用于输送采出液温度较高,而凝固点的油田。
2) 井口加热单管流程
在每口油井的井口设置加热炉,井口产出液加热后实施单管集输,输至计量站集中计量。该方式投资比不加热单管流程高。适用于凝固点较高、采出液温度较低的油田,该工艺在国内油田应用较普遍。
3) 井口掺液输送双管流程
该流程是在井口掺稀油、掺活性水、掺蒸汽等,以提高原油温度,增加输量,降低介质粘度,方便管道集输,单井产出物输至分井计量站集中计量。双管流程常用于单井产量低的区块或稠油区块。采用双管流程操作管理方便,但掺水后会导致处理站库的处理规模增大,相应投资比井口加热单管流程要高。目前,该流程在稠油集输方面应用也比较普遍。
4) 伴热输送三管流程
伴热集输流程是采用热水或蒸汽为油气集输管道伴热,三管分别为集输管道、伴热管道、伴热回流管道。该流程操作管理方便,且没有掺液输送流程会增大站库的处理规模等问题,缺点是投资比双管流程要高。该流程常用于北方寒冷地区,如大庆油田和新疆石油管理局。
5)单管环状掺水流程
单管环状掺水流程是将3~5口井的单井出油管线进行串联,
5
第3章 油井集输和计量方式选择
并在管道起点掺入热水,实现整个管路的加热集输。因采用单井串联集输,该流程不设分井计量站,单井计量采用功图法或液面恢复法进行计量。该流程适用于低产、低渗透、油品性质差的油田,目前主要应用于大庆外围油田。
6)串联集输流程
采用一条或几条汇管把就近的油井串联集输,该流程简短,不需要建设计量站,可采用大港油田油井远程计量技术实现单井的在线计量。该流程适用于产液量较低的油井油气集输。
该区块采出液温度低于或接近凝固点,且该区块原油为轻质原油,经比较建议采用井口加热单管集输工艺。 3.2.油井计量方式选择
油井计量方式主要有:两相分离玻璃管量油、两相分离器自动计量、翻斗计量及油井远程计量等技术,前三种技术属于分离计量,适合建计量站集中计量;后一种属于在线计量,适合油井串联集输。
两相分离玻璃管量油方式:装备简单,投资较低(2万元/套),计量精度较低。该计量方式占胜利油田油井数量的90%左右。
两相分离器自动计量方式:油气分离器的压力和液面能够自动控制,可以实现油井的自动计量,计量精度较高,但投资较高(单台价格30万元)。
油井远程计量法:是一种在线功图远程计量技术,可实现油井的在线实时检测,不需要建设计量站,可以实现二级布站模式,节约占地,但是该方式必须在井口安装载荷传感器、压力和温度变送器,配备计量标定车,且伴生气无法计量,对区块井数较少的油井计量投资较高,比较适合于井数较多且分散的区块单井计量。该计量方式在大港油田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胜利的临盘、孤东等油田
6
第3章 油井集输和计量方式选择
应用。
该区块油井产量较低、分布比较偏远,采用分离器玻璃管量油方式是最经济的一种量油方式。
7
第4章 方案比选
第4章 方案比选
4.1方案一
在M2油井附近位置新建集中拉油站,单井采出液进集中拉油站加热、油气分离、储存、提升装车。
原油走向:井口→集中拉油站→汽车拉油→集输设施覆盖区HE 需要新建集中拉油站1座,新建井口至集中拉油站的集油管线。 4.1.1集油管网
根据新增储量区井位布置,及其大赛所提供的新增储量区M1、M2 的基础数据,按第一年的产量计算管径满足集输要求,采用Pipephase进行水力、热力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2-1。
表4.1-1 新增储量区集输管网计算结果
长度 (km)
管线 规格
流量 (t/d)
起点 压力
终点 压力
起点 温度
终点 温度
管段名称
(MPa)(MPa) (℃) (℃) 0.32
0.3
20.6
20
M2油井-集中拉油站 M1油井-集中拉油站
0.2 Ø60×5 20
1.5 Ø60×5 19.5 0.45 0.3 26 20
从表4.1-1可以看出:当油井采出液进集中拉油站的最低温度为20℃,即达到了原油凝固点时,M2最低允许出口温度为20.6℃,M1最低允许出口温度为26℃,而井口的出口温度为20℃,接近或低于凝固点,所以应该采取井口加热单井集输流程。因此需要增设2台井口加热炉,最小井口加热炉为45kW,因此选用45kW井口加热炉,
8
第4章 方案比选
加热炉采用油井分出的伴生气作为燃料,在井口再增设PN1.6Mpa Ø400 H=1570分水器1台。单井出油管线选用Φ60×5管线、材质为20#。可以满足集输要求。 4.1.2集中拉油站
集中拉油站储罐和装车泵按照所给数据最大规模考虑,其它设备均满足要求。如果区块含水上升,可将集中拉油方式转为管输方式,那时集中拉油站可以转换为计量接转站使用。 4.1.2.1设计参数
所辖井数 2口 进站液量 23t/d 综合含水 26.8% 来液进站温度 20℃ 进站压力 0.3MPa 装车液量 40t/d 装车含水 26.8% 装车温度 30℃ 装车泵扬程 50m 4.1.2.2工艺流程
M1井来液 M2井来液→加热炉→计量器→油气分离器→储油罐→装车泵→计量→装车鹤管→外运至HE
流程说明:油井来液进阀组切换,单井来液进加热炉加热后进
9
第4章 方案比选
油井计量器计量,计量后进油水分离器。总管来液进加热炉升温至30℃,经油水分离器油、气分离后,含水原油进储油罐,用装车泵装车、流量计计量后汽车外运。油气分离器分出的天然气供站内加热炉燃烧,不足部分燃料用煤来替代。 4.1.2.3平面布置
在满足工艺流程合理走向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进行平面布置,见附图1。 4.4.2.4主要设备选型
(1)加热炉
进站总液量为40t/d,由20℃升温至30℃所需要的热负荷为45kW;选用45kW加热炉1台。加热炉采用油井分出的伴生气作为燃料。
(2)油气分离器
选用Ø400 H=1200油气分离器1台,液相停留时间约3min。 (3)储油罐
最大卸油量为40t/d,选用300m3罐1座,储存时间约为5d,满足《油气集输设计规范》要求。
(4)装车泵
设计装车液量40t/d,每天装车时间按8h计算,装车量为5t/h,选用Q=10m/h,P=0.5MPa螺杆泵2台,不设备用泵。
(5)装车和回油流量计
设计装车液量40t/h,选用LSZ型双转子流量计PN1.6MPa DN150,流量范围6~10m3/h,精度0.5级,2台(其中1台用于装
3
10
第4章 方案比选
车计量,1台用于回油计量)。
(6)装车鹤管
选用DN80装车鹤管2套。
(7)油井计量设备:选用Ø800 H=3000玻璃管量油分离器1台。
4.1.3主要工程量
主要工程量见表4.1-2。
表4.1-2 主要工程量表
工程内容
单位
一、井口
1 250型井口装置 2 600B型皮带抽油机
3 PN1.6Mpa Ø600 H=2700油气分离
器
4 分水器PN1.6Mpa Ø400 H=1570 5 45kW井口加热炉
台 台
三、集中拉油站
1 PN1.6Mpa Ø800 H=3000量油分离
器
2 加热炉 45kW 3 污油罐Ф2000×6970
台 台 座
1 1 1 1
保温
2 2
套 套 台
2 2 2
数量
备注
4 污油提升泵Q=0.4m3/h、H=100m、台
11
第4章 方案比选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
备注
N=0.18kW 5 集油阀组 6
PN1.6Mpa Ø600 H=2700油气分离器
套 座 台
2 1 2
1用1备
1台用于装车
台
2
计量,1台用于回油计量
五、管线
泡沫黄夹
集油管线Ø60×5 20#
km1.7 克保
温30mm
套 台
1 1
7 装车鹤管DN80 8 300 m3储油罐
9 装车泵Q=10m3/h,P=0.5MPa
LSZ型双转子流量计PN1.6MPa 10 DN150,流量范围6~10m3/h,精
度0.5级
4.2方案二
(简称王M2计量在新增储量区M2油井附近位置新建计量接转站
接转站),单井采出液进M2计量接转站加热、计量、分离、升压外输。
12
第4章 方案比选
由于油井采出液的温度接近或低于凝固点,所以该集输方式采用井口加热单管集输工艺。在井口增设油气分离器1台、分水器1台,井口加热炉1台。
流程走向:井口→计量接转站→外输至集输设施覆盖区HE 4.2.1集油管网
根据新增储量区井位布置,及其大赛所提供的新增储量区M1、M2 的基础数据,按第一年的产量计算管径满足集输要求,采用Pipephase进行水力、热力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2-1。
表4.2-1 新增储量区集输管网计算结果
长度 (km)
管线 规格
流量 (t/d)
起点 压力 (MPa)0.32
终点 压力
起点 温度
终点 温度
管段名称
(MPa)(℃) (℃) 0.3
20.6
20
M2油井-计量转接站 M1油井-计量转接站
0.2 Ø60×5 20
1.5 Ø60×5 19.5 0.45 0.3 26 20
从表4.2-1可以看出:当油井采出液进计量站的最低温度为20℃,即达到了原油凝固点时,M2最低允许出口温度为20.6℃,M1最低允许出口温度为26℃,而井口的出口温度为20℃,接近或低于凝固点,所以应该采取井口加热单井集输流程。因此需要增设2台井口加热炉,最小井口加热炉为45kW,因此选用45kW井口加热炉,加热炉采用油井分出的伴生气作为燃料,在井口再增设PN1.6Mpa Ø600 H=2700油气分离器1台和PN1.6Mpa Ø400 H=1570分水器1
13
第4章 方案比选
台。单井出油管线选用Φ60×5管线、材质为20#。可以满足集输要求。
14
第4章 方案比选
4.2.2计量接转站 4.2.2.1设计参数
所辖井数 2口 进站液量 23t/d 综合含水 26.8% 进站温度 20℃ 外输温度 30℃ 外输压力 1.0MPa 4.2.2.2工艺流程
单井来液---- 新增储量区块来液→计量→生产汇管→加热炉→油气分离器→外输泵→外输至HE
流程说明:新增储量区块来液和单井来液进计量设备计量,一起进入生产汇管后进加热炉升温至30℃后进油气分离器分出部分伴生气,剩余伴生气和油水进外输泵提升后外输至集输覆盖区HE。 4.2.2.3平面布置
在满足工艺流程合理走向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进行平面布置见附图2:M2计量接转站平面布置图
4.2.2.4主要设备选型
1)油井计量设备:选用Ø800 H=3000玻璃管量油分离器1台,
15
第4章 方案比选
安装在计量间内。
2)加热炉:在计量站增设加热炉1套。本区块加热炉选用按照第1年液量进行计算。进站来液温升10℃,最小加热炉为45kW,因此选用45kW井口加热炉,加热炉采用油井分出的伴生气作为燃料。
3)集油阀组:计量站管线2口油井,集油阀组1套。 4)油气分离器:选用Ø400 H=1200油气分离器1台,液相停留时间约3min。
5)外输泵:进站液量为1.2m3/h,外输压力为1.0MPa,选用Q=2m/h,P=1.6MPa,N=1.45kW单螺杆泵2台,1用1备。增压泵采用变频调速,用泵前压力调节泵的电机转速。 4.2.3外输管线 4.2.3.1设计参数
最大产液量 28t/d 综合含水 26.8% 起点温度 30℃ 终点温度 20℃ 外输压力 1.0MPa 管线总长度 2.2km 4.2.3.2外输管线计算
按照最大产液量采用Pipephase软件分别进行水力、热力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2-2。
3
16
第4章 方案比选
表4.2-2 新增储量区外输管线计算结果
管段名称 计量转接站-HE
2.2
Ø76×4
28
1.0
0.30
30
20
长度 (km)
管线 规格
流量 (t/
起点 压力
终点 压力
起点 温度 (℃)
终点 温度 (℃)
d) (MPa)(MPa)
由上表可知,集输设施覆盖区HE进站温度为最低温度为20℃,即达到了原油凝固点时,计量接转站最低允许出口温度为30℃,需升温10℃。
计量接转站外输管线选用Φ76×4、材质为20#,采用泡沫黄夹克保温30mm。能满足集输要求。 4.2.4该方案中管道穿跨越方案选择 4.2.4.1 穿跨越方案选择原则
1)由于管线跨越工程投资大,施工较为复杂,建成后维护工作量较大,故管道通过水域时,宜优先采用穿越方式。
2)在穿越方案的选择上,要针对本工程管道穿越水域的水面宽度、流量、流速、通航等级、河岸堤防等级等情况,根据河流形态、水文参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考虑,确定合理的穿越方式,对于大型河流宜排除水上施工工作量大、影响通航的水下开挖穿越方式,尽量采用非开挖穿越方法。
3)定向钻穿越是一种先进的非开挖管线穿越施工方法,施工时完全在水域两岸陆地上进行,具有不破坏河堤或水域堤防、不扰
17
第4章 方案比选
动河床、不影响通航、施工周期短、管道运营安全、综合造价低等优点,对于大中型河流在地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采用。
4)在地质条件不符合定向钻穿越的条件下,对于大中型河流可考虑采用隧道、盾构、顶管等穿越方式或跨越方式,并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最佳穿跨越方案。
5)小型河流的穿越主要有开挖、横孔钻机(加套管)或小型定向钻等方式,可根据河流的水文、地质等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穿越施工方法。
穿跨越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环境、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以确保管道安全为第一前提,在施工工期满足整个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投资低、施工简单的穿跨越方式。
一般情况下,管道穿越方式较跨越方式由于管道埋入地下,受环境影响小,安全性好,节省投资,施工期短,施工技术难度小,有利于维护和管理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大多采用穿越方式通过江河湖泊水域。采用跨越方式,虽然有后期维护方便的优点,但是,由于管线裸露,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侵蚀和人为破坏,需要进行安全值守。近几年我国建设的大直径管线,除在峡谷、冲沟等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处,采用跨越方式外,一般均采用穿越方式。
本方案工程穿越公路1处,100米河流2处。综合考虑到管线的安全性、工程投资、施工工期等因素,结合工程地质、水文等条件,推荐公路采用顶管穿越,两条小型河流采用大开挖穿越。 4.2.5主要工程量
18
第4章 方案比选
主要工程量见表4.2-3
表4.2-3 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工程内容
单位一、井口
1 250型井口装置 2 600B型皮带抽油机 3 PN1.6Mpa Ø600 H=2700油
气分离器
4 分水器PN1.6Mpa Ø400 台
H=1570
5 45kW井口加热炉
台
2
2
套套台
2 2 2
数量
备注
三、计量转接站
1 PN1.6Mpa Ø800 H=3000量
油分离器 2 加热炉 45kW 3 污油罐Ф2000×6970 4
污油提升泵Q=0.4m3/h、H=100m、N=0.18kW
套
1 1
台台座台
1 1 1 1
保温
5 集油阀组 6
分水器PN0.4Mpa Ø400 台H=1570
PN1.6Mpa Ø600 H=2700油气分离器
台
7
1
19
第4章 方案比选
序号 8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2
备注
外输泵Q=2m3/h、台1用1备
P=1.6MPa、N=1.45kW
五、管线
集油管线Ø60×5 20# km1.7
泡沫黄夹克保温30mm 泡沫黄夹克保温30mm 顶管穿越 大开挖穿越
外输管线Ø76×4 20# 穿越道路 穿越河渠
4.3 方案对比
km2.2处处
1 2
表4.8-2 方案对比表
优缺点 方案一:集中拉油
优点
缺点
适用单井产量低,油平均运行费用较高 井分散的油田或边远的油井,该方案前期拉油建设投资最低。
方案二:油水管输 管理比较方便、适用该区块油井较少,采于各个开发阶段、运取该方案投资较大,行费用最低。而且有且该方案有2处河流利于环境保护。
穿越,1次公路穿越,20
第4章 方案比选
施工难度较大。
从节能、环保和投资等方面考虑推荐方案一
2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 [2]《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 [3]《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
[4]《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SY/T 0049-2006 [5]《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 [6]《油田地面工程设计》石油大学出版社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