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

2023-07-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8 风 荷 载

8.1 风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风压

8.1.1 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述公式计算: 1 当计算主要受力结构时

wk=βzμsμzw0 (8.1.1-1)

式中 wk—风荷载标准值(kN/m2);

β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0—基本风压(kN/m2)。

2 当计算围护结构时

wk=βgzμslμzw0

式中 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

(8.1.1-2)

μsl—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

8.1.2 基本风压应按本规范附录D.4中附表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对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并应由有关的结构设计规范具体规定。

8.1.3 当城市或建设地点的基本风压值在本规范附录D.5没有给出时,基本风压值可按附录D规定的方法,根据基本风压的定义和当地年最大风速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分析时应考虑样本数量的影响。当地没有风速资料时,可根据附近地区规定的基本风压或长期资料,通过气象和地形条件的对比分析确定;也可按本规范附录D中附图D.6.3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近似确定。

8.1.4 风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可分别取O.6、0.4和0.0。

8.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8.2.1 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8.2.1确定。

28

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表8.2.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离地面或海 平面高度 (m)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1.09 1.28 1.42 1.52 1.67 1.79 1.89 1.97 2.05 2.12 2.18 2.23 2.46 2.64 2.78 2.91 2.91 2.91 2.91 2.91 2.91 1.00 1.00 1.13 1.23 1.39 1.52 1.62 1.71 1.79 1.87 1.93 2.00 2.25 2.46 2.63 2.77 2.91 2.91 2.91 2.91 2.91 0.65 0.65 0.65 0.74 0.88 1.00 1.10 1.20 1.28 1.36 1.43 1.50 1.79 2.03 2.24 2.43 2.60 2.76 2.91 2.91 2.91 0.51 0.51 0.51 0.51 0.51 0.60 0.69 0.77 0.84 0.91 0.98 1.04 1.33 1.58 1.81 2.02 2.22 2.40 2.58 2.74 2.91

8.2.2 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可按平坦地面的粗糙度类别,由表8.2.1确定外,还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修正系数η分别按下述规定采用: 1 对于山峰和山坡,其顶部B处的修正系数可按下述公式采用:

z⎞⎤⎡⎛

ηB=⎢1+κtgα⎜1−⎟⎥ (8.2.2)

2.5H⎝⎠⎦⎣

式中tgα——山峰或山坡在迎风面一侧的坡度;当tgα>0.3时,取tgα=0.3;

2

κ——系数,对山峰取2.2,对山坡取1.4;

29

H——山顶或山坡全高(m);

z——建筑物计算位置离建筑物地面的高度,m;当z>2.5H时,取z=2.5H。

图8.2.2 山峰和山坡的示意

对于山峰和山坡的其他部位,可按图8.2.2所示,取A、C处的修正系数ηA、ηC为1,AB间和BC间的修正系数按η的线性插值确定。

2 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 η=0.75~0.85; 对于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 η=1.20~1.50。

8.2.3 对于远海海面和海岛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可按A类粗糙度类别,由表8.2.1确定外,还应考虑表8.2.3中给出的修正系数。

表8.2.3 远海海面和海岛的修正系数η

距海岸距离(km)

<40 40~60 60~100

η

1.0 1.0~1.1 1.1~1.2

8.3 风荷载体型系数

8.3.1 房屋和构筑物的风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8.3.1中的体型类同时,可按该表的规定采用; 2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8.3.1中的体型不同时,可参考有关资料采用;

3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8.3.1中的体型不同且无参考资料可以借鉴时,宜由风洞试验确定;

4 对于重要且体型复杂的房屋和构筑物,应由风洞试验确定。

30

表8.3.1 风荷载体型系数

项次.

类别

1

封闭式落地 双坡屋面

α 0° 30° ≥60°

μs 0 +0.2 +0.8

体型及体型系数 μs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2

封闭式 双坡屋面

α ≤15° 30° ≥60°

μs −0.6 0 +0.8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3

封闭式落地 拱形屋面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4

封闭式 拱形屋面

f / l 0.1 0.2 0.5

μs −0.8 0 +0.6

f / l 0.1 0.2 0.5

μs +0.1 +0.2 +0.6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5

封闭式 单坡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31

封闭式

6

高低双坡 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封闭式

7

带天窗 双坡屋面

带天窗的拱形屋面可按照本图采用

封闭式

8

双跨双坡 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封闭式 不等高不等9

跨 的双跨双坡 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封闭式 不等高不等10

跨 的三跨 双坡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中跨上部迎风墙面的μs1按下式采用:

μs1 =0.6 (1−2 h1 / h) 但当 h1=h, 取 μs1 = −0.6

封闭式

11

带天窗带坡

的 双坡屋面 封闭式

12

带天窗带双

坡 的双坡屋面

32

封闭式 不等高不等

13

且中跨带天

窗 的三跨 双坡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二项采用 中跨上部迎风墙面的 μsl 按下式采用:

μs1 =0.6 (1−2h1 / h) 但当h1=h,取μsl = −0.6

封闭式

14

带天窗的双

跨 双坡屋面

迎风面第2跨的天窗面的μs 按下列采用:

当 a≤4h, 取 μs=0.2 当 a>4h, 取 μs=0.6

封闭式

15

带女儿墙的 双坡屋面

当女儿墙高度有限时,屋面上的体型系数

可按无女儿墙的屋面采用

封闭式

16

带雨篷的 双坡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封闭式对立 17

两个带雨篷

的 双坡屋面

本图适用于s为8m~20m,迎风坡面的μs按第二项采用

33

封闭式 带下沉天窗18

的 双坡屋面 或拱形屋面

封闭式

19

带下沉天窗 的双跨双坡 或拱形屋面

封闭式

20

带天窗挡风

板 的双跨屋面

封闭式

21

带天窗挡风

板 的双跨屋面

22

封闭式 锯齿形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齿面增多或减少时,可均匀地在(1)、(2)、(3)三个区段内调节

34

封闭式

23

复杂多跨屋

天窗面的μs按下列采用 当 a≤4h,时 取 μs=0.2 当 a>4h, 时 取 μs=0.6

本图适用于 Hm/H≥2及 s/H=0.2~0.4的情况

体型系数μs:

β 30° 60°

24

靠山封闭式 双坡屋面

90°

α 15°30°60°15°30°60°15°30°60°

A B C D E +0.9 +0.9 +1.0 +1.0 +1.0 +1.0 +1.0 +1.0 +1.0

- 0.4 +0.2 +0.7 +0.3 +0.4 +0.8 +0.5 +0.6 +0.9

0 -0.2 -0.4 +0.4 +0.3 -0.3 +0.7 +0.8 -0.1

+0.2 -0.2 -0.2 +0.5 +0.4 0 +0.8 +0.9 +0.2

-0.2 -0.3 -0.5 +0.4 +0.2 -0.5 +0.6 +0.7 -0.4

体型系数μs:

β 15°30°60°

ABCD E A′B′C′D′ -0.8 -0.9 -0.9

+0.9 +0.9 +0.9

-0.2 -0.2 -0.2

F -0.2 -0.2 -0.2

靠山封闭式 25

带天窗的 双坡屋面

本图适用于 Hm/H≥2及 s/H=0.2~0.4的情况

体型系数μs:

35

β A B C D D′

+0.2+0.6+0.8

-0.6+0.1+0.6

-0.4+0.1+0.2

-0.3+0.2+0.6

C′ -0.3+0.2+0.6

B′ -0.3+0.2+0.6

A′ E -0.2

-0.5

+0.4 +0.1 +0.8 +0.6

30° +0.960° +0.990° +1.0

(a) 开口迎风 (b) 开口背风

26

单面开敞式 双坡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a) 两端有山墙 (b)四面开敞

体型系数 μs

双面开敞及 27

四面开敞式 双坡屋面

α ≤10° 30°

μsl −1.3 +1.6

注 1 本图屋面对风作用敏感,风压时正时负,设计时应考虑μs值变号的情况;

2 纵向风荷载对屋面所引起的总水平力

当 α ≥30°时,为0.05Awh 当 α <30°时,为0.10Awh

A为屋面的水平投影面积,wh 为屋面高度h处的风压;

3 当室内堆放物品或房屋处于山坡时,屋面吸力应增大,可按第26项(a)采用

us2 −0.7 +0.4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36

前后纵墙 28

半开敞 双坡屋面

迎风坡面的μs按第2项采用

本图适用于墙的上部集中开敞面积≥10% 且 < 50% 的房屋。. 当开敞面积达50%时,背风墙面的系数改为 −1.1

(a)

α ≤10° 30°

μs1 −1.3 −1.4

μs2 −0.5 −0.6

μs3 +1.3 +1.4 (b)

μs4 +0.5 +0.6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29

单坡及双坡顶盖

体型系数按第27项采用

(c)

α ≤10° 30°

μs1 +1.0−1.6

μs2 +0.7 −0.4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注: (b)、(c)应考虑第27项注1和注2 (a) 正多边形(包括矩形)平面

30

封闭式房屋 和构筑物

(b) Y型平面

37

(c) L型平面

(d) Π型平面

(e) 十字型平面

(f) 截角三边形平面

高度超过31

45m的矩形

截面 高层建筑

μs2

μs1

D/B≤1

1.2

4

μs1-0.6

-00.5

.4

0.3

-

μs2

32

各种截面 的杆件

μs = +1.3

-0.7

38

(a) 单榀桁架的体型系数 μst=φμs μs 为桁架构件的体型系数,对型钢杆件按第32项采用,对圆管杆件按第37(b)项采用 φ=An/A为桁架的挡风系数 An 为桁架杆件和节点挡风的净投影面积 A = hl 为桁架的轮廓面积 (b) 33 桁架 n 榀平行桁架的整体体型系数 μstw1−ηn=μst1−η μst为单榀桁架的体型系数, η按下表采用 b/h φ ≤0.1 0.2 0.3 0.4 0.5 独立墙壁 及围墙 0.6 ≤1 2 4 6 1.00 0.85 0.66 0.50 0.33 0.15 1.00 0.90 0.75 0.60 0.45 0.30 1.00 0.93 0.80 0.67 0.53 0.40 1.00 0.97 0.85 0.73 0.62 0.50 34 39

(a) 角钢塔架整体计算时的体型系数挡风系数μs 方形 风向② 三角形 风向 ③④⑤ φ 35 塔架 ≤0.1 0.2 0.3 0.4 0.5 风向①单角钢2.6 2.4 2.2 2.0 1.9 2.9 2.7 2.4 2.2 1.9 组合角钢3.1 2.9 2.7 2.4 2.0 2.4 2.2 2.0 1.8 1.6 (b) 管子及圆钢塔架整体计算时的体型系数μs 2μμμwdz0当≤0.002时,s按角钢塔架的s值乘以 0.8 采用; 2μμμwdz0当≥0.015时,s按角钢塔架的s值乘以 0.6 采用; 中间值按线性插入法计算 (a) f/l>1 4(b) f/l≤1 436 旋转壳顶 μs=0.5sin2φsinψ−cos2φ μs=−cos2φ 40

(a) 局部计算时表面分布的体型系数

圆截面构筑37

物 (包括烟囱、塔桅等)

光滑情况,其中w0以

(b) 整体计算时的体型系数

表中数值适用于

0° 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

H/d≥25+1.0 +0.8 +0.1 -0.9 -1.9 -2.5 -2.6 -1.9 -0.9 -0.7 -0.6 -0.6 -0.6

H/d=7+1.0+0.8+0.1-0.8 -1.7 -2.2 -2.2 -1.7 -0.8 -0.6 -0.5 -0.5 -0.5

H/d=1+1.0+0.8+0.1-0.7 -1.2 -1.5 -1.7 -1.2 -0.7 -0.5 -0.4 -0.4 -0.4

μzw0d2≥0.015的表面

kN/m2计,d以m计

μzw0d2

≥0.015

表明情况 H/d≥25H/d=70.5 0.8 1.0

H/d=10.5 0.7 0.8

面凸出高度

中间值按线性插值法计算;Δ为表

Δ≈0

Δ=0.02dΔ=0.08d

0.6 0.9 1.2

≤0.002 1.2 0.8 0.7 2

本图适用于μzw0d≥0.015的情况 (a) 上下双管

38

架空管道

41

s/d ≤0.25 0.5 0.75 1.0 1.5 2.0 ≥3.0 μs +1.2 +0.9 +0..75 +0.7 +0.65 +0.63 +0.6

(b) 前后双管

s/d ≤0.25 0.5 1.5 3.0 4.0 6.0 8.0 ≥10.0

μs +0.68 +0.86+0.94+0.99+1.08+1.11+1.14 +1.20

表列μs值为前后两管之和,其中前管为0.6 (c) 密排多管

μs=+1.4

μs值为各管之总和

39

拉索

风荷载水平分量wx的体型系数μsx及垂直分量wy的体型系数μsy:

α 0°10°20°30°

40°

μsx0 0.050.100.200.35

μsy0 0.050.100.250.40

α 50°60°70°80°90°

μsx0.600.851.101.201.25

μsy0.400.400.300.200

8.3.2 当多个建筑物,特别是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独建筑物的体型系数μs乘以相互干扰系数。相互干扰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42

1对矩形平面高层建筑,当单个施扰建筑与受扰建筑高度相近时,根据施扰建筑的位置,对顺风向风荷载可取1.00~1.10,对横风向风荷载可取1.00~1.20; 2 其它情况可参考类似条件的风洞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 8.3.3 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体型系数μsl:

1 封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墙面及屋面可按表8.3.3-1的规定采用; 2 对檐口、雨篷、遮阳板、边棱处的装饰条等突出构件,取-2.0。 3 其他房屋和构筑物可按8.3.1条规定的体型系数的1.25倍取值;

43

表8.3.3 封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局部体型系数

项次 迎风面 1.0 类别 体型及局部体型系数 封闭式 1 矩形平面房屋的墙面 背风面 侧面Sa -1.4 Sb -1.0 -0.6 注:E取2H和迎风宽度B中较小者。 α H/D≤0.5RaH/D≥1.0Rb 封闭式 矩形平2 面房屋 的双坡屋面 Re E取2H和迎风宽度B中较小者; 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值法计算(应对相同符号项插值) 同时给出两个值的区域应分别考虑正负风压的作用 Rd Rc ≤5 15 30 -1.8+0 -2.5+0 -1.8+0 -1.2+0 -0.6+0.2-0.6+0 -1.4 +0.2 -1.5 -2.0 +0.2 -1.5 -0.6 -1.5 +0 -0.4 +0 -1.5 -0.3 -0.5 +0 -0.4 +0 -0 -0 -0.3+0 -0.2+0 +0.2 +0.7 +0.7+0.2 +0.4 +0.6-0 +0.7 +0.7≥45 44

α 封闭式 矩形平3 面房屋 的单坡屋面 RaRbRc≤5 15 30 ≥45 -2.5-2.0-1.2-2.8 -2.3 -1.2 -2.0 -1.5 -0.5 -1.2 -0.8 -0.5 E取2H和迎风宽度B中较小者; 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值法计算; 迎风坡面参考第2项取值 8.3.4 验算非直接承受风荷载的围护构件时,局部体型系数μsl可按构件从属面积折减,折减系数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当从属面积不大于1m2时,折减系数取1.0;

2 当从属面积大于或等于25m2时,对墙面折减系数取0.8,对局部体型系数绝对值大于1.0的屋面折减系数取0.6,其它屋面折减系数取1.0;

3 当从属面积大于1 m2小于25m2时,墙面和绝对值大于1.0的屋面局部体型系数可采用对数插值,即按下式计算局部体型系数:

μsl (A)=μsl (1)+[μsl (25)—μsl (1)]1ogA (8.3.4)

8.3.5 验算围护构件时,建筑物内部压力的局部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封闭式建筑物,按其外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2 仅一面墙有主导洞口的建筑物

—— 当开洞率大于0.02且小于或等于0.10时,取0.4μsl; —— 当开洞率大于0.10且小于或等于0.30时,取0.6μsl; —— 当开洞率大于0.30时,取0.8μsl。

3 其他情况,应按开放式建筑物的μsl取值。

注:主导洞口的开洞率是指单个主导洞口面积与该墙面全部面积之比,μsl应取主导洞口对应位置的值。

45

8.3.6 建筑结构的风洞试验,其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8.4 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

8.4.1 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结构顺风向风振响应计算应按结构随机振动理论进行。对于符合第8.4.3条规定的结构,也可采用风振系数进行计算。

注: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按结构动力学计算;近似的基本自振周期T1可按附录E计算。

8.4.2 对于风敏感的或跨度大于36m的屋盖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风振的影响。屋盖结构的风振响应,宜依据风洞试验结果按随机振动理论计算确定。

8.4.3 对于一般竖向悬臂型结构,例如高层建筑和构架、塔架、烟囱等高耸结构,均可仅考虑结构第一振型的影响,结构的顺风向风荷载可按公式(8.1.1-1)计算。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βz可按下式计算:

βz=1+2gI10Bz1+R2 (8.4.3) 式中 g——峰值因子,可取2.5;

I10——为10m高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度,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

R——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B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8.4.4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x1π R=24/36ζ1(1+x1)(8.4.4-1) (8.4.4-2)

x1=

30f1kww0,x1>5

式中 f1——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Hz);

kw——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A类、B类、C类和D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1.28、1.0、0.54和0.26;

ζ1——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

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对其它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46

8.4.5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结构的体型和质量沿高度均匀分布时,可按下式计算:

Bz=kHa1ρxρz

φ1(z)

μz(z)

(8.4.5)

式中 φ1(z)——结构第一阶振型系数;

H——建筑总高度(m);

ρz——脉动风荷载竖直方向相关系数; ρx——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k,a1——系数,按表8.4.5取值。

表8.4.5-1 系数k和a1

C D 粗糙度类别 A B 高层建筑 高耸结构

k a1 k a1

0.944 0.67 0.295 0.112 0.155 0.187 0.261 0.346 1.276 0.91 0.404 0.155 0.186 0.218 0.292 0.376

2 当结构迎风面和侧风面的宽度沿高度按直线或接近直线变化,而质量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时,式8.4.5计算的背景分量因子Bz应乘以修正系数θB和θv。

θB应为构筑物在z高度处的迎风面宽度B(z)与底部宽度B(0)的比值;θv可按表

8.4.5-2确定。

表8.4.5-2 修正系数θv

B(H)/B(0)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θv

1.00 1.10 1.20 1.32 1.50 1.5 2.08 2.53 3.30 5.60

8.4.6 脉动风荷载的空间相关性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 竖直方向的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e-H/60-60

ρz=10H+60H 47

(8.4.6-1)

式中 H——建筑总高度(m);对A类、B类、C类和D类地面粗糙度,H的取值分

别不应大于300、350、450和550。 2 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ρx

10B+50e-B/50-50 =

B

(8.4.6-2)

式中 B——为结构迎风面宽度(m),B≤2H。

对迎风面宽度较小的高耸结构,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取ρx=1。

8.4.7 振型系数应根据结构动力计算确定。对外形、质量、刚度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的竖向悬臂型高耸结构及沿高度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振型系数φ1(z)也可根据相对高度zH按附录F确定。

8.5 横风向和扭转风振

8.5.1 对于横风向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以及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宜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

8.5.2 对于平面或立面体型较复杂的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横风向风振的等效风荷载

wLk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也可参考有关资料确定。

对于圆形截面高层建筑及构筑物,其由跨临界强风共振(旋涡脱落)引起的横风向等效风荷载wLk可按附录G.1确定。

对于矩形截面及凹角或削角矩形截面的高层建筑,其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wLk可按附录G.2确定。

8.5.3 对圆形截面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对不同雷诺数Re的情况进行横风向风振(旋涡脱落)的校核:

1 当Re<3×105且结构顶部风速vH大于vcr时,可发生亚临界的微风共振。此时,可在

48

构造上采取防振措施,或控制结构的临界风速vcr不小于15m/s。

2 当Re≥3.5×10且结构顶部风速vH的1.2倍大于vcr时,可发生跨临界的强风共振,此时应考虑横风向风振的等效风荷载。

3 当雷诺数为3×105≤Re<3.5×106时,则发生超临界范围的风振,可不作处理。 4 雷诺数Re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Re=69000vD 式中 v——计算所用风速,可取值vcr;

(8.5.3—1)

6

D——结构截面的直径(m),当结构的截面沿高度缩小时(倾斜度不大于0.02),

可近似取2/3结构高度处的直径。

5 临界风速vcr和结构顶部风速vH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vcr=

D

TiSt2000μHw0 vH=

(8.5.3—2) (8.5.3—3)

式中 Ti——结构第i振型的自振周期,验算亚临界微风共振时取基本自振周期T1; St——斯脱罗哈数,对圆截面结构取0.2; μH——结构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0——基本风压(kN/m2);

3

ρ——空气密度(kg/m)。

ρ

8.5.4 对于扭转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及高耸结构,宜考虑扭转风振的影响。 8.5.5 对于体型较复杂以及质量或刚度有显著偏心的高层建筑,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

wTk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也可参考有关资料确定。

对于质量和刚度较对称的矩形截面高层建筑,其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wTk可按附录

G.3确定。

8.5.6 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宜按表8.5.6考虑风荷载工况。

表8.5.6 风荷载工况

项次 1 2

顺风向风荷载

0.6FDk

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

- FDk - FLk - -

TTk

3 -

49

表8.5.6中的单位高度风力FDk、FLk及扭矩TTk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Dk=(wk1−wk2)B (8.5.6—1) FLk=wLkB (8.5.6—2) TTk=wTkB2 (8.5.6—3)

式中 FDk——顺风向单位高度风力标准值(kN/m);

FLk——横风向单位高度风力标准值(kN/m); TTk——单位高度风致扭矩标准值(kN); wk1,wk2——迎风面、背风面风荷载标准值(kN/m2);

B——为迎风宽度(m)。

8.6 阵风系数

8.6.1 计算围护构件(包括门窗)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应按表8.6.1确定。

表8.6.1 阵风系数βgz

离地面高度

(m)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50 200 250 300

1.65 1.60 1.57 1.55 1.53 1.51 1.49 1.48 1.48 1.47 1.46 1.46 1.43 1.42 1.41 1.40

1.78 1.70 1.66 1.63 1.59 1.57 1.55 1.54 1.52 1.51 1.50 1.50 1.47 1.45 1.43 1.42

2.05 2.05 2.05 1.99 1.90 1.85 1.81 1.78 1.75 1.73 1.71 1.69 1.63 1.59 1.57 1.54

2.40 2.40 2.40 2.40 2.40 2.29 2.20 2.14 2.09 2.04 2.01 1.98 1.87 1.79 1.74 1.70

350 1.40 1.41 1.53 1.67 400 1.40 1.41 1.51 1.64 450 1.40 1.41 1.50 1.62 500 1.40 1.41 1.50 1.60 550 1.40 1.41 1.50 1.59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