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拓展题教学之我见

2021-01-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小学一年级数学拓展题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新教材安排了较多的、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这些拓展题联系生活、注重应用、题型新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拓展题,教师用了半节课、一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来讲解,仍然会有部分学生一知半解,少数学生一窍不通。特别是遇到比较难的拓展题,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是一头雾水。但鉴于是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又不敢轻易放弃,于是会不断地“炒饭”,但无论怎么炒,仍然是“夹生饭”。那么,怎样处理这些拓展题比较好呢?下面就一年级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适当操作,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也还不具有一定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更难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因此,很多的拓展题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想,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那么想,教师即使苦口婆心讲个三五遍,他们也没法将所讲的知识内化。但是,如果我们能从积累经验出发,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拓展题:一天,妈妈从超市买来苹果和梨一共有15个,那么梨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呢?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如果让学生从已经看到的苹果和梨的个数去推想,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之前准备好

可操作的实物,并且课堂上让学生猜一猜,并随机展示不同的情况,在事实面前学生就会知道:如果苹果有5个,梨就是10个;苹果有6个,梨就是9个;苹果有7个,梨就是8个……苹果有13个,梨就是2个,而且在操作时也能明白苹果不可能少于5个,梨不可能少于2个,苹果最多13个,梨最多10个。

由此可见,有些看似很难明白的推理,其实只要我们善于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他们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难。 二、适时梳理,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学生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必须伴有一定的交流、思考,学生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获取具有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建构数学模型、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在上面的拓展题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操作知道答案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梨最少有几个,为什么?最多有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试着结合操作的实际现象去学会推理。如果学生推理有困难,大家可以一起帮忙,教师也可再次操作,或者直接换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苹果最少有几个,为什么?最多有几个,为什么?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再比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会有这样的问题:一个足球48元,小明买一个足球如果付的钱都是10元,他最少要付多少张? 或者是:一个足球48元,小明买一个足球如果付的钱正好,他最多付多少张10元?这

里不管是哪个问题,学生推理都有困难。我们需要让学生有实践操作活动,但活动后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说一说最后得到答案的理由,即说一说推理过程,让学生慢慢学着去思考,进而学会思考。 如果教师在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后,能适时的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促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对学生的成长帮助会非常大。 三、适量练习,帮助学生内化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知识加以运用,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实的权力感。”小学生获得知识不容易,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更不容易。但是,有了知识,不意味着有能力,有了能力如果不加以运用,能力也会逐渐丧失。总而言之,练习非常重要,只有通过适量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内化学到的方法。

比如,仍然是上面“梨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的问题,操作疏导过后,虽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明白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内化方法,他们的思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同样还会有困难。但如果我们当时能及时练习巩固,让学生将方法内化,结果就又不一样了。

同样人民币的问题,只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还不足以内化方法,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在练习中才能慢慢自己悟出门道、形成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进而有所成长。

其实,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方面都取决于运用。学生在运用知识时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迫使他们再次回到教材,再去学

习,经过这样几个回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我们应该知道拓展题有着基础题所无法替代的教学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教案,认真组织实施。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不要只关注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更要关注以问题去探究知识,不一定要让学生那么深层次地去理解数量关系和掌握解答的方法。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应该是通过摆摆画画等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奥妙,增强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