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综合课程设计

2020-09-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综 合

课 程 设 计

--------基于纯机械的简单爬行机器人

姓名:柏 胜 学号:2011080070020

姓名:周林海 学号:2011080070014

指导:凌 丹

2014年6月

基于纯机械的简单爬行机器人 一、功能介绍

1、功能:简单模仿六足昆虫的爬行,以便在地形不规则和崎岖不平的环境下,实现对危险环境探索和研究。

2、实现手段:

(1)动力:以微型直流电机作驱动源,轴间均以齿轮来传动。我们根据市场上有的微型直流电动机,结合其参数性质,选取了DS-280SB微型电机为驱动源。参数如下表

(2)运动方式:三角步态方式爬行、四杆机构关节 a、三角步态方式爬行 示意图如下,即机器6条腿对称分布在身体的两侧,身体左侧的前、后足及右侧的中足,即A、D、 E为一组,右侧的前、后足和左侧的中足,即B、C、F为另一组,分别组成两个三角形支架,每组腿离地时间段,都由另一组腿构成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支撑,可保证机器随时的平稳。两组腿的交替运动,实现机器人的支撑和前进。 b、四杆机构关节 四杆机构实现将轴的转动,转化为腿的上下前后往复摆动。机器依靠腿前后划动实现支撑、摆动和前进交替过程。AE杆为齿轮轴,BAE形成一个刚性L形曲柄,四杆机构可以看成是线段AB、BC、CD、DA构成,DA杆为机架。(四杆机构的尺寸比例详见后四杆机构设计) 齿轮轴 转动副 连接 (3)、齿轮与轴之间的连接,采用紧拧螺钉实现紧固。 对曲柄(杆AB)、中腿齿轮与轴的连接,在轴上开出小平台,紧拧螺钉底部顶住平台,紧固后更加牢靠,也可传递更大的转矩。同时在前后齿轮与轴连接处,紧拧螺钉与圆柱面接触拧紧,以便在保证各腿运动关系固定协调的前提下,调节前后齿轮与惰轮的良好啮合。 平台拧紧与圆柱面拧紧示意图如下: 螺钉与轴 螺钉与轴 平台紧固 圆柱面紧固 二、运动简图及自由度计算 1、运动简图 (1)单侧运动简图示意-左侧 铰链连接 左前腿 左中腿 左后腿 (2)啮合传动示意图 惰轮与轴用 转动副连接 齿轮与轴 刚性连接 2、自由度计算 可动元件数: N =5*3+2+1=18 转动副数: Pl =4*2*3+2+1 =27 齿轮高副数: Ph=5 虚约束数:前、中、后各自多引入一个转动副,没有引入多的可动元件, 因此虚约束P’=3*2=6 则机构自由为:F=3*N-(2*Pl+Ph-P’)=3*18-(2*27+5-6)=1 自由度=原动件数=1,则该机构具有唯一确定运动。 三、Pro/E三维造型图 1、左视步态图 (图示曲柄均为逆时针转动) (1)步态一(左前腿组支撑,即将离地;左中腿组向下运动,即将触地) (2)、步态二 (左前腿组抬至最高;左中腿组下至最低,支撑)

(3)、步态三 (左前腿组向下,即将触地;左中腿组支撑,即将离地)

(4)步态四(左前腿组降至最低,支撑;左中腿组抬至最高)

(5)步态五(回到步态一,然后重复步态一至四)

2、模型零件及结构 (1)关键零件

(a) 电机模型及其驱动齿轮 (b) 齿轮

(c) 连杆BC (d)连杆AB(曲柄) 加装半透 (2)整体装配 明顶盖 (3)连杆关节细节图 四、参数设计 1、四杆机构的设计---即机器人足端运动轨迹的确定 (1)、根据爬行机器人行走要求 ,初步确定足端运动的粗略轨迹曲线,然后利用四杆机构的连杆曲线图谱,找到符合要求的的运动轨迹曲线,并从图谱中直接确定该轨迹对应的四杆机构的各杆长比例,最后更具设计的尺寸要求,按该比例确定各杆长。所选曲线图谱如下, 比例为ab : bc : ca : da = 1:3:3.5:3.5 。 c 所选曲线 d b a 注:来自“李学荣 等编著的《连杆曲线图谱》重庆出版社,1993” (2)、在确定各杆尺寸后,延长bc杆以放大轨迹曲线,以达到在较小尺寸连杆时,机器人的步距较大。经过观察和几次尝试,得到如下图的尺寸比例较合适。经过多次模型试验,得到实际取尺寸为: AB=11mm,BC=30mm,CD=35mm,DA=35mm,并且在该尺寸下,模型试验,运动流畅。 2、齿轮传动设计 (1)、结构参数设计 由四杆机构尺寸得出,前、中、后相邻齿轮轴间的距离不得小于65mm。为尽量减小机器人尺寸,取间距为70mm,即齿轮1、2的安装中心距为70mm,如下图: 齿轮1 (黑色) 所有轴的直径为6mm 两轴中心距a0 = d1+d2 = m*(z1+z2)=70 齿轮2 (粉红色) 为确保齿轮不变位,不跟切,则z1>=17、z2>=17, 为增强齿轮强度,模数m尽量大, 结合模数表,则可取m=2,z1=17,z2=18 则两齿轮详细参数如下: 取分度圆压力角 ɑ=20° 分度圆直径 d1=m*z1=34 d2=m*z2=36 齿顶高系数 ha*=1,顶隙系数 c*=0.25 齿顶高 ha1=ha2=(ha*)*m=2 齿根高 hf1=hf2=(ha*+c*)*m=2.5 齿顶圆直径 da1=[z1+2*(ha*)]*m=38 da2=[z2+2*(ha*)]*m=40 齿根圆直径 df1=[z1-2*(ha*)-2*(c*)]*m=29 Df2=[z2-2*(ha*)-2*(c*)]*m=31 基圆直径 db1=d1*cosɑ=34*cos20°=31.95 Db2=d1*cosɑ=36*cos20°=33.83 啮合齿轮的理论中心距 a=(d1+d2)/2=35 则可取实际安装中心距 a’=a+1=36 (2)、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 驱动源为DS-280SB微型电机,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取电机的输入功率为4.6W,取齿轮1转速为900r/min,由齿轮1与齿轮2的传动比为u=17:18,可得齿轮2转速为850r/min。 1)、材料选择:六足爬行机器人为一般精密工作机器,速度要求不高,故选用7级精度(GB 10095-88)。查表可知,在满足齿轮材料特性及其力学特性的各种材料中,考虑实际可操作并且成本低廉的情况下,我们选择齿轮材料为40Cr(调质),硬度为280HBS,齿轮2材料为45钢(调质),硬度为240HBS,二者材料硬度差为40HBS。 2)、按齿面接触强度设 由如下公式经行计算,即 ≥2.32

确定公式内的各计算数值 a. 试选载荷系数

=1.3

b. 计算齿轮1的传递转矩

==

=1

N·mm=45.76 N·mm

c.查表选取齿宽系数

d.查表得出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189.8Me.按齿轮硬度查得齿轮1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

=550MPa

=600MPa;齿轮2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

f.计算应力循环次数(取工作寿命20年,每年300天,每天8小时)=60j=60*900*1*(8*300*20)=2.448*=

=2.312*

g.取接触疲劳寿命系数=0.90;=0.95

h.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取失效概率为1%,安全系数S=1,则

=

*

=0.9*600MPa=540MPa

=

2)计算

*=0.95*550MPa=522.5MPa

a.校核小齿轮分度圆直径,带入 中较小值

≥2.32=2.32=12.32mm.取=34mm

b.计算圆周速度 V=

=

m/s=1,51m/s

c. 计算齿宽b.

b=

=1X34.00mm=34.00mm

d. 计算齿宽与齿高之比b/h 模数

=

=34.00/17=2.00mm

齿高 =2.25*2.00mm=5.50mm

e. 计算载荷系数

=6.18

根据v=1.51m/s,7级精度,查表得动载系数置为十分精密齿轮装置; 直齿轮,

=

=1;

=1;

=1.09.并且得知,=1.09小于1.10,因此该装

由查表得。使用系数

查表,用插值法查得7级精度、小齿轮相对支承非对称不知时,=1.423

由 =6.18, =1.423,得=1.28;故载荷系数

=1*1.12*1*1.423=1.594

f.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得的分度圆直径, =

=34.00*

=36.39mm

f. 计算模数m。

=

mm=2.14mm

3)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 弯曲强度的设计公式为

A. 确定公式内各计算数值

;齿轮2的弯曲强度极限

a. 查得齿轮1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b. 取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0.85,

=0.88;

c. 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得

=

=

MPa=303.57MPa

==MPa=238.86MPa

d. 计算载荷系数K。 e. 查取齿形系数。

=2.65;

=2.65.

=1*1.12*1.28=1.434

f. 查取应力校正系数。

=1.58;

.

g. 计算齿轮1,2 的

=

并加以比较。

=

齿轮2的数值大。 B. 设计计算

m≥

=1.72mm

对比计算结果,由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模数m大于由齿根疲劳强度计算的模数,犹豫齿轮模数m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弯曲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仅与齿轮直径(即模数与齿数的乘积)有关,可取由弯曲强度算得的模数1.72并就近圆整为标准值m=2mm,按接触强度算得的分度圆直径=36.39mm,但由于机械实际设计所需,取=34.00mm.

这样设计出的齿轮传功,既能满足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又满足了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并做到结构紧凑,避免浪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