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决问题的困惑与思考

2022-03-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解决问题”,越解越难?!(一)

题记:

工作14年,教了14年数学;从没觉得“解决问题”有这么难教难学的。想当初,我可是小升初数学100,中考数学100;当学生时都没觉得应用题这么难的。现在的应用题,不仅改名为“解决问题”,且其实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的三年级的孩子们,开始出现读不懂题目意思的状态,而且读不懂题目的状况有扩大之趋势。难道,“解决问题”真的要“越解越难”?! 一、“应用题”与“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早年前说的“应用题”,相同之中又有好多不同之处。以往的“应用题”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则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二、“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区别 ( 一)学习内容安排不同。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解决问题”的学习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上述这一段,是我从网上学来了正规的标准的规范的关于“应用题”和“解决问题”的叙述。虽然我说不出这样准确的语言,但对这些叙述的感受可是非常深刻。从做学生数十年,到当教师14年,亲身经历着参与着探索着应用题教与学的改革与变迁。

三、我的现状与思考

做学生的时候,学习应用题,无非就是几种题型,熟记思路,勤于练习,基本能八九不离十。做老师之初,教学生应用题,大都也是

归类分析、整理总结,虽有个别难题,但终究也不算难事。而今,尤其是现在的两个班,处于三年级这个小学阶段的转折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出现了工作14年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目前工作中最大的困惑。

明明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读题、理解、分析、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解题格式等;但孩子在面临一道新题目的时候,仍然会“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情况,也是常常辗转反侧,思其深处,想其解法,以做得更好。

难点一:解决问题分散与各个知识点中。在三年级下册数学这本教材中,8个单元,有6个单元在学完基础知识后的最后一道例题都跟“解决问题”有关。解决问题真正的融入到了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谓“无孔不入”,最大化地彰显著数学的应用价值。

难点二:形式灵活多样。“应用题”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贴近学生现实,

信息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和开放性。在三年级下册数学中,有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们的校园》。这节课需要学生融合本册所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在校园的情境图和具体的生活事件“换草皮”“打比赛”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分析数学问题,然后综合运用本学期学习的“面积”“单价、总价”“时间”“复式统计表”“合理安排”等数学知识和生活策略来解决这个实践性的数学问题。可谓是没有“定式”可循,“无法亦有法”“看上去很简单,实际有些难,弄清楚后又很简答”的感觉。

“解决问题”,即是对学生理解、分析、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讲,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解决问题”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或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这更适合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特性。“解决问题”所培养的孩子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的要求。

做为新时代的老师,虽然从80年代走来,但我们做为中流砥柱,

必然会顺应时代潮流,秉承过去、探索未来,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能促使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人才而不断努力。(未完待续。。)

“解决问题”,越解越难?!(二)

师生对话:

我:“解决问题,都知道吧;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也见过不少,学过不少,解过不少。对于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感触?有什么想说的?”

生1:越来越难了。

生2:我现在看见解决问题就头疼。 全班孩子一片哄笑。 生3:越来越复杂。

生4:信息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多,题目越来越长。 生5:一年级的时候,解决问题就一步都可以解决了;现在的都要好几步。

我:是不是还会常常有读不懂题目的感觉呢?

学生们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并积极地举手要求回答这个问题,看来一个个也是感触颇深啊。

解决问题攻略之一:简简单单、举一反三

对待“解决问题”,做为老师也好、做为学生也罢,要在心理上重视,在气场上藐视,其实也就是做到认真细心,不要害怕了。有过考试经验的人大都知道,在紧张和懵乱的状态下,大脑会暂时性空白而一无所知、一窍不通。

在今天的复习中,我采取了“简简单单、举一反三”的解决策略。 学习过程略影:

活动一:孩子独立解决简单的问题“一只山雀一个星期(7天)吃掉了665只害虫,平均每天吃掉多少只?”汇报交流。

活动二:关于该题的温馨提示,如计算得数要认真、单位、答语之类。

活动三:举一反三。

师:我们在学校一天上6节课,一星期要上多少节课呢? 生:6乘7。。。。。。。6乘5

个别一时答错的同学,能在其他同学的提示中,立即发现自己的错误。

师生共同讨论为何同样是一星期,一个按7天算,一个按5天算,有没有按6天算的,或者其他天数算的,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一星期,如何判断按几天计算。

这样的一番讨论,让原本薄薄的一道解决问题变得厚实了好多,学生的思维在无形中对题目的分析、理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就更加深远一些。

这样的一节“解决问题”的复习课,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建立了学生面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并熟练掌握了

初步的基础的读题、分析数量关系以及确定解决方案和正确规范书写解决过程的能力;从而为下一节“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天,我的解决问题攻略是:提升兴趣、方法指导 小组功效、总结归纳。

解决问题,越解越难?!(三)

两天三节课,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畅游在解决问题的海洋中:有随手而解的自信,有静心思考地深沉,还有彷徨无助的困惑......无论怎样,我以及我的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看到了美好的希望,有一种信心与信念从心底慢慢升起。

一、学会读题

读题,这是一件很简单但又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好的事情。有不少的家长跟我说这样的话“孩子不会读题,读一遍就瞎胡写”“孩子不读题,错题让他再自己读一遍题目,自己就又会了”“真不知道为

什么,这孩子就读不懂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听的多了,在习惯之余便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事情。小孩子一、二年级考试都是老师读题学生做,到了三年级学得知识深了,老师不读题了,这样一想确实也是正常;但不能因为这个正常我们就听之任之学生的“不会读题、不理解题意”。

古书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当然不需要读到百遍,但多读几遍总是会对题意理解地更加清晰的。多读几遍,也是有读的方法的:第一遍认真用心读;第二遍找出信息和问题(圈出资讯和问题);第三遍分析理解数据的正确含义、正确理解题目意义、正确理解问题所指。据实践证明,大部分孩子在被要求重新后,都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也许孩子们缺的不是“脑子”,而是一颗静下来的心和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一种熟能生巧的思维方式。

二、学习基本的解题技能

虽说是“解决问题”非常灵活,没有定式;但是起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还是必须掌握的。比如: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方法

的正确应用;一般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从信息入手还是从问题开始思考,这都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人的思想越来越自由,教育也不再推崇死板的教学,而是激发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但想要创新、想要灵感,没有坚实的基础哪会有华丽的升华呢。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坚实的基础上灵活、探索和创造。

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道关于路线、路程的解决问题。 我先让孩子们认真读题,在监督甚至于提醒批评下做到人人做到有效的读题;在分析数据意义的环节中,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大力的表扬和鼓励。

然后我提出了用“线段图”来表示这道题目的意义,这个线段图我在只是开了个头,其他的都由学生根据题意来完成,他们或者语言叙述、或者上台点指,都对题目意思理解的非常到位,分析的非常透

彻,解决问题思路清晰。连班里那些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也有了很好的表现。

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了解决问题怎么解决?

生:认真读题。不要只读一半就不读了,一定要把题目意思读清楚;如果题目特别长,可以采用圈关键词的形式进行分析;......

我相信,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我们定会做到解决问题,难而不难的。

后记:

下课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很开心地跟我说“老师,我最喜欢上数学课了,因为数学可以让我的脑子思考,数学还能想出多种方法。”我也开心地说:“是啊,学习数学,让我们收获的东西有很多很多。能让学生如此这样地评价我的数学课,颇为欣慰啊!

《弟子规》与“教学”

前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多年来,我校一直推行《弟子规》:从早年的诵读,到现在背诵与践行;从原来的班主任领着学习、诵读,到现在的每周一升国旗时间,校领导领着全校师生一起学《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从原来的接受式的读背到现在的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的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些都无不蕴含着校领导的远见、智谋与希冀。

学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地改变,整个学校也在发生着稳步地变化,一切都在美好进行中……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似乎与平时的语数英教学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我也这么认为;学校在提出践行弟子规的时候,我觉得这与我数学老师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听了一节数学课之后,我对《弟子规》有了新的认识。

一、用《弟子规》来规范课堂。

前些日子,听了同年级数学老师谷建华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我已经有点想不起来她讲了什么;但那节课上,她的激情感染着我,《弟子规》在她的数学课上的灵活自如地应用更是震撼着我,至今仍然是记忆犹新。

“步从容、立端正”“勿箕踞、勿摇髀”“话说多、不如少”“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立”这些话语,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她的课堂上。当学生没有坐端正的时候;当有人在说话的时候,当学生不会又不认真听讲不努力学习的时候;谷老师用短短的三个字,几个字进行教育,并很强地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整齐洪亮的言语对每个孩子都是一种最有效地最快速的教育与引导。话不多,但很有力度。

听了她的课之后,我也不再在课堂上啰哩啰嗦地讲一大堆理由去批评某个孩子了,有时说一大堆,也没什么效果,师生都烦。当我提问某个同学时,他在磨蹭着不站起来,或者半天不出声音,我便说“父母呼”,学生一齐和“应勿缓”;我接着说“老师呼,应勿缓。”

简简单单,言简意赅,效果明显,多好。

二、用《弟子规》来管理班级。

“出必告,反必面”,我在班上进行了践行,效果还真不错。前段时间,班上的孩子在预备之前,总是跑出去接水啊、上厕所啊什么的,有的是偷偷溜出去的,有的则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光明正大地走过。换做从前,我会非常生气,厉声呵斥,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今,我只是轻轻地喊住他,说了声“出必告”;他便立马明白,老老实实地汇报了自己的去处。时间久了,出去的人也少了,如有出去,必定做到“出必告”。

三、用《弟子规》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管理。

一直以来,我对学生的学习不是很“在意“,从不狠劲儿逼迫学生学习;但是在德行上,我则是非常重视,出现有违德行的事情,我便会在班上非常清楚地讲述一遍,并给予很严厉的批评。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错,我觉得我是在推行德,德比学习要重要。

而今,我发现,我的立场当然还是非常正确的,《弟子规》亦有言“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但在处理学生出现的那些

有违我所认为德行的事情的处理上,是有些不妥的。《弟子规》云“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在向全体学生讲解某件“坏人坏事”的经过的时候,无形会让那些不自觉易受影响的孩子模仿这些事情去做;当我大力渲染“坏人坏事”的时候,无形中也扩大了这件事情的影响范围和力度;当我厉声呵斥的时候,我虽也讲述了道理,但过于激动生气暴怒的情绪无形中化成了一种不好的强势在压制学生,而让他们无法用心倾听和感受我的教育引导的语言,只是恐惧与我的怒火之下。

做教育的,面对越有问题的学生,越要有一颗平稳的胸怀、一颗“泛爱众、而亲仁”的心、一个“谨而信”的态度,努力在“可驯致”中做到“圣与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