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说文解字》中写道:“早,晨也。”形象为朝阳与小草,表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草木,意为早。通过《说文解字》的解释以及图中汉字“早”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
①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往往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④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这是基于( ) ①文物可以影响和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文物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物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④文物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央视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全民自检”,其微博话题迅速登顶热门榜,点击量有8万余次。此类比赛对汉字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让人们体会中国汉字源远流长,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根 ②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制定标准,提高汉字运用水平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④摆脱文化产业发展的危机,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2015·广东高考)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云纹在华夏文明中有着千年的跨度,在建筑、雕塑、器皿和家具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云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和喜庆祥和的美好祝愿。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容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无论是公元2~7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还是起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无不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地文化,从而造就了几千年的多样文化共生并存、相辅相成的融合态势。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交流导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就已经很发达。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兄弟民族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 ) ①我国多民族文化渐趋融合,逐步走向同一 ②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能兼收并蓄 ④深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近年来,以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为平台,两岸学术机构建立了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机制,发挥了语言文字在两岸交流中的纽带作用。语言文字发挥纽带作用,是基于( )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③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能够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四库全书》系统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内容涵盖甚广,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医学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
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③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④从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为贯彻落实国家外宣发展战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旅游节目《远方的家》。它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搭建起华语圈的心灵家园。如果让你写一篇介绍该栏目的新闻报道,可以运用文化生活的下列哪些观点( )
①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断改变 ③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诗经》中雕玉工匠的生动写照。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工匠精神,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木匠鼻祖鲁班、西汉巧工丁缓等一直都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材料说明了工匠精神( ) A.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见证 B.是优秀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C.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
D.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具有相对稳定性
13.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经受了检验和洗礼,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如三峡移民精神、道德模范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是( )
①爱国主义的表现 ②集体主义的表现 ③新时期的民族精神的表现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15.“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朝鲜等地,并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这直接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文化具有民族
3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①③
16.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岭南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分支。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中的广府话,是与海外语融合之后形成的独特方言;潮汕文化吸取海外文化的优秀成分,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客家文化在进入北部湾后也拥有了海洋文化的特色。岭南文化的这种特色表明(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地域特色 ②岭南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③通过兼收并蓄,岭南文化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特色 ④地理环境决定了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色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7.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弘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材料主要是告诉我们( )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②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 ④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 300万台湾同胞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这说明( ) 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 B.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C.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D.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21.中华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难中,铸就了坚强的性格和伟大的精神。从井冈山精神、长征
4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精神到延安精神,从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到九八抗洪精神,从抗击非典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成为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本内涵不同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22.某地通过电视、网络、短信开展“城市精神”征集提炼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共收到网络回复、短信数万条,受到数百万网友的关注。活动主办方也及时通过网络将所征集的提炼表述语进行选登。征集过程和结果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该市的“城市精神”最后凝结为二十个字,其中的四个字是用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来解释。下列诗句与戴叔伦此诗句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3.“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 ) 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 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 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4.孔子由寒门子弟成长为一代圣人,司马迁忍受屈辱写下《史记》,苏东坡屡屡被贬却写出了光耀千古的诗文……下列诗句与上述史实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相一致的是( )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5.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2016年9月,某中学组织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如果请你写一份“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全面发展”的倡议书,下列选项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 A.①③
B.②③
5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C.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材料一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全面崛起始于北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全国领取风骚约有800年之久。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给古徽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徽州人在理学、考据学、建筑、绘画、戏曲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徽州文化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成为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材料二 徽剧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徽剧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但到了近代,徽剧逐渐衰落。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徽州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9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重振徽剧的辉煌提几点建议。(9分)
27.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之后,中外文
6
D.②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9分)
28.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其基本分类包括: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等。中国茶文化揉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材料二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感悟中国茶文化的巨大魅力。(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推动茶文化和酒文化兼容的原因。(7分)
29.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某校高二(1)班为了配合学校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准备开展以下活动:
①举办一次展览,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丰富民族精神的具体成果。
②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格言和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最能体现伟大民族精神
7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事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策划者,请你将这次要展览的主要内容的要点写出来。(至少三点)(6分)
(2)假如为了开展这次活动,你们学校计划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一些体现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人物的画像,请你分别列举两个实例以供参考。(4分)
8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答案精析
1.C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①说法错误,不选;大众传媒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说法错误,不选;图中汉字“早”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②正确;题中《说文解字》的解释,说明了很多汉字形象生动、内涵丰富,③正确。本题选C。』
2.A 『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这是基于文物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可以影响和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庆祝中华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说法错误;故选A。』
3.A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举办此类比赛能够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故①③符合题意;②中的“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制定标准”说法错误,故排除;④夸大了此类比赛的作用,故排除。故选A。』 4.C
5.C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①④说法正确。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②说法错误;③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应排除。』
6.D 『②错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文化交流导致的,而是由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7.D 『①说法错误,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表述错误。“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兄弟民族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区域性,③④符合题意。』
8.A 『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③不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9.B 『语言文字发挥纽带作用,是基于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能够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①④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但不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
9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根本原因,②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错误。』 10.B
11.C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征,故①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断改变”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③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为C。』 12.D
13.A 『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贯穿着爱国主义这一核心,①③当选;这些精神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②当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排除④。』
14.A 『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④说法错误,应排除包含④的选项。①②③说法正确并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15.B 『“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逐渐风靡世界,说明②;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说明④,故应选B。』
16.A 『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独特魅力,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岭南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说明其通过兼收并蓄,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特色,故①③符合题意。答
案选A。』
17.C 『根据材料中“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弘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可知,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爱国主义,②与题意无关;③颠倒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应排除。』
18.C 『“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句话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不具有先进性;④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19.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①②说法正确。③说法不对,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不是博大精深的见证;④说法不对,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不是汉字。故选D。』
20.B 『材料说明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B说法符合题意。A、D与题意
1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无关。C说法不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是儒家思想。故选B。』
21.C 『①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与题意无关,不选;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本内涵不变,具体的内涵不断丰富,④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②③正确。故选C。』
22.A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①③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可选;②④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23.B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B说法符合题意。A、C、D都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但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选B。』
24.C 『司马迁忍受屈辱写下《史记》,苏东坡被贬却写出了光耀千古的诗文,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C符合题意;A抒发作者喜爱读书之情,不符合题意;B、D体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不符合题意。』
25.A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②强调发展文化产业,与题意不符,不选。①强调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应选。③强调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应选。④说法错误,应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故选A项。』
26.(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徽州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全国领取风骚约有800年之久,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徽州文化以其独特的区域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徽州文化以独特与丰富的内容,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涉及到理学、考据学、建筑、绘画、戏曲等诸多领域,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③徽州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借鉴、整合,徽州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徽剧的创新、发展。②把传统的徽州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③立足徽州,面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一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27.(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8.(1)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其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深受政治、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普洱茶等不同茶品和茶文化。③中国茶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并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角度看,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应该兼容。②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欧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也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④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有利于推动中欧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
29.(1)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主要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①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等。
②典型人物:雷锋、李素丽、袁隆平、许振超、杨利伟等。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