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独语

2022-01-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何其芳《独语》(2学时) 一、何其芳的《画梦录》 二、《独语》的主题意蕴 三、《独语》的叙述方式 教学要求:

1、了解《独语》的哲理内涵; 2、了解《独语》的抒情风格。

教学重点:《独语》的写作意识;何其芳散文在三十年代散文中的独创性。 教学难点:何其芳散文的“独语”调式。

有人说,孤独是形单影只,也有人说,孤独者必志存高远。孤独是一种心情,有时亦是一种姿态。而何其芳,在《独语》不仅给了孤独新的阐释,还为它换上了一张张不一样的面孔。他的孤独,是寂寞而忧郁的注定了的孤独。

《独语》是何其芳早期的创作作品,那时候的他,还“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与怀念,憧憬和梦幻之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

第一次看这篇散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但是,透过这篇文章,不难发现,何其芳笔下的“独语”是具有两个含义的:“一是个体的生命赋予了痛苦感悟的,而且互相之间有了差别的独立性。这痛苦,是个人的体验,写出了人和人之间是那样的不能相通。每个人都在诉说,我们却无法倾听。是倾听者的缺席,所以所有的‘表达’都成了独语;其二,‘影子’与‘声音’表达着寂寞,这种寂寞令人害怕,却又无法逃离。“独语”中充满寂寞的话语,不仅如此,除了写寂寞之外,作者更力图在寂寞中执着地追求,反抗那样的寂寞。“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这句话在这里就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独语》没有故事,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是瞬间的心绪倾诉。这与常见的有实指的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的散文有很大不同,构成文章的材料不是事实,而是想像。

文章一开头就进入想像,“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以独步时脚步的声音比作“独语”,以这种奇特的想像,抒发关于独语的忧郁、寂寞和过分缺乏了的温暖的情怀。少年维特之烦恼、阮籍的穷途之哭,这些都是社会对个人的压抑的结果,所以“黑色的门”是个意象,象征黑暗的社会,“灵魂”是指个体生命。他使用想像把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在紧闭的黑门里,“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世界”,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这是生活的写照,也剥开了人生的本质。现实中不愿向丑恶现实屈服、随波逐流的人,往往是寂寞的人,也是最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人,即“倔强的独语者”。这就是作者此文的命意所在,也正体现出作者创作早期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和个性。

这篇散文是以独自倾诉的方式写成的,在倾诉中围绕独语者的寂寞而展开。先提出“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点明倔强的独语者是为现实所不容。但那所落寞古颓的屋子却在

等待着“我”的到来。而在颓废中,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却不能美丽地想着“生”,因为生活是“冥冥之手牵张着一个网,人如一粒蜘蛛蹲伏在中央。憎固愈令彼此疏离,爱亦徒增错误的挂系。”,残酷的现实让“我”感觉“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抑郁中,我发现“自己亲手描画和一个昆虫的影子却是我独语的窃听者”。这种倾诉,表达的是一个无所依傍的独语者孤独、苦闷、无望的心境。如何美丽地“生”,让生命具有价值,这是人类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面对生活中的黑暗而苦苦冥思,文中那充满悲观情调的话正是这种个人精神追求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写照。何其芳是学哲学的,但他却用艺术家的眼睛来观察社会和人生,让我们在他的冥想中体味那孤独的痛苦和永在的真理,还有那“赤裸裸的人生的本质”。

《独语》整篇散文都是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拒绝与读者作交流,是一篇独语体散文。所谓独语,就是自言自语,它是个体陷入自我精神反思的一种心理结构,一般展示的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思考和体验,它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独语体散文中,作者排除了他人的干扰,也拒绝与读者的交流,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捕捉自我微妙难以言传的感觉,作者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表达自己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型与自我指涉性。

何其芳的独语体散文的特点,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何其芳是京派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体现了京派散文的特点。京派作家认为,散文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现,与小时生活没有多少具体的联系,所以它应是一种纯抒情的文体,即是独语体;其次是三十年代,散文日益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的方向发展,离新文学初期倡导的“美文”距离越来越大,何其芳试图以自己的创作来改变这种情况,“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再次,从阅读《画梦录》中体会何其芳是如何运用感觉、意象、词语和修辞手法等来构造他的“独语”世界的:从艺术表现方法和文体风格方面来看,\"五四\"以来的散文,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以鲁迅为代表的投枪匕首式的杂文,以朱自清、冰心为代表的清丽婉约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闲适冲淡的散文,以何其芳为代表的“独语体”散文。何其芳的“独语”散文主要是写一种寻找理想世界的迷离感觉。他喜欢把充满孤寂、伤感、迷茫这些感觉意味的朦胧的意想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美丽的心灵感应世界。因此,他的散文意象扑朔迷离,想象奇特,洋溢着浓浓的诗情。

在写作技巧上,《独语》注重伤感的情境的营造,语言富于色彩性、形象性,具有诗意的美感,青春的寂寞和淡淡的忧郁是本文的情感基调。作者善于捕捉瞬间的情绪和感悟,善于记述一刹那的随想,寥寥几笔,就描摹出一个局部的场景,营造出几多朦胧隐晦的深邃的情境,这些淡淡的哀婉的或者忧郁的情愫巧妙地编织进那些精心设计的意境之中,让人反复玩味,耐人深思。

赏析):人在孤寂时,常常会走入思想的旷野,聆听自言自语的咕哝,聆听心弦拨动的铮声,聆听空谷回响的足步,聆听生命涌动的潮汐,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独语。

而生命的玄妙在于:不是所有的生灵都能使用人类的高级语言,但每一个生命都能如人一般独语。微风穿叶,是树的独语;泠泠涌动,是水的独语;寂寂平仄,是窗纸上昆虫的独语;而风涌进躯壳的轻呼,谁又能说那不是蝉去空壳的寂然独语呢?

自古以来,文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习惯于以朦胧、隐晦的文字去排遣内心的孤寂、压抑,习惯于以深奥、含蓄的语言去触动思想的最深处——无论是残酷

权斗、巨变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抑或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下之卞之琳、何其芳。 孤寂苦闷的散文家以含蓄委婉、极富美感的文字勾勒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整篇文章犹如一幅充溢着想象空间的印象派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描绘,朦胧而黯淡的色调,《独语》堪称是一篇现代派美文佳作。(钱方荐评)

直言其意,即他开始为自己此散文集的命名“自言自语”。独语,亦即不需要读者,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和排拒为其存在前提。作家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其它主要特点还有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独语”是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也实现一种常有幻想色彩的审美追求。

 研究性学习作业之一(研究性学习分20%):

 可以通过网上资源、图书资源、教师资源全面分析解读何其芳散文《独语》,在自我解读清楚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课时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的教案。  要求:

 1,自己读明白《独语》的主题内涵、段落大意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 2,清晰解读《独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独语”;“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

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 3,教学设计必须清晰呈现对文章的透彻理解。  4,本作业所有同学必须有自己的文字稿。

 5,在文字稿基础上,本课题招标:自认为已经通透解读文本者,写出ppt教

案,待任课教师认可后在课堂上宣讲或讲课,凡宣讲者获得讲究性学习额外加分3分。

独语》是何其芳写于1934年3月2日的一篇表现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的散文.以含蓄委婉、极富美感的文字,摹写了瞬间的感受与情绪,集中展现了自己这一时期对于孤寂这种情绪与生命状态的观察和体验,表现了对摆脱孤独寂寞的探索和思考。作品在冥想中不仅充分展示了这些情绪,而且还隐含了孤独寂寞是生命本质的一种存在的意思,内中充满了朦胧的孤寂、伤感、迷茫与执著的追求。在形式上,此文确定了“独语体”散文的体式。

这篇短小精致的散文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1-6节)作者设想了古今中外孤独的种种形式和状态。

“荒凉的夜街上”发出“枯寂的声响”的“脚步的独语”是形单影只独行者的孤独。

“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决绝地离开了绿蒂”的少年维特,“摸出一把小刀子”,“掷入河水中”,“那寂寞的一挥手”是一种既没有爱的陪伴的青春,更是无从把握命运的孤独、忧伤。

爱“驱车独游”的阮籍到“车辙不通之处”,始“痛苦而返”,这是一种在外部生存环境的逼迫和压抑之下难以找到出路和前途的孤独,更是一种穷途末路的绝望和悲哀。

“绝顶登高”悲慨长啸是欲用空谷猿鸣般的长啸,唤起回应,然而宇宙寂寂,声定音消后更增添了心之荒凉与伤感,这是一种面对广袤苍穹空谷无音的孤独与凄凉。

“古代的建筑物”里“画檐巨柱”争着诉说“低小的石阑发出声息”,“我”本是找人对话的倾诉者,此时倒成了一个化石了。此处在主客置换中,渲染的是怀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茫茫人海中却找不到一个倾听者和对话者的孤独与悲哀。

“昏黄的灯光下”“面前是一本杰出的书”“里面有各个人物的独语”,书中的言说只是内心各个人物的独语,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人物和作者的内心,尽管作者十分期待读者的理解,读者也尽力找寻作者的思想,但却一个“死在门内”,一个“死在门外”,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只是心理空间上的疏远,更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隔膜,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永远难以达成沟通与理解的孤独和寂寞,这也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本体的孤独。

尽管孤独在古今中外以种种形式普遍存在着,让人伤感甚至绝望,但是并不意味着听之任之。“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他们对人的孤独状态心有不甘,努力地表达,执著地打破,不断寻求对话的可能性。对种种独语的列举,其实也是对孤独的一种反抗,不仅如此,作家还试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部分(7-14节)作者在思索怎样才能走出孤独,方法是借助爱的力量。

“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悉的屋子里”“朋友们在聚餐,嬉笑,都说着‘明天明天’,无人记起‘昨天’。”不管是因为空间还是时间,朋友分离了,友情还照旧吗?“无人记起‘昨天’”,朋友很快就忘记了死去的人了,不管生前感情多么深厚。这是一种我遗弃了人群,也就被人群遗弃了的悲哀,友爱难以长久,友情不能拯救孤独。

“小信封”“丁香花”“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墙上的“小画片”,都是十分真挚美好的爱情,但是信誓旦旦的爱情,同样经不起岁月的侵蚀,不久也会被风干,留下来的依然是踽踽而行中的孤独寂寞。

感性的友情、爱情解决不了孤独寂寞的根本问题,由此又想到了“印度王子”菩提树下枯坐,萌发了宏愿,由此也得到了启示,自己进行了“另一个题目的思索”,即:如何能够让人走出孤独的境地,真正的解除人的精神痛苦。这里作者无意深究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哲理空间和思索氛围,从而使人们的深思默想上升到一个神秘而抽象的世界。

第三部分(末节)由遐想回到现实,更深层揭示现实生活中孤独的恒久与无可逃避。

当“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时,“在窗格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呜蝉蜕弃的躯壳”,“窃听者”的出现似乎使倾听行为在那一瞬间成为可能,然而它只是“我用自己的手笔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影子”还是“画下来”的,使倾听更深一层地成为了无源之水。

阳光下,灯光里,醒着,梦里,尘世,阴间,前也是孤独,后也是孤独,孤独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处不在,作者在反抗孤独,但这种反抗成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军奋战。

孤独是人的内心世界、内在情感的一种折射,极具隐秘性和微妙性,不借助奇特的想象和有形的物体,是传达不出来的。《独语》中作家设置了听见的声音,看见的动作、物体,以及书中人物的诉说等形象,将抽象的孤独寂寞化成了形象的可感可知的感受。这也是“独语体”散文的共同特点。

作家还以诗人的笔触构制文章,用凄清柔美的诗化语言,把充满孤寂、伤感、迷茫的朦胧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伤感哀怨的意境,如荒凉的夜街,昏黄的灯光,黑色的影子,绝顶、古老的建筑物,这些意象意蕴深厚、朦胧而又唯美,让人在伤感的、茫然的、幽怨的、哀婉的氛围中难以自拔。

《独语》深层次地挖掘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的本质,喧嚣、密集的人群中无人真正理解自己,无人可以完全交流,所谓思想、感受,只能是一个人的舞蹈。

(参考资料:《感悟生命的孤独——何其芳<独语>赏析》,曾琪《名作欣赏》2008年1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