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陆丰概况

2022-11-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陆 丰 概 况

陆丰市地处粤东沿海碣石湾畔,介于深圳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全市陆地总面积1687.7平方公里,200米等深线内海域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线内浅滩涂面积近30万亩。1995年陆丰撤县设市。至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167.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88万人。辖20个镇、2个汕尾市直农场、2个经济开发区,337个村(社区)委会。陆丰境内交通方便、通信发达、水电充足、资源丰富。市区乌坎港与穿越市境的深汕高速公路和324线国道构成了便利快捷的水陆交通网。在长达116.5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着乌坎、碣石、甲子、湖东、金厢5个港口,其中,乌坎港是运输良港,清朝初期为粤海关7大总口之一;碣石港和甲子港均是国家一级渔港,鲍鱼、龙虾、石斑鱼等名贵海鲜闻名遐迩。矿产资源有6大类15种,其中储量1亿吨以上的高岭土和1亿立方米的石英砂,品位极高,颇具开采价值。境内有河流22条,总长458公里,径流总量23.58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山塘)235宗,总库容量38.19万立方米。主要河流有螺河、乌坎河、龙潭河、鳌江等,水量充足,并有地热水、矿泉水多处。陆丰市历史悠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县。文化底蕴丰厚,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英歌舞、钱鼓舞、滚地金龙、八音、渔歌等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迹众多,文物荟萃,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蜚声海内外的宗教旅游胜地碣石玄武山,“神海沙石”四者兼备的金厢观音岭海滨旅游区,佛教古刹清云山定光寺,岬角风光甲东麒麟山。陆丰市被誉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素有“粤东明珠”之称。

行政建制的历史变迁

在秦朝以前,陆丰属南越(广东、广西)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在岭南设郡县,陆丰属南海郡博罗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赵佗立南越,陆丰仍属博罗县地。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界置东官郡,并析博罗

县东置海丰县,陆丰属海丰县。南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陆丰属东莞郡海丰县。南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复东莞郡为东官郡,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东官郡为循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陆丰属龙川郡海丰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龙川郡为循州,析海丰县东置安陆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安陆县撤销,复并入海丰县,陆丰属循州海丰县。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改循州为雷乡郡,陆丰属雷乡郡海丰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陆丰属海丰郡海丰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海丰郡为循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五代南汉大宝元年(958年),改循州为祯州,陆丰属祯州海丰县。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改祯州为惠州,陆丰隶属惠州海丰县。宋微宗宣和二年(1120年),把惠州改为博罗郡,郡治仍在惠州,陆丰属博罗郡海丰县。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复博罗郡为惠州,陆丰属惠州海丰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惠州升为路,陆丰隶属惠州路海丰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惠州路改府,陆丰属惠州府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3都建置陆丰县,属惠州府。民国3年(1914年),属潮循道。民国14年(1925年),属东江行政区。民国25年(1936年),属广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属东江行政督察区。1953年1月,东江行政督察区撤消,陆丰改属粤东专区。1956年2月,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12月,改属汕头专区。1983年9月,陆丰划归惠阳地区。1988年1月,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置地级市汕尾市,陆丰隶属汕尾市。1995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设市,以原陆丰县的行政区域为市的行政区域,下辖20个镇,2个国营农场、1个经济试验区,284个农村管理区和38个居民管理区,1106个村民委员会。属县级市,广东省委托汕尾市代管,市委、市政府驻东海镇。

境 域 变 迁

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置陆丰县,县治设在坊廓都东海滘(今东海镇),辖区包括

今陆丰、陆河全境及普宁市的大坪、揭西县的上砂、五云,领有大安、陈牙、云落、燿峰、横陇、石陂、黄塘、赖僧、朋塘、上护、赤花、邝公、半迳、新田、螺溪、上下沙军十六屯。据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县志》记载,当时地域范围:东自县城起八十里至葵潭墟系惠来县界,属冲路;西自县城起三十里至白沙塘分水桥与海丰交界,属冲路;南自县城起十里至乌坎港口,自乌坎五十里至碣石卫城,属僻路大海;北自县城起三十里至大安、七十里至河田汎、五十里至旗头嶂,以山顶分水为界,岭北系长乐县地方,属僻路险要;东南自县城起一百一十里至甲子览表渡与惠来交界,属次路;西南自县城起三十里过南海湾至大德港海丰县界,属僻路大海;东北自县城至河田汎起,分路五十里至五云洞汎,又分两路,一自五云洞汎起,四十里至汤輋迳过迳即长乐界。一自五云洞汎起,五里至平门迳与揭阳县地交界,属僻路险要;西北一自县城至河田汎起,分路五十里至万輋汎,万輋汎十五里至蕉叶寮与永安县(今紫金)交界,属僻路险要:一自县城至大安分路五十里至参将府汎,五十里至分水凹与归善(今惠阳)交界,属僻路险要。县城至郡城三百五十里,至省城七百一十里。又据清光绪辛己年(公元1881年)《惠州府志》记载,陆丰当时地域范围:东至潮州府惠来县界七十里;西至海丰县界三十里;南至碣石卫大海五十里;北至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一百五十里;东南至甲子所地大海一百里;西南至海丰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潮州府揭阳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永安县(今紫金)界一百五十里。

建国后,境域有过几次变更。1949年底陆丰县的甲子归惠来县管辖,1950年4月16日划回陆丰管辖。1951年划大坪乡归普宁县管理。1965年8月1日,陆丰北部的五云、上砂两个公社划给揭西县管辖,其中上砂面积122.875平方公里,五云面积109.95平方公里,至此陆丰的陆地面积为2686平方公里。1988年1月,划出北部的水唇、东坑、螺溪、南万、河田、上护、河口、新田8个乡(镇)和吉溪林场新置陆河县,划出面积共1005平方公里。1994年7月,中共汕尾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华侨农场范围成立“汕尾市华侨管理区”。

行政区划变革

陆丰置县后基层行政区划变化,可分为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三个历史时期。

清代,县以下基层行政由都、图、自然村(社)、墟组成,全县共有3都13图505个村(社)、墟。其中石帆都由5个图190个村(社、墟、埠)组成,坊廓都由5个图150个村(墟)组成,吉康都由3个图170个村(墟)组成。

民国时期,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为区、乡(镇)、保、甲。区设区署,为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下辖乡(镇)公所,乡(镇)公所辖保,保辖甲。民国19年(1930年)全县设有4个行政区署。民国35年(1946年)裁撤区署,缩编乡(镇),陆丰划分为48个乡镇426个保。至民国37年(1948年),全县分为31个乡镇426个保7338个甲。

建国后,县以下基层行政先后经历区(乡)(1949年冬~1958年10月)、人民公社(1958年10月~1983年12月)、区(镇)(1983年12月~1987年4月)、乡(镇)(1987年4月起)建制4个时期。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27个乡(镇)379个村(居)委会。1988年1月划出陆丰北部8乡(镇)设置陆河县,陆丰保留19个乡(镇)295个村(居)委会。1994年全市有23个镇(场、区)322个农村(居民)管理区1106个自然村。此后,无多大变化。至2004年底全市有23个镇(场、区)316个村(居)委会1409个村民小组。

地形地貌

陆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最高点位于陂洋镇西北角的峨眉嶂,海拔980.3米,最低点

位于中部东海镇上海仔村南面,海拔0.1米,最低最高垂直高度980.2米。市内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山地、丘陵、平原(滨海台地)3个地貌类型区。北部山地山高坡陡,重峦叠嶂,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均在150米以上,坡度大于15度的土地有国营汕尾市罗经嶂林场及市畜牧果林场等;中部为丘陵区,区内山体浑圆,缓坡相连,绝对高度在15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土地,属丘陵的有大安、陂洋镇和国营汕尾市红岭林场等;南部为平原区,地面平坦,绝对高度在50米以下,坡度小于5度的土地,属平原的有东海、城东、上英、甲子、甲东、甲西镇及东海岸林场等。土地资源的特点:一是类型多,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滩涂等,有利全面发展农业经济。二是潜力大,原土地生产力较低,潜力未充分发挥;土壤适应性广,发展旱地作物条件好;多种指数不高,扩大冬种生产有潜力。三是台地广布,宜于发展水果生产。

陆丰市的地层主要属新华夏和东西构造运动所形成。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继而侏罗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是由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冲积沙卵石层组成。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主要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性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河流冲积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10个土类,15个亚类,42个土属,70个土种。境内最高山脉不上千米,主要山脉分布于市的北部和中部,环绕市境北、东、西三面展开。山脉走向除南部西山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全市较大的山脉有4条,其中主峰高度在800米以上、山脉长度在14公里以上的为峨眉嶂山脉,从普宁市与陆河县交界线延至市境内,位于陂洋镇西北角,主峰峨眉嶂,海拔980.3米,山脉全长59公里,山脉长度在14公里以下的有3条,分别是乌面岭山脉、狮子嶂山脉和西山山脉其中乌面岭山脉位于西南镇西南角,主峰乌面岭,海拔738.4米,山脉全长15公里,走向为南北向;狮子嶂山脉,位于八万镇西北部,主峰三丫石,海拔693.6米,山脉全长9公里,走向为西北——东南向;西山山脉位于金厢镇东北部,主峰西山,海拔445.8米,山脉全长13.7公里,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气候

陆丰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汛期降雨较为集中。市中心城区东海镇年平均气温大于21.8摄氏度。最热7月,月均气温28摄氏度;最冷1月,月均气温13.8 摄氏度。无霜期361天,农作物年可三熟。全市年均实际日照数为1940—2140小时。市中心城区年均日照时数为2387小时。最9高月为7月,238小时;最少月为2月,118.1小时,平均每天仅4.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25540.4卡/平方厘米,属广东省大陆高值区,其分布大致与日照时数相同。光照条件除个别年份出现长期阴雨天气外,一般都可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全市年均降雨量为1997毫米,属广东省多雨区之一。一般雨季开始于3月份,结束于10月中旬,长达210天左右。汛期4—9月,平均雨量173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87%。

河流水系、海岸港口

陆丰市境内有河流22条,总长458公里,径流总量23.58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山塘235宗,总库容量38186万立方米。主要河流有:螺河、乌坎河、鳌江、龙潭河。其中螺河是纵贯市内南北的第一大河,发源于西北部陆河县南万镇和紫金县边界附近的三神凸山,河长102公里,“有陆丰的母亲河”之美称,集雨面积1356平方公里,流域100平方公里以上一级支流有螺溪、南北溪、新田河和潭西水;乌坎河为陆丰第二大河,发源于八万镇的罗经嶂,全长48公里,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一级支流长山河(长31公里);鳌江是陆丰与惠来县的界河,发源于境内铜锣湖农场十八尖山北麓,经鳌江水闸汇入甲子港,河长31公里,流域面积273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为140平方公里;龙潭河又名桂坑水,是龙江的干流河段,发源于普宁市南水凹,流经陂洋镇深渡村后进入陆丰市境,境内干流河段长15公里,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陆丰水量充足,地表水年产量38.96亿立方米(包括客水3.61亿立方米),每1/15公顷耕地平均拥有水量7346立方米;地下

水4.9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市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9.27万千瓦,年发电量8.6亿千瓦小时,可能开发装机容量11.25万千瓦,年发电量4.2亿千瓦小时。至2004年底,全市已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仅有9000多千瓦,年发电量仅2300多万千瓦小时。

陆丰海岸曲折,港口众多。主要港湾有碣石湾、甲子港、湖东港、碣石港、乌坎港、金厢港、咽港、浅澳港、乌泥港。其中碣石湾位于北纬22°39′至22°52′、东经115°34′至115°49′之间,面积34.5平方公里,为广东省较大的海湾;甲子港位于甲子角西北处,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装卸点和广东省十大渔港之一;湖东港位于湖东镇之东,50吨船可以进出;碣石港位于碣石湾东北部,为国家级渔港;乌坎港位于碣石湾顶部,历史上曾是个运输良港,港口纳潮面积18.2平方公里,入港平均涨潮量750万立方米。 主要岛屿有甲子岛屿、叠石岛、东白礁岛屿、大礁母岛、宫仔岛、赤礁东岛、大士岛、羊仔岛、北士岛、渔翁岛、眼礁岛、东桔礁岛、西桔礁岛、刺礁岛、头干岛、白礁岛、黑大礁岛,还有230个暗礁。

自然资源

陆丰常见的植被有100多科400多种。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大豆、大麦、小麦、玉米、高梁等;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黄红麻、芝麻、烟叶、木薯、杂豆等;果树有24科、42个种,100多个品种和变种,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柑桔、红江橙、芒果、梨、柿、梅、李、油柑、柚、黄皮枣等;蔬菜主要有蒜头、椰菜、萝卜、大菜、莲藕、辣椒、荞头、白菜、豆角、芥菜、菠菜、香菜等;药用植物有蛇舌草、金银花、白花蟛蜞草、淡竹、茅根、蒲公英、蓖麻、首乌、巴戟、沉香、沙参、党参、生地、淮山等;花卉主要有鸡冠花、凤仙花、百合、百蒜、菊花、仙人掌、1兰花、梅、桃、榕、万年青、杜鹃等;食用真菌主要有蘑菇、木耳等。天然林和人工林种类多,常见的乔木、灌木有16科35种,主要有杉、松、赤梨、稠、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樟树、柳树、大叶

桉、尾叶桉、湿地松、苦楝、油桐、橡胶等;灌木主要有桃金娘、野牡丹、九节木、醒藤子、秤称木、岗松、枝子、算盘子、鸭脚木等;人工栽培树种主要有马尾松、台湾相思、桉树、茶叶、橡胶、果木类、国外松(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沙松)、相思类(大叶相思、马占相思)、母生、麻楝等。境内牧草覆盖面广、适口性好、采食率高,主要品种有鸭嘴草、鹧鸪草、芒果、蜈蚣草、爆葱、葫芦骨丁等。青饲料有水浮莲、水仙、藻、水竹菜、格拉姆、有勾超长草、184、黑麦草、象草、糖蜜草等。畜禽以猪、牛、鸡、鸭、鹅为主,还有羊、兔、狗、鸽子、蜜蜂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过境动物)、穿山甲、白鹤、蛇、山猪、箭猪、山羊(黄京)、山狗、野兔、野蜂、海鹅、雁鹅、红脚山鸭、乌鸡等。水产类主要有海产、淡水鱼类和海淡水养殖品种。其中海产鱼类主要有甲壳类、头足类、棘皮类、哺乳类、爬行类、藻类、腔肠类、贝类等110多种140多种,主要有石斑、鱿鱼、鲍鱼、对虾、龙虾、牡蛎等;淡水鱼类有瓣鳃类、甲壳类、爬行类、腹足类、真瓣鳃类、两栖类等,有20多科30多种,年产量较大的有鲢、鳙、鲩、鲤四大家鱼和鲫鱼等;海淡水养殖品种有石斑、海马、鲳、对虾、蟹、牡蛎、扇贝、贻贝、鲍鱼、海参、角螺、海胆、鳗鱼、中华鳖鱼等。

陆丰矿产资源主要6大类15种,特别是高岭土(瓷土)、石英砂、锡、锆、钛铁、硫铁矿、矿泉水等蕴藏量尤为丰富。高岭土主要分布在大安、陂洋、八万、博美、城东、金厢等镇,总储量1亿吨以上,其中大安镇高岭土分布面积达59平方公里,储藏量4000多万吨。且品位高,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高达37.82%,平均36.56%;二氧化钛(TiO2)含量极低,平均仅有0.07%。石英砂主要分布在星都、上英、东海、金厢、碣石、湖东等镇(区),总储量为1亿立方米以上。星都经济试验区的白沙埔,面积400多公顷,地面至地下2.5米深处纯属石英砂,储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含二氧化硅(SiO2)99.51%、三氧化二铁(Fe2O3)0.045%。品位极高,很有开采利用价值。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庙、塔)

作者: 点击数: 1497 字体:[增加 减小]

陆丰的历史、革命文物、古迹丰富多彩。1983年文物普查以后已发现挖掘出来的有古遗址15处,名人古墓葬40处,古建筑(古寺庙、塔)118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

新石器晚期遗址 陆丰境内发现2处,距今约有4000—5000年:田尾山遗址,位于碣石浅澳村。遗址约200平方米,曾采集到新石器晚期的石磋、石斧等通体磨光的砍砸器以及夹沙陶、硬陶、印纹陶等残片;西山遗址,位于金厢西山南麓,曾发现有大量的牡蛎、海螺、贝壳等海洋体动物硬壳堆积层,厚达1米多,并在此采集到新石器晚期的硬陶片3块、青铜鏃1个。两处遗址尚未发掘。

古墓葬 有文字记载的数南宋墓最早,明清的古墓葬遍及城乡各地。从田野考古挖掘报告中可以看出,陆丰的古墓葬有三个特点:一是形制结构,明代多为竖穴拱顶砖室墓,有少许石室墓,且多见于衣冠

。清代基本上是竖穴三合土坑墓。明碑首以水波形为特色,

清碑首以方形为见长。二是埋葬形式。有一次葬和二次葬,有单穴墓和双穴墓,未见有多穴墓。三是出土遗物。有铜镜、铜钱、陶瓷器、印章等生活用品,数量不多。这些古墓葬对研究古代粤东地区墓葬制度、埋葬习俗,社会文化心态,政治经济背景等有其重要意义。

元山寺 古称玄山祖庙,位于碣石玄武山。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参将候继高主持扩建,始称玄山寺。清康熙年间,为避帝讳改“玄”作“元”,故有元山寺之称。“文革”时期破坏严重,1980年起开始全面维修复建。

华山寺 位于南塘华山山麓,始建于明初,称妈祖宫。清道光八年(1828年)改称华

山寺,1985年重新修建。华山寺主体建筑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布局。抬梁式梁架结构,附体建筑有戏台、海会塔、凉亭、碑林等。寺内保存有历代碑记、匾额、石雕、泥塑、木雕、瓷器、书画、古钱币等文物。

丰湖寺 俗称四柱湖寺,位于南塘长山。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民国初年重建,1993年落架重修。该寺坐北朝南,平面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建筑计有山门殿、 月台、拜殿、正殿、左右廊院等。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抬式梁架结构,琉璃硬山顶。梁架上的装饰物“狮子戏球”最具地方艺术特色。寺内保存有清代武状元黄仁勇题刻的匾额和其他文物。

天后宫 也称妈祖宫。陆丰的先祖大多从福建莆田移民过来,同时也带来了妈祖崇拜的习俗。据史载,妈祖名林默,福建莆田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小时聪明过人,能预报祸福。成道后涉波履险,镇风息浪,阴功渔民捕涝作业,人们沐其恩,建祠祀之。后经历代帝王褒封达40次,并载入国家祀典。时至当代,东南亚各国华侨和台湾、福建沿海一带群众多崇拜妈祖,并发展成为妈祖文化,妈祖也被誉为“世界和平女神”。陆丰现已发展的大小天后宫有2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甲子天后宫、浅澳天后宫、乌泥天后宫和博美天后宫。甲子天后宫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始称顺济宫。该宫平面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布局。建筑计有庙门、拜亭、正殿、抚廊等。建国后改为它用,1993年重新修建后,庙宇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宫内有当代香港和广东著名的书画大量题刻的匾额和石刻20多块;浅澳天后宫建于清初,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碣石卫中营游击府主持重建,是粤东沿海一带唯一一处由军曹府建造的天后宫。宫前有浅澳炮台,林则徐曾在此督防,并题刻“苍海恩波”匾额悬挂浅澳天后宫。其余的天后宫建筑形制大致相仿,都属明清古建筑物。

陆丰学宫(文庙) 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学宫按旧制依次营造,计有牌坊、

畔桥、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藏经阁、学署、明伦堂等建筑群体,规模颇大,雄伟壮观,尤其大成殿是陆丰唯一的一处重檐歇山顶古建筑。可惜历经220多年的陆丰学宫于20世纪50年代毁于一旦,并将遗址改为它用。

古戏台 指庙宇戏台,保存完整的有3座:玄武山戏台、博美天后宫戏台和炎仔寨大帝戏台。以玄武山戏台规模最大。

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

陆丰的历史、革命文物、古迹丰富多彩。1983年文物普查以后已发现挖掘出来的有古遗址15处,名人古墓葬40处,古建筑(古寺庙、塔)118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

革命烈士墓·人民英雄纪念碑 位于市中心城区龙山。革命烈士陵园是陆丰县人民政府于1957年建立的。墓分为墓碑和墓室两部分。墓碑高6.5米、宽3.5米。正面书“革命烈士之墓”6个字,左旁刻各个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右旁刻张威烈士简史。墓室安放骨灰盒。周围砌筑台阶和栏杆,陵墓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烈士墓前左方,碑高5米多,四面都刻有“人民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建筑庄严雄伟。革命烈士墓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场所,每年清明节期间,领导集中带领在城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前往献花圈,以慰烈士英灵。

张威纪念亭 位于龙山中学校园内。1928年,龙山中学校友、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杰出领导人张威就义前在龙山中学校园内的凉亭致遗书于其母:“母亲大人,儿死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表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而死的大义气节。建国后,陆丰县人民政府将凉

亭修葺一新,命名为“张威烈士纪念亭”。该亭建于1926年,平面为六角形攒尖顶建筑,亭高5米。

周恩来居址 位于金厢镇黄厝寮村。1927年8月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率领起义军转战潮汕抵达陆丰,住金厢镇黄寮村黄秀文家。10月底,从洲渚乘船赴香港,踏上新的革命征途。居址建于1924年,为土木结构平房,面积约40平方米。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新中国建立后重修,1987年再度修整。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 位于东海镇六驿村林氏宗祠 。1923年4月,共产党员彭湃同志到陆丰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在张威等同志的支持下,农会会员很快达到了3.5万人。同年6月,陆丰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陆丰县总农会,会址设在林氏宗祠,彭湃同志经常居住其间。在农会的领导下,陆丰农民运动高潮迭起,向反动军阀、土豪劣绅、地主阶级开展减租减息等激烈斗争。旧址建于民国初年,平面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国后曾被作为小学校使用。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戏曲

陆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一格,有被称为“中国戏剧鼻祖”的正字戏,有全国唯一的县级皮影戏剧团,有深受海陆丰人民欢迎的“白字戏”,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等。

正字戏 又称正音戏,全国稀有剧种之一。正字戏产生于明初,碣石卫署为慰抚士兵,从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请来正音戏。从此,正字戏便在陆丰扎根流传,并与当地人文风情相结合而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南国艺术奇葩。正字戏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弋阳、四平、青阳诸腔,唱、念、打、做自成体系。正字戏上演的多为传统剧目,计有4000多个提纲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文戏抒情婉转细腻,武戏豪放粗犷,

古风激昂,气氛热烈,以演历史演义连台本《三国演义》最具特色。正字戏表演有红面、乌面、老生、武生、正旦、花旦、公、婆、丑、白面、帅生、白扇12个行当角色。正字戏相传500多年,活跃在粤东城乡舞台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曾赴羊城、香港等地演出,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

白字戏 又称白字仔戏,属闽南话剧种之一。南宋时从福建传入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以唱“啊咿喛”为主旋律特色的海陆丰地方戏。白字戏以演文戏为主,传统剧目有《秦雪梅》、《杨天梅》、《崔鸣凤》等200多个,形式上属曲牌职曲体,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小调戏和反线戏等。主要角色有生、旦、净、丑、公、婆、贴7个行当。表演时唱做并重、唱念均用地方方言福佬话。曲调以[重六]、[轻六]和[活五]为主。

西秦戏 源自秦腔。明末流入海陆丰地区后,因唱“做乱弹”,故西秦戏也称乱弹戏。西秦戏的行当角色为五地十柱制,即有10个行当。主要声腔有正线腔和二黄腔以及少量的小调和昆腔,唱念均用中州音韵。以擅演《封神榜》、《隋唐演义》等传统剧目为特色。做派大方、音调多变、板式完整。

皮影戏 俗称皮猴戏。它是以兽皮剪镂成影像(人或动物)并借助于灯光显影于屏幕上来表演故事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于西汉,盛行末明清,素有北路和南路之分,各具风格。陆丰皮影戏相传南宋末年从闽南传入,属南路的一支。以福佬话唱念(闽南语音),唱腔称白字曲,结构为曲牌职曲体带有一些民间小调。乐器分文畔武畔。有响弦、椰胡、大吹、三吹、鼓、锣、钹等,伴奏间或采用混牌子。演出剧目有《高文举连》、《祝英台》、《秦雪梅》、《吕碧英》四大连戏和几十个折子戏。旧时,皮影演出的班社,大都由农民艺人自行组织,以剪纸像表演,没有彩色,表演艺术较为原始、古朴。建国后,古老的陆丰皮影艺术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80年代起通过吸收木偶、动画片等艺术技巧,对皮影艺术进行了全面改造提高,新创作了大批的优秀剧目,如哑剧《飞天》、《鸡斗》、《龟

与鹤》等,先后四上北京参加全国汇演,应邀赴日本、香港访问演出,饮誉海内外。

竹马戏 据考证是源于秦汉时代的一种武舞,明代已发展成为梨园戏。传入陆丰后,唱念均用闽南语音。竹马是用竹或藤扎成两截,外套以布面加上彩绘,系在演员的腰间,宛如骑在马上的样子。骑竹马的演员多为女性,一般以8人8骑为1队,一式装束,表演时边唱边变换队形。竹马戏每次演出按五个部分内容进行,即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踏钱鼓。除戏文可更换外,其余四个节目每次必演。由于竹马戏主要在民间相传,故保留着很多古老的艺术遗风,颇具特色。

民间舞蹈、民间音乐

英歌舞 是一种程式化集体队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它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的故事。表演者有108人,腰间分别带有梁山泊英雄名字的小牌子,人物规定脸谱粉墨登场,且有唱有舞。英歌舞的表演道具主要是圆形短棒,表演时排列成纵队,由前一名舞蛇者指挥队形变化。动作有“背槌”、“击槌”、“勾脚”、“过跨”、“麦穗花”、“8字形”等,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英歌伴奏主要是奏吹和打击乐,器具有螺号、鼓、锣、饶、唢呐等,乐曲高昂激越。加上舞者有节奏的阵阵喝吆声,更显铿锵有力,再现了梁山泊好汉威武雄壮、团结战斗的气氛。旧时英歌表演又有前棚和后棚之分。后棚主要是演一些传统的戏剧。建国后,为适应于广场表演和游行表演的需要,只选择较为简练的英歌前棚,即英歌舞蹈部分。

钱鼓舞 相传原是宋代宫廷的一种儿童队舞,后在民间流传简化为1男1女两名儿童表演。舞蹈程式是以108步作铜钱图案旋转表演。表演者手提钱鼓道具兼做乐器使用,通过弹、拍、抛鼓、接鼓等动作发出不同的音响节奏烘托舞姿,节制舞步。舞韵古朴典雅,造形优美流畅。钱鼓舞蹈的乐器配合除钱鼓外,还有凤凰箫、二弦、三弦、琵琶、手锣、

钹仔等。乐曲沉浑悠扬,有唐宋南音之古韵。钱鼓舞又常被竹马戏作为最后一场的压轴节目,观众甚是喜见乐闻。20世纪80年代后整理、改编创作的现代钱鼓舞,可列队表演,并视其场合表演者或多或少。舞蹈动作更富有时代感,在省市汇演中多次获奖。艺术专家称陆丰钱鼓舞是民族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明丽的艺术奇葩。

滚地金龙 相传为宋代宫廷龙舞。金龙为龙头、龙身及龙尾3部分组成。龙头用竹牌扎成框架裱棉纸彩色,龙身用布料缝制并彩绘成鳞状。表演时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并按规范的舞步程式作滚地表演。舞蹈内容有“开场顶礼”、“游潭戏水”、“四方听雷”、“飞天”等10个部分。舞韵独特,以滚为主,惟妙惟肖。滚地金龙伴奏主要是打击乐,少许吹奏和弦乐。乐器组合有鼓、锣、钹、唢呐、笛、弦等。整组舞蹈动作没有停顿间歇,一气呵成。没有资深的表演艺术功底,是很难胜任其角色的。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的滚地金龙曾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三等奖,并被编入《中华舞蹈志》。

民间音乐 陆丰的民间音乐主要有“福建八音”,因明代从闽南传入故称。据音乐工作者考,福建八音渊源于南音戏曲,在民间广泛流传后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音乐艺术风格,深受群众喜爱。“八音”是根据古代乐器分为八大类(即金、石、丝、竹、土、匏、革、木)而得名,因而在表演时,吹打弹唱八音俱全,既富有乡土气息,又充满古朴风味。八音班社一般由民间音乐爱好者自行组织,表演形式有登台和游行两种。每逢工余或节庆,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悠扬悦耳的“八音”乐曲,余音环绕,令人回味无穷。八音以演打击乐为主,乐器组合有鼓、云锣、小钹、笛、弦、胡、扬琴等,乐曲有《槐荫拆》、《一粒星》、《大守场》、《双鸳鸯》等20多首。八音旋律优美、雅俗共赏,或明亮清新,或凄怨沉郁,每首每曲均可把人们的思想情感渲泄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南音艺术的遗响。

渔歌 主要流行于甲子、碣石两地,唱福佬话。渔歌是渔民们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经代代口传,不断完善丰富。渔歌曲式较简短,一般

由2个乐句组成1曲,基本上保留着传统民歌的五音调式。渔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数是抒发渔民们长期在海上劳作生活的艰辛和欢乐,或如泣如诉,或缠绵婉转,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渔家风情。建国后,文艺工作者普新编过渔歌剧,参加省、地演出而登上大雅之堂,并编有《陆丰渔歌》一书。

道教·佛教音乐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音乐既继承了“巫以歌降神”的传统,同时又不断吸取帝王庙堂仪典音乐和民俗祭神音乐,逐渐形成以表达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的宗教音乐。陆丰的道教音乐分为“韵腔”和“曲牌”二大类。根据演唱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韵腔又分为“阳调”和“阴调”,曲牌分为“正曲”和“耍曲”。当地的道教音乐主要多见于民间斋醮道场活动。“法师”念诵经文用福佬话,乐曲基本上采用当地戏剧的白字曲和昆牌子。伴奏有鼓、锣、钹、唢呐、二弦、笛等乐器,具有“歌、舞、乐”融为一体的古风遗韵。佛教音乐主要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时所彩的一种音乐形式。陆丰寺庙多为禅宗道场,乐曲有赞、叹、颂、念、白,念诵时配以歌赞为主。

民间游艺、玄武山庙会

作者: 点击数: 681 字体:[增加 减小]

民间游艺 陆丰的民间游艺活跃。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城乡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地举行民间艺术大游行和民间艺术大表演。参加者少则有几百人,多则上万人,观众更是人山人海。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团,气氛相当浓烈。主要项目有:舞渔灯、舞狮灯、八兽、舞龙、旱龙舟、高跷、扮景、担花篮、扛大旗、奏八音、曲班等。这些古老的艺术项目,有保留传统的,有经改造提高赋予新意的,各具千秋:舞渔灯,也称舞鲤鱼灯。渔灯用竹片扎成鱼的骨架,并在鱼腹部扎上一支竹棒供舞者使用,然后裱棉纸加以彩绘而成。渔灯一般10条为1队,排头的1条为鳄鱼,其余为鲤鱼,曰“九鲤升天”。当夜

暮来临,渔灯点燃,舞者左右手上下交替,鱼身左右摆动,来回穿梭,活像在海洋游弋一样,好一派光景;狮灯用细竹扎成瑞狮的骨架,分狮头、狮身、狮尾3段。狮身部分用几个细竹圈连结狮头狮尾,以便转动灵活。狮头和狮尾下方各装上1支竹棒,供狮者使用。然后裱上棉纸彩绘而成。狮灯一般每队5只,称“五色狮”。相传舞狮灯能迎祥纳福。舞狮灯和舞鲤鱼灯都以大唢呐和大锣鼓伴奏,热闹非常;八兽,取材于八仙骑兽的神话传说。八兽是指麒麟、狮、象、鹿、马、羊、虎、牛8只神兽,是用竹、藤、布等为原料扎包成兽身加以彩绘而成,形象栩栩如生。表演时由2人进入兽身内作为兽的四肢使用;八仙由男女儿童分别骑在兽背上扮演,作各种动作表演。八仙是中国民间喜爱的吉神,八仙骑兽象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玄武山庙会 玄武山庙会缘起于玄武山宗教活动,始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有每年1届和10年1次重光庆典活动之别。一般在每年农历三月和九月举行。迎神赛会和演戏是旧时庙会的主要内容。三月庙会规模较大,各地戏剧云集玄武山戏台,争艳斗妍。演戏时间长达2个月。主要有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潮剧、蒲仙戏、汉剧等,尤以2班正字戏同台连演《三国演义》为最具特色。因此玄武山戏台成了研究南音戏剧史的重要阵地。10年1次的重光庆典期间,彩街布景、各类商品、工艺美术品布满街道两边。各种地方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大显身手,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购客如水如潮,购物、游玩、观光,共享娱乐升平。1991年农历九月九日,中断45年的玄武山庙会又隆重举行。此次庙会已摒弃旧时庙会的糟粕完全赋予了新时代的民俗文化活动、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等特定涵义。玄武山的庙会活动,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有其积极的意义。广东省文化厅已将玄武山庙会列为“南粤锦绣工程”的发展项目。

玄武山元山寺

位于碣石镇玄武山麓,占地面积15公顷,风景宜人,文物荟萃,是闽南语系海内外信徒的信仰中心。该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历经明、清、民国几次修葺扩建,现已颇具规模。元山寺气势磅礴,建筑非凡。依山势递筑为一组四合院的对称式宫殿群体庙宇,三进殿宇沿多层次台阶直通正殿,庙宇格局设计精确,遮阳曲径四通八达,有山门、前殿、中殿、配殿、厅堂、僧房和廊庑等建筑99间。元山寺整体建筑融宗教建筑、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该寺建筑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传统瓷贴,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高超建筑艺术。元山寺后面有一座屹立于玄武山上的福星垒塔(俗称“玄山塔”),塔高18.8米,塔基周长24米,共用5240多块规格花岗石叠成,是一座巨型古艺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称福星亭。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改建为文昌阁。同治四年(1865年)又改造为八角形三层楼阁式石塔,始称福星塔。“文革”期间被炸毁,1980年重建。历来是南海碣石湾的导航标志,有“佛灯引明”之称。游人可登塔观海,陆丰旧八景中之“碣石观海”源出于此,元山寺前面有一座古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文革”期间被毁,80年代复建。台基高1.5米,面宽22米,造型古朴,气势雄伟,各种木雕石刻,人物花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台内还悬挂有清代广东金石文学家探花李文田题刻的“台阁文章”匾额。元山寺戏台是广东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庙宇戏台。玄武山还有三台保障、太平石、麒麟石、起龙岩、龙门石、四美亭等优美景点。寺内珍藏历代官员题赠匾额40余面和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被确立为“中华文化名匾”的有清同治皇帝、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题赠匾额共3面。元山寺为粤东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宗教庙宇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重点风景名胜区。

玄武山下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古迹名胜,如古卫城遗址、浅澳古炮台和镇内的广德禅院、功德祠、城隍庙、集福庵、高山寺、石州南关古庙等。古卫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位于龙泉山下,环绕碣石重镇,因基垒石,为台而亭之,登高可眺山海之胜;浅澳古炮台位于距碣石镇约5公里的天涯海角,建于清代,是扼守碣石重镇门户,立身台堡,登山观

海,海阔天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尽收眼前;田尾山依山隅海,拥有众多的海蚀柱和浪蚀纹沟等造型地貌,退潮时,奇异多彩的海蚀柱 (海石林,海蘑菇、石龟、风帆、海上仙人,凤凰、海龙、海象等)造型展现在游人眼前,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海上艺术雕塑公园之中,令人如醉如痴;再有田尾山下的浅澳村天后宫和成荫古榕树,山顶的花岗岩石蛋造型“公背婆石”,海上的海底公园和海市蜃楼等。这些海角石林,奇石奇光,形成天涯风光的旅游景区。

金厢滩海滨旅游区

位于市区南郊20公里处,从玄武山西去约7公里,以“神、海、沙,石”四者兼备而闻名遐迩。在长达18公里的“S”型海岸线上,岬角与港湾交错分布,景色怡人,最大的岬角有观音岭、金厢角。这里海潮与礁石相撞,树影婆娑,风光旖旎。登涯远眺,远处大海茫茫,帆影点点,岬角湾内狭长的新月形海滨沙滩,像一条银色裙带系在苍绿大地与蓝色海洋之间,构成一幅壮丽的南国海滨岬角天涯风光。春夏时节,位于观音山主峰的云中居、栖云宫,云雾缭绕;登山游玩,胜似云阁仙境。这里轻涛薄浪,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1.8摄氏度,6至9月海水水温为23至25摄氏度.海水清澈,透明度为50至90厘米,没有“三废”污染。潮汐为正规全日潮,全年9个月波高在o.4米以下,6至8月平均波高为0.7米,是开发海水浴、帆板、潜水游艇等水上运动的理想场所,被称为“粤东旅游的黄金海岸”。海滨沙滩宽50—70米.沙细而不含砾石与贝壳,既松软又不陷脚。潮下带为石英细沙,坡度干缓,2米等深线离海岸有200米左右。分布于沙滩和海上的奇礁异石更具特色,较著名的有镇海石、龙石、龙牙石、双叠石、和尚石、企鹅石、白礁、乌礁等,先人在海边上留下的多处摩岩石刻。这里的一石一景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观音岭上有名闻遐迩的水月宫。该宫始建于明代,称观音祥庵,清道光二十一年重建,建筑计有山门、拜亭、正殿、禅房等,为二进四合院平面布局.整座建筑俊秀典雅,与山光海色融为一体。每当夕阳西下,皓月当空,水月宫前倚栏听湘,如临蓬莱仙境。观音岭下还有

很多革命史迹,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挺进广东,曾从这里抢渡香港。为纪念这一史实,著名国画书法家赖少其专门在观音岭赋诗纪念,诗云“洲渚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抢渡碣石湾,猛如下山虎。”那古拙苍劲的大字镌刻在龙石之上,更增添观音岭的旅游价值。洲渚村民则自发集资,在周恩来同志当年上船出海的地方建亭,以志纪念。原中顾委委员王首道为此挥豪写下了 “周恩来总理渡海处”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在纪念碑上。

清云山定光寺

作者: 点击数: 660 字体:[增加 减小]

位于河西镇北部的清云山麓,初建于明祟桢四年(1631年),是东江地区闻名的佛教古刹。留有碑文记载,文曰:“伏以慈航普济,法雨宏施,佛刹庄严,琼光瑞霭,清云上瑶台,紫竹林中杨柳,泉石松峰,院檐招展,瑶池莲座,垂下十二栏杆,甘露菩提,开九重之殿宇。檀起积千秋之香火,僧侣阐万法之掸机,时在殿宇落成,法雨普施,是为记,崇桢仲月立”。定光寺座落于古木林荫的半山腰中,风光秀丽,泉水低鸣。1985年经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后,进行大规模扩建,至21世纪初,共投入资金约2亿元,寺庙占地面积20公顷以上,建有全国最大尼众佛学院,每年培训本科学员300人。其建筑汇聚了明清时期的艺术精华。大雄宝殿气势雄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书写的金宇横匾 “大雄宝殿”高挂其上,10米多高的“如来”大佛石像盘坐在正厅中,十八罗汉威列两旁。大雄宝殿四周的观音阁、讲经楼、祖师厅、藏经楼、福德亭、禅院等布局合理.设计有方。另有山门、畔桥、放生池、天王殿、石牌坊、石拱曲桥点缀其间,增添风光。有依山傍水、舒适雅致的接待馆和斋菜堂,可供游人歇息和素食。寺内保存有明清两代的碑记、石刻木雕、石雕等宗教文物和佛协主席赵朴初为该寺题写的“大雄宝殿”和“定慧讲堂”墨宝等。清云山境内还有“狮山”、“象山”、“严公洞”、“火口山”等传奇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这里

层峰叠嶂,群峰环抱,流水成溪,钟声萦绕,在南山麓上眺望南海,烟云变幻,气象万千。

清峰寺

位于潭西镇北面乌面岭中。唐贞元元年(785年)初由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创建,是粤东一带较早的一处佛教古刹。大颠(731—824年)早年拜师惠明,再从师于石头和希迁,入罗浮瀑布岩习大无畏法,后游南岳,途经法岫山麓建石室为寺居住,始演讲西天佛法。相传,大颠高僧建寺后,是夜,远处望见该处有灯火,而得名“灯光寺”。数年后,大颠离寺东游。法岫山因大颠高僧首创寺传教西天佛法之缘故,后人将法岫山呼为“法留山”。清峰寺座落于海拔800米山腰,后枕山岳,面朝低谷,云雨交织,气势磅礴,历经几次修茸,拥有殿宇、厅堂、禅院、僧房等20余间,拱桥3座,石塔5座。清峰寺自唐、宋、明、清以来,衣钵代代相传,历任住持有大颠、清隐、淑引、致忠和秋曾等。清峰山一带松林茂盛,奇花斗艳,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泉水叮咚,长流不息,古井清泉,入口甘甜。清峰山的前面是箖投围水库和法留山。“法留山”为陆丰八景之一。从法留山边的广汕公路和深仙高速公路上清峰寺,一路均有“无限风光在眼前。”

待渡山甲秀楼

位于甲于镇东隅赢江岸边,建于明朝年间。甲秀楼呈六角形,葫芦盖顶,塔尖直指蓝天,造型独特。这里依山傍水,潮涨期到,海水如千军万马涌入甲子港,气势不凡,场面壮观。登楼远眺,海天一色,归帆反照,景色迷人,陆丰八景之一的“甲子吞潮”指的就是这些景象。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赵、赵昺兵败福建,由张世杰、陆秀夫保护,退及甲子,驻跸此山,待渡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其时甲子进士范良臣进食,被赐为右仆射;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被奉为都统.帝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有“大胆山”之称。山上还有“进食亭”遗迹,为明万

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驻甲子时兴建.进食亭又名帝子亭,为仿木结构,面积约

20平方米,内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海”四字。进食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庙”,是为告慰郑复翁忠心报国的在天之灵而建的。1983年,待渡山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首批“广东省古村落”在陆丰石寨村揭牌

2008年12月2日上午,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锣鼓喧天,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广东省文联巡视员张小军、广东省民协主席罗学光以及汕尾市、陆丰市党政有关领导齐聚石寨村,为该村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古村落揭牌。

广东省文联巡视员张小军,陆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增新为石寨古村落揭牌。

据悉,2007年6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启动“广东省古村落”普查、认定、编纂等抢救性工作,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是获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据载,石寨村初建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石寨的古建筑很有特色,文化积淀深厚,并传承下来一整套独特的民俗民风,是一个文化历史名村,曾涌现出黄易、黄德星等名人。

据了解,石寨又名石城,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之地,现只余黄氏一姓,总人口数千人,操闽南话。石寨地形奇特,实为罕见:方圆十里之平坦谷地,中间突起一座形如雄狮的小山岗,该村即置于小山岗之上。城高约十米,环山而筑,宏伟雄浑,有如一道银环挂于雄狮颈项。城内民居依山势高低逐级而建,秩序井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