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的地方,常常只有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字。这“眼”在散文里叫“文眼”,在诗歌里叫“诗眼”,小说里大约也有“眼”,好像也有人论及过,只是不太强调而已。
“文眼”是作品的“闪光点”,“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关键之处,利用片言“揭全文之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古今散文作家中,巧设“文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眼”。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文眼”。古典散文如此,现代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就是其文之“眼”。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在结尾处,神来一笔,“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即为该篇之“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不知被多少人引述过的王安石那首题为《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公认的“诗眼”。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四易其稿”。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诗中那句“春风又到江南岸”,先将“到”字改成“过”字,接着改成“入”字,继而又改成“满”字,经过十多次的变换,最后才改定为“绿”,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光是写出来的,而且也是精心改出来的。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话对我们写作很有启迪。
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
蓝”的“红”、“绿”两字,可谓一对“词眼”。一“红”一“绿”,呼应对照,异彩纷呈,何等艳丽!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文眼”像人的眼睛一样,传神尽在阿堵中,透过它,读者可以产生丰富而高远的联想,领略深邃而优美的意境。正如“点睛”大师顾恺之画人物,非常重视画好眼睛,他有时画好一幅画数年不点睛,别人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四肢画得好一点丑一点无关紧要,传神的地方就是这个眼睛啊!”
寻“文眼”容易,设“文眼”艰难。“文眼”可以自然和谐,惟妙惟肖;也可以雕琢粉饰,忸怩做作。是好是孬,全在作者功力的上达和构思的精到。
(姜卫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