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2021-02-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观念与利益正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社会纠纷主体及其内容更加多样及复杂。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的现状,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人现根据多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征、成因及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及分析

1是社会矛盾涉及面趋宽。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农村民间纠纷从传统的婚姻、家庭、宅基、赡养、抚养等纠纷,转化为土地流转、行政不作为、司法不公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过去社会矛盾纠纷多为民间纠纷,而现在村民与村委会、基层政府之间的纠纷则比较突出。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严重,遇到矛盾躲避、推脱,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和矛盾,而是干一天算一天,将矛盾留给下一届,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复杂,使一些本来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因拖延时间太长,群众不满意、不冷静,解决起来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单位、村组织干群关系紧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是突发性、群体性纠纷增多。近年来,我乡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纠纷增多。这主要表现在七里湖柴山打药损害、农民工与承包主劳资纠纷等多方面。特别是七里湖柴山打药损害,虽然每年均制定保护措施,但我乡基本年年受其损害而导致大量农民越级上访。

3是群众非正常解决问题的增多,而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偏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辄就集访。部分上访群众抱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

理,认为上访的人越多,政府越重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动辄就组织集体上访,以此向政府施压,提出过高要求。这部分案件在要求解决劳资、损害赔偿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二是本应通过诉讼的纠纷也缠访。近年来,群众对自己不满的事情动辄就到乡以上部门反映,而不用村级解决,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工作量。从近年情况看,群众不愿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原因是对某些官司没有把握,怕花钱,而直接向政府反映则不用花钱,成本低,另外,即使赢了官司,那些法律白条也是群众不愿选择诉讼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人认为政府就“怕上访”,只要上访,政府就会抓紧解决。三是只要是敏感期就择机上访。分析近年越级上访的关键时期发现,越是各级重大事件的政治敏感期,越是信访案件的多发期。一些上访群众往往选择在上级重要会议和重大节庆期间上访,以此引起各级重视,向政府施压。这部分群体主要表现在涉军群体。

4是调处难度大。由于目前农村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集体制约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难以奏效。同时,极少数群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过于片面化,给调处化解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1、少数农村干部的不良作风,引起群众的对立情绪。

不可否认,当前农村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也存在少数干部滥用职权,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如有的对法律和政策不甚熟悉,不善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等。这就引起了群众的反感对立情绪,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引发一些矛盾纠纷。

2、农村民主化、法制化管理尚不够健全,与群众的需要不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关心集体经济,要求参政议政的人越来越多,而农村管

理方式与这种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中,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一事一议”款的使用、财务收支状况、粮食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农村低保等,公开公平公正执行不够到位。

3、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复杂化,通过正常的诉讼渠道解决纠纷尚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由当前打官司难的现状决定的。而对已经出现的矛盾纠纷,由于少数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够到位,致使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最终演变成了老大难问题。

三、防范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对策

1、必须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只有渠道畅通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采取政务公开、领导下访、信访接待等多种方式,让广大群众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2、必须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继续加大矛盾纠纷旬排查制度,切实搞好调解信息员队伍建设并落实经费保障,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强化“三调联动”机制,强化乡镇“三调联动”办职能,使这一机构的工作开展形成常态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级检查。

3、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今年是我国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第五年,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五五”普法经验,改进方式,切实提高来年“六五”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普法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提高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群众逐渐能自

觉通过合法渠道有序解决矛盾纠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