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中的人性恶
摘 要: 《蝇王》是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通过描述孤岛上孩子们的相互残杀,表现了孩子们的野蛮与残忍。在脱离文明的孤岛上,戈尔丁利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性恶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残忍; 野蛮; 人性; 恶; 象征
一.引言
戈尔丁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大战的经历让他更加关注于人性,而这在小说《蝇王》中更能充分表现出来。 小说描写了因飞机失事而流落到荒岛上的一群英国孩子的生活。起初,拉尔夫被选为首领,孩子们利用猪仔的眼镜点火求助。杰克则组成了猎队,因外出打猎错过了救援的机会,拉尔夫谴责了杰克,他们分成了两队。拉尔夫把注意力集中在求救上,而杰克在此时却发现了怪兽。西门发现怪兽是飞行员的尸体,他想把这个秘密告诉杰克,却不料被当成怪兽,殴打致死。杰克一伙去偷猪仔的眼镜取火,不料在对抗的过程中,罗杰尔失手,猪仔丧失性命,拉尔夫逃走。第二天,杰克一伙追杀拉尔夫放火烧了森林,烈火浓烟正巧被路过的船只看到,孩子们得救了。
二.象征与人性恶
《蝇王》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人性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事物的象征。小说中“蝇王”实际上是一个猪头。在小说中,它代表了人性恶。小说中海螺被认为是民主,公平,理性的象征。在小说中,拿着海螺的人可以发表意
见,起初拉尔夫拿着海螺也就表明了他是领导的象征。然而,猪仔死时,海螺亦被摔碎,也就表明了民主的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海螺是秩序的象征,然而一旦战争开始,这种象征也就变成了泡影。野兽代表了人性的野蛮,也代表了人类内心对不知事物的恐惧。在小说中,怪兽实际上飞行员的尸体,除了西门之外没人去查清事实的真相。眼镜和火也有各自的象征寓意。眼镜代表了科学和文明。而在故事之初,火被当作求救的信号。很快,杰克对权力的欲望将火变成了猎杀拉尔夫的武器,他为了找到拉尔夫,放火烧了整个森林。无论怎样,是因为猪仔的眼镜才有了火。此处的眼镜代表了科技,同时它也告诉我们科技是把双刃剑。
第二是人物的象征。在小说中,拉尔夫,猪仔,西门和杰克最为典型。拉尔夫是文明,传统的象征。他是一位理智的男孩,通过选举成为了头领。在确认这是个荒岛之后,拉尔夫建议用火求救。他主张孩子们建立一个文明、民主的社会。他要求孩子们搭建帐篷用来遮风挡雨,按照文明的原则行事。猪仔是拉尔夫最有力的助手,他是一个胖胖、聪明的男孩,他的体形,近视,还有哮喘却经常成为孩子们嘲笑的借口。他总是给拉尔夫一些建议,而且他的眼镜也是生火的唯一来源。西门是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他对人性有自己的洞察力。在小说中,他是神秘的,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所谓的怪兽只不过是发臭的可怜的残缺尸体, 他认为这个怪兽很可怕却无害,必须把这消息告诉其他人[2]。然而,消息还未传出去,他却被孩子们当成了怪兽,敲打致死。杰克是野蛮,邪恶的象征。他有很强的权力欲,一直想成为头领。然而在生火求救以及出去打猎取肉这一问题上孩子们有了争端,更多的孩子展示出对肉的兴趣,杰克便自立门户。拉尔夫的理性最终没能战胜杰克的野蛮,人性恶战胜了人性善。
第三是事件的象征。这些事表现在孩子们对野兽的惧怕,西门之死,猪仔之死还有拉尔夫的哀伤恸哭。野兽这个词最早是由小孩子们提出来的,不过拉尔夫认为森林里确实没有怪兽。随着谣言的盛行,大多数孩子们认为怪兽存在。事实上,怪兽确实存在,只不过
它只是飞行员残缺的尸体,是人性邪恶的写照。而最后西门惨死,孩子们心中的怪兽也就成为了事实。因此,当西门认识到怪兽只不过是是飞行员尸体的时候,他就决定必须把这消息告诉其他人[2]。不幸的是,杰克一伙在猎杀野猪的过程中,却误将西门殴打致死。此时,孩子们扼杀了唯一认清自己的机会。杰克一伙为了生火偷偷去拿猪仔的眼镜,拉尔夫一伙准备将自己的眼镜拿回。在两伙相对抗的过程中,罗杰尔扔下的巨石击中了猪仔,螺号也粉碎了。猪仔之死,表明了民主文明秩序的毁灭,它们被人性的邪恶和野蛮所代替。小说结尾,拉尔夫狂叫,这是恐惧、愤怒、绝望的狂叫[4]。在军官的面前,他哀伤恸哭。军官对孩子们的遭遇表示同情,然而,军官并不知道人性的邪恶竟然存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同情并不能够结束所谓的战争。人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内心的邪恶,以此遏制,这才是避免战争发生的关键。
三.结语
飞机失事后,孩子们本来生活在天堂般的岛屿上,然而,随着内心对野兽的恐惧,对权力的欲望,他们渐渐失去了理智,忘却了文明世界的规则,将这个世界变成了屠宰场。在小说中,上帝并没有惩罚他们,孩子们却通过相互杀戮来惩罚自己。整本书都存在着象征性意义。戈尔丁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从这个角度来看,《蝇王》从人性恶的角度解释了大战发生的原因。这本书并没有给予我们方法来解决人们内心的邪恶,但是却提醒我们加以思考。希望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对待以前的事情,辨别对与错。
参考文献:
[1] 戈尔丁. 蝇王[M]. 陈瑞兰译.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
[2] 戈尔丁. 蝇王[M]. 陈瑞兰译.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164.
[3] 戈尔丁. 蝇王[M]. 陈瑞兰译.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226.
[4] 时贵仁. 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扭曲[J]. 沈阳大学学报, 2007.
[5] 杨春芳. 《蝇王》之象征体系探微[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作者简介:姚继玲,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