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情感的概念,明确情感的作用,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感与情绪的种类,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情感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中学青少年的情感。
重点:情绪情感的概念、特性、类型、理论和情绪调节 难点:情绪理论和生理发生机制 课时:3课时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理解:
1.情绪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2.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
3.情绪和情感是以态度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情感的心理内容。 如高兴和恐惧的内在感受不同,痛苦和惊奇的内在感受不同。 2、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三种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的模式。 姿态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部位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 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加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等。 3、生理唤醒 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神经系统。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正常;而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与人的生物性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角度看,无论是人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都是先有情绪后有情感。 3、从稳定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会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不稳定。
4、从冲动性上看,情绪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冲动性。 联系:
1、情绪依赖于情感。
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
(三)、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是反映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发生和改变的方式不同。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无论人对客观事物抱什么态度,人自身都能直接体验到。“体验” 被认为是情绪的基本特征 。 联系:
情绪与认识过程一样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1.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的进行会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例如: 婴儿早期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需要,获得成人的关心。 成人生活中,通过情绪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生存状况和需要,如愉快表明生存状况良好,痛苦表示处境困难;同时根据对方情绪和情感了解对方的需要,并采取相应措施。 2、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的基本成分。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完成工作。 如:适度紧张和焦虑可以成为行为动力,使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情绪对内驱力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如在缺氧环境下,想到自己心脏不好,感到害怕,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使自己赶紧脱离现场。 3、组织功能 斯若夫(Sroufe,1979)提出情绪作为脑内的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表现为: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如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认知成绩。 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如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认知活动成绩越差。 积极情绪使行为开放,容易看到事物美好一面,愿意接纳事物。 消极情绪使个体感到悲观、失望,接纳程度下降,攻击性增强。 4、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并通过表情来实现。 作为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语调不同可能表达的信息不同。 在一些场合,只能用表情来传递信息。如婴儿只能用表情来表达需要,获得成人关注。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维度:情绪在其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上,存在一个可变化的度量。如紧张是情绪具有一种属性,而当任何种类的情绪发生时,在这一特性上有不同的幅度,紧张度就是一个维度。情绪的维度主要包括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 两极性:情绪的维度特征的变化幅度中,表现的两种对立的状态。如: 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即积极情绪提高活动能力,消极情绪较弱活动能力。 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两极,激动为外显的、强烈的情绪状态,如狂怒、大喜;平静指的是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
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情境紧迫,又没有准备,应变能力差,则容易感到紧张。 测谎仪 及其记录
(二)情绪维度理论: ①冯特: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②施洛伯格: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 ③普拉切克: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 四维理论: 伊扎德: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量。 几种情绪维度理论的比较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类型
一、情绪的分类
《中庸》分四情:喜、怒、哀、乐; 《素问》分五情:喜、怒、悲、忧、恐; 《白虎通》分六情:喜、怒、哀、乐、爱、
《礼记》分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生物进化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 伊扎德:复合情绪分三类:
一是基本情绪的混合,如兴趣—愉快;恐惧—害羞等。
二是基本情绪和内驱力的结合,如性驱力—兴趣—享乐、疼痛—恐惧—怒等。 三是基本情绪与认知的结合,如活力—兴趣—愤怒、多疑—恐惧—内疚等。 一、情绪的分类
(一)快乐(happy):是一个人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愤怒(angry):是由于他人或他事妨碍目的达到,从而使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三)恐惧(afraid):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四)悲哀(sorrow):是在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或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的状态 情绪状态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典型的有三种: 1、心境(mood)
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使个体对所有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态度体验。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心境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这取决于客观刺激和人格特征。在客观环境方面,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事件的重要性,事件对个体越重大,引起的心境就越能持久,如失去亲人引起长时间的郁闷 。个性特征也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性格外向的人,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短些,性格内向的人,对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心境持续时间长些,他们耿耿于怀,郁郁寡欢。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作、生活、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等。心境对人的一切活动都有影响:如消极悲观,这既会降低活动效率,同时也有害于身心健康。 2、激情(intensive emotion) 这是一种强烈的、有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通常由重大事情引起,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突如其来的危险引起的异常恐惧等。 激情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如盛怒时,全身紧张,怒发冲冠、面红耳
赤、暴跳如雷、语言粗犷、拍案大叫等。
激情状态下,人常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但虽然自控能力减弱,还是可以控制自己行为,因此不能以此作为不良后果的推脱。 但是,激情可以在其发生前加以控制,并可以预防激情的发生。用自己的意志力,转移注意,以减弱爆发的程度。也可以在激情即将发作时,做一种机械动作(默数数字、舌头在嘴巴里转圈)以延缓激情发作的时间。此外,加深对激情发作的后果认识,充分了解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有利于控制激情。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激情并不总是消极的,重大成功时兴奋,有很大激励作用。 3、应激(stress) 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在情绪维度上属于紧张极,是包含着多种负性情绪的紧张状态。它可能以爆发情绪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压抑的潜在形式存在,可以是短暂的,也可是持久的。 应激状态产生:与人对情景和人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有关。如果个体判断自己的能力不能应付情景,就会体验到紧张。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如呼吸,心率、肌肉上的变化,以维持机体功能的完整性。塞里称这种变化为适应性综合症,包括三个阶段: a.动员:产生生理机能的变化,来进行适应性防御。 b.阻抗:生理机能进一步变化,如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以充分动员人体潜能,对付环境突变。 c.衰竭:刺激如果依然存在,阻抗继续发生,但适应能力已经用尽,导致适应性疾病。 人可以受应激状态的惊扰直至有机体能量耗竭而死亡。持续的应激状态可引起许多慢性病,如偏头痛、神经性皮炎。 三、情感种类
(一)道德感(moral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思想、言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道德标准在不同时代、民族、社会中是不同的。如果个体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 (二)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是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求知欲,解决问题后喜悦之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等。 (三)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的来源: a.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如桂林山水,武汉黄鹤楼。 b.社会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行为带给人美的评价。 各种情绪现象的时间历程表
第二节 情绪与脑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情绪与下丘脑 下丘脑与情绪、动机有密切关系。 “快乐中枢”:老鼠下丘脑背部,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直到筋疲力尽、昏昏欲睡为止。 杏仁核,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与大脑皮层 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一)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活动总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如肾上腺分泌增加,心血管发生变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脏输出更多血糖,消化系统活动减缓,使机体处在消耗能量状态。 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交感神经活动下降,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处于积累能量阶段。 (二)情绪与分泌系统 人体内两种腺体: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不同情绪引起内外分泌腺的不同活动,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它们也可以作为判定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特定情绪状态下,外分泌腺的活动会产生身体的相应变化,如悲痛或过分高兴会流泪,焦急恐惧会冒汗,并抑制消化腺活动,而愉快情绪会增强唾液、胃液和胆汁的分泌。 特定情绪状态也会引起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的分泌,如焦虑不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愤怒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增加。 (三)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表情行为的活动基础。情绪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所以,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如艾克曼(1978),通过刺激面部肌肉组织,引起反应得到六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模式:愉快、惊奇、厌恶、愤怒、恐惧和悲伤。这说明躯体神经系统是人的面部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之一。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如通过眼神表达赞成或反对,“咬牙切齿”表示憎恨等。 1、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如研究发现:
眼睛对表达忧伤,口部对表达快乐和厌恶很重要。
愉快、感兴趣等正性情绪增加面部肌肉的活动,发怒、沮丧等负性情绪主要引起前额区和眉间的活动。 真笑时,面颊上升,眼周围肌肉堆起,大脑左半球电活动增加;假笑时仅嘴唇肌肉活动,左半球的电活动没明显变化。 2、表情具有习得性。个体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表情的显露从先天预成性向整合性、随意性转化。如,表情常被主体所修饰。这体现了情绪的社会适应万籁 。辨别不同表情照片的难度上有差异: 如吉特等人研究发现快乐、痛苦最易辨认;恐惧、悲伤较难辨认;怀疑、怜悯最难辨认。 3、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在全人类意义是一致的,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所以面部表情兼有先天预成性与后天习得性。社会的强化对表情的维持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姿态表情 身体表情: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捧腹大笑、前俯后仰 手势表情: 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捶胸顿足、摩拳擦掌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①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②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詹姆斯-兰格理论图解 坎农—巴德学说 观点: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坎农-巴德理论图解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观点: ①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②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三因素情绪理论 观点: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3种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沙赫特实验 被试:大学生三组 程序: 注射药物,告诉被试为维生素,实际是肾上腺素。 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一组是注射激素的正确反应,会出现心悸,手颤,发烧现象;二组是会发抖、手脚有点麻等;三组不做说明。 分别进入两种环境,一种惹人发笑;一种惹人发怒。 结果: 二、三组被试愉快环境中愉快;愤怒环境中愤怒;第一组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 这个实验说明,来自三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环境中的刺激 生理因素 认知评估 这种结论不完全否认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关系。环境中刺激因素,通过感觉器官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 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 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信息的输入,来自这三方面的信息经大脑皮层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观点: ①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对环境事件和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②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包括: 一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 二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三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人物:伊扎德 观点 情绪与人格系统: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组成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情绪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 情绪激活与调节包括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内容 具体情绪的调节 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如快乐、悲伤等。 唤醒水平的调节 主要是调节过程的唤醒水平和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需要调节一些较低强度的情绪。 情绪成分的调节 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主观体验、表情行为上发生一定变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具体情绪的调节 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如不光愤怒需要克制,悲伤要转移环境,同时过分高兴也要克制。 2、唤醒水平调节 包括过高和过低的两方面的情绪体验。如高度紧张、兴奋需要降低,使之不影响认知;同时过分淡漠,抑郁需要提高兴奋水平。 3、情绪成分调节 情绪系统内的调节包括调节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还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潜伏期等格调和动力上的调节。 此外还要调节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 二、情绪调节类型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内部调节:来自个体内部,如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如通过认知改变情绪,让因一次考试没考好而绝望的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还可以进步,给他以信心。 外部调节:如轻松的环境可以降低人的紧张情绪,遇到困难时,朋友在身边可以使人感到安慰等。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对负性情绪进行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怒。
维持调节: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快乐、兴趣等。 增强调节:对情绪进行积极干预,如对抑郁或淡漠进行增强,达到积极情绪状态。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整引起情绪的原因,如对情境进行重新认识,转移自己注意力等。 反应:情绪诱发之后,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良好调节:使情绪、认知、行为达到协调。 不良调节:个体失去对情绪控制,心理功能受损。 三、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生理调节 情绪生理性调节可以改变和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苦恼。 如有研究发现,抑制厌恶可以降低躯体活动和心率,抑制悲伤可以降低躯体活动,但不能降低心率等。 2、情绪体验调节 个体体验过于强烈时,会自动进行调节。如研究发现忽视可以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会降低快乐感等。 3、行为调节: 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如抑制掩盖不适当情绪表达——有时虽然心情不好,还是要掩盖,以免影响他人情绪。 4、认知调节 Dodge提出调节步骤:唤醒需要调节情绪——解释导致的原因,发现改变情绪方式——做出改变决定,设定改变目标——进行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评价等过程。 5、人际调节 属于环境调节或社会调节。如他人的良好情绪,可以改善自己情绪,美丽的环境可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等。 四、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 情绪调节是一种能力,叫做情绪智力。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
情绪激活的阈限:决定于神经内分泌的特征。 情绪的易感性:决定于后天的情感经历,如有的个体容易陷入某种负性情绪,影响认知和行为。 情绪的生理唤醒:个体在情绪的强度和反应性上的不同。 五、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如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有助于健康。 不良情绪调节,有害于身心健康。如长期压抑悲伤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情绪不表达出来会加速癌症恶化,愤怒压抑与心血管、高血压发病率有密切关系等。“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经常处于担忧、畏惧或苦闷等精神状态下的人容易得癌症 。
作业: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2、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3、情绪的三种状态的表现
4、评述少赫特的三因素情绪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