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 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
错误!未指定书签。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5年9月
谢谢观赏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说明 1
1.1 规划背景 1 1.2 规划依据 2 1.3 规划范围 2 1.4 规划年度 3
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 4
2.1 资源现状 4
2.1.1地理位置 4 2.1.2地形地貌
4
2.1.3气候条件及水资源
5
2.2 社会经济条件
6
2.2.1人口统计 6 2.2.2历史文化 6 2.2.3行政区划 6 2.2.4农业科技
6
2.3 农业发展现状 7
2.3.1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7 2.3.2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7 2.3.3品牌农业加速发展 8 2.3.4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8
2.3.5农村土地确权扎实有序推进2.3.6南繁事业迈出崭新步伐 9 2.3.7农业信息化、资本化提速
2.4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9
2.4.1瓜菜产业
9
2.4.2热带作物(水果) 12
谢谢观赏
8 9
2.4.3畜禽 15 2.4.4 水产
17
2.4.5 食用菌 18 2.4.6 饮料(茶叶) 19 2.4.7 花卉 20 2.4.8 南药
20
2.4.9 粮油产业(育种) 21 2.4.10 竹产品 22 2.4.11蜂产品 23
第三章 产业选择标准 24
3.1 瓜菜类 24
3.2 热带作物(水果) 24
3.3 畜禽 25 3.4 水产
26
3.5食用菌 28 3.6饮料(茶叶) 30 3.7花卉 31 3.8 南药
32
3.9 粮油产业(育种) 33
3.10 竹产业 34 3.11 蜂产品
35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4.1 指导思想 37 4.2 基本原则 37
4.2.1 资源依托原则 37 4.2.2 市场导向原则 37 4.2.3 区域推进原则 38
37
4.2.4 产业提升原则 38 4.2.5 统筹推动原则 38
4.3 目标任务 38
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 40
5.1 瓜菜类 40
5.2 热带作物(水果) 40
5.3 畜禽 42 5.4 水产
44
5.5食用菌 45.6 饮料(茶叶) 46
5.7花卉 46 5.8南药
46
5.9粮油产业(育种) 47
5.10竹产品 48
5.11蜂产品 48
第六章 扶持方向和环节 49
6.1瓜菜类 49
6.2热带作物(水果) 50
6.3畜禽养殖 50 6.4 水产 51 6.5食用菌 52 6.6饮料 53 6.7花卉 53 6.8南药
54
6.9粮油产业(育种) 54 6.10竹产品
55
5
6.11蜂产品 55
第七章 投资筹措与效益估算 56
7.1总体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6
7.2具体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7
7.2.1瓜菜类 57
7.2.2 热带作物(水果) 57 7.2.3 畜禽 58
7.2.4水产 58 7.2.5食用菌 59 7.2.6饮料 59 7. 2.7 花卉 59 7.2.8南药 60
7.2.9粮油产业(育种) 60
7.2.10竹产品 61 7.2.11蜂产品 61
第八章 效益分析 62
8.1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62
8.2社会效益 63 8.3生态效益 64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66
9.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6
9.1.1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9.1.2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66
9.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67
9.2.1 化肥污染减缓措施 67 9.2.2 农药污染减缓措施 67 9.2.3 农膜污染减缓措施 68 9.2.4畜禽粪便污染减缓措施 68
66
第十章 保障措施 69
10.1加强组织领导,制订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任务 69 10.2建立稳定资金投入机制 69 10.3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
70
10.4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品牌创建工作 70 10.5完善和整合科技力量
71
10.6加强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 71
附表1: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投资汇总表…………………………………………………………………72 附表2: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分类投资估算表……………………………………………………………………………75
谢谢观赏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 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2016-2018年)
海南一直被世人誉为 “中国最美的花园”、“最珍贵的人间净土”。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冬季“天然大温室”般的气候,造就了海南热带农业盛名远扬。海南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国“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建设的知名品牌,是保证北方各大中城市“菜篮子”和“果盘子”供应的最后一道屏障,因而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编制全省2016—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规划,旨在选定重点产业和发展布局,明确扶持环节和资金投向,通过重点扶持、集中扶持、持续扶持,为全省打造资源比较优势大、产业链条延伸长、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种养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扩大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创建名优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
第一章 规划说明
1.1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来琼调研讲话,要求海南把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展“三农”工作新
谢谢观赏
局面,海南省政府与农业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合作备忘录》,这些都为我们编制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撑。 1.2 规划依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农办〔2015〕34号)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查的通知》(国农办〔2015〕37号)
(3)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4)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5)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6)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7)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项目规划(2014-2020年) 1.3 规划范围
经过摸底调查,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20多个,此次规划,我们选择我省产业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具有优势特色的瓜菜类、热带作物(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饮料(茶叶)、花卉、南药、粮油产业(制种)、竹产品、蜂产品等11类产业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产业,其余具有各地相对优势特色产业不在规划中分析说明,在投资估算中列入其他类安排。
1.4 规划年度
本规划年度为2016—2018年度。
谢谢观赏
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
2.1 资源现状 2.1.1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98万公顷。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1810'~2010'之间,东北至西南长258km,西北至东南宽180km,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省内已开通东环铁路,西环铁路也在建设之中,正在形成 “田”字型高速公路网。 2.1.2地形地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土地资源按地形可以分为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平原和其它五类,其中山地86.1万公顷,丘陵45.1万公顷,台地110.5万公顷,阶地平原95.3万公顷,其它2.1万公顷,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28.0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282.64万公顷,占已开发利用土地的86%。
谢谢观赏
2.1.3气候条件及水资源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暖热,雨量充沛,长夏无冬,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台风较频繁。
降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0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发生。岛的东部及中部雨量较多,年降雨量约2000~2400mm;东北部稍少,1500~2000mm;西部至西北部更少,通常在1500mm以下,最少的地区不足1000mm。
台风:台风是海南岛的气候特点之一,次数多,季节长,危害大。据海南气象台1950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影响本岛的台风和热带低气压每年平均7.7个,瞬时最大风速超过40m/s,因台风暴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气温:年平均气温22~26C,≥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极端最低气温-1.4C;七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5~29C,极端最高气温40.0C。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太阳总辐射量达110~140kcal/cm2。全省大多数地方终年无霜,四季宜农。
水资源: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的三大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全省水库面积5.6万公顷,其中较大型的水库有松涛水
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万宁水库、长茅水库、石碌水库等。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人口统计
2014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总量达到903.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17.77万人,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2.2.2历史文化
海南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在岛上生产生活,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不少的农业文化典范,留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特色明显,有巨大的发掘潜力。例如:梯田稻作、绿茶种植、千年晒盐工艺、疍家渔业生产、羊山古荔枝、旱稻种植、黎族织锦等,各类文物及著名名胜遍布岛内各地,挖掘和保护优势特色农产品地理资源丰富。 2.2.3行政区划
目前,全省设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204个乡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有19个(除了三沙市以外,其他市县均属农业综合开发县,省农垦总局也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县扶持范围)。 2.2.4农业科技
海南省具有雄厚的农业技术力量,特别是拥有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海南大学这一科技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建省以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的工作,海南省农业研究无论在生态环
境治理,还是有机农业理论准备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贮备。如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育和保护、高效生物肥的研制与开发、耕地改良、流行性病虫害生物防治、产品贮藏与保鲜加工等方面,另外许多地方都有着独特的传统生产及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结合现代科技技术与传统经验,完全可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潜力巨大。 2.3 农业发展现状 2.3.1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201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810亿元,同比增长4.8%。这个速度与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有所回落。但应该看到,这个速度,是在两次强台风造成108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的基础上、是在天然橡胶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取得的,难能可贵,同时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种植业,在遭遇重大灾害的情况下,增速仍然高达6.7%,是2009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2.3.2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13元,同比增长12.6%,高出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仍然跑赢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跑赢城镇居民收入3.3个百分点、跑赢GDP增速4.1个百分点,即将突破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2.47:1,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撑农民增收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2.3.3品牌农业加速发展
2014年是海南品牌农业的提速之年,省政府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落实了1亿元财政扶持资金。全省上下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品牌农业发展,在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公共品牌、市场主体培育、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制定了9个名牌农产品标准,推出了统一的品牌标志,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截止2014年底,全省涉农商标达到8266个,比2012年增长了1.2倍,“三品一标”产品达537个,年销售额突破42亿元。 2.3.4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2014年海南省重点推进畜牧业和槟榔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针对畜牧业效益不高和养殖污染问题,提出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生态环保的思路,鼓励发展牛、羊、禽、蛋等特色品种和结构性紧缺品种,积极研究推广种养结合、内部循环、变废为宝的新型养殖模式,实现了新的环保要求下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实施槟榔初加工绿色改造升级工程,全省近一半的槟榔烘干设备达到环保要求,打响了绿色健康的新品牌,推动槟榔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 2.3.5农村土地确权扎实有序推进
在全省18个市县55个乡镇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各地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开展了宣传、测绘、清理、颁证、建档等各项工
作,累计测量土地面积309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5.9万本,着力解决了面积不准、四至不清和集体留用地过多、外包“三过”等一系列问题。
2.3.6南繁事业迈出崭新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农业部的科学指导下,从海南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把保障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划定了26.8万亩南繁保护区和5万亩南繁育种科研核心区,初步编制完成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和《关于加强国家南繁基地(海南)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组建了海南省南繁管理局。 2.3.7农业信息化、资本化提速
着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资本引入海南农业,聚集新的发展动力。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打破数字鸿沟、倒逼标准化生产,“特色中国海南馆”年销售额突破4亿元,成为淘宝网最热门的板块之一。截止到2014年年末,全省农产品电商约1600家,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业态。目前全省在各类股权交易所上市的农业企业达11家,后备企业达16家。 2.4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4.1瓜菜产业
近几年来,海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的原则,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瓜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4
年,海南全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量达465万吨,出岛量332万吨,出岛量超过70%。瓜菜产业已经成为海南特色优势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海南农业结构、发展海南农村经济、促进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区域特色逐渐形成。自2005年以来,海南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同时,全省各地注重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增加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逐渐调减传统的低效作物种植面积,瓜菜生产适当调减了椒类、茄类种植面积,扩大了豆类和瓜类种植面积。各地根据产区特点和种植习惯,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品,如三亚重点发展西甜瓜、黄瓜等,陵水重点发展长豆角、樱桃番茄等,乐东重点发展豆角、苦瓜等,屯昌县重点发展苦瓜、茄子等,澄迈重点发展青黄皮尖椒、毛节瓜等,临高重点发展甜椒、小南瓜等,定安县重点发展樱桃番茄、丝瓜等,琼海重点发展泡椒、青皮冬瓜等,文昌重点发展红尖椒、青皮冬瓜等,突出了当地的品牌,形成了区域规模化的生产格局。
二是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多年来,海南以“质量重于数量,质量重于泰山”的理念,全力推进全省瓜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出台了有关规定,并在基地规划、论证及农药的规范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瓜菜“季节差、名优特、无公害”,已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农业初具规模,全省瓜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迄今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基地318个,面积317.65万亩,其中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293个、150个种植业企业生产的343个产品已被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年销售额36多亿元。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7家24个产品,面积13.8万亩,产量12万吨,年销售额3.7亿元。累计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5家,产品总数212个,有机食品面积达9092亩,产量17.7万吨,年销售额3亿元。
三是多样化的流通模式初步形成,流通规模逐步扩大。海南省经过大力推动瓜菜流通体系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的瓜菜流通新格局。一是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型。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目前已建设集交易、集散、预冷、储存、检测、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3家,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1个,全省7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各类产地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基地主导农户生产,一方面建立销地营销网络,开拓市场,负责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的流通模式。目前,全省约有集产供销一体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40余家,带动农户30余万户。三是经纪、采购运销型,即以农村经纪人、外地采购商为主体,深入农产品产区各市场及田头收购并组织运销的流通模式。据估算,目前,全省有各类农产品运销组织1000多个,从事农产品运销和贩运的约10万人,长期从事海南农产品运销的省外客商达3000余人。四是专业合作组织型,即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将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开拓市场的流通模式。截至2014年9月,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105家,入股资金总额超过
95.6亿元,成员总数超过25.8万户,带动农户达58多万户(包含重复带动农户数),约占全省农户的42%以上。各种市场流通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海南瓜菜商品化的不断提高和出岛出口量逐年增长。
制约瓜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质量与基础配套设施较差、瓜菜生产缺乏组织协调机制、现代瓜菜市场流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2.4.2热带作物(水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南省大力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两进两出”(进超市进宾馆,出岛出口)为目标,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加大对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热带水果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高效热带水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热带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通过加强重点小型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工程建设,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病虫害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主要热带作物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较好的促进了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热带水果种植总面积从“十一五”期末的245.10万亩发展到2014年末的256.65万亩,增长了4.71%;总产值从“十一五”期末的
67.19亿元增至2014年末的123.88亿元,增幅达84.37%。
主要热带作物产量和效益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主要热带作物在“十二五”期末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较“十一五”期末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热带水果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增幅名列全国前茅。
二是热带高效作物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热带作物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两项原则,鼓励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减传统低产、低效热带作物面积,扩大高效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各市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主要热带作物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主要热带作物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带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加工品种比重进一步增加,品种结构多样化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渐完善,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新突破。建立健全了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实施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重点工程,基本构建了省、市(县)、乡(镇)、收购点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跟踪溯源管理试点;加强病虫害防治及转基因管理;加强热带作物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执法、植物疫病、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到3.5%以下;支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
社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三品”产品实现较大发展。
四是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热带作物产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十二五”期间,高度重视热作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强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有计划地推广优良品种、新型农机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走科学管理、提高单产的集约发展路子;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切实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热作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热作产业的扶持力度,热作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其中,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共有大中棚面积20余万亩、喷滴灌面积10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130多万亩,现代农业设施的使用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农民增收效果显著;2013年末海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491.99千瓦,较2010年末增加了16.72%;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24.05万吨,增长5.57%;全年农村用电量9.63亿千瓦时,增长61.85%。现有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93.95万亩,增长8.94%。
六是各项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始终把增效增收作为推动热作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面不断完善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实施多项惠民工程,积极组建橡胶、香蕉、荔枝龙
眼、芒果等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等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提升产业盈利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4年末海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36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564元,年均增长15.10%。
热带作物(水果)产业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是:产业化与标准化水平亟待提升;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能力和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抗灾能力脆弱;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支撑体系仍不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仍有待强化;热带作物加工企业小、散、弱,终端产品竞争力弱。 2.4.3畜禽
海南省是国家无疫区,畜禽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鸡、鸭、生猪、羊、鹅、牛等。
一是肉类和禽蛋生产稳步增长。2014年海南省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86.18万吨、4.04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81.16%、85.32%。生猪生产以年均8.99%的增长速度增长,成为畜牧业发展乃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二是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14年海南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36.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19.61%,比2005年提高0.40个百分点,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全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有2.40万余人,约占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总数的1.12%。农民畜牧业收入约占出售农产品收入的19.03%,农民人均牧业收入4190.57元,占总收入的36.02%。文昌、琼海、
定安等一些畜牧业发达市县,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农民现金收入的50%以上。
三是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得到保障。2006年兽医体制改革以来,全省18个市县分别成立了畜牧兽医局、畜牧技术推广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行政体系、执法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2001年海南被农业部列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以全海南岛区域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的省份,连续15年保持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保障并推动了海南省畜牧业的迅猛发展。2009年海南无疫区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有农业部颁发“海南无疫区”匾牌。
四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业形成集约化饲养与养殖小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到2014年底全省己建立年出栏生猪2000头、禽5万只以上养殖专业村300多个;年出栏生猪5000头、禽10万只以上畜禽养殖小区400多个;年出栏生猪50头、禽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2万余户。生猪出栏50头以上规模比例达70%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规模比例达70%以上,肉鸡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比例超过80%。至2014年12月止,全省万头以上猪场200多个,千头以上1500多个。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省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共46家,其中国家级12家,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30.2%,畜牧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畜牧生产区域集中度明显提高,优势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五是畜产品出岛出口取得新的突破。无疫区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了畜产品出岛出口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肉产品从进岛到出岛出口的历史性转变。2014年生猪出栏900多万头,出岛200多万头,出口3万头;文昌鸡出岛3000多万只,出口80余万只;羊出岛3万多只,牛出岛4万多头。2014年每天约有4000多头生猪销往岛外。罗牛山冰鲜猪肉已进入广州、深圳、珠海沃尔玛超市。无疫区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生猪出岛出口的市场竞争力,出岛生猪价格每公斤普遍高于岛内销售价格0.2-0.4元,仅该项养殖户多创收750万元。
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是: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有待完善,优良种苗不足;饲料原料从岛外输入多,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足。 2.4.4 水产
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从海洋渔业资源上来说,海南省海洋渔业资源每年约为600-700万吨,其中南沙渔区为150万吨,每年可以捕捞量为70万吨,季节性鱼类数量庞大,且以鱿鱼和金枪鱼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鱼种居多。南海渔业资源初级产品价值约300亿元,南沙渔场养殖技术成熟,具有无污染、无寒潮、鱼类生长快等近海养殖无法比拟的优势。2014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约占全国的2%,渔业增加值、水产出口量以及水产出口额均仅占全国的4%左右。到目前为止,海南省实际拥有渔船2.61万艘,实际功率107.1万千瓦。
一是以渔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正在崛起。不少乡镇水产业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如琼海市的潭门、博鳌,文昌的清澜、万宁的后安、和乐等,其水产业产值达当地GDP的60%-80%。先后涌现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水产业经济带,例如琼海长坡镇至文昌迈号镇沿海的以海水水产种苗生产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带。同时,各市县积极发展淡水养殖,逐步形成了文昌、定安、临高三大淡水养殖区,以及琼海、万宁、乐东、三亚、临高、澄迈六大对虾高位池养殖区。
二是水产养殖步伐加快。全省水产养殖业无论是在养殖规模上,还是与市场对接、养殖方式改革以及技术引进应用上都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养殖模式不断改进,养殖品种、养殖条件、养殖技术均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罗非鱼养殖,其加工、出口以及市场价格一直看好。
三是水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改进、加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南省基本形成了包括冷藏包装、鱼片加工、对虾加工、鱼粉加工、藻类加工、干制品、腌制品、海洋制药和水产工艺品在内的水产品加工体系。至2014年末,海南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年加工能力达200多万吨,其中省级以上水产养殖与加工龙头企业30多家,罗非鱼、对虾是水产品出口的优势品种,已经出口到18个国家或地区。 2.4.5 食用菌
食用菌是海南省的新兴优势产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中西部地区发展食用菌环境良好,原材料丰富,野生资源年产食用菌200
多吨,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20多家,年产值约1亿元,这个产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海南省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发展迅猛,五指山万家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琼中承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及相关专业合作社在引导、示范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人工栽培的珍稀品种不断增加,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内容;三是规模化、工厂化周年生产进程加快,为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引领示范创造了条件。但是目前还是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主要利用橡胶林或者设施大棚。食用菌即是素菜又是荤菜,即可食用,又可药用,即有营养,又能保健,市场需求很大。 2.4.6 饮料(茶叶)
海南省种植的饮料作物主要有茶叶、咖啡、石斛等。海南是我国咖啡产业和咖啡文化的发源地。海南地处全球咖啡黄金腰带上居中位置,种植条件良好。在全国范围内,仅海南、广西、云南及台湾部分地区适宜种植。我国第一个的咖啡品牌(兴隆咖啡)和第一家咖啡研究机构(热科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在海南创建。海南所种小粒与中粒种咖啡品质优异,兴隆与福山咖啡先后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宁市隆苑咖啡于2010年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书,成为我国第一家有机咖啡产地。目前海南咖啡采收面积在5000亩左右,产量仅300吨。海南省茶区集中分布在以白沙、琼中、五指山、定安为核心的自西南向东北走向的卵圆形区域,现有茶园面积2万多亩,茶叶产量约2000吨,总产值1.3亿元。海南省茶叶、咖啡、石斛等的种植多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或者公司为主,也有以“公
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近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立足茶区优势资源,内扩规模、调结构,外拓市场、打品牌,以市场引领生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4.7 花卉
海南省花卉种植主要集中在以海口、三亚、儋州、东方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种植的品种主要有鲜切花切叶类、盆栽观赏植物、观赏苗木类,在省委、省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和市场带动下,海南省花卉产业稳步发展,涌现了不少的花卉专业生产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设施花卉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中、琼西4个花卉产业区,花卉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据2014年统计数据,海南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年销售额超过17亿元。 2.4.8 南药
海南省南药主要有槟榔、益智、牛大力、生姜、砂仁、巴戟天等。截止到2014年,全省槟榔面积130多万亩,收获槟榔果面积70多万亩,年产鲜果60多万吨,槟榔产值达50亿元。益智种植面积7万多亩,产量达7000多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牛大力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多为林下种植,种植面积将近6000亩,5年龄牛大力每株产量可达到8斤,亩产量为2800斤,按保守的市场价20元/斤计,亩产值可达56000元,是农民发家致富产业。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生产组织建设步伐加快,南药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白沙县就有多家南药专业合作社及种植企业,有效带动了全县南药产
业的发展,增加了南药市场供应量和农民收入。但是全省南药种植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户种植面积在几亩到十几亩,且种植品种不同,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由于缺乏高效的生产组织,分散的经营无法形成规模化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导致了南药种植效益和菜农收入不稳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园发展快,配套技术落后。二是丰产高效和省力化栽培面积小。
2.4.9 粮油产业(育种)
目前在海南每年的南繁面积有8万-15万亩,主要集中在三亚、陵水、乐东等市县,育种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和其它作物。例如陵水县集中分布在椰林镇、新村镇、光坡镇、英州镇等四个乡镇,每年生产种子高达700万公斤以上,其中杂交水稻种子约占2/3,繁殖的两系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50%以上。南繁育种产业技术先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从事育种研究的科研院所大多在陵水县建有科研基地或合作企业,如中国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汇集了全国育种的各方面人才。近几年,常驻陵水县南繁基地5个月以上的科研人员有1500多名;杂交测配和种子收获集中时段在基地工作的科研人员有4000多人;其次,先后在陵水县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的有12个省市152家农业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资金和人才实力雄厚;再次,在陵水县关于南繁育种的国内外技术交流频繁,总体繁育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是当前的南繁育种业存在问题包括,用地不稳定,大部分用地
为临时租用土地,租期短,且随着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效益提高,南繁用地形势严峻;在科研与繁育的环节上出现脱节,转化应用推广能力不足,企业引领的作用也不明显,产业链条不完整。 2.4.10 竹产品
竹子产业作为海南省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之一,特别是在白沙县。近年来,白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基地+种植户(农户)”、“政府+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白沙县种竹面积,提高种竹技术,以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白沙县设有竹子协会,成立了多家竹子专业合作社,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农民种竹积极性非常高,企业创新及新技术、新品开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止2014年底,全县竹林总面积达12万多亩,其中竹材7.6万亩,竹笋4.7万亩(其中四季竹2.4万亩,麻竹2.3万亩)。竹材可产出成竹的有5万亩,年产量达9000万根;竹笋收获3.4万亩,年产量4.6万吨。现建设有粗加工点2家,竹笋加工企业1家,生产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当前海南竹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是:竹子栽培技术低,大部分农民缺乏竹林栽培管理技术,没有形成县、乡、村三级网络服务体系。资金劳力投入不足,管理粗放,造成大部分竹林为低产林;竹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如竹材加工都为粗加工,加工规模小,产品品种少;竹产品市场培育滞后,如竹笋市场较小,竹笋产品销售市场大部分限于本县内。竹笋、竹材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竹笋、竹材集散场所。
2.4.11蜂产品
海南省是中国蜂蜜产业的重要蜜源地,特别是琼中、五指山、保亭等中部市县,林下发展蜂产品优势非常明显。近年来,养蜂产业日益红火,养蜂投入劳力少,低投高产,是促农增收和政府扶贫的重要产业。海南省蜂产品加工生产企业仅有五、六家,而且规模很小,大部分还是由分散的农户养殖。截至2015年8月,琼中全县建立养蜂示范村42个,养蜂农户3600户,养蜂5.47万箱,新增了3000箱,产量82万斤,预计产值3318万元。相较去年同期,蜂蜜增收4万斤,新增160万元,平均每箱蜂产蜜15斤,产值600元。但是,养蜂规模小、技术原始落后;产品单一、加工层次低;原料预防污染控制不到位等已经成为制约海南蜂产品发展的因素。
谢谢观赏
第三章 产业选择标准
3.1 瓜菜类
(1)生产和消费双增趋势明显。近年来世界瓜菜种植面积年均增长率1.09%,产量年均增长1.46%。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瓜菜消费总量年均增长3.52%。
(2)瓜菜产业进一步提升。一是瓜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二是瓜菜经营产业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企业主导地位凸显。三是瓜菜生产信息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四是生产—流通推行标准化,注意提高瓜菜质量。
(3)海南省瓜菜产销两旺。全国瓜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世界45.3%和 48.9%,居世界第一,海南省冬季瓜菜70%出岛,供应全国180多个大中城市。随着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瓜菜消费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冬春季节,海南省瓜菜类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3.2 热带作物(水果)
(1)我国产销快速扩张。目前,全国热带水果栽培面积超过4000万亩,行业产量达到了3350万吨。近年来,海南、广东、云南等省热带水果发展强劲,福建、广西也有较大发展。预计未来我国热带水果因国内市场销售顺畅,果价逐年攀升,每年发展增长幅度较大。我国随着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热带水果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尤其高端市场仍被进口热带水果占据,进口量逐年递增,且北半球市场供应空间较大。
谢谢观赏
(2)海南发展潜力巨大。一是种质资源丰富和环境条件优越。二是栽植规模较大和产量增长较大。三是科技创新团队较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先进。四是产业竞争优势凸显,市场竞争力较强。五是广大果农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3.3 畜禽
(1)省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瓜菜、畜禽产品、水产品、花卉等现代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禽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黑猪、白莲鹅等均为重点打造的特色品牌农产品,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全省“菜篮子”工程提供畜禽肉制品保障。
(2)区位优势明显
海南省全年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四季常绿”的生态环境和“四面环海”的天然防疫屏障,为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黑猪、白莲鹅等畜禽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海南岛被认为是畜禽养殖的“无疫区”,有利于畜禽产业的扩大化经营。
(3)市场前景广阔
一是海南本地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
黑猪、白莲鹅等是海南地区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展开,文昌鸡、嘉积鸭是每一位到海南旅游的人必尝的美味。二是国内市场消费增量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膳食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红肉消费比重逐年递减,而以鸭肉、鸡肉为代表的白肉消费比重正在逐年递增,国内鸭肉、鸡肉的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黑猪、白莲鹅等属安全、绿色无公害、高营养食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三是出口潜力大。海南是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做大做强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黑猪、白莲鹅等产业,助力其“飞”进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将极大地带动海南其他畜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进一步推进海南畜牧业的发展。 3.4 水产
(1)优越的区位优势
海南省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四面环海,水产养殖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国水产养殖自然条件最佳的地区。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水质环境优良,绝大部分水质达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的第一类水质标准。同时海南省工业污染源少,拥有良好养殖生态环境,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系数高,因此出产的水产品品质好,生存能力强,耐运输。
(2)产业扶持政策优势明显
海南省渔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 年海南省渔业经济年
总产值达到500 亿元,年均增长14%。其中,水产品产值330 亿元,年均增长12%;二、三产业产值170 亿元,年均增长19%,进一步提高渔业产业经济在海南省经济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相关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水产品养殖业发展,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扶持重点养殖户做大做强水产业。相关乡镇也积极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运用土地流转机制,采取调整置换土地的方式,帮助养殖户连片开挖鱼塘、深海网箱养殖;在水源供应方面,在确保生活饮水、水田供水的情况下,优先给养殖户供水,满足水产养殖用水需要。
(3)具备完善的养殖技术体系
一是目前的养殖技术已突破传统的技术标准,倡导水产健康养殖的理念,积极推广“大水面、深水体、大规格、高密度”的新养殖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养殖塘一般都是2~4公顷/口,水深3~3.5米,培育大规格的鱼种后投放,以罗非鱼不例,密度一般是1尾/立方米(30000~37500尾/公顷),年平均单产15吨/公顷,最高45吨/公顷。二是池塘精养已广泛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保持和调控水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枯草杆菌及EM等产品已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三是投饵机在池塘和水库精养的广泛使用,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做到定点、定量、定时和均匀投饵。
(4)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大
据联合国食品和农业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水产渔业消费量每年
都在以 21%的速度增长,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与第一消费大国。根据 FAO 的统计,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一直占据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 60%以上。此外,海南一些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始逐步重视起国内市场的开拓, 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第二届全国优质水产品(北京)展示交易会,海南翔泰、海南勤富、海南七连屿等企业展销的水产品全部卖断货。 3.5食用菌
(1)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省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全省可利用林下土地面积超过2000万亩。优越的光、热、水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给食(药)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饮食已成为一种趋势。食(药)用菌不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而且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糖类化合物等对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食(药)用菌作为纯天然食品,正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食(药)用菌类菜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国食(药)用菌消费主要集中在家庭消费和餐馆酒楼等大众消费市场。据中国行业咨询网对北京等500个大城市的家庭抽样调查,家庭年食(药)用菌餐饮消费16kg以上,家庭消费的稳定增长已经成为拉动食(药)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并且食(药)用菌餐饮消费需求平均每年以18%-20%的速度增长。
(3)深加工产品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食(药)用菌干鲜品和盐渍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食(药)用菌急需深加工。中国加入WTO以后,为使食(药)用菌市场与国际接轨,更需要食(药)用菌产品深加工和包装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食(药)用菌所含有效成分的优势,寻找社会急需的缺口,开发食(药)用菌深加工产品,必将会给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美好的前景,促进食(药)用菌栽培业、发酵业和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4)产业链完整,基础扎实
海南省食(药)用菌产业已形成了从种苗、栽培、采摘、加工、运输,从食(药)用菌培育到产品销售的产业链。目前,全省食(药)用菌栽培与加工的企业有40多家,年加工食(药)用菌近万吨。
(5)产品品质优越,销售市场广
食(药)用菌的栽培原材料来自自然生长的巨菌草和其他植物原料,天然成分高,无污染。用菌草和其他植物原料栽培的灵芝、木耳和蘑菇等食用菌,比传统砧木方法栽培的食用菌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都较低,而营养成分却高出1-3倍,如,用巨菌草栽培的灵芝,其多糖和三萜成分比传统方法栽培的高出2.5倍。海南省食(药)用菌产品销售以经纪人和生产企业自行销售为主,产品销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并有部分菌草食(药)用菌产品出口东盟、日本、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或地区。
3.6饮料(茶叶)
(1)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我省是全国最南端的产茶区,海南茶叶以独一无二的“华夏第一早春茶”享誉全国。当大部分省份茶叶还处于休眠期时,我省早春茶已在北京等地相继上市,也是我国唯一可以四季采茶的地区。特备是中部市县,处热带雨林地区,山峦起伏,垂直高差悬殊,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终年云雾缭绕,茶树生长更快,茶园生态环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更加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自然生态条件。
(2)茶叶品质高
海南省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适宜茶叶生长的土壤、海拔较高、生态环境优越、无污染、土质微酸、土层深厚肥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造就了茶叶的特殊品质。海南省生产的茶叶,芽肥叶嫩、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钴和钼含量都很高,极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3)发展潜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富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绿色养生健康消费趋势,这为茶叶销售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调查,因海南省茶叶具有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高山有机茶特有的品质,及茶叶对人体健康特有而卓越的功效,人们对海南茶叶的市场
需求量越来越大,主要以礼品茶、爱品茶人士、游客及茶艺馆人群为销售渠道。另外,依托海南省良好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以此为切入点,延伸发展茶叶深加工、观光旅游、养生康体等关联产业,建设茶园观光、茶叶烹饪、茶熏理疗、茶园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区。目前海南旅游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收入将逐渐增加,这样茶叶产业链长,全产业链产值更大。 (4)农民种茶积极性高
茶叶产业是一种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容纳农村劳动力多,且适宜短期、零星打工的农村妇女。此外,近年来,相关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茶叶产业,将茶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抓,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现在新鲜茶叶出现有供不应求现象,农民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7花卉
按照“稳露地、扩设施、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加快露地花卉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改造一批老旧设施,完善基础配套,提高周年供应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技术支撑、专业化育苗、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集约化、专业化育苗点,集成推广一批重大实用技术,培育一支专业技术队伍,提高流通信息服务能力。发展花卉产业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花卉生产是高投入、高技术、高收益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8 南药
(1)区位优势
海南省环境清洁无污染,土壤呈酸性反应,结合海南省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环境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南药。
(2)种植南药符合市场的需求
海南省积极推动南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符合群众增收愿望,有条件大面积种植取得高附加值的南药品种,在基地进行种植示范,甚至可以发展成种植、加工、体验消费一条龙,健康餐饮、休闲养生全配套的全产业链模式。随后可以利用基地的示范效应,向农业合作社、散户推广种植南药,并最终形成产业大发展。
目前海南利用当地产中药材的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原材料匮乏。比如九芝堂研发的裸花紫珠及牛大力产品,目前原材料都是靠公司宣传发动农民散种,缺口很大。
(3)品质优良
首先,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南药的品质优良。海南省主要以红土壤为主,富含相当多的有机矿物质,为南药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优良条件。其次,政府通过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农药残留检测、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措施,将南药生产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9.9%以上,保证了南药产品的优质安全。
3.9粮油产业(育种)
(1)区位优势明显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广大地区农作物每年只能种植一代,新品种的选育周期长,选育一个新品种短则8-10年,长则需要几十年时间,不利于品种的选育和更新。然而,海南省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全国少有的天然温室。利用海南省特殊的温光资源条件进行冬季加代繁殖和选育,可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使育种周期缩短了1/3甚至一半,培育出了大量的优良新品种。据统计,在全国推广的 5000 多个农作物品种中,有三分之一是在海南省南繁基地选育或加代而成的,从而加快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我国农作物品种的更换周期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10年缩短为目前的5-7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对我国农业增产贡献率达30%。
(2)优良种子品质催生更大的市场份额
利用海南省独特的气候资源条件,育出的水稻、玉米、棉花、瓜菜等作物的种子纯度高,质量好。1995年以来,农业部连续20年将监督抽查的杂交水稻种子安排在海南省进行田间鉴定,种子纯度合格率由1995年的68.1%提高到2014年的96.5%, 杂交玉米种子纯度合格率由47.9%提高到93.3%, 杂交棉花也由1995年的60.5%提高到2011年的100%。因此,高纯度高质量的南繁种子往往供不应求,在全国市场享有盛誉,市场空间非常大。如繁殖的两系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50%以上。
(3)具有技术优势
南繁育种产业技术先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从事育种研究的科研院所大多在海南省建有科研基地或合作企业,如中国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汇集了全国育种的各方面人才。近几年,常驻海南省南繁基地5个月以上的科研人员有1500多名;杂交测配和种子收获集中时段在基地工作的科研人员有4000多人;其次,先后在海南省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的有12个省市152家农业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资金和人才实力雄厚;再次,在海南省关于南繁育种的国内外技术交流频繁,总体繁育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海南省处于这样的技术优势环境中,可以很快吸收和利用先进的育苗技术,提高育种率,提升种子的质量。
(4)南繁历史悠久,基础扎实
50多年来,累计南繁面积达247万亩,生产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蔬菜、瓜果等28种作物种子3.1亿公斤。海南省现有南繁面积8-15万亩,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另外,广陵高科、隆平高科、川农高科等企业形成了新品种选育、良种生产、加工、销售的“育、繁、加、销”一体化,推动了南繁产业的发展。 3.10竹产业
(1)适宜的自然条件
海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海南有
多种野生竹子和引进品种,在海南省能生产良好,因此海南省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竹子生长并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标。
(2)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海南省土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林业用地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河流多、沟谷多,河流两岸和沟谷地可开发利用,农村五边地土地丰富,是发展竹子产业最佳选择。
(3)农民有种竹传统习惯
海南省几乎所有村庄都有竹子分布,农民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都有种竹的习惯,大部分农户都有几丛竹子。
(4)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
相关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发展竹产业,成立竹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对竹产业进行大力扶持。 3.11蜂产品
(1)自然条件优越
海南省森林覆盖率达高,向来被誉为“绿色宝库”。山高林密,具有丰富的蜜、粉源植物,发展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养蜂投资投劳少,不占农用地、不污染环境、回报高、见效快,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
(2)投入少收益高
养蜜蜂容易赚钱,一箱蜂投入500元,产蜜售卖之后可以达到5000元的收益,一般情况下10倍收益是正常的。
(3)政府科普养蜂技术助农
养蜂促农增收,技术是关键。在大力推行养蜂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一直通过举办大型科普、科技咨询服务活动以及成立科普养蜂示范基地等方式,给农民科普养蜂知识和提供技术支持。
谢谢观赏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4.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推进我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遵循“产业开发”理念,按照“完善布局、突出优势、壮大产业,扶优做强”的总体思路,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提高品质、品牌开发、增加效益为目的,以构建区域优势、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特色生产基地,解决产业发展瓶颈为重点,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我省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区,精选优先发展的十一大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2 基本原则 4.2.1 资源依托原则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要紧扣区域独特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将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在最适宜区内。优先选择我省十一大产业重点扶持发展,为产业升级助力,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纵深发展。
4.2.2 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需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引导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创建
谢谢观赏
一批市场带动能力强的品牌和名牌产地、产品,促进优势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4.2.3 区域推进原则
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综合开发板块总体打造和推进。 4.2.4 产业提升原则
立足优势品种和优势区域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促使优势区域资源禀赋与优势品种布局相匹配,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加快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对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因素重点扶持,精准扶持,持续扶持,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4.2.5 统筹推动原则
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联合协作,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持之以恒的良好机制,努力形成推动优势特色农业规划布局工作的合力。 4.3 目标任务
到2018年,全省重点发展和培育市场需求量大或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至少11大优势和特色产业,围绕十一大产业建
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市县,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使优势农产品在区域农业功能、供给能力、质量安全、品牌创建、资源高效利用、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得到强化和提升,形成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结构完整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提高我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到2018年,项目区种植业产值提高15%,畜牧业产值提高15%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3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
谢谢观赏
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
5.1 瓜菜类
在稳定发展琼北、琼南瓜菜产业带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北扩西进东调整”战略,扩大琼西、琼东瓜菜种植规模,打造琼北、琼南两大板块。
琼北产业带:包括海口、定安、澄迈、临高。 琼南产业带:包括三亚、陵水、乐东、保亭、昌江。
到2018年,冬季瓜菜新增面积达15万亩,新增产量47.5万吨,其中设施新增面积3万亩,新增产量1.5万吨;常年瓜菜新增面积0.5万亩,新增产量2.5万吨。 5.2 热带作物(水果)
海南省各市县均可以发展热带作物(水果)种植,稳定发展荔枝、龙眼、香蕉、芒果、菠萝产业,努力扩大菠萝蜜、红肉蜜柚、莲雾、葡萄、鸡心黄皮、柠檬、火龙果、红毛丹、橙类、油茶、椰子等种植面积,调减不适宜区和次生适宜区。
荔枝:主要布局在海口市、三亚市、万宁市、定安县、澄迈县、保亭县、陵水县以及这些市县的农垦农场。到2018年荔枝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达20万吨。
龙眼:主要布局在海口市、三亚市、万宁市、定安县以及这些市县的农垦农场。到2018年龙眼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5万吨。
谢谢观赏
香蕉:主要布局在乐东县、昌江县、澄迈县和临高县。到2018年香蕉种植面积达80万亩,产量达210万吨。
芒果:主要布局在三亚市、保亭县、昌江县以及这些市县的农垦农场。到2018年芒果种植面积达70万亩,产量达50万吨。
菠萝蜜:主要布局在定安县、陵水县及农垦农场。到2018年菠萝蜜种植面积达6000亩,产量达1.5万吨。
蜜柚:主要布局在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陵水县以及这些市县的农垦农场。到2018年蜜柚种植面积达2万亩,产量达,产量达4万吨。
莲雾:主要布局在海口市、琼海市、万宁市和澄迈县。到2018年莲雾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3.5万吨。
葡萄:主要布局在三亚市。到2018年葡萄种植面积达120亩,产量达24万公斤。
黄皮:主要布局在屯昌县。到2018年黄皮种植面积达3000亩,产量达1200吨。
柠檬:主要布局在万宁市。到2018年柠檬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量达5000吨。
火龙果:主要布局在琼海市、临高县、东方市、昌江县。到2018年火龙果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2万吨。
油茶:主要布局在琼海市、定安县、澄迈县。到2018年油茶种植面积达6万亩,茶油产量达750吨。
椰子:主要布局在文昌市、定安县。到2018年新增椰子种植面积6.5万亩。
红毛丹:主要布局在保亭县。到2018年红毛丹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3000吨。
橙类:琼中绿橙主要布局在琼中县,澄迈福橙主要布局在澄迈县。到2018年橙类种植面积达7.5万亩,产量达6万吨。
菠萝:主要布局在澄迈县、乐东县。到2018年菠萝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量达40万吨。 5.3 畜禽
多年来,我省着力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鸡、鸭、鹅、羊、猪、牛养殖。
鸡:主要布局在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儋州市、保亭县、昌江县,其中文昌市、定安县和琼海市主要发展文昌鸡,万宁市主要发展山鸡,屯昌县主要发展阉鸡,澄迈县主要发展山寮鸡,儋州市主要发展儋州鸡、绿壳蛋鸡,保亭县主要发展什玲鸡。海口、儋州、万宁等市县还可大力发展蛋鸡。到2018年新增蛋鸡养殖规模10万只;新增肉鸡养殖规模35万只;文昌鸡饲养量增加3350万只以上,出栏量增加2200万只以上,文昌鸡专用饲料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山鸡新增和改扩建年存栏量
30万只,年出栏量60万只;年出栏屯昌阉鸡1800万只;新增山寮鸡(土鸡)规模养殖场200个,新增出栏100万只以上;新增儋州鸡出栏量900万只;绿壳蛋鸡300万只;新增什玲鸡30万只。
鸭:主要布局在琼海市、定安县、儋州市、乐东县,其中琼海市主要发展嘉积鸭,定安县主要发展绿头水鸭,儋州市主要发展跑海鸭,乐东县主要发展特色鸭。到2018年,嘉积鸭种鸭常年存栏达8万只,实现嘉积鸭肉鸭年出栏达到600万只;绿头水鸭新增出栏量45万只;跑海鸭新增出栏量300万只;乐东特色鸭新增出栏量150万只。
鹅:主要布局在定安县、澄迈县,其中定安县主要发展四季鹅,澄迈县主要发展白莲鹅。到2018年,新增白莲鹅规模养殖场300个,新增出栏200万只以上;新增四季鹅出栏量60万只以上。
羊:主要布局在海口市、万宁市、屯昌县、澄迈县、昌江县。到2018年,新增和改扩建东山羊年存栏量1万只,年出栏量1万只;在屯昌建设年生产5000头黑山羊种苗场,建设3家年出栏2000头黑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在澄迈县新增养殖场户100个,新增出栏量1万只以上;新增乌烈黑山羊出栏量1万只以上。
猪:主要布局在海口市、琼海市、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保亭县、昌江县,其中定安和屯昌以发展黑猪为主,澄迈县以发展藻花香猪为主,保亭县以发展保亭山猪为主。到2018年,海口市生猪养殖规模新增5万头;琼海市生猪常年存栏达30万头,带动3000个农户养殖生猪,实现生猪年出栏达到50万头;
定安黑猪养殖规模新增1200头;屯昌县建设年生产5万头屯昌黑猪的种苗场,年产10万吨生猪饲料加工厂,3家年出栏5000头屯昌黑猪养殖示范基地;澄迈县新创建3个藻花香猪标准化示范场,培育2家龙头企业,新建“藻花香畜禽生态园”30个,带动600户农民增收;临高猪出栏量达610万头;新增保亭山猪年出栏量2500头。
牛:主要布局在澄迈县、乐东县,其中澄迈县以发展和牛为主,乐东县以发展小黄牛为主。到2018年,新增和牛养殖户500户,和牛规模养殖场10个等,新增出栏和牛3000头以上;小黄牛出栏量达6万头以上。 5.4 水产
加强产业功能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产业板块,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逐步打造东部沿海、西部沿海、中部水产养殖区。
东部沿海水产养殖区:主要包括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和三亚市沿海的乡镇,以罗非鱼、金昌鱼、石斑鱼、牡蛎、南美白对虾、军曹鱼、花鳗鲡、方斑东风螺、鲍鱼、扇贝、斑节对虾、和乐蟹等为主,其中文昌、琼海等市县重点发展海水养殖育苗产业。
西部沿海水产养殖区:主要包括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沿海的乡镇,以罗非鱼、金昌鱼、石斑鱼、红鱼等海产品以及虎纹蛙、双色鳗等淡水产品为主。
中部淡水水产品养殖区:主要包括海口市、屯昌县、澄迈县、琼
中县等有丰富淡水资源的乡镇,以发展罗非鱼、淡水鳗鱼、台湾龙鳅、龟、鳖、泥鳅、草鱼、鲢鱼等为主。
到2018年,建成2家淡水鳗鱼良种场,使全省淡水鳗鱼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成国家级鲍鱼原良种场4家、省级东风螺原良种场6家和10家海水贝类规模化繁育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苗种企业;建设对虾省级水产原良种场6家,对虾良种良苗规模化繁育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8家;建设省级海水鱼类良种场10家、良种良苗规模化繁育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40家;建设省级淡水鱼类良种场4家、良种良苗规模化繁育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2家;高标准精养池塘达到80%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40家。 5.5 食用菌
主要在中部市县林下种植,特别适宜在五指山市、屯昌县和儋州市布局,其中五指山市以灵芝、蘑菇和竹荪为主,屯昌县以竹荪为主,儋州市以鹿角灵芝、木耳和蘑菇为主。到2018年,建成食(药)用菌产业示范推广基地700亩,食(药)用菌示范栽培基地600亩,巨菌草等草类原材料种植区2000亩,工厂化生产厂房20000平方米等;建立4个年提供500万袋的食(药)用菌良种的菌种培育基地;建立10个高标准食(药)用菌丰产高效示范种植基地,面积1000亩,示范带动200户农户栽培食(药)用菌;建立1000亩巨菌草种植基地;支持4-6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食(药)用菌精深加工,大力开发灵芝等多功能保健系列产品。
5.6 饮料(茶叶)
饮料(茶叶)主要包括茶叶、咖啡和石斛,绿茶主要布局在白沙县、五指山市、琼中县、保亭县和农垦农场,红茶主要布局在五指山市、琼中县、保亭县、白沙县和农垦农场,鹧鸪茶主要布局在保亭县。咖啡主要布局在澄迈县和万宁市,石斛主要布局在海口、农垦农场。到2018年,改造茶园2500亩,新建茶园1500亩;使澄迈县咖啡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咖啡干豆总产量达到300万公斤;使万宁市咖啡年生产能力新增500吨;建成一家石斛种苗组培工厂,新增石斛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石斛鲜条产量达15万公斤。 5.7花卉
在花卉产业发展上,着力打造海口市、东方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发挥海口市被国家林业局确认为“国家级鲜切叶生产基地”的品牌优势,重点扶持切花、切叶、兰花等特色种植产业。东方市考虑在感恩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或沿海花卉瓜果菜产业带范围内,选择在感城镇,八所镇、四更镇、板桥镇内一处或多处,发展以红掌、非洲菊、绿萝为代表的名特优设施花卉产业。到2018年末,建成热带花卉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1-2个;海口市切花种植面积新增0.15万亩,切花年新增产值达0.21亿元,切叶植物种植新增0.5万亩,切叶产值达0.35亿元;东方市开发1000亩设施花卉种植基地。 5.8南药
南药主要包括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天、牛大力、生姜等。槟
榔主要布局在万宁市、定安县、屯昌县和乐东县,牛大力、益智和生姜主要布局在白沙县,且主要利用橡胶林下种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到2018年,在白沙县建设一个120亩的南药种苗繁育基地,年培育牛大力种苗200万株,益智500万株、生姜200万株;使全省槟榔种植面积达140万亩,产量达23万吨;牛大力种植面积达2万亩,产量达2万吨;益智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8万吨;新增生姜种植面积达1000亩,新增产量2000吨。 5.9粮油产业(育种)
粮油产业(育种)主要集中在三亚、陵水、乐东以及临高县的部分乡镇。南繁核心基地集中分布在陵水县的椰林镇、新村镇、光坡镇、英州镇等四个乡镇内。陵水县地处热带地区,光热资源优良,是我国发展育种产业的黄金区域,南繁科研生产活动已有50多年历史,2014年陵水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南繁科研育制种基地之一。南繁工作主要包括育种加代、种子生产和种子纯度鉴定三个方面。到2018年建设农作物育种科研基地5000亩,其主要功能是确保能够接纳200个南繁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种子企业)开展种质创新、材料加代、测配育种、中试试验以及进行植物生理、生化、作物遗传与发育、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工作;建设农作物亲本种子繁殖基地10000亩,其中用于新品种亲本种子的快速加代繁殖2000亩,用于两系法杂交水稻核不育系繁殖基地5000亩,用于杂交玉米自交系繁殖基地3000亩;建设农作物杂交制种基地65000亩,其中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5000亩,用于杂交玉米制种基地10000亩;建设南繁公共服务平台1个。
5.10竹产品
海南省竹产业主要分布在白沙县,其西北部平原台地,主要发展用材竹,该区域范围包括:荣邦、邦溪、金波、七坊、青松等乡镇,该地区非常适种植粉单竹、甲竹、青皮竹等用材竹。充分利用五边地大力营造用材竹林;其中部丘陵缓坡,主要发展笋材两用竹和用材竹,该区范围包括打安、阜龙、牙叉、元门等乡镇,该地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交通便利,非常适宜种植麻竹、四季竹、甜龙竹等笋材两用竹和甲竹、粉单竹、云南引进的龙竹、巨龙竹等用材竹。到2018年,白沙县竹子种植面积达15万亩,投产面积12万亩,其中笋材两用林3万亩,丰产用材林4万亩,竹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培育加工年产值5000万元大型级龙头企业,4家中型企业,加工年产值2000万元;10家小型企业,加工年产值300万元。 5.11蜂产品
海南省属于全国蜂蜜产量最高的片区,海南的蜜源植物以荔枝、龙眼、山乌桕、八叶五加为主,以发展中华蜜蜂为主,主要布局在五指山市、琼中县、白沙县等乡镇。到2018年,新增蜂蜜产量150吨。
谢谢观赏
第六章 扶持方向和环节
6.1 瓜菜类
扶持优质种苗繁育基地。重点开展优质品种嫁接苗、抗性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工作,形成各市县主栽和特色瓜菜种苗市场化、标准化繁育体系,为瓜菜种植产业提供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优质嫁接苗,提供脱毒组培苗,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扶持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创建一批瓜菜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重点建设内容为嫁接苗脱毒组培苗推广、低产菜田改造、喷滴灌设施、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建设和废弃物还田体系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节约化、现代化瓜菜种植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瓜菜种植产业的重要生产组织主体和市场开发主体,既是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又是技术、信息、服务中心。因此,龙头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引领、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组织生产、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的综合能力,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要按照规模大、带动面大、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新技术、新产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开辟市场,促进其发展壮大。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现有企业、合作社的作用。扶持加工销售企业建设。扶持一批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的瓜菜加工销售企业,重点推进现有瓜菜加工销售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形象,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谢谢观赏
6.2 热带作物(水果)
加强良种繁育与优良品种鉴定,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加强种植基地建设,推广保优节本高产栽培技术,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发高质特色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质量、技术和环境标准。具体扶持建设内容包括: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贮藏、分级、包装仓库,管理用房,基地道路,供电、供水设施;土地平整与改良;生产设备购置;种苗引进与改良;科技咨询与培训。 6.3 畜禽养殖
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立足省内地方品种资源,以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强纯种选育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杂交改良,重点培育一批生长繁殖效率高、适应性强、育肥性能好的猪、鸡、鸭、鹅、牛、羊等新品种。加大畜类优质冷冻精子推广力度,提高基础母畜性能。推行基础母畜舍饲,选留优质母畜,确定合理的母畜淘汰期限。优育品种整齐度、体型外貌、体重体长、肉质风味、产蛋量和料肉比等性能指标优良的禽类品种,打造地方传统知名禽类品牌。标准化繁育基地建设。对于畜禽养殖业来说,繁育基地是产业组织化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依托。只有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利于资金投放和技术指导,亦有利于给龙头企业和市场提供质高、量大且稳定的货源。在基地建设上要注意做到“一稳、六化”,即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做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产销合同化、保护法制化。提高规
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规模养殖场是稳定禽畜生产的重要力量。坚持农牧结合,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通过政策扶持,改善发展规模养殖所需的栏舍等设施设备条件,促进农户走规模养殖发展道路,逐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制定标准化养殖规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按照“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的要求,在养殖散户实施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治污和分户建设、分户饲养、分户经营、集中回收的“五统三分一集中”模式,积极创建规模养殖小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向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并重的健康养殖发展。合理开发饲草料资源。积极发展禽畜青饲草料种植,鼓励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增加青绿饲料生产,加强青贮饲料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扩大禽畜生产饲料来源。实施牧草良种补贴、秸秆养畜示范等工程项目,增强饲草料生产供应能力,提高饲草料科学利用水平。加强防灾饲草储备设施等建设,缓解禽畜饲草料供应不足、牲畜死亡率增加的问题。 6.4 水产
扶持水产原良种场建设。优先扶持国家级水产苗种原良种场、省级石斑鱼原良种场、东风螺原良种场、南美白对虾原良种场、鲍鱼良种场、罗非鱼良种场,形成优质亲本保存、苗种规范化繁育体系。扶持苗种繁育基地建设。优先支持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苗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和推广苗种繁育规范化操作技术,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的水产苗种行业生产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精养
示范基地。推广鱼、虾、贝、蟹等水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优质、高产、健康养殖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绿色”的水产品,打造海南水产品精品,扩大水产品出口贸易。改造连片的老旧池塘。配套完善进排水、电、路和养殖废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池塘清淤挖深整理等。通过改造,使养殖基地道路畅通、进排水设施完备,电力供应充足, 养殖池塘达到国家健康养殖所要求的标准。扶持罗非鱼、鳗鱼加工厂建设。扶持一批加工量1000吨以上的罗非鱼和鳗鱼加工厂,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鼓励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进行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6.5食用菌
提高食用菌栽培规模。充分利用荒地大面积种植食(药)用菌所需的栽培原材料——巨菌草及其他草、木类原料,扩大巨菌草等原材料产量和提高原料利用率,解决食用菌种植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充分利用橡胶林下空间,采用“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的综合技术,选育灵芝、木耳、蘑菇、竹荪等优良品种,提升栽培技术水平。加大食用菌产业深加工。重点加强加大发展食用菌栽培业,突出食用菌产品的独特品质和风味,提高产业化程度,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大力开发灵芝保健产品,延伸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挖掘食(药)用菌的增值潜力。积极开发食用菌新产品。从调整产品结构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开发和利用食用菌的各种特性,增加食(药)用菌产品的科技含量,填补功能性产品的空白,促进科技转化程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6.6饮料
建设高标准茶叶(咖啡、石斛)种苗繁育基地。优先支持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种苗繁育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和推广种苗繁育规范化操作技术,通过提升生产条件,更新亲本,提高良种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达到育苗设施标准化、繁育品种特色化、数量规模化。推动品牌茶(咖啡、石斛)产业化发展。引导本土企业打造“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南海红茶”“兴隆咖啡”“福山咖啡”“金钗石斛”等饮料公共服务品牌,发挥其在种植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良种示范推广应用中心的平台带动作用,扶持发展繁育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扶持加工环节发展。通过引入新制茶、咖啡加工设备及先进工艺,建立高标准的制作流程,建设新型加工厂,促进新产品开发提升饮料品质,增强海南饮料品牌影响力。 6.7 花卉
扶持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扶持优质花卉种苗繁育基地,为全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苗,使全省切叶、切花和兰花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主要建设内容为品种改良、低产园改造、喷滴灌设施、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花卉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流通交易平台建设。扶持扩建或新建3-5家热带花卉交易平台,完善海口市花卉交易市场功能,提升花卉的流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6.8南药
扶持南药种苗繁育基地。因地制宜,积极引进省外、国外优良南药品种试种,筛选推广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南药品种。扶持南药示范基地。种植基地是产业组织化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依托。重视建设覆盖面大、辐射力强的南药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基地建设上要注意做到“一稳、六化”,即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做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产销合同化、保护法制化。扶持南药产品深加工。加大南药产品加工环节的打造,能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南药产业的冲击,而且可以得到更好的收益,是南药产业未来的发展主方向。 6.9粮油产业(育种)
扩大育种能力。扩大南繁核心区,有效解决用地不稳定的问题,扩大育种能力,增加种子供应量,有利于种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高标准南繁基地。优先支持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种子繁育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和推广种子繁育规范化操作技术,通过提升生产条件,更新亲本,提高良种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达到育苗设施标准化、繁育品种特色化、数量规模化,带动南繁育种行业生产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南繁种业产业化发展。以种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线,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引导本土企业打造南繁育种公共服务品牌,发挥其在南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良种示范推广应用中心的平台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南繁产业园区,扶持发展繁育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
6.10竹产品
扶持速生丰产竹林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速生丰产竹林标准化基地,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和试种推广力度,重点选育优质品种,建立高标准粉单竹、甲竹、青皮竹、麻竹,四季竹、甜龙竹等优良品种繁育丰产高效示范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竹笋及材用竹产出率和产品品质,使竹子产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扶持竹产品深加工。加大产品深加工不仅可以解决产品集中滞销问题,而且可以增加竹子的附加值,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竹子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信息、科研、服务中心。培育规模大、带动面大、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新技术、新产品、多种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对推动竹子产业种植、生产、销售、加工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提高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市场风险能力。 6.11蜂产品
扶持养蜂示范合作社、示范农户。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蜂产品产出率和产品品质,使蜂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扶持蜂产品深加工。加大产品深加工不仅可以解决产品集中滞销问题,而且可以增加蜂蜜的附加值,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蜂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谢谢观赏
第七章 投资筹措与效益估算
7.1总体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规划总投资19.9834亿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9.9917亿元,生产单位自筹9.9917亿元。
表7-1: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分类投资估算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优势特色产业 瓜菜类 热带作物(水果) 畜禽 水产 食用菌 饮料(茶叶) 花卉 南药 粮油产业(育种) 竹产品 蜂产品 合计 总投资(亿元) 财政扶持(亿元) 自筹(亿元) 2.246 4.9332 4.636 4.869 0.38 1.275 0.2692 0.3 0.675 0.3 0.1 19.9834 1.123 2.4666 2.318 2.4345 0.19 0.6375 0.1346 0.15 0.3375 0.15 0.05 9.9917 1.123 2.4666 2.318 2.4345 0.19 0.6375 0.1346 0.15 0.3375 0.15 0.05 9.9917 谢谢观赏
7.2具体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2.1瓜菜类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瓜菜类产业总投资2.246亿元,其中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投资0.4亿元,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投资1.4亿元,加工销售企业建设投资0.446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8亿元,2017年投资0.723亿元,2018年投资0.723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1.123亿元,其中2016年0.4亿元,2017年投资0.3615亿元,2018年投资0.361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1.123亿元。 7.2.2 热带作物(水果)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热带作物(水果类)产业总投资4.9332亿元,其中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投资0.6亿元,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投资2.5亿元,商品化处理、储藏库建设1亿元、质量安全保障和品牌建设0.3332、加工销售企业建设投资0.5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1.84亿元,2017年投资1.5466亿元,2018年投资1.5466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2.4666亿元,其中2016年0.92亿元,2017年投资0.7733亿元,2018年投资0.7733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2.4666亿元。
7.2.3 畜禽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热带作物(水果类)产业总投资4.636亿元,其中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投资0.6亿元,标准化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投资2.3亿元,禽畜青饲草料种植投资0.3亿元,商品化处理、储藏库建设0.9亿元、质量安全保障和品牌建设0.3亿元、加工销售企业建设投资0.536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1.53亿元,2017年投资1.553亿元,2018年投资1.553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2.318亿元,其中2016年0.765亿元,2017年投资0.7765亿元,2018年投资0.776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2.318亿元。 7.2.4水产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4.869亿元,其中水产原良种场投资0.8亿元,苗种繁育基地投资1.2亿元,精养示范基地投资0.8、改造连片老旧池塘0.8,商品化处理、储藏库建设0.6亿元、加工销售企业建设投资0.669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1.769亿元,2017年投资1.55亿元,2018年投资1.55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2.4345亿元,其中2016年0.8845亿元,2017年投资0.775亿元,2018年投资0.77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2.4345亿元。
7.2.5食用菌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0.38亿元,其中菌种场和菌种供应链投资0.1亿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0.18亿元,扶持食用菌加工企业和合作社0.1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13亿元,2017年投资0.13亿元,2018年投资0.12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0.19亿元,其中2016年0.065亿元,2017年投资0.065亿元,2018年投资0.06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0.19亿元。 7.2.6饮料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1.275亿元,其中高标准饮料种苗繁育基地投资0.2亿元,饮料种植基地投资0.7亿元,商品化处理、加工、储藏库建设0.2亿元、品牌建设投资0.175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4亿元,2017年投资0.4375亿元,2018年投资0.4375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0.6375亿元,其中2016年0.2亿元,2017年投资0.21875亿元,2018年投资0.2187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0.6375亿元。 7. 2.7 花卉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0.2692亿元,其中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投资0.08亿元,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投资0.09亿元,商品化处理、加工建设0.05
亿元,流通交易平台建设品牌建设投资0.0492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09亿元,2017年投资0.0896亿元,2018年投资0.0896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0.1346亿元,其中2016年0.045亿元,2017年投资0.0448亿元,2018年投资0.0448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0.1346亿元。 7.2.8南药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0.3亿元,其中南药种苗繁育基地投资0.08亿元,建设南药标准化种植基地投资0.1亿元,商品化处理、加工建设0.08亿元,流通交易平台建设品牌建设投资0.04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1亿元,2017年投资0.1亿元,2018年投资0.1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0.15亿元,其中2016年0.05亿元,2017年投资0.05亿元,2018年投资0.0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0.15亿元。 7.2.9粮油产业(育种)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0.675亿元,其中种苗繁育基地投资0.15亿元,建设标准化南繁基地投资0.35亿元,商品化处理、加工建设0.175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225亿元,2017年投资0.225亿元,2018年投资0.225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0.3375亿元,其中2016年0.1125亿元,2017年投资0.1125亿元,2018年投资0.112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0.3375亿元。 7.2.10竹产品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0.3亿元,其中速生丰产竹林生产基地投资0.2亿元,竹产品深加工投资0.1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1亿元,2017年投资0.1亿元,2018年投资0.1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0.15亿元,其中2016年0.05亿元,2017年投资0.05亿元,2018年投资0.0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0.15亿元。 7.2.11蜂产品
投资估算:按照本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6-2018年3年水产业总投资0.1亿元,其中标准化蜜蜂养殖示范基地投资0.06亿元,蜂产品加工投资0.04亿元。从年度估算,2016年投资0.04亿元,2017年投资0.03亿元,2018年投资0.03亿元。
资金筹措: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0.05亿元,其中2016年0.02亿元,2017年投资0.015亿元,2018年投资0.015亿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户自筹0.05亿元。
谢谢观赏
第八章 效益分析
8.1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经过规划实施,总增加经济效益34.87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其中
瓜菜类:通过三年的实施,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2.5万亩,增产瓜菜10万吨,增效4亿元,提质增效1.2亿元,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增收1.2亿元,质量安全品牌增收0.6亿元,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亿元。
热带作物(水果):通过三年的实施,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3万亩,增产热带水果7.5万吨,增效5亿元,提质增效1.5亿元,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增收1.5亿元,质量安全品牌增收1亿元,实现直接经济效益9亿元。
畜禽: 通过三年的实施,可加快良种推广普及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规模养殖发展和农民就业,预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亿元。
水产:通过三年的实施,建设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2万亩,增产水产4万吨,增加海水育苗150亿尾,带动规模养殖发展、加工增效,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亿元。
食用菌:菌种场和菌种供应链可实现经济效益0.2亿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经济效益0.25亿元,食用菌加工企业加工增值0.3亿元,总实现经济效益0.75亿元。
饮料:通过项目实施,建设高标准饮料(茶叶、咖啡、石斛)示范园15000亩,增效0.78亿元。
谢谢观赏
花卉:通过项目实施,建设高标准花卉示范基地8000亩,增效0.64亿元。
南药:通过项目实施,建设高标准南药示范基地4000亩,增效0.24亿元。
粮油产业(育种):通过项目实施,建设高标准南繁基地12000亩,增效0.96亿元。
竹产品: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竹产品示范基地5000亩,增效0.4亿元。
蜂产品:通过项目实施,增加养殖10000群,增效0.3亿元。 8.2社会效益
通过规划的实施,促进海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大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来源,为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经济收入来源。
通过规划的实施,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一体化运作模式。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利用自身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指到社员、农户发展海南地域特色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有利于推动海南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同时促进生产、销售、加工的紧密联合,形成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产品、品牌建设为重心、市场开发为重点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龙头企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聚集起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优势,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
特别是引入电子商务手段,可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产销不畅通等问题。
通过规划的实施,可为当地社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为群众致富全面达到小康提供经济支撑。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特别是通过技术培训,将提升广农民群众管理技术水平,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土人才好农民技术骨干队伍,为海南省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夯实技术基础。
通过规划的实施,为市场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应,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8.3 生态效益
规划将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护城乡生存环境和资源。
大力发展农作物栽培,能有效净化空气、防止雾霾、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气象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生态效益显著。
通过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支持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对畜禽排泄物进行集中处理,避免了因农户散养引起的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减少了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机会。猪粪通过无害化处理和加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
少化肥使用量,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良性循环。
谢谢观赏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9.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9.1.1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规划的实施有效扩大了瓜菜、规模,增加了绿化面积,提高了环境绿化程度,减缓了温室效应。畜禽生产扩大了有机肥来源,减少了化肥可能产生的污染。 9.1.2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厂房、繁育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短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施工期间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飘尘、降尘。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尾气等。高峰期,粉尘、飘尘有害气体在很短时间内不易扩散,造成局部大气污染:二是施工废弃土石处理不当,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又跟不上,就会造成水土流失,还有可能造成长期的影响:三是施工期内会对部分植被有破坏作用。长期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一是废气:本项目大气主要污染物为恶臭,主要为栏舍产生的NH3和H2S。二是废水: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养殖场冲栏水及生活污水,养殖场冲洗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多、氨氮含量高、臭味大。三是噪声: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畜禽的叫声及风机等产生的噪声。四是固体废物: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畜禽粪便、员工生活垃圾、饲料包装材料、病死畜禽和医疗废物等。
谢谢观赏
9.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9.2.1 化肥污染减缓措施
9.2.1.1积极推广使用控制氮、磷流失缓释肥技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过种养堆沤,广大肥源增加有机肥使用,并将有机肥作为底肥,这样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提高利用率。
9.2.1.2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配施生物菌肥、专用肥、BB肥可减少肥料的使用量。
9.2.1.3实施科学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分析状况和作物叶片诊断与作物需求将氮、磷、钾按照适当的比例施用到农田,可以减少氮肥的损失。
9.2.1.4采取化肥深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9.2.2 农药污染减缓措施
9.2.2.1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和苗木,引种时对种子和苗木进行检疫,防止病虫草害传播,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通过种植轮换和合理倒茬,创造不利于病虫生存环境,病虫害发生以后尽量使用物理措施(如拔除病株、人工捕捉、灯光诱虫等)和生物农药防治,以达到少施农药或不使用农药的目的。
9.2.2.2向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等生产主体推荐使用矿物源、植物源、生物源以及高效低毒农药,在上述药品无效的情况下限制使用中等毒性的药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
留以及致癌的农药,以降低农药对人畜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9.2.2.3按农药使用规程要求施用农药,对农民及一线农业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倡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综合防控,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控制使用剂量,严格休药安全间隔期。 9.2.3 农膜污染减缓措施
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合理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废弃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选择厚度适中的薄膜,宜采用0.010—0.014mm薄膜,便于在整地的过程中及时将薄膜回收。 9.2.4畜禽粪便污染减缓措施
大力推广示范“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猪-沼-果(菜)”等新的模式和技术,进行循环利用,降低畜禽粪便污染的数量。如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地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对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问题。
总体来看,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该规划实施后,在采取环评要求的污染治理措施后,对改善环境影响有利。从环保角度上讲,规划可行。
第十章 保障措施
10.1加强组织领导,制订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任务
积极沟通,加强相关部门协调,组建海南省优势产业发展行动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市县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研究解决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年规划》框架内,结合海南省农业现状,与省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林业厅、扶贫办等部门协调,完善细化本规划,在政府层面提出具体落实措施。
省政府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管辖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重点工作,制定促进海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相应措施、年度工作计划。各市县要按照规划的基本思路,按照全省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区域布局,制订本地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各部门、各市县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保证该工作按规划、按计划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10.2建立稳定资金投入机制
统筹海南省可以调动的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央和省财政对优势特色产业的扶持,主要集中在优良品种推广、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生产基地改造、土壤改良、生产方式改进、品牌推广、产品深加工、地理标志产品市场化建设等方面,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电商销售平台与网络的建设。积极引导信贷资金、产业资本、
社会资金进入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投入水平,促进四个产业的向着农业现代化迈进。 10.3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
根据海南省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特点,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着力提升海南省农产品品牌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水平,全面促进农业“四化同步”发展。采取以下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二是发展壮大合作社,三是按照区域布局建设规模连片种植基地,四是创建优势或精品品牌并加大推广力度,五是建立产业园区,使产业集约化,提高产业化程度。 10.4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品牌创建工作
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以产地环境质量、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为重点,制修订一批与优势农产品相关的标准。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管理体制,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监控,挖掘文化底蕴,整合品牌资源,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经济效益高的名牌特色农产品。确定市场定位,通过组织企业到省内外参加产品
展览和推介会等方式,提高国内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支持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10.5完善和整合科技力量
利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现有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积极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农技推广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产业品种改良、生产方式改进、标准化制定和推广工作。鼓励专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指导,以技术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形成技术稳定输入机制。积极培养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实践等途径,建设一支业务精炼的人才队伍。除引进生产技术人才外,还要加大品牌建设人才、互联网市场营销人才和行业化管理人才等。
10.6加强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
由政府出资,组织科技人员、龙头企业一起制定切合生产实际每一行业每一品种种养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通过企业、合作社行业自律,强化标准化生产,实现绿色种养。重点做好:①品牌准入,②制定标准化技术规程,③常态化农事操作监督,④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在此基础上,拿出部分财政资金支持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其服务水平。
谢谢观赏
附表1: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
投资汇总表
投资(万元) 市县 优势产业 果蔬 海口市 畜禽 水产 小计 主要品种 总投资 财政资金 自筹资金 常年瓜菜、荔枝、龙眼、莲雾等 肉鸡、蛋鸡、生猪、山羊等 淡水鳗鱼、牡蛎、罗非鱼、金鲳鱼等 6800 3000 4620 14420 4200 1800 1700 7700 1140 800 1000 2940 6000 5100 5900 17000 3200 2400 3680 9280 6000 2400 4200 3400 1500 2310 7210 2100 900 840 3850 570 400 500 1470 3000 2550 2950 8500 1600 1200 1840 4640 3000 1200 2100 3400 1500 2310 7210 2100 900 860 3850 570 400 500 1470 3000 2550 2950 8500 1600 1200 1840 4640 3000 1200 2100 热带水果 芒果、葡萄、荔枝、龙眼等 瓜菜 三亚市 水产 小计 饮料 五指山市 食用菌 蜂蜜 小计 畜禽 椰子 文昌市 水产 小计 畜禽 琼海市 常年瓜菜 南美白对虾、石斑鱼、军曹鱼、花鳗鲡、方斑东风螺、鲍鱼、牡蛎、扇贝等 绿茶、红茶等 灵芝、蘑菇、竹荪 蜂蜜及蜂产品加工 文昌鸡养殖、加工及运销 椰子种植与加工 石斑鱼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东风螺、鲍鱼、罗非鱼等及育苗、加工 嘉积鸭、麻花鸡、生猪养殖、加工及运销 石斑鱼类、南美白对虾、东风螺、鲍鱼、罗非鱼等及育苗、加工 槟榔、咖啡、荔枝、龙眼、柠檬、莲雾等 东山羊、山鸡 和乐蟹、鱼虾、贝类 热带作物 火龙果、莲雾、油茶等 水产 小计 热带作物 万宁市 畜禽 水产 谢谢观赏
小计 瓜菜 定安县 热带作物 畜禽 小计 圣女果、辣椒、苦瓜、丝瓜、长豆角、西瓜等 荔枝、芒果、龙眼、菠萝蜜、油茶、椰子、槟榔等 黑猪、四季鹅、绿头水鸭、文昌鸡等 12600 1500 2200 1600 5300 6000 5000 4000 15000 6000 7000 5000 18000 4200 2000 6400 12600 3000 3000 4200 10200 3000 2692 690 6382 3960 2160 6300 750 1100 800 2650 3000 2500 2000 7500 3000 3500 2500 9000 2100 1000 3200 6300 1500 1500 2100 5100 1500 1346 345 3191 1880 1080 6300 750 1100 800 2650 3000 2500 2000 7500 3000 3500 2500 9000 2100 1000 3200 6300 1500 1500 2100 5100 1500 1346 345 3191 1880 1080 畜禽养殖 黑猪、屯昌阉鸡、黑山羊等 屯昌县 热带作物 槟榔、蜜柚、黄皮、竹荪等 水产 小计 热带果蔬 澄迈县 畜禽 水产 小计 热带果蔬 临高县 畜禽 水产 小计 畜禽 儋州市 食用菌 水产 小计 罗非鱼、台湾龙鳅、龟、鳖、泥鳅等 咖啡、福橙、荔枝、香蕉、蜜柚、凤梨、莲雾及辣椒、豇豆、冬瓜、紫薯 白莲鹅、黑山羊、福牛(和牛)、山寮鸡(土鸡)、生猪(藻花香猪) 罗非鱼、鳗鱼、泥鳅等 辣椒、南瓜、苦瓜、虹豆、香蕉、花卉、淮山、火龙果、蜜柚等 临高猪 罗非鱼、金鲳鱼、石斑鱼类等 儋州鸡、跑海鸭、绿壳蛋鸡、生猪等 鹿角灵芝、木耳、蘑菇 红鱼、罗非鱼、金鲳鱼、石斑鱼类等养殖、加工 热带水果 火龙果、哈密瓜 东方市 花卉 水产 小计 乐东县 红掌、非洲菊、热带兰花、绿萝 金鲳鱼、石斑鱼类、虎纹蛙、双色鳗等 热带果蔬 香蕉、火龙果、菠萝、冬季瓜菜 畜禽 特色鸭、黄牛等
热带作物 腰果、槟榔等 小计 饮料 琼中县 水果 水产 小计 热带果蔬 保亭县 畜禽 饮料 小计 粮油产业(育种) 陵水县 红茶、绿茶 琼中绿橙 罗非鱼、草鱼、鲢鱼、泥鳅等 红毛丹、芒果、荔枝、龙眼、黄秋葵等 保亭什玲鸡、保亭山猪 鹧鸪茶、红茶、绿茶 水稻、玉米、棉花、瓜菜育种 1500 7620 1880 3072 2300 7252 1200 1500 880 3580 6750 3560 3000 13310 5000 3000 3000 11000 2400 2200 3000 7600 8100 6100 3850 18050 199834 750 3810 940 1536 1150 3626 600 750 440 1790 3375 1780 1500 6655 2500 1500 1500 5500 1200 1100 3000 3800 4050 3050 1925 9025 99917 750 3810 940 1536 1150 3626 600 750 440 1790 3375 1780 1500 6655 2500 1500 1500 5500 1200 1100 3000 3800 4050 3050 1925 9025 99917 热带果蔬 瓜菜、芒果、荔枝、香蕉、菠萝蜜 水产 小计 饮料 南美白对虾、石斑鱼、花鳗鲡、方斑东风螺、鲍鱼、牡蛎、扇贝、珍珠等 绿茶、红茶等种植、加工 牛大力、益智、生姜 竹笋、竹材 乌烈黑山羊、生猪、肉鸡等 金鲳鱼、石斑鱼类、虎纹蛙、双色鳗等 白沙县 南药 竹产品 小计 畜禽 昌江县 热带果蔬 瓜菜、芒果、香蕉、火龙果等 水产 小计 热带水果 荔枝、龙眼、蜜柚、芒果等 农垦 畜禽 饮料 小计 生猪、肉鸡、蛋鸡等 茶叶、咖啡、石斛等 合 计
谢谢观赏
附表2: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分类投资估算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优势特色产业 瓜菜类 热带作物(水果) 畜禽 水产 食用菌 饮料 花卉 南药 粮油产业(育种) 竹产品 蜂产品 合计 总投资(亿元) 财政扶持(亿元) 自筹(亿元) 2.246 4.9332 4.636 4.869 0.38 1.275 0.2692 0.3 0.675 0.3 0.1 19.9834 1.123 2.4666 2.318 2.4345 0.19 0.6375 0.1346 0.15 0.3375 0.15 0.05 9.9917 1.123 2.4666 2.318 2.4345 0.19 0.6375 0.1346 0.15 0.3375 0.15 0.05 9.9917 谢谢观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