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家庭中的两个男人 .................................................................................................................................................................... 2
1. 父亲:离开家庭的催化剂 ...................................................................................................................................................... 2 2. 祖父:爱和希望的源泉 .......................................................................................................................................................... 4 第二章 文学道路上的启发者和促进者 ................................................................................................................................................ 5
1. 萧军:踏上文学道路的启发者 .............................................................................................................................................. 5 2. 鲁迅:文学道路的促进者 ........................................................................................................................................................ 6 第三章 情感道路上的结伴者 ................................................................................................................................................................ 7
1. 萧军:精神世界的伴侣 .......................................................................................................................................................... 7 2. 端木蕻良:平凡生活的向往 .................................................................................................................................................... 8 结 论 ........................................................................................................................................................................................................ 9 参考文献 ................................................................................................................................................................................................ 10 致 谢 ...................................................................................................................................................................................................... 11
前 言
萧红,原名张乃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说起萧红的原名,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一下。萧红出生在一个大的家族里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不难理解,在大户人家里,起名字是很有讲究的。萧红这一辈的子女在起名字是,最后一个字也是都带着“王”字旁。而张乃莹的“莹”字并不是王字偏旁,有些人就从这一点上认为,萧红不是老张家的孩子。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我只能说你太不了解萧红,其实萧红小时候最开始的名字并不是“张乃莹”而是“张秀环”。“据说有一次母亲领萧红去外祖母家,母亲叫她秀环,被她二姨听到了。二姨向她母亲提出抗议,说她叫玉环,萧红怎可叫秀环?非让更改不可。她母亲便让外祖父给起个名字,外祖父便起了个名字:乃莹” [1]读过《呼兰河传》的人也许就有疑问了,通过萧红作品了解到的萧红父亲并不是一个善良好说话的人,他蛮横、强势、自私等等,他怎么会同意有人随便改自己女儿的名字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外祖父姜文选,在家设馆教书,是呼兰、巴彦一带有名的饱学之士、大地主,拥有土地二百二十多饷(一饷十亩),曾被推举为黑龙江省会议员。萧红父亲很敬重他的老泰山,听说是老泰山给改的名字,自然没有提出异议。” [1]由改名字这件事也可以
1
看出萧红父亲的为人。
说起对萧红的影响,大部分都是男人,比如对其性格造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也就是其小时候的人,要数她的父亲和祖父两个人。对其文学创作之路其重要影响的,必须得提的人是萧军和鲁迅先生。而其感情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萧军和端木蕻良。
第一章 家庭中的两个男人
1. 父亲:离开家庭的催化剂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萧红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居于中心地位的两个男人:萧红的父亲和祖父。
张廷举,萧红的父亲,封建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旧知识分子。他并不是萧红祖父的亲生儿子,只是因为萧红祖父没有儿子,无人继承家业,从而过继的其兄弟的儿子。张廷举从小爱读书,毕业于黑龙江省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思想比较激进,先后任过小学校长、通俗出版社社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县教育局局长等职。“土地改革时,因积极支持子女参军参战,被呼兰县人民政府定为开明绅士。” [1]如果只看这些,也许很多人都对这样的人另眼相看,但事实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开阔明朗。因为其受到的是旧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教育,又长时间当官,因此具有非常浓重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而萧红是受过新思潮洗礼的新青年,与独断专行的父亲格格不入,因此在萧红的成长道路上,一直不是正面人物,起着反面教材的作用。不得不说,父亲张廷举是萧红离开地主家庭最大的推动力,而他为了攀附权贵为萧红指的婚姻只是促使萧红离开的一个导火索。萧红对父亲的不满,对地主家庭的愤恨,在她早期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2],但是,萧红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却不是冷酷的,“绝大多数的父亲形象是温和而富有人情味的”
如小说《看风筝》、《狂野的呼喊》等。
2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又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客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哭着,诉说着,向着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凉皮深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两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不算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3]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人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象自己身上长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所以我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为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一样的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好像伴奏的乐器似的震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的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 [3]
3
祖父的温柔善良,与父亲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萧红的影响也是大相径庭的。在地主大家庭的背景下,因为祖父的宠爱、娇惯,萧红形成了恣意任性、刚毅倔强的性格;因为父亲的严厉守旧,使萧红进一步看清了封建地主家庭的弊端,毅然决然对其进行抨击,最终导致被父亲从族谱中除名。
2. 祖父:爱和希望的源泉
张维祯,萧红的祖父,这个在童年中给了萧红最多爱和宽容的男人。他是善良的人,无论是对待萧红的父亲,家里的房客、仆人,还是萧红。当年他的妻子范氏不想让张廷举继续上学,想让他下来继承家业时,面对执着向往学习的张廷举,张维祯不忍心锊夺其志,送他到齐齐哈尔去上学。萧红在她的《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说的那个对待房客的例子上,“两匹马”将父亲和祖父的为人、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在对待他的孙女萧红时,更是宠爱有加,陪着她在后花园中玩耍,在炕上教她背诵诗词,可以说祖父开启了萧红感悟生活、感悟大自然美和诗意的大门,是她在情感和精神上获得无限丰富的启蒙者。萧红跟其祖父的关系也是最好的,在祖父死后,萧红是这样说的:“我懂得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4]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其对祖父的描写,尤其是在她后期自传性作品《呼兰河传》中,更是专门拿出一章来写专门写她的祖父和她与祖父的后花园。祖父的善良、乐观让萧红心中充满爱,后花园的快乐无邪生活让萧红内心纯洁干净,并且为以后的文学之路积累了素材。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
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5]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5]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有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5]
萧红是一个“自传型、抒情型”的女性作家[6],她的文章多出自亲身经历。童年的呼兰河,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那里的事,那里给萧红带来一切感情的东西,都在那里,是他们充实了萧红的内心,造就了她的性格,丰富了她的感情,给了她的一切。萧红是一个怀旧的人,因此,这些便成了萧红创作的源泉和内容。无论第一篇以“萧红”为笔名所写的早期较为成熟的《生死场》,还是后期自传性的《呼兰河传》。
第二章 文学道路上的启发者和促进者
1. 萧军:踏上文学道路的启发者
说起萧红的文学创作道路,其实实属偶然,因为她遇到了萧军,这个决定了她后半生职业的人。萧红、萧军二人,可以说是当时文学界有名的被人羡慕的情侣。起初傲慢的关中汉子萧军,并不屑于搭理他所谓的“地主小姐”,对于他俩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萧军是这样记述的“当我跨进你的房间,你一骨碌由帐子中走下床来。我你对立在模糊的黑室中,约有几秒钟的工夫,你才在惊愕和莫名兴奋的叫声中,将电灯的开关扭开——那时茶房已退去——按着我访人的习惯,总要得默几分钟才能说话。将馨君给你写的信交过,我便自行扯一具椅子坐下来。我发见你看信
5
时,手指有些在颤;你的脸色也是在升沉不定的幻变中,而你的身子却紧偎在门旁。——后来你说出,我才知道你是怕我交了信便走去,而不能得到些消息——并且那时你想不到馨君托我带信给你。你只道我是由北平你的好友洁吾那里给你带来的信。所以当时你是那般兴奋着”。当萧军见过萧红之后,他便深深的被这个现实版的“娜拉”吸引了,他需要这样一位具有新思想、有才华的年轻女性。而萧红,她渴望自由、解放,追求“温暖和爱”,可是她不够自立,总是想依附借助于男性,以他们为支撑。这是萧红一生悲剧的根本所在。因此,她被这个给她带来温暖和希望的萧军所吸引,两个人便在一起了。1932年的8月1日的洪水,使萧红得以在其他旅客和萧军的帮助下逃离了东兴宾馆。
萧红和萧军在一起,日子过的异常艰难,但萧红精神上是满足的。当时的萧军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并且用赚取的稿费来维持着生活,在萧军的影响和鼓励下,聪明且有一定文字的天赋的萧红也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并且以此为终生的事业。1933年,在萧军的引导下,开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五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处女作《弃儿》,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就在这一年,萧红以多种题材写了好多作品,比如揭露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残害农民的罪恶的《王阿嫂的死》,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不幸遭遇的《哑老人》,大胆歌颂了为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而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者的《看风筝》、《两个青蛙》,还写了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终于觉醒,走上革命道路的贫苦农民的《夜风》等等。萧红的思想觉悟很高,并且因为你其从小生活在地主大家庭中,对于地主阶级对于劳苦大众的压迫、贫苦农民生活的状态都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来驾轻就熟,很快成了东北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将萧红领上文学这条道路的无疑就是萧军,但使萧红作品更加成熟,并且加速其成长的人,是鲁迅先生。
2. 鲁迅:文学道路的促进者
6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由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萧红萧军两个人的特殊身份,“九一八”事变后他们被迫离开了哈尔滨,在朋友的帮助下到了青岛并且通过书信联系上了鲁迅先生。面对青岛地下党组织的破坏,他们不得不离开,前往上海。这样,他们和鲁迅的联系便更加方便和密集。首先鲁迅帮助他们二人在上海有了安身之处,并且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他们写信,予以鼓励和指导,并积极为他们开辟文学创作基地,替他们请客吃饭,结交新朋友,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在上海的刊物上发表,生活得到保障。在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萧红首次用萧红的署名发表了中篇小说《生死场》,从而步入全国著名女作家之林。当时鲁迅先生是拖着病体为《生死场》做序,“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7] “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的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事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地几声犬吠。” [7]可见鲁迅先生对她的喜爱、赞赏,对其作品的肯定。“充满着热情和只玩些技巧的所谓‘作家’的作品大不相同” [6],这是鲁迅的最早评价。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上,更是在生活上。经常叫他们到自己家吃饭;提醒她不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穿颜色过于艳丽的衣服;当萧红萧军两人感情出现问题时,鲁迅夫妇更是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他们,予以开导。这让萧红感到的从未有过的,父爱。因此,不得不说,如果没有鲁迅,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萧红。
第三章 情感道路上的结伴者
1. 萧军:精神世界的伴侣
萧红,一个没有完全脱离地主阶级生活的现代新女性,习惯了依赖。在感情方面,萧红亦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为了逃婚,萧红依附了三个男人:陆振舜、李洁吾、王恩甲,到后来的萧军、端木蕻良。而对于萧红来说,付出感情并且可以称的上为爱人的,应该就只有萧军和端木蕻良两个人。
7
对于萧军,可以说是在萧红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的最大的依靠。二人是相爱的,最起码在精神上两个人是没有障碍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在慢慢的生活当中,摩擦越来越多。萧军的大男子主义意识很强,而好强的萧红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自尊没有得到满足;面对名气越来越大的萧红,有点儿自负的萧军更是不想忍受。另外,两人的性格差异也使他们的感情潜伏着矛盾,萧红细腻敏感,而萧军热情且多情,在几十年后萧军说:“如果按音乐做比方,她如同一具小提琴拉走出来的犹如肖邦的一些抒情的哀伤,使人感到无可奈何的,如法抗拒的,细得如同发丝那样的小夜曲;而我则只能用钢琴,或管弦乐器表演一些Soflata(奏鸣曲)Sinfoma(交响乐)!……钢琴和提琴如果能够很好的互相伴奏,配合起来当然是很好的;否则的话也只有各自独奏合适于自己特点和特性的乐曲了。无论音量、音质和音色……它们全是不相同的。” [8]因为萧军和某女士的关系,萧红感到烦恼、痛苦,每天大部时间呆在鲁迅家里,长诗《苦怀》正是在这个时期写作的。“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风避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样来抵抗?敌人的攻击,爱人的伤悼。” [9] “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亲,他和我的父亲一样了!父亲是我的敌人,而他不是,我又怎样来对待他呢?他说他是我同一战线上的伙伴。” [10]为了排除烦恼,静心写作,萧红选择去东京,并且为了实现和萧军定的分居半年的诺言,连恩师鲁迅先生的逝世她都忍痛未归。由此可见,萧红对萧军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但是两个如此强势的人,也许在文学创作和精神上是可以高度契合的,但是在琐碎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二人终是无法统一,最终分道扬镳。
2. 端木蕻良:平凡生活的向往
就是在萧红萧军关系最紧张的时候,端木蕻良出现了,他毫不吝惜对萧红的崇拜和赞美之情,萧红在他身上得到了久违的尊重和温暖。因此萧红在于萧军分开后两个月便不顾丁玲的劝阻,跟端木返回重庆。端木蕻良是温柔谦和甚至有点儿优柔寡断的人,他与萧军截然相反。这样的人,这种感觉也许就是萧红久未的所期待的,平平淡淡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吧。但是婚后的萧红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战争摧毁了她的期待。“端木是文人气质,身体又弱,小时是母最小的儿子,
8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养成了‘娇’的习性。而萧红小时没得到母爱,很年轻就跑出了家,他是具有坚强的性格,而处处有需求支持和爱。这两性格凑在一起,都在有所需求,而彼此在动荡的时代,都得不到对方给予的满足。”[11]1940年,他们二人来到香港,并且就是在今年,萧红完成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上部。有人说端木觉得更多的也许是一种仰慕吧,因为他的怯懦,有些时候扛不住,自己走开,留下已经不在云端的萧红。我从端木蕻良的资料中找到这么两首诗,是在萧红逝世四十周年祭时的两首诗:
一
天上人间魂梦牵,西风空恨绿波先。春蚕到死丝无尽,蜡炬成灰泪未干。
布被寒生七尺铁,灯华热涌五音弦。双刀岂削石中碧,剑雨徒增绛草妍。
二
虎丘斜谷影只横,狂啸兴风声正狞。鼠尾耗油欺叔夜,鸾鸣作谱笑秦笙。
杂水八成锋仍利,浮云千遍月恒明。九曲寒泉难为冻,奔流到海报卿卿。
也许是因为歉疚,也许是因为怀念,也许是因为爱。
结 论
萧红,一个精神上独立,可是却被现实束缚,无法真正独立的女人。曾经的她在家中,受到父亲的精神压迫,祖父的宠爱;后来,也许是因为从小对祖父的依恋,导致她不断的依附不同的
9
男人,期望得到温暖。萧红让我动情,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的曲折,更是因为她的文字,她的文字里透着一股鲜活的、热情的爱,是那样真切、那样热诚、那样纯洁。这也是只有心中未丢弃希望、爱和单纯的女子才可以写出来的,萧红,正是这样一位女子。
萧红,跟随辛亥革命出生成长的一代新人,这使她有新的意识、新的思想,有足够新的环境。然而,对于一个出生成长在典型的封建地主家庭的人来说,这些所谓的“新”又与她隔得很远。自私贪婪的父亲,不折不扣的封建知识分子,压抑着萧红的天性,压制着萧红思想的发展和成长,使萧红在祖父死后没有得到一丝丝的爱,这也给萧红人生的悲剧埋下了最初、最根本的种子。除此之外,要强、率真、任性的萧红,认准的事情就要做,不想做的事情就坚决反对。反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努力抗争,却终未摆脱依附于男性的命运,这为她以后十多年在感情上的分分合合、兜兜转转埋下了个伏笔。
文学,成了萧红找寻自我、实现自己价值的唯一途径。萧红,因性格结识了萧军,从而开始写作生涯,最终又因性格使两人分开;因作品结识了鲁迅先生并且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父爱和终身的良师;因其才华,被人认识并尊重,得到端木蕻良追求,有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阴错阳差走上文坛的萧红,彰显了她独有的风采,展现了她虽然略带悲剧、短暂而又丰富精彩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铁峰.萧红文学之路[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5-7
[2]谢丽娟.父爱的缺失——透视萧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其创作心理[J].哈尔滨学院报,2008,(4):77
[3]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4
10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萧红.祖父死的时候[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2,18-20
[5]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53-55
[6]肖凤.萧红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34
[7]鲁迅.生死场—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2,2-3
[8]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105
[9]萧红.苦杯-五[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355
[10]萧红.苦杯-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356
[11] 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67
致 谢
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到课堂上对各位老师学术学识的深沉沉湎,从奔波于教室图书馆的来去匆匆到业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一切中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让人倍感留恋,倍感珍惜。
四年大学的学习生活注定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旅程。四年来,我的师长、同学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身受益,我真心的感谢他们。
11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邓锡京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由于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中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
在此,特向邓锡京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向他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感谢其他各位老师四年来对我的栽培和教育。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