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全省普通高校学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胡金波
(2009.11.04)
我们这里讲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下简称学生工作)是从狭义角度说的,主要是指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总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课题和现实难题。重大课题需要认真探索,现实难题更应寻策破解。刚才沈厅长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省高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深刻分析了我省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我省高校学生工作的新任务。全省各高校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着力提升认识水平
何谓新的历史起点?这里主要是指已有的工作基础、现实的环境背景、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要素协同建构的新的工作平台。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新的历史起点,既包括对先前工作积淀的深切把握和理性反思,也包括对现实要求的自觉回应和积极应对,还包括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和执着追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就必须做到“三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
我们时常说,做好工作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就要求“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做得实”。高校学生工作也不例外,其“大处着眼”就在于准确地把握处所的历史方位,而把握历史方位则必须准确把握“三个坐标”。
一是准确把握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坐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回顾了我们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三个历史性转变”,这“三个历史性转变”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贫穷落后到初步繁荣、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站起来了”到“举足轻重”,社会主义中国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个国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现实奔腾的浪潮中把握方向;一个民族,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中走向进步。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美国国务院前顾问福山在上世纪80年代末抛出的“历史终结论”的破产。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二是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变革调整的坐标。《决定》在阐述“三个历史性转变”的同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二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由此出现了“三个新”,即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清醒地看到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清醒地看到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三是准确把握我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坐标。《决定》指出“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另一方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总的来看,仍然是“两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高发期。我国比世界上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多出3亿多,在如此规模的人口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要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因此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将会长期地伴随着我们。
这“三个坐标”准确地昭示了高校学生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大使命就是要使学生获得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国家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的飞跃,是我国60年现代化探索的智慧结晶,也是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指针。 (二)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工作所面对的特殊省情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是一块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业热土。从自然秉赋来看,江苏一是人口多,土地少。江苏国土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7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748人,为全国第一。二是平原多,山地少。平原占69%,水面占17%,丘陵和山区占14%,平原水面比例为全国第一。三是人才资源多,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江苏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江苏籍两院院士有315人,占全国总数的1/4,在江苏工作的两院院士有89人,位居全国第三。从发展阶段看,江苏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700美元,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利用外资位于全国第一,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位于全国第二,GDP总量位于全国第三,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位于第4、第5。城市化率达到54.3%,人均预期寿命75.3 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1.3%。教育在全国实现了“四个率先”,高等教育于2000年迈入了大众化行列,预计到2013年将跨入普及化门槛。从现实走向来看,江苏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转型升级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外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经济竞争力主要看科技,社会影响力主要看文化,无论是经济硬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靠科技、靠人才。那人才来自何处呢?北京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来江苏访问对曾对梁保华书记说:“他在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走遍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个是有水,一个是有好的教育。”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1993年访问中国时,他曾自豪地介绍:“以色列只有550万人口。其领土的60%是沙漠,90%是干旱地。但我们是农业强国,高科技强国。”其原因是“以色列有7所一流大学。
最近,全省教育系统正在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时讲话精神。我感到总理一席话就是一部忧思录。总理用平实的言语,寄托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思和期望。他严肃地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殷切地期待大家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前些日子,我认真地阅读了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一书,全书共有八个部分,他称为“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他在书中预测“中国将从奥运会的金牌赢家变为诺贝尔奖的赢家”。这值得我们冷静深思。我们教育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刊中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坚持教育优先,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惠民强省,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提供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构建体系
完备的终身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这也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在回答“三个为什么”上应该有新的作为。
(三)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工作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我常想,“动车组”这种新型动力结构与靠一个车头拉动所有车厢的传统火车的单一动力结构这之所以不同,是其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火车跑动时所有车厢都使劲,刹车时所有车厢都制动。这种多元化、分散化、均衡化的动力结构,使火车跑得又快又稳。我想,我省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动车组时代。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进入了高度重视、强力推动的新阶段。有一位市的主要领导曾对我说“党委以重教为先、政府以兴教为责、教师以从教为乐、各界以支教为荣”,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江苏经济发展之所以领先全国,是因为江苏教育领先于全国;江苏教育之所以领先全国,是因为江苏教育投入一直领先于全国。2008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996.39亿元,比上年增力145.06亿元,增幅17.04%,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位于全国第二位,启动了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兑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可以说近几年是各级领导最重视、办法举措最有力、环境氛围最和谐、工作成效最明显、各方反映较满意的时期之一,真正地做到一以贯之、一丝不苟、一着不让地遵循、细化、落实中央16号文件要求,基本解决了学生工作“领导精力投入少、经费投入少、人力资源投入少”的问题,初步实现了“环境优”、“课堂优”、“队伍优”的目标。
其次,从高校层面看,进入了高度自觉、积极主动的新阶段。全省普通高校有122所,在校学生171.17万人。从学历层次看:研究生8.63万人,占总数的5.04%;本科生88.54万人,占总数的51.73%;专科生74.01万人,占总数的43.24%。从性别结构看:男生88.34万人,占总数的51.6l%;女生82.83万人,占总数的48.39%。“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成为强音,“高起点、入主流、创特色”成为追求,“以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一流的学生工作支撑一流人才的培养”成为主调。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完善教育过程,坚持因材施教、质量为先;营造和谐氛围;坚持潜移默化、实践为先;提升队伍素质,坚持德才兼备、示范为先。
再次,从社会层面看,进入了高度开放、良性互动的新阶段。我省高校以其开放的姿态、包容的心态、进取的状态,培育人才,贡献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引领发展。通过建立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与社会良性互动;通过科技服务,在成果转化中实现与社会良性互动;通过智力支持,在决策咨询中实现与社会良性互动;通过强化“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理念,在推动社区发展中实现与社会良性互动,使高校学生工作成为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贯通的一个重要枢纽。
最后,从学生层面看,进入了高度整合、理性能动的新阶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视野由窄变宽,动力由小变大,要求由低变高,措施由软变硬,导向由虚变实,负荷由轻变重,节奏由慢变快,从而使国家意志力、学校执行力、学生内驱力在理念层面实现有机统一,同频共振;使成人、成才、成功在具体工作目标层面实现有机统一,协同俱进;使有情、有理、有效在具体工作操作层面实现有机统一,交融渗透。爱的教育贯穿于高校学生工作全过程,解决问题、启迪心智、引领发展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立足新的思路起点,着力提升设计水平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正确,事半功倍;反之,“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正确思路源于正确理论的指导、丰富实践的总结、典型经验的提升、发展趋势的把握、良心智慧的展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益性质等观点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由此提出必须完成“构建体系、培育人才、知识贡献”三个方面的战略性任务,强调了必须“七个坚持”。我认为这“七个坚持”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人民满意的教育不
仅是有物质保障的教育、促进公平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的教育,还是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必须加快实现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今年新生研究生的报到率为97.01%,本科生报到率为97.55%,而专科生报到率只有90.18%。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转化为谋划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领导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促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高校学生工作要围绕适应新变化来加强 “变化是常态”。只有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新变化,进而引领新变化,最终驾驭新变化。适应新变化,要善于知微见著,善于超前引导,善于与时俱进,不能“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否则我们工作就会远离学生、远离生活、远离实际。
高校外部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给高校学生工作以深刻影响。“全球化”使得大量经济和社会组织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手段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止。“工业化”改变着人们狭隘地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使人们更加注重资本的集聚,更加注重财富的积累,更加注重创新的源泉,更加注重生态的保护。“信息化”引发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速度”成为打破时空限制、有效进行竞争的核心理念,共享和不可控性特征日益凸显。“城镇化”呼唤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更加强调公民的现代生活方式,更加关注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更加注重不断满足人民的强烈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市场化”对于社会诚信、制度设计、公共价值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政治民主的呼声会更加强烈,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高校内部环境的变化同样直接或间接地给高校学生工作以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更加注重内涵提升,可持续性软性增长取代扩招性硬性增长、质量提升取代了单一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取代盲目求大求全。由此带来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的变革。完全学分制的逐步实行,“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人数增多,使学生“由班内走向班外”;实践课程比重增大,理论教学课时相对减少,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后勤社会化的实施,分散住宿范围扩大,使学生“由校内走向校外”;法制观念的逐步强化,学生维权意识增强,维权行为不时诉讼于“法庭内外”;大学国际化的推进,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办学增多,使学生“由国内走向国外”;网络的普及和便捷,已成为与家庭、学校并列的第三种成长环境,使学生“由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针对上述新变化,适应新要求,审视新挑战,采取扎实有力措施,将教育管理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高校学生工作要通过解决新矛盾来改进
如何看待和评价当代大学生这是我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逻辑起点。只要判断准确、思路对头、措施得当、工作精细,就一定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是富有朝气、面向未来的一代。我们不能按照单一自己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模式来评价他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某些价值取向一时难以被我们接受而否定他们,不能由于他们有许多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弱点让而担忧他们。大学生成长中显现出的许多新的矛盾,说到底是由改革开放发展的社会大环境、高校内部教育管理的小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家庭微环境决定的。
这些新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崇尚“主义”与关注“问题”的矛盾。他们尊重实力、崇尚实力,希望成功、追求成功。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通过激烈竞争获得一个知名国际大 公司在中国总部岗位时对我说:“我读了四年大学,现在才知道数学和英语最重要”。二是既要“成人”与又要“成才”的矛盾。某高校针对倍受追捧的三部电视剧《潜伏》、《血色浪漫》和《奋斗》的主人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学生“你想成为陆涛、余则成,还是钟跃民?”,
结果43%的学生选择了《潜伏》中的余则成,认为余则成既有自己的理想,又能在职场左右逢源。这就是大学生理解的全面发展。三是履行“义务”与保障“权利”的矛盾。某高校宣传一名先进学生典型,结果学生不认可,认为是学校为其“开小灶”喂出来的,由此他们责问学校“他和我们交一样的学费,为什么给他配了专门教授当导师,我们就没有?”。四是增长“需求”与实际“供给”的矛盾。他们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面临着成才发展要求与教育教学以及学习、生活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在武汉大学校长与新生家长见面中,一位家长泪流满面地诉说:“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为什么不能给新生寝室装空调?”。五是倾心“求知”与全力“求职”的矛盾。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为45.9万人,增长幅度为7%,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7%。既面临总量压力大,还面临生源地与生源输入地、专业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性别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矛盾。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85%。就业不仅学生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整个社会都感到压力很大。六是表达“情感”与选择“婚恋”的矛盾。今年10月18日,著名文艺评论家熊元义到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讲学时提到“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观点近来在年轻人中流行。现场一位“90后”女生站起来说:“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现在女学生中流行“学得好,不如嫁的好”观点。 面对这些矛盾,高校学生工作应贴近学生趵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成人感与孩子气、求理解与易闭锁、尚理智与好冲动、理想化与现实性、社会多样化与信念一元化等困惑,帮助他们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在理解变化中促进健康成长。
(三)高校学生工作要通过体现新取向来完善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面向生活、幸福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重要价值取向。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因此,教育首先必须对人负责,对受教育者负责,这就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充满着人性关怀,始终闪耀着人性光辉。教育对学生负责,就是应当关注开启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力,走出“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误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爱的濡染和美的熏陶,是善的弘扬和真的追求。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成功的教育应体现当学生走出校门时是对社会、对民族、对集体、对家庭“有积极性而无消极性、有建设性而无破坏性的人”。由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注重开发学生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强化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终生幸福服务的理念,努力使高校学生工作成为幸福化的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
三、立足新的任务起点,着力提升操作水平
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那么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矛盾任务是什么呢?主要矛盾就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的新要求与高校学生工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新要求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又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一系列具体矛盾。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就是破解这些主要矛盾和具体矛盾,当前必须强化“六个更加”。
(一)更加注重理念引领
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是对学生工作本质、功能和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是学生工作之魂,决定着学生工作的方向。现在许多理念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都很重要,如素质教育
理念、持续发展理念、服务社会理念、国际化理念、市场化理念、法制化理念等,我想再强调以下四个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的逻辑是“学者”、“学术”、“学科”、“学风”、 “学生”。“学者”到大学从事“学术”活动,既依托具体的“学科”,又依托良好的“学风”,在两者兼备条件下产生的教学科研成果首先用来服务“学生”。由此,高校学生工作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最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美好和崇高,感受成功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 良好的行为取向。二是以德为先的理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我在高校工作时深切地感到:大学不仅需要“学问”,更需要“道德’,和“精神”,不需要“才子+流氓”。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认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三是以爱为魂的理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只有师生情感互通,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才能情通则理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师爱是一种母爱,但又超越母爱,既要有母爱那颗真诚、炽热的心,更要有超出母爱的科学理性。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以大爱的情怀,提升工作水平。四是改革创新的理念。改革创新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动力。改革有风险,不改革风险更大;创新有困难,不创新更困难;发展是硬功夫道理,硬发展就没有道理。要大胆改革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传统学生工作观念、传统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通过观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使理论问题实践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合理问题合法化,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二)更加注重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主旋律。一要高举伟大旗帜。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二要高扬共同理想。引导学生为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省份、率先建成教育强省而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三要高唱“两个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要高讲“八荣八耻”。引导学生“更聪明、更高尚、更富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针对学生的“自然需求”,加强社会主义基础文明教育,突出尊重生命教育、遵守道德教育、遵守法律教育。有位大学校长曾对我说:“幼儿园把小学的内容讲了,小学把中学的内容讲了,中学又把大学的内容讲,哪大学讲什么呢?就把幼儿园的内容补上,就讲基础文明。”这似乎有点情绪,但对我们整个教育体系谋篇布局提出了一个问题。最近报上有条消息,说我省某市公交车上有条警示标语,谓“吐痰请向外吐,提高个人素质”,阅者均感到该市太“雷人”了。针对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进行修身成才教育,突出心智的养成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针对社会奉献的价值追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任何真正的奉献都必须以个人能力为前提,以增进整体的幸福为眉的,前提必须解决“我拿什么奉献”和“我奉献给谁”问题,这样才能把先进性理想同普遍性要求和学生具体的实际统一起来。当前要把诚信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诚信是最重要的社会诚信,学生教育工作者诚信是教育诚信的重要保证。在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具有诚信品格的学生尤为迫切和重要。康德说“人是自己行为的立法者”,这既是人的高贵之处,也是人的伟大之处。孔子推崇“诚者,乃做人之本”,韩非子认为“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表示“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季步一诺胜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都是“诚”的具体体现。我们倡导诚信,不仅仅是个人自身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
(三)更加注重载体完善
一是完善主渠道,做到通畅有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志都有讲课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对学生而言,理论要“化”学生,首先就要拉近与学生距离。感情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效果。要使理论掌握学生,就要让理论亲近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才能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这方面,方永刚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努力做到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做到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听得懂、听得进,真正产生好的效果。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有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我看了《理论热点面对面》就不觉得累,书中显示出一种亲切和平等。
二是完善主阵地,做到建设有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公寓和网络等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必须下大力气,重点建设。一方面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为一体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全国网民人数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江苏网民达到1027万人,位列全国第三。统计显示,学生网民占了近1/3,青少年差不多占了网民一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传播渠道,既有先进的科技属性,又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网络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既使人更加平等,也使人距离加大”。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已成为与家庭、学校并列的第三成长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既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主网站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又要明确提出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既要加强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和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引导网上舆论,又要明确职责,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完善主活动,做到持之有恒。首先,开展好党团组织活动。全省高校现有学生党员13.2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7.76%。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以科学理论指导学生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学生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学生党的建设。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作用,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培育大学精神为重点,突出科学、民主、创新的内涵,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今年是60年国庆,各高校围绕唱响“五好”的要求,班班有红歌声音。9月20人万名师生汇聚五台山体育馆举行了《我爱我的祖国》大型歌会,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真是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情真意切、感动人心,祝福未来、振奋人心。亲历现场者无不为之感动,为之动容,青年学生更是如此。再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与企业、农村、社区等共同努力,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第四,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整体规划,落实专项经费,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最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今年高校学生中有13人猝死,86%学生眼睛近视,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必须强化“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强化“国民健康是国家财富的观念”,个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一种有道德的表现,是为国家增加财富。
(四)更加注重文化育人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实质是“文化育人”。大学文化是塑造大学个性、产生名师大家、凝聚师生员工的内核,是大学综合能力的软实力,是
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大学文化是大学存在的标志,是大学传统的体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人们常讲大学是个“大染缸”、“大熔炉”以及“泡菜”理论,都是说的大学文化。一般来说,愈是历史悠久的大学,文化传统就愈优秀。对于大学来讲,每个学校因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的差异性,都会产生自己的办学特色,产生风格迥然不同的大学文化。不同的校训、校风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模式”。我们说牛津与剑桥的办学风格不同,我们说北大、清华的办学特色不同,其实就是文化的差异。一所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没有卓越的大学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大学文化建设一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科学研究的高水平、服务社会的高效益、国际交流的高起点;二要体现营造精神饱澈、精益求精、精彩纷呈的良好氛围;三要体现“进入新阶段就要有新思耻面临新机遇就要有新举措,应对新挑战就要有新对策”的追求;四要体现“教师要有活水、学生要有活动、学校要有活力”的胸怀。 (五)更加注重贴近学生
回想我们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深深地感到: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其实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时才能改变命运,教育只有提升了人的素质后才能成就未来。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从学生最密切、最关注、最直接的事情入手,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由“学会”变“会学”。我们知道“学会容易会学难”。很多高校评价学生好与差的基本标准主要是“学会”,而不是“会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帮助学生主动变“要我学习”为“自主学习”,变“个人学习”为“责任学习”,变“学习负担”为“学习乐趣”,变“阶段学习”为“终身学习”,变“学会什么”为“会学什么”,变“拥有文凭”为“拥有能力”。通过学习目标的整合促进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方式的整合张扬学习个性,通过学习途径的整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立,变“助我”为“我助”。我省高校“助我”工作成效明显。去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资金8.08亿元,资助面达到学生总数20%。有3.96万名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9.7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国家助学金;办理国家助学贷款4.50亿元,获贷学生8.76万人;安排专项资金1.7亿元,对在校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食堂伙食补贴和生活补助。在做好“助我”同时,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强自立意识,增强“我助’’的信心。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透各项资助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把握中央和省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审标准和和发放办法,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各高校要严格按照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左右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继续做好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其他各项资助工作。 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健心,变“压抑”为阳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人的身心和谐。截止10月10日,全省高校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三亡事故44起,死亡人数为45人,其中自杀死亡14人,占31.82%, 自杀原因主要是心理脆弱、抗挫折力差。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摆上重要位置。我敢肯定地说: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是没有前途的高校。我省高校现有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7人、注册心理师14人。据对86所高校调查,校均拥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2.5人,师生比为0.8:4000,未能达到中央1: 3000—4000的最低要求;校均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9.5人,师生比为1。1:1200;近3
年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校均为6。8万元,2008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为6元。这能适应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吗?其次,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再次,要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第四,要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各种压力。当前,在重点建设好全省高校5个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侧重建好16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创业,变“单一就业”为“主动创业”。明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3.1万人, 比今年增加7。2万人,增幅为15.7%。其中:毕业研究生3.3。万人,增幅3.1%;本科毕业生20.6万人,增幅6.7%;专科毕业生29.2万人,增幅24.8%。做好明年高校毕业生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有位高校应届毕业生告诉我,今年秋季她到美国一所知名大学商学院去读硕士研究生,该校研究生院建议她最好提前半个月到校补两门课,一门是《感知美国》,一门是《就业指导》,学完这两门课后,她感到收获很大。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继续强化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推动创业的理念,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对教育教学的提升效应、对促进充分就业的倍增效应、对完善学校管理的溢出效应、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效应,实现由底层自发随意向顶层设计转变、由零散组装向整体设计转变、由注重少部分的精英成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由一般活动推动向项目推动转变、由多元化载体向深化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坚持渗透结合,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坚持项目带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坚持实践锻炼,帮助学生熟悉创业实务。继续推进第一批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工作,按照要求,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启动第二批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力争建设水准有新的提高,体制机制有新的突破。
(六)更加注重规范管理 一是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办学行为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由于个别高校出现乱办学、乱招生、乱办班等不规范办学行为,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当前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要对所有在校生普遍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工作。对复查期间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分清情况,查明原因。对属于工作疏漏的,要及时联系学生来源省级招办或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补办材料;对属于违规招生、中介诈骗或冒名顶替的,要及时依据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并向学生和家长澄清事实,讲明政策。 二是规范招生管理。坚持公平高考不动摇,坚持诚信高考不动摇。我想强调四句话:首先,相对公平性是高考得以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其次,高考选拔的是合格人才。再次,天才、偏才、怪才其实是社会的特例。社会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不能单一地依赖高考来实现。第四,任何制度都有它的盲点和局限,高考也不例外,既不要理想化高考,更不能妖魔化高考。从现实来看,目前还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好的办法。最近,要迅速建立高中生电子注册平台,尽快为实现高考社会化报名创造条件。完善学业水平测试,分步骤地推进注册入学。探索多元录取办法,坚持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相统一。近期实行英语机考与口语机考合一,长远逐步将英语从高考课目中淡出,作为资格考试,分为等级,由高校选择等级要求,择优录取。继续完善加分政策,探索省属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原则和办法,促进区域和城乡之间录取机会的均等,解决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问题。
三是规范学籍学历管理。学籍学历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首先,做好新生学籍注册工作。通过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规范新生学籍电子数据的录入、初审和报送。其次,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严格学籍异动管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今年统计, 申请转学学生中有56%的学生转学理由是“水土不服”,而其中92%学生是省内高校之间转学,这说明什么问题?再次,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学历证书发放和注册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对普通高等教育、专转本、五年一贯制、民办独立学院文凭发放等工作的管理,绝不允许擅自为未取得学籍和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发放学历证书。
四是规范奖励处分管理。结合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奖励种类,严格奖励条件,规范奖励程序,弘扬正风,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向上。严格执行学生违纪处理、处分标准和程序,切实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特别是在程序方面,要保障学生的陈述和申辩权、被告知权、复议权、申诉权等,对学生的处理要重教育、重态度、重事实、重后果,切实防止出现处分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完善学生申诉处理办法,认真受理和研究学生各种申诉,及时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 五是规范安全教育管理。要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止非法传销活动向高校渗透。加强学生住宿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加强信息沟通,严格教育管理。加强重点人群(如毕业班学生、有心理疾患学生、在外实习学生)的管理,要针对外地实习、外出联系工作学生人数多、地域分散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确保安全。 四、立足新的使命起点,着力提升队伍水平
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关键在人才,关键在队伍。总体说来,我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思想解放、锐意创新,服务学生、爱岗敬业,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是一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学生欢迎的队伍。但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求、学生成长的新需求相比,在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我省高校现有专兼职辅导员8415人,其中专职辅导员6988人,他们分别在三个省级辅导员培训基地上进行上岗培训、专题培训、学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省教育厅组织了2期高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赴美高级研修班,大家感到开阔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开阔了胸襟;明年将继续组织2期高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赴美高级研修班,完成全体高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赴美培训的任务。当前,我们要下大力气,以建设“学习型学生工作队伍”为目标,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道德力、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
(一)加强修养,提升道德力。德是人的立身之本。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有“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情怀,深怀“爱生”之心,践行“为生”之举, 自觉立德、带头守德、示范行德。一要平等对待学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先”的理念, 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意愿、关注学生生活、体恤学生困难,始终做到不忘责任,不辱使命。二要诚信对待学生。“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要坚持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待学生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三要宽厚对待学生。正如纪伯伦所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善于用望远镜多发现学生的长处,用显微镜多看自己工作的不足,做一名让学生敬佩的高尚人、难忘的纯粹人、有益的领路人。
(二)持之以恒,提升学习力。当前改革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经济发展快、技术进步快、形势变化快,如果不力口强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不能 胜任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敏于实践,广闻博学,知识渊博,才能令学生信服、赢得学生尊敬。一要勤于学习。要把学
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知识脱贫、脱俗、脱愚的重要途径,作为成长、成熟、成功的重要阶梯,积极主动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学深科学理论,学透专业知识,学精现代科技,做到政治上清醒、业务上精通、知识上广博。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的好习惯,勤思、慎思、善思,对所学的知识知其内涵、悟其要义、觅其规律、汲取精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此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要敏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干不学,容易形成经验主义;只学不用,又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要坚持学用结合,做到知行统一。要紧紧围绕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把所学的知识放到学生工作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学生工作的思路、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推动学生工作的本领。
(三)与时俱进,提升创新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干事创业,奋发有为。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学生工作。要树立超前思维的意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以新的思维来研究学生工作新情况,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解决学生工作新问题,创造学生工作新业绩。二要用开放的思维来指导学生工作。考虑学生工作问题、作出学生工作决策,不能循规蹈矩、固步自封,要树立开放的意识,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学生工作发展的新路子,用新思维、新方法破解学生工作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三要用务实的作风来推进学生工作。毛泽东同志生前曾告诫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人要大气,做事要精细”。要深入学生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学生喜欢”。
(四)爱岗敬业,提升执行力。高校学生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自一名学生工作干部都要“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勤恳踏实,干事创业。一要敢于负责。要始终把“敢于负责”这四个字铭记在心,坚决克服“碰到问题就躲、见到困难就推、遇到矛盾就绕”的不良倾向,既要“妙手著文章,更要“铁肩担道义”,以敢于负责的态度抓好学生工作。二要善于负责。要积极应对学生工作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处理矛盾讲究策略,解决问题注意方法,做到坚持政策不走样,体现原则性,又要灵活把握不教条,富于创造性。三要勤于负责。要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学生意见大、怨气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一项一项地去抓,一点一滴地去做,使高校学生工作充满阳光。
我们正处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继往开来乍大有作为的时代。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高校是教育振兴的基石,高校学生工作则是高校振兴的基石。基石的厚重、基石的坚韧、基石的博大,赋予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与时俱进的胸怀、刻苦求进的视野、创新推进的境界,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畏艰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共创江苏高校学生工作的美好明天。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经济参考报》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并以“大地之殇”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请关注。
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记者 孙彬 管建涛 连振祥 吉哲鹏 娄辰 李松 南京 哈尔滨 兰州 昆明 济南 重庆报道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
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
“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
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
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 “宁愿毒死也要GDP”?产业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 D P为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 D 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黑土层大都一米多厚,现在找半米深的都难了,水土流失严重地
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有专家担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 “黑土层变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断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
地越来越没劲儿,想增产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几年,45岁的张艳峰感觉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赖症”。老张是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10年前一亩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经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减产一半”。老张还有些担心,现在能靠化肥增产,这地要是越来越没劲儿,以后可能化肥也无能为力了。
据了解,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十一五”期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
“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一些土地已连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由于土地分散,不少农民常年使用小型农机具耕作,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撑,在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仍然稳中有升。但专家指出,恰恰是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这反倒容易导致农民和有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东北部分黑土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已透支耕地产出能力,黑土层变薄的风险性被粮食增产淡化,严重性正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合谋”影响下加剧。 “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技术层面上也落后,没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就无法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的最新情况,不能制定准确的修复方案。”张维理认为,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比如我国对地力的评价通常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实际测定的却是有机物质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机质,这样的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
此外,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法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生源地说明:
1、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2、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3、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硕士前的生源省区;
4、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入学前的户口及档案所在省区。 2、签三方就业协议程序
(1)收到有用人指标(能解决毕业生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用人单位接收函或录用通知或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回执,本人经慎重考虑,同意到该单位工作,开始进入签约程序。
(2)凭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到研究生部领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书”,签署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各留存一份)。(注:“三方协议书”每人只有一份,请慎重考虑后签约)。
(3)毕业生个人签字。需要毕业生准确填写个人相关资料,并签字确认。 (4)用人单位签字盖章。用人单位填写单位相关资料并签字盖章,如果本单位无人事权,还需该单位的上级单位(具有人事接收权)签字盖章。
个别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可以到所网站“教育园地-研究生-下载表格”栏自行下载,填好后到研究生部盖章。
注意: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视为协议生效,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将视为违约。
(5)到研究生部签字、盖章。
(6)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确认。 (7)领取就业报到证。
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1月底左右集中办理春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6月底前后集中办理夏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如果在1月20日
之前或6月20日之前完成《就业协议书》签约程序的毕业生,可在办理毕业离所手续时领到《就业报到证》。过此期限后(含寒暑假期间),研究生部将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安排和规定时间内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到研究生部领取就业报到证。
(8)办理户口和档案关系(必须办理离所手续)。
领取就业报到证后,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借户口卡,再到广州市天河区公安分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3、户档派回原籍程序
(1)毕业时未落实去向(如出国、考研、签三方协议),可向研究生部提交户口和档案派回原籍的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写明派遣单位(可派到生源省就业主管部门或市、县人事局)。由研究生部将按派回生源地信息上报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由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回生源地的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在研究生部领取报到证。
(3)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下联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