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教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单元课,由三课时构成
主要是要理解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1)认知目标:
通过作品欣赏认识礼仪与教化所包含的范围和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对礼仪与教化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理性评价作品和表达自己感受和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礼仪与教化及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1) 在时间上了解从商朝到魏晋时期美术作品。
(2) 在空间上了解横跨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印第安的美术作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商朝到魏晋时期的美术现象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 难点:学生的社会意识与生活的局限性对主题的理解难以深入,探究作品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3.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4.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教具与学具
教具:教材、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6.教学程序
第 一 课 时 (1) 导入
采用承上启下的导入方法 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孔子说:教化人民,要靠礼乐。20xx年10月1日,上午的阅兵,庄严威武,令人敬畏,是为礼。晚上的联欢,盛大辉煌,令人振奋,是为乐。
采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斯芬克司的神话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谜语作为开场导入,一步步深入设问,引出狮神人面像,从而进一步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
a、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谜底是人,简单解释)
b、提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 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斯芬克司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
埃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兽曾盘踞在道路上,向过路的行人问一个谜语。谜语的内容为:是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而晚上三条腿走路?谜语的答案是\"人\"。早上,中午,晚上分别比喻人的幼年,中年和老年。传说这个迷题,后来被年轻的希腊人俄狄浦斯答对,斯芬克司因而自杀。 斯芬克司之谜在更深层次的表现为“恐惧和诱惑”,
即“现实生活”
c、进一步提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
、讨论总结古埃及壁画中人物各个部位的角度变化,讨论原因。 头部侧面,眼睛正面,肩部正面,腿部侧面,古埃及人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清晰完整的包括在一个图形里。
引出课题——礼仪与教化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3. 教化的作用
礼仪具有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尊重和约束作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它对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教化。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完备和凝固,会成为一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力量不断地由老一辈传继给新一代,世代相继、世代相传。在社会进步中,礼仪
的教化作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a(3) 秦汉风格的对比
这点将作为本课的重点,使用比较鉴赏采用表格的形式对“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雕塑的作品形式、造型手法、审美效果以及功能和意义进行研究,让学生理解礼仪与教化的作用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尽可能多的写出学生回答的关键词,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形成表格正文,把这个填表活动呈现在黑板上,根据教学经验及对教学机制的理解,为拉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避免老师先入为主,先让学生通过个人、同桌、或4人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使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填表,使高中的静态课活跃起来 (4) 思考与交流
可以结合我们本土例子,长沙马王堆帛画来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分析、并尝试、探究汉代人的宇宙观念,这是从美术文化角度进一步联系湖湘文化进行分析,是对新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从电影神话到秦始皇兵马俑,从马王堆帛画到汉代观念,充分体现了由远及近的教学策略
(5) 作品比较
让学生从本课中自主选出两幅不同时代、同样具有礼仪教化功能的作品比较它们的内容、表现形式、服务的异同,这是对秦汉对比的深入,也是按照鉴赏的规范程序逐步深入,更好按照感受、分析、解
释、评价4个环节的推进,达到有效学习 (6) 小结
以中国联系古印度、古埃及、印第安的美术现象提问为第三课埋下伏
笔
教案资料:先秦之礼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
利己的人性假设不仅是西方诸多思想理论之源,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主张之一。利己是“礼”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动因。先秦儒家关于“礼”的理论与诉求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对礼文化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的解读有利于对我国教育传统价值的再认识。 关键词:利己;礼;教化功能
利己是西方社会最有解释力的人性假设之一,甚至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边沁的功利主义、费尔巴哈的合理利己主义、皮尔士的实用主义还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等等学说都是建立在利己的人性假设基础上。如何看待人性,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命题。作为影响了中国人思想、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家,其关于人性观的争论也是围绕着“利己”这个人性假设展开的,同时又意识到了利己的局限性和利他的必要性,先秦儒家(1)通过建立“克己辞让”、“养己敬人”的“礼”来实现人性中利己和利他的和谐共存。关于“礼”的理论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指导
思想,又是我国古代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对“礼”的解读,无疑是对人性和我国教育功能关系解读的适切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