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什么样的教材观

2022-01-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什么样的教材观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里,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各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套以新标准为依据编制的新教材9月份开始在全国各实验区试用,标志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拉开序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是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仔细分析中学地理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有利于我们教师全面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有利于教师认识教材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教师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也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提供依据和方法。所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托为核心来展开。

但进入21世纪,新旧教材的内容要求,可以明显看出新教材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也在暗示新时代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什么样的教材观。如以下三点:

1、 旧教材观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目前大家一致认可的;而新的教材观中可以允许出现尚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尚有争议的种种解答。但要指明争议的存在和对种种解答的不同意见或评论。

2、旧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都是学生所能理解的;而新的却不同,它认为教材中可以出现诸如以下文字: “阅读以下一段关于基因工程与克隆羊的论述,看看能读懂

多少,可以与小伙伴们讨论,也可以查阅课外书,或向大人或专家请教。现在读不懂也没有关系,关于这些内容,今后同学们将进一步学习。”

3、旧的教材观:应该告诉学生教材中关于各种问题或事物的知识都是绝对正确的,绝不会出现错误。但新的教材观认为应该告诉学生关于这些问题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回答,并且在当时大家都认为那是绝对正确的,是后来新的各种研究和事实 “证伪”了它们(即证明了它们的错误或不完善),从而进一步修正、改进了人们的认识。现在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同学们仍旧可以提出质疑,但要有证据、有根据。

新的教材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甚至家长也要参与其中。(科学类)教材是一种特殊的科普读物,它受课程标准的制约,但也要注意趣味性,力求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教材中的概念、定律或结论不一定出现明确的定义或陈述,可以仅提供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和发现,最终与教师一起引出准确的定义或陈述,由学生自己填在教材相关空格处。而仅在教学参考书中给教师提供有关的准确定义或陈述。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全面落实新的教材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树立课程“三维”目标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教学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正确的教材观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 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

针对具体的地理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资源,这样才能使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新教材发下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感知教材,如教材设置了哪些内容系列,每个系列中设有哪些内容等等,以便有目的的开发课程资源。比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概况”时,布置学生提前认识中国地图,并认识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名称及简称;在学习“中国的河流湖泊”时 ,让学生搜集中国主要有哪些河流与湖泊,并简单的了解其位置及基本信息;在学习 《旅游地理》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作旅游经历分享的课件等来展示。

三 要以教材为载体加强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

地理科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联系其他学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有所依托,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讲到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快,远日点慢,这就必须要将物理中的牛顿三定律联系到地理课堂当中,但是地理课程学到这个位置的时候,物理学中还没有接触到牛顿三定律,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学懂这个知识点。

四 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

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除了搜集加工课程资源,密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之外,如果能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像,就会更好地激发其创造潜能,更有利于教材的创造与开发。例如在讲“世界地理”的时候,讲完一个地区,学生就可以按照老师讲的模式,再加上他们自己的想法去讲下一个模块的内容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从而使学生能轻松地走进教材,又能洒脱地超越教材。 “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教师不只关心教材、关心自己怎么把“书”教好,而是首先关心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知道些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有过怎样的体验。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在教学中“教”的许多东西其实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但是,过去的教学,教师不管学生知道什么,只管按照教材的体系、教材的顺序、教材的叙述去讲,结果常常是学生已经懂了的东西,教师仍然不厌其烦地“教”,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常常没什么收获。“课改”课不再是这样。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的,教师不讲;部分学生知道的,也尽量让懂的学生去说给不懂的学生听,而不是由教师来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去互帮互学。就是学生们都不懂的内容,也不是由教师“灌”,而是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学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寓教于乐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