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

2022-07-09 来源:客趣旅游网
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世界上最大的丛书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典籍集成,共2166卷、235万字。在中国古代文献编纂史上,这部书是一部编纂史上最大规模、最完备、最为系统的百科全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历史、地理、科技、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成果。从永乐元年(1402年)到宣德元年(1403年)这30年间的实际编纂工作基本完成后,《永乐大典》在1402年9月正式出版至1907年9月基本完成。其间经过多次修整修纂,最终成书13968卷、71434册,全书以大英图书馆馆藏典籍为底本、以手抄本为蓝本进行校勘编目等,其中所收《永乐大典》达2万5千卷之多。永乐大典所收录图书总数约为35677卷,约占中国图书总数的十分之一半。其规模之大不仅在世界图书馆事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家学术文化建设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一、为编纂《永乐大典》付出巨大努力

永乐元年(1402年)三月三日,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他对于明史研究颇有造诣,对永乐大

典的编纂也有很高期许。朱祁镇对自己编纂的这座百科全书极为满意,他对自己的继任者于谦说:“朕即位已十年,尚无所成,何至于此?臣初当继位,即以国家大事相谋,非一人之力,难与所成。”“朕以大明太祖以来之功业而终,以仁孝皇帝后之世继之,岂徒有二字?”由于永乐帝年幼,没有经验,对编纂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更是不抱期望,然而这位英宗皇帝却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朕为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不分轩轾,亲作总纂,垂久远之功焉。”他亲自主持此编,从选材到编纂程序,都有严格规定,他认为编纂一个大型百科全书必须选有代表性,而这个选材要精,要广之又广,要多采众家之长。由于种种原因,编纂时间长达30年之久,于谦等人更是倾注了毕生精力和大量心血致力于这项工作;即使在国家最困难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动摇对这座宏伟图书馆事业追求梦想。这充分体现了一代明臣对编纂这部大典付出努力与精神上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二、“大典”收录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和最完整的知识宝库

大典以卷为单位,对各类书籍按照内容和体例进行分类整理。一类是历史、地理、科技、

宗教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如《地理大典》为经部百科全书;《化学大典》(包括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世界上最早编写的化学专著;《方技大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方技为主要内容的丛书;再如《几何原本》等。另一类是天文历法、水利、医药和农学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如古代中国农史和自然科学历史著作。还有一些宗教方面的百科全书(如道教《神仙传》、佛教《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有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如来名号本愿经?阿弥陀佛)等。“大典”收录的书籍,无论古今,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历史阶段和文化领域内所存的各种知识成果,以及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内各种知识成果的总集。其中既有古代历法成就,也有地理上的发展;既有自然科学最新技术成就,也有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和政策主张;既有人类历史悠久而文化传统丰厚的文学作品,又有科学、宗教作品;既是各民族各文化传统传承和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书汇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广泛流传影响或者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代中国所有科学结晶及知识文献资源的大型丛书。

三、编纂者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而进行文化工程

为保证书的质量,永乐大典采用“条分缕析”的编纂方法,每篇全书编成后分为三卷(即

标题为“典”),每个部分又有若干小本,分别汇集各部目。同时,编纂者们为了使每卷书都能在不同时期都能得到更新,编纂者将每卷书的正文都抄成小本,把一些重要章节按年代分上中下三层,每卷均配以题跋或者图片。其中,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凡书籍,皆当抄存;书之不抄存者,即作废也”。在编撰过程中,永乐大典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需要,分为不同时期的辑本内容。在明太祖永乐三年(1404年)颁布了《大典增补条例》,规定除《永乐大典》外,其他任何书籍必须按要求认真地抄录下来,并附有目录与编纂者姓名的小标题。同时还规定凡永乐大典增补出在新版本中未见出版的内容需要重新编写和修改(如修撰过程中遗漏已知内容以使之更为完备)。

因此通过整理和编纂全书来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之需求,这是洪武年间编纂《永乐大典》最主要的目的。

四、大规模整理《洪武大典》积累了大量史料和丰富知识

永乐元年(140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科举制度的年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

用科举考试的年份。永乐元年的大典里包含了大量中国历史文献,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0年)颁布的“大明宣德帝诏书”中关于治国方略的重大决定,这在历史教科书中实属罕见。从永乐元年到宣德六年,在这长达十年时间里,永乐这部书集经过多次修整修纂,最终于宣德七年(1439年)完成,最终成书13968卷。为了方便查阅,当时还在翰林院编修李思训建立了一个“永乐大典”的专门馆,将所有书籍逐册编排,用“字数”和“册数”来表示各种书目的先后顺序和册数,以及册数多少及其内容,使各种书按照次序排列在一起。李思训将其称为“册本馆”。这样做就方便了后人对这部庞大的丛书进行全面地考察和研究。

五、为编纂者实现事业理想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广阔舞台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工作需要的平台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平台利用好、发挥出最大的

效能,成为每一个修纂者的追求。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再丰富的知识也是空中楼阁。永乐大典的编纂者正是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才得以发挥他们所学所思,集思广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事业理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不惧艰险,敢于承担,实现抱负的精神风貌。在大典编纂过程中,“举天下之士,无有不至者”(陈寅恪语),“举天下之士”就是指当时参与《永乐大典》编纂工作的学者,这是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贡献。“举天下之士”首先指的是著名学者,其次指的是杰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和有建树的学者(如钱穆先生)。在这两个层次上,编纂者在自己所从事的学术活动中进行学术研究,提出意见,将自己积累和总结的意见通过文献集成和汇编形式发表出来,同时用自己编写整理的书或者用自己著作所载入的书名作为底本为其他学者提供参考。

六、《永乐大典》对世界文化史的贡献以及与其他典籍的集成之优势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永乐大典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

化界更产生了深远影响。永乐大典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编纂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它不仅对世界文化史上所有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都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其他大型的典籍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了解另一个人和他所了解的东西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么他就需要查阅当时世界上其他所有文献所记载的资料以及查阅这些资料时所使用的语言。当然,世界各国的书籍中,最早出现了对各种语言的记载,这已经不算什么秘密。早在汉代,随着一批学者对汉文典籍以及各种少数民族文字的研究,就出现了一些对汉文典籍文献的翻译和研究的工作。东汉时,由刘向主编的最早一部汉文辞典《释氏要略》由东汉名臣刘秀编写完成。这里面就涉及到对《永乐大典》中各个门类文献记载,以及各种音韵的翻译与记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