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答题优点
1、积累与运用部分,学生对一些常见字词掌握比较牢固,语句的连贯、语感训练到位,古诗名句默写能熟练掌握,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掌握较好。 2、阅读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语句的翻译能做到通顺连贯,能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能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感悟;现代文的阅读,能基本读懂文章的信息,读懂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情感、写作意图,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结合文本要求谈感悟。基本上能进行4对话:与文章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命题人对话、与改卷人对话。
3、写作部分,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按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作文的选材切合文意,谋篇布局比较合理,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字迹较清楚、卷面较整洁。 (二)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积累与运用部分,①学生对病句修改中“语序不当”的掌握较薄弱,得分率为55。②排序题的解答很随意,没能静下心来认真比较揣摩研究,得分率为60。③对综合性学习中所给材料不能进行很好的整合,学生只是从表面泛泛而谈,不能抓住材料的本质,因此得分率为60
2、文言文阅读部分,①知识学得太死,对于常见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不能正确判断,如第7题学生把“复”理解成“又”,得分率为38。②文章没有读清楚就做题,如第10题说说王安石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得分率仅为33。
3、现代文阅读中,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薄弱,对文本信息的梳理还不够全面,如第12题、第16题,得分率分别为45、46。学生答题的针对性不强,深度还不够,不能结合文本或者抓住准确的角度有效回答,泛泛而谈空话连篇,如第13题得分率56。
4、写作部分,模仿痕迹很重;选材陈旧,思维不能扩散,多数同学的作文都是《那一刻,我流泪了(哭了)》,往往造成“撞车现象”;语言平淡,空话、套话多,
1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不能抒真情,学生在写作中杜撰故事的比较多,往往会把自己一种虚假的情感塞入其中,而没有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学生的作文开头、结尾过于一般,落入俗套,缺乏吸引力、点睛之笔,文章立意浅显。少数同学的文面不漂亮,就影响了印象分。 班级分析:
本次考试中,我所带的两个班基本情况如下:人均分:七(11)班:84.3,七(12)班:85.2,及格率:七(11)班:91.3,七(12)班:93。优秀率:七(11)班:12,七(12)班:13.8。两个班精读的得分率都在53左右,要深刻反思。七(12)班的整体水平好于七(11)班,两个班答题情况各有千秋。积累运用题11班明显好于12班,课外文言文12班明显好于11班,课外说明文11班明显好于12班,精读12班好于11班,作文12班好于11班。但两个班的尖子生都太少且不尖,两个班的后进生太多,尾巴太长,有些同学的分数低得离谱,比如说熊洋才考了53分,学习态度极差,工作难度很大。 改进措施:
1、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把字写工整、规范、美观。 2、重视预习、听课、复习习惯的培养。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如读书读报活动,演讲活动,书法活动,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周记日记评比活动等。
5、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督促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精彩片段。
6、加强作文教学的力度,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多写多评。
7、进一步落实好“五关”:“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检查关”。 一、试卷评价
今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和学业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试卷注重
2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于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试卷内容的人文特性,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注重于能力这个核心点,重视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尤其重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具体语言环境与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理解分析、概括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去年相比,贯彻了稳定中求变化、继承中求发展的命题思路,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又有一定的变化,难度有所提高。
二、定量分析
各题平均分及难度统计(样本容量=100) 从上表可看出:
1、整份试卷的得分率为75.98,得分率最高的是“卷面”,说明学生书写认真,整体水平在提高。
2、得分率在90以上的是1、3、8、10小题,说明七年级的学生的默写、文言文翻译掌握得的不错。
3、得分率较低的是4小题,说明七年级的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还不够。 三、定性分析(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体现在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古诗词默写这两个小题上。
第二是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尤其是一些文学常识及课文写法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失分率很高。 第二大题 (一)
第6题典型错误:
《塞翁失马》体裁是什么,学生不知道,节选自哪里,学生记得不牢,是瞎填的。
原因分析:
3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对课本文学体裁模糊,不求甚解。老师在讲解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第9题典型错误:
对“父”和“亡”这两个字细微的品位不到位。 分析:
脱离语言环境,孤立地就字论字。 第10题得分率较高。 (二)
第10题典型错误:
整体把握不够,回答不全面。很多学生只答到其中的某点。 原因分析:
对文章阅读不到位,有些学生先看题,马上去找内容。 第11题品析不到位。
第12题得分较好,大多数学生能看出秋天特有的景物。 第13题典型错误:
对《春》背的不熟,很多同学不写,可能是忘了,或者是根本不会背。 (三)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