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日宣传资料
导读:本文是关于防灾减灾日宣传资料,期望能援助到您!
防震减灾系列科普知识1
地震的概念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庞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精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究,我们有方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为提高广阔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在群众中应强化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累积了庞大的能量。在地壳中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庞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含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屡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庞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防震减灾系列科普知识2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尺度。它是依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质条件、建筑物结构及抗震性能等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有感地震,就是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微震,1级≤震级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地震灾害,地震只在肯定条件下才造成灾害。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振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倒塌(如山崩),并由此危及人身平安和带来经济损失,这是地震造成灾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强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坏,但破坏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发生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它,还与地震发生的地点有关。如果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在渺无人烟的高山或荒漠区,它对人类便不会造成影响;而那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兴旺地区的地震,则会造成严峻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3
地震的前兆和预测
事实说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是有前兆的。这些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微观前兆是指用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那么,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宏观前兆呢
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变浑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等等。
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吼叫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复杂,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当我们观察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时,肯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汇报地震部门。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公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汇报。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公布地震预报消息。那么,该怎样识别地震谣传呢?“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传;跨国地震预报是谣传;地震小道消息是谣传;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乖僻传闻的地震传闻更是谣传。对待地震谣传,应做到不信任、不传播、及时汇报。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4
依据指导做好家庭防震打算
在地震危险区、多震区、已公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制定家庭防震方案,依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打算食品和饮料。其间,要看一看自家住宅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住宅的建筑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退。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合理放置家具、
物品,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预防掉下来伤人,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平安的地方。固定高大家具,预防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打算好必要的防震物品,进行家庭防震演练,可以打算一个家庭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5
地震发生时的根本考前须知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冷静自假设的态度。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肯定要冷静。地震发生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退到平安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平安的地方。身体应采取的姿态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爱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如果地震发生时在房屋里,要赶快选择到平安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人,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平安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平安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需要注意,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平安地方转移,不要因寻觅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马上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火。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6
地震中被埋压怎么办?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肯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千方百计爱护自己,信任会有人来救援。地震后,往往还有屡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损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首先要爱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简单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要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操纵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预防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拟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方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觅食品和饮用水并节约使用。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马上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珍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方
法,也表达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在施救时,要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去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损害严峻,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去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墟,切忌强拉硬拖。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峻,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预防强光刺激,对伤者,依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医治。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7
教育部门震前应做好防震工作?
要强化对学生的地震和应急避震知识教育,并通过学生宣传到家长和社会中去;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制定震情应急措施,建立制度,做好避震防灾的演练;检查学校次生灾害隐患〔如实验室、楼梯、疏散区道〕,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患于未然;检查学校危旧建筑,做好抗震加固工作;发觉地震传闻或谣言在学校和社会流传时,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并采取适当措施做好辟谣和宣传教育工作。
地震发生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常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退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拟巩固、平安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如果教室是楼房,肯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震后教师要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退。当在操场上时,假设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爱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
挤,待地震过去再在老师的指挥下行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