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相权已凌驾于皇权之上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管仲改革后齐国实力大增。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齐桓公制订盟约,借周天子之名颁布。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
A. 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得到维护 B. 会盟巩固了原有的政治秩序
C. 经济实力是新秩序构建的基础 D. 尊王攘夷是成就霸业的关键
2.汉代皇帝秘书处有六尚:尚衣、尚事、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秘书处有东曹、西曹、户曹、法曹、尉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十三曹。由此可见
A.汉代中央官僚体制成熟
D.当时国家事权在宰相府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条约的网络编成了条约制度: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条约制度的起点是在 A
.
19
世
纪
40
年
代
B.19世纪60年代 C
.
19
世
纪
80
年
代
D.20世纪初
4.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政
府
的
引
导
宣
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5.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说:“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之上 6.《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
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致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上述材料表明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主要调整人际关系 D.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7.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表明
A. 各国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国情
B.联邦宪法如艺术品不实用
C. 美国民主制度有很强的普遍性 D.联邦宪法有明显的局限性
8.对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说明德国体制
A.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B.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C. 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D.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
9.右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
10. 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代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
同的看法。唐代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明朝的有关论述却认为只有白银
能够充当货币。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B. 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
C. 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 D.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11. 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挡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12.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④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16.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3. 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时期 1850-1879年 1880-1911年 1912-1939年 迁出 72 156 473 他乡种田 15 0 0 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竞争 49 118 77 8 C.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38 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 17.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396 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8.《管子.乘马数》中,管子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年岁凶歉的时候,人们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
A. 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B. 传统自然经济已率先解体
C. 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D. 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14.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厂成为了犯罪频发的地方 B.工厂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
C.批判垄断组织对个人的剥削 D.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1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史上进步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下列事件或现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实业救国思潮
A.①②③ B.①③
要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罗斯福新政中也有类似措施,该措施是指 A
.
削
减
农
业
产
A.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B.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量 C.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
B.改革银行体系
C.推行“以工代赈” D.健全社会保障
19.随着欧洲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17世纪荷兰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郁金香泡沫”,由此可见,与这次金融泡沫直接有关的是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C.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D.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0.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下列关于三次英荷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B.导火线是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
C.结果是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 D.实质是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 21.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全过程
D.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22.“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这段论述反映 A.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19世纪4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相互促进
C.近代欧洲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 D.印度、中国和日本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23.对右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
24.《俄罗斯历史》中写道:“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
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模式
A.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 B.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 C.对俄国的贡献只有发达的航天工业 D.曾经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
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明初在长城一线设边镇并驻军80万,每年需从内陆各省协饷和调运物资。洪武三年(1370),朝廷准许秦晋等边关省份的民商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经营食盐的许可证——盐引,再到食盐产地运销盐斤,晋商借此兴起。弘治五年(1492),政府允许输银买引,徽商也走上大规模食盐贩运的道路。万历四十五年
(1617)两淮推行“纲运法”,由官府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由其包揽承运官盐引所上纳的税银,纲商包运的若干盐引即称为“纲”,或称为“窝本”。许多徽州商人为能筹够“窝本”所需交纳的巨资,便以姓氏或宗族结为纲,用族法宗规来凝聚和节制纲法,合股共财,以集体的力量夺取招标,实现共赢。以纲运法承运纲盐的纲商在清代前期的福建盐
区被直接称为“商帮”。 ——摘编自周膺《当代地域商人群体与古代商帮的差异》
材料二1847年,广州的英国商人成立第一个洋商会——广州英商会。到1904年之前,外商已在中国的广州、上海、香港、天津设立了6个商会。1904年清政府商部还制订《商会简明章程》,发布劝办商会谕贴,鼓励各地兴办商会。到1912年,商会总数增加到794个。商会不仅仅是行业内部自治的机构,还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出建议和组织参加政治改革运动。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上海总商会联络、组织各地商会先后三次参与国会请愿运动。另外,其活动还伸展到教育、地方自治、仲裁、社会公益等十分广阔领域,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陈玲《浅析近代中国商会
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代商帮的特点及商帮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晚清商会的作用。如何理解从传统商帮到近代商会这一变化?(13分)
26.2017年,教育部发函要求将现行教材中“八年抗战”的表述改为“十四年抗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第一,“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的全过程
第二,“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利于学生理解日本侵华本质的危害。
第三,“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摘自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说明。依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一条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并阐明理由。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保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它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一定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也实行类似方案。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影响。(6分)
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选择题:
题号 选项 题号 选项 1 C 13 D 2 D 14 D 3 A 15 B 4 D 16 C 化。(6分) 26、参考答案
如:“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开始了抗日斗争,之后全国各地开展了抗日救亡5 运动。6 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7 8 9 10 11 D 国际认知。作为侵略国,日本在描述侵华B A C B A B 17 战争时,就是九一八事变作为时间起点。18 19 20 21 22 23 B 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也是九一八事C D C A A C 非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
12 B 24 D 选择题:
25、(1)特点:地域性(地缘)、宗族色彩(亲缘)、行业性(业缘)的组合;资本雄厚;具有官府特许经营(垄断)权。(6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跨区域长途贩运的发展);北方边镇的物资需要;盐法改革的机遇;宗族观念的影响。(6分) (2)作用:推动工商业行业内部的自律与有序竞争;参与制定经济法规,推动工商业发展;帝制洋商扩张,维护民族利权;参与政治运动,推动政治转型;参与地方自治(社会管理),促进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促进近代化)。(7分)
变化:从传统地缘为主到近代业缘为主;从依附封建政府到行业内部自治;从依附于封建农耕经济到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府从抑商政策到鼓励工商政策的变
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四年抗战”对中国开展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两个历史阶段进行前后贯通整体解读,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抗日战争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作为抗震精神重要载体之一的抗战文化,也因“十四年抗战”而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察的是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首先,选择一条意义,如第三条:可以从时间最早、时间最长、付出多、牵制日军等方面进行说明。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增加一条合理意义即可。
27、(1)历史因素:1832年议会改革不彻底,选举权仍受很大限制。 现实因素: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发展,两党制的形成。工人运动和其他阶层群众运动不断高涨。
经济上: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
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业城市兴起,人口向先进工业城市迁移。(9分) (2)积极:扩大了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更广泛参与政权,适应并推动了工业革命
消极:普选权仍未实现。(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