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散文
目录
外婆的手纹............................................................ 1 老屋.................................................................. 4 河床.................................................................. 6 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 7 水磨房............................................................... 12 竹叶茶............................................................... 14 替母亲梳头........................................................... 16 一碗清水............................................................. 17 悼念一只鸡........................................................... 21 木格花窗的眺望....................................................... 24
外婆的手纹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老屋
老屋已经很老了,它确切的年龄已不可考,它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岁了。修筑它的时候,遥远的京城皇宫里还住着君临天下皇帝,文武百官们照例在早朝的时候,一律跪在天子的面前,霞光映红了一排排撅起的屁股,万岁万万岁的喊声惊动了早起的麻雀和刚刚入睡的蝙蝠。就在这个时候,万里之外的穷乡僻壤的一户人家,在鸡鸣鸟叫声里点燃鞭炮,举行重修祖宅的奠基仪式。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风水先生根据祖传的智慧和神秘的数据,断定这必是一座吉宅。匠人们来了,泥匠、瓦匠、木匠、漆匠;劳工们来了,挑土的、和泥的、劈柴的、做饭的。妇人们穿上压在箱底的花衣服,在这个劳碌的、热闹的日子里,舒展一下尘封已久的对生活的渴望;孩子们在不认识的身影里奔来跑去,在紧张、辛劳的人群里抛洒不谙世事的喊声笑声,感受劳动和建筑,感受一座房子是怎样一寸一寸地成形,他们觉出了一种快感,还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村子里的狗们都聚集到这里,它们是冲着灶火的香味来的,也是应着鞭炮声和孩子们欢快的声音来的。它们,也是这奠基仪式的参加者,也许,在更古的时候,它们已确立了这个身份。它们含蓄、文雅地立于檐下或卧于墙角桌下,偶尔吐出垂涎的舌头,又很快地收回去了,它们文质彬彬地等待着喜庆的高潮。哦,土地的节日,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座房子开始生长。
我坐在这百年老屋里,想那破土动工的清晨,那天大的吉日,已是一个永不可考的日子。想那些媳妇们、孩子们、匠人们、劳工们,他们把汗水、技艺、手纹、呼吸、目光都筑进这墙壁,都存放进这柱、这椽、这窗、这门上,都深埋在这地基地板里,我坐在老屋里,其实是坐在他们的身影里,坐在他们交织的手势和动作里。
我想起我的先人们,他们在这屋里走出走进,劳作、生育、做梦、谈话、生病、吃药;我尤其想起那些曾经出入于这座房屋的妇人们,她们有的是从这屋里嫁出去,有的是从远方娶进来,成为这屋子的“内人“,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纺织、缝补、洗菜……她们以一代代青春延续了一个古老的家族,正是她们那渐渐变得苍老的手,细心地捡拾柴薪,拨亮灶火,扶起了那不绝如缕的炊烟。我的血脉里,不正流淌着她们身上的潮音?我的手掌上,不正保存着她
们的手纹?我确信,我手指上那些“箩箩”“筐筐”,也曾经长在她们的手指上,她们是否也想象过:以后,会是一双什么手,拿去她们的“箩箩”“筐筐”?
我坐在老屋里就这么想着、想着,抬起头来,我看见门外浮动着远山的落日,像一枚硕大、熟透的橘子,缓缓地垂落、垂落。
我的一代代先人们,也曾经坐在我这个位置上,从这扇向旷野敞开的门口,目送同一轮落日。
暮色笼罩了四野,暮色灌满了老屋。
星光下,我遥看这老屋,心里升起一种深长的敬畏——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宇,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
河床
河也有床,河躺在床上做着川流不息的梦。
河躺着,从远古一直到此刻。河不停地转弯改道,那是它在变换睡眠的姿势。
远远看去,河的睡相很安详。那轻轻飘动的水雾,是它白色的睡衣,时时刻刻换洗,那睡衣总是崭新的。
远远地听河在低声打着鼾,那均匀的呼吸,是发自丹田深处的胎息。河是超然的,恬静的,它睡着,万物与它同时入静,沉入无限澄明的大梦。 河静静地躺着,天空降落下来,白云,星群降落下来,也许呆在高处总是失眠,它们降落下来,与河躺在一个床上,平静地搂着它们入梦。 一只鸟从河的上空飞过,它的影子落下来,于是它打捞自己的影子,它把更多的影子掉进河里了。于是世世代代的鸟就在河的两岸定居下来,它们飞着、唱着、繁衍着、追逐着,它们毕生的工作,就是打捞自己掉进水里的影子。 河依旧静静地躺着。河床内外的一切都是它梦中展开的情节。
河躺着。它静中有动,梦中有醒,阔大的梦境里有着沸腾的细节。河躺着,它的每一滴水都是直立着的、行走着的、迅跑着的。一滴水与另一滴水拥抱一秒钟就分手了,一个浪与另一个浪只相视一霎那就破碎了。一滴水永远不知道另一滴水的来历,一条鱼永远不知道另一条鱼的归宿。波浪,匆忙地记录着风的情绪;泡沫,匆忙地搜集水底和水面的消息,然后匆忙地消失了,仿佛美人梦中的笑,醒来,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曾经笑过。
匆忙,匆忙,每一滴水都匆忙地迅跑着,匆忙地自言自语着,匆忙地自生自灭着。远远地我们看不见这一切细节,我们只看见,那条河静静地躺在床自 自灭着。远远地我们看不见这一切细节,我们只看见,那条河静静地躺在床上。 有谁看见,河床深处,那些浑身是伤的石头?
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
父亲当过兵、做过矿工,后大半生一直务农。父亲已经七十多岁,干不了农活了,他用过的农具也都退休了,有的已经朽坏,当做“废物”处理了,有的还保存着,安静地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抚摸它们,像抚摸父亲经历的那些岁月,像抚摸土地的记忆…… 锄头
弯月形的,像下弦月,锄把一动,又是上弦月了。是锄坡地用的那种锄头。据说这种锄头用了至少两千年了,是先人们最早发明的铁器之一。坡地不宜挖得太深,那会造成腐殖土流失,弯月形锄头刃口浅,挖地时点到为止,正合浅山农人使用。我用过这种锄头,挖下去,土顺从地随着刃口起伏,杂草认错似地倒下来,又似乎有点委屈,根仍然抓着土,抓着记忆里的水分。庄稼们兴奋地招手,好像看见了白昼的月亮。在天黑的时候扛着这种锄头劳动或走路,人就不容易疲倦,你随时可以用锄头敲击什么,敲敲石头,敲敲树木,敲敲电线杆,有时不声不响,那一定是你用锄头在敲击自己的内心。当月亮出来了,月光照在锄头上,锄头被镀成一个月亮,你是扛着月亮走在路上。为什么土地上的人们再苦再累也不绝望?我就想,肯定是因为他们和月亮的关系,天上有月亮,手里也或多或少握着一点月光,哪怕是握着月亮的影子,人就对日子有了念想。先人们把手中的农具打磨成月亮的样子,按照天上的梦境安排人间的生活,有点理想主义,也很有诗意。大概先人们——很古早以前的先人们,就以这种农具为后人立下了遗嘱:活下去,有月亮在,有月亮的影子在,夜再黑,也不会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父亲那一代农人,以及更早的农人,把这种锄头叫做:月牙锄。 镐
它的造型简单、坦率,一块铁,中间打一个孔,镶入木柄,就成了农具。这是铁与木头的朴素结盟,通过手,铁深入泥土,闯荡荒野,一直进入农业的深处。一端较粗,有温和的刃;另一端较细,有锋利的尖。它的这种结构令人
想起农人忠厚的一面,和狡黠的另一面;也令人想起文明可爱的一面,和残忍的另一面。镐主要用于开荒和取石这类比较原始而沉重的劳作。后来,修铁路的人们也用它开山拓路。我曾看见一个工人用铁镐在刚刚铺好的铁轨上连敲了几下,当当当,那声音响亮浑厚,也有一点凄凉,这是铁向铁问候,也是铁在向铁诉说苦衷。我们只知道使用铁,敲打铁,铮亮的铁渐斩变成碎屑和铁末,谁注意过铁的痛苦呢? 铁锨
主要用于翻地或取土。像手掌一样卖力地深入泥土,令人想起世世代代那些在泥土里出没的手。有时,也会将土里冬眠的蛇扎成两半,那些正在生育的昆虫也会因为它的到来慌成一团,甚至家破人亡,每当这时候,父亲那双粗糙的手会不会战栗和内疚呢?这不是铁的过错,也不全是父亲们的过错。土地原谅了这些过错,土地在暗中帮助那些受伤害的弱小生灵,我们总能随处看见它们谦卑勤劳的身影。而土地也以它含蓄的方式,告诫我们不可在大地上用力过猛,下手的时候要轻一些、仁慈一些。土地是怎样劝说我们的呢?你看,土地悄悄地在铁锨的刃口敷了一层土黄色的泥锈,土地不愿意看见我们扛着过于尖锐锋利的家伙与它打交道。 犁铧
犁铧,如名字一样,其结构正是用犁与铧两部分组成。犁,这个字准确无误地解释了这个字,它是与牛有关系的,确切地说,犁就是套在牛身上的一种类似于枷锁的农具,它由牛轭、犁杠、缰绳构成,通过它,牛从自然界的动物归属于农业,成为农业的成员,成为土地的服役者。铧,是犁的末端部分,是进入泥土的铁。犁地的时候,牛走在前面,犁铧跟在后面,农人又走在犁铧后面,脚踩犁沟,一手握着缰绳,一手扬着牛鞭,口里哼着牛歌,惟一忠实的听众是走在前面埋头拉犁的牛。“对牛弹琴”是一个蹩脚的比喻,父亲不理这种说法,他照样一心一意对牛唱歌。忠厚的牛并非全然没有音乐的耳朵,它知道这是农人在与它谈心,向它问候。歇息的时候,牛卧在犁头边静静反刍,它是否在回忆往事?父亲靠在犁头上抽着旱烟,静静地望着远处的青山,他是否也在回忆往事?唉,人啊牛啊,忙碌了一生,就赚了一笔记忆,供老了的时候反刍。
耙
长方形木框下面,钉满纵横排列的铁钉或木钉。用它将旱田和水田的坷垃碾细,也用于平整土地。操作方式与拉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用犁耕地的时候农人是走在犁沟里,用耙碾地的时候农人是站在耙上面,靠牛的力气、人的重量、铁钉或木钉的锋利,将土地碾细或整平。我记得,耙田的时候是农人最潇洒的时候,耙在坎坷不平的土地上颠簸,农人随着耙的颠簸而颠簸,并努力在颠簸中保持平衡,农人的身体时而挺直,时而倾斜,时而左转,时而右旋,时而紧张,时而轻松,遇到急转弯,农人手挥牛鞭,鞭影在空中划过一道半圆,农人的身体随弯度的展开也呈弓形,弯转过来了,农人又挺直了身子,牛歌悠悠从口中流出——这一过程很像在河水里放筏的筏子客,峡谷里惊险,河湾里悠然,在风浪里与命运做着丰富的游戏。后来我看过芭蕾舞,我又觉得父亲耙田的姿势颇像一种芭蕾舞,甚至我觉得比舞台上的芭蕾演出更丰富也更生动,芭蕾舞是再现生活和生命的美。而父亲耙田的时候,也就是说父亲上演他的芭蕾舞的时候,整个儿是在直接创造和呈现劳动和生命的美——沉默的牛是美的,唱着牛歌、手舞鞭梢、俯仰旋转着的父亲的身影是美的,从牛背上缓缓下沉的夕阳是美的,是那种含着淡淡伤感的美;甚至那从牛蹄和耙尖下溅起的泥浆也是美的,是那种朴素得近于原始的美。夕阳下起伏的泥浪散发着古老的芳香。 风车
像一匹马站在院场里,走近一看,不是马,是风车。
它大约是农人用过的最精致最复杂的器具,手一摇,就有风吹出来,风是长着眼睛的,或者说,风是长着一颗灵敏的心的,风闭着眼睛,就能辨认出稻麦的轻重虚实,让饱满的颗粒和干瘪的颗粒各走各的出口,风闭着眼睛,就清点了一个季节的农业。
父亲到了老年,仍向人们叙说他年轻的时候与风车合谋干的一件趣事。夏日的一个夜晚,父亲在院场纳凉,看见一对相好的年轻男女也在院场边的柳树下纳凉。父亲躲在暗处,悄悄摇动风车,将风车的风口对准那一对男女,风吹起来,先是微风,接着是中风,最后是大风,然后,又是温柔的微风。那一
对男女靠得更紧了,情话也十分柔软,父亲清楚地听见那年轻女子在月光里说:我们的事怕是成了,老天爷也成全我们,这么热的天,吹着这么清凉的风。 记得小时候,我和几个小孩经常围着风车反复揣摩研究:风究竟藏在风车的哪个部位,风肯定藏在风车里面,要不,怎么一摇就摇出风来,如同我们说话,总是在心里憋了许久,才说出来,说出来才畅快。但我们的研究一直没有结果,仍然不知道风车里的风藏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和父亲在麦场里守夜,夜很深的时候,我起来撒尿,看见天上一轮月亮悬得很低,几乎要贴到附近的屋顶,月光里,风车孤独地站着,像一匹孤独的老马,无助地站在夜晚的风里。我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风车,你好孤独啊。
这时候才忽然明白,风藏在哪里,风藏在风车的孤独里。我们不知道别的事物的孤独和寂寞,当然更不知道一架风车的孤独和寂寞。鸟孤独了鸟就在我们头顶鸣叫,水寂寞了水就在石头上溅起水花,风车呢,风车就把它的孤独和寂寞转化成一阵一阵的风,吹向粮食,吹向岁月,吹向风车外面的风。 当我返回被窝,看见月光照在父亲熟睡的脸上,白发和皱纹突然变得那么醒目,父亲的一只手仍伸在被单外面,像要抓住梦境深处或梦境外面的某一样东西。我看看不远处的风车,又看看熟睡着显得疲倦的父亲,忍不住轻轻说了一声:父亲,你好孤独啊。 井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
方法很简单。
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
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他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
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
据美国航天局说是30万公里,走了30万公里,他们到达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水磨房
水、石磨、粮食,在这里相逢了,交谈得很亲热。 哗啦啦,是水的声音;轰隆隆,是石磨的声音;那洒洒如 细雨飘落,是粮食的声音。
水磨房一般都在河边或渠边。利用水的落差,带动木制的 水轮,水轮又带动石磨,就磨出白花花的面粉或金黄的玉米珍。
水磨房发出的声音十分好听。水浪拍打水轮,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有节奏的哗啦哗啦的声音,水轮有时转得慢,有时转得快,这与水的流量和流速有关。转得慢的时候,我就想,是否河的上游,有几位老爷爷在打水,就把河水的流量减小了?转得快的时候,我又想,是否在河的中游或距水磨房不远的某一河湾,一群鸭子下水了,扑打着翅膀,抬高了河水,加快了水的流速有一次我还看见水里漂来一根红头绳,缠在水轮上,过了好一会儿才被水冲走,我当时真想拾起它,无奈水轮转得很快,又不敢关掉水闸,看着那根红头绳被汹涌的流水扑打,无助地闪动着红色的幻影,心里泛过一阵阵伤感。我想那一定是河的上游或中游,一位姐姐或妹妹,对着河水简单地打扮自己,不小心把红头绳掉进了水里,她一定是久久地望着河面出神,随着红头绳流走的,是她的一段年华,说不定还有一段记忆。
比起水轮热情、时高时低的声音,石磨发出的声音是平和、稳重的,像浑厚的男中音,它那轰隆隆轰隆隆———其实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它不怎么“轰”,持续均匀的声音是“隆隆”,像是雷声,但不是附近或头顶炸响的雷声,而是山那边传来的雷声,那惊人的、剧烈的音响都被山上的植被、被距离、被温柔的云彩过滤沉淀了,留下的只是那柔和的隆隆,像父亲睡熟后均匀的鼾声。粮食也发出了它特有的、谁也无法摹仿的声音,磨细的麦面或磨碎的玉米珍从石磨的边缘落下来,麦面的声音极细极轻,像是婴儿熟睡后细微的呼吸,只有母亲听得真切;玉米珍的声音略高略脆一些,好像蚕吃桑叶的声音,或是夜晚的微风里,草丛里露水轻轻滴落的声音。
守在水磨房里的,多是老人或母亲,有时候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太小了,怕不安全。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几次请求母亲让我看守水磨房,母亲不答应,说水可不认识你,水不会格外照顾你。经不住我的纠缠,母亲只好答应我。我
看守了好几次水磨房,学大人的样子按时给磨眼里添粮食,按时清扫磨槽里的面粉。抽空蹲在水边看水轮旋转水花飞溅,听水的声音,石头的声音,粮食的声音;根据水轮旋转的快慢想象水的流量流速,想象河的中游或上游发生了什么事情;凝视一根漂流的红头绳想象遥远的河湾一个女孩子伤感的神情…… 当我从水磨房里走出来的时候,我看见水磨房旁边的柳树林里,母亲坐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拿着正在缝补的衣裳,微笑着向我点头。哦,我的母亲不放心水,不放心石头,她一直守在水磨房附近,守着她的孩子。
水磨房,我最初的音乐课堂,爱的课堂,我在这里欣赏了大自然微妙的交响,我看见了水边的事物和劳动,有那么丰富的意味;我看见水边的母亲,母亲身边的水,那么生动地汇成了我内心的水域。
我渴望,当我老了,我能有一个水磨房,在水边,看水浪推动水轮,发出纯真热情的声音;将一捧捧粮食放进磨眼,在均匀柔和的雷声里,看一生的经历和岁月,都化作雪白的或金黄的记忆,细雨一样洒下来…… 我希望,水磨房不要失传,水磨房的故事不要失传。
竹叶茶
夏天,母亲采回青嫩的竹叶,放在开水里煎一小会儿,就成了一锅清香、碧绿的竹叶茶。
母亲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喝了这竹叶茶,再注意一点儿卫生,病就不会找你的麻烦。
母亲说,竹子是虚心的植物,喝了这竹叶茶,竹子的心性就进入了你的身体。学那竹子吧,虚心才长得高,虚心才通地气达天理,虚心,才会发出悠扬的萧声和清越的笛声。
母亲说,竹子是正直的植物,根深深扎在地下,主干垂直地向天空攀援。大地有引力,天空也有引力,只服从大地的引力就长成了苔藓和杂草,既服从大地的引力又应和天空的引力,才长成这刚正伟岸的竹子。
母亲说,竹子是耐心的植物,它的路很陡,它走得很累,走几步就歇一会儿,就打一个记号,你看那些竹节,都是竹子在远行的路上打下的记号。 其实母亲没有说这么多话。母亲煎好了竹叶茶,只说了一句:孩子们,喝碗竹叶茶吧,可好喝呢。
母亲的话淡淡的,就像那淡淡的竹叶茶。但是我总觉得母亲是有很多话要说的,她把很多话都溶进竹叶茶里了。或者母亲根本就没有话可说。她觉得生活是淡淡的,竹叶茶是淡淡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淡淡的事情。或者母亲确实有话要说,只是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在淡淡的竹叶茶之外,在淡淡的生活里,母亲,一定还有一些浓浓的心事。
前面那几段话,是我为母亲拟的,也许是我希望听到的。孩提时代,人总是希望听到温暖的话,有趣的话,有益的话,聪明的孩子,还希望听到有诗意、有哲理的话。
前面那几段话,就是我为母亲拟的充满文化味儿的话。潜意识中,我是否希望我的母亲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贵夫人”?
但是我的母亲没有那么多的文化,也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我的母亲只会在夏天来临的时候,默默地、安祥地为我们煎一锅竹叶茶,然后淡淡地说:孩子,喝碗竹叶茶吧,可好喝呢。
前面那几段话,不像是我母亲说的,也不是我母亲说的。那是只要识字的人谁都可以在书本里抄录到的现成话。 又一个酷热的夏天来了。
我多么渴望回到故乡,回到母亲的身边,回到清风飒飒的竹林,捧起一碗清香的竹叶茶。 我多么渴望听到母亲那句淡淡的话: 孩子,喝竹叶茶吧,可好喝呢。
替母亲梳头
替母亲梳头的时候,是我最认真的时候,比读名著、比祈祷、比写诗还要专注和激动。
说不清是幸福还是伤感。一种混合的感觉,复杂又深沉。不只是幸福,是充满了伤感的幸福;不只是伤感,是饱含着幸福的伤感。
想一想我这颗头颅的经历吧。是母亲忍着巨痛让它最先降生于黎明的血光,是母亲第一次为我洗头,是母亲看着我的头发像青草一样一根根长出来,是母亲第一次为我设计发型。我这一头的黑发,是母亲精心照料的一片庄嫁。 母亲打扮了我多年,终于有了我打扮母亲的机会,终于能从高处俯瞰母亲了,终于能抚摸母亲那风雨漂洗了几十年的头发。这是做儿子的幸福,我又能像儿时那样亲近母亲了。
但是,母亲哪,纵然我有再高深的美学,我怎能把你打扮成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呢?我确信,你年轻时候是很美丽的。但那时候我不认识你。那时候,我也许是溪水,抢拍过你匆匆投下的倒影;那时候我也许是轻风,摇曳过你害羞的辫梢。
梳子变得沉重起来,推不动这岁月的积雪。雪山在远方,不,雪山在我身边,我是个渺小的登山队员,母亲是高高的雪山。曾经,我在远处欣赏雪山的崇高和静穆,当我来到山顶,才发现生命的峰巅,海拔最高的地方,积压着亘古的严寒。
毕竟我还是幸福的。我为母亲梳头。我在雪山顶上流连。归鸟在天边,领略落日的宁静;我在母亲温柔的呼吸里,感受生命的庄严……
一碗清水
一
记忆中的那碗清水仍在眼前闪着寒光、
多少年过去了,那碗水仍那么请,那么寒,
一千条文河入空茫,而一小碗水.仍如当初盛瞒暮色.令记忆的深井一次次陷入幽暗。
清水里,有一张脸…… 二
天快黑的时候.人们才找到外婆。
在后山坡—处背阴的地方,外婆吊死在一棵桐子树上。
据说外婆的死相并不可怕,舌头也没有吐在外面。她刚毅地紧闭着嘴,在最后一缕空气与死神争夺的时候,她紧闭了嘴,没有向空气求援,也有向死神示弱。保持了最后的尊严。
在最后的时刻,外婆也没有忘记为她的亲人守住脸面。
亲人们抬回了已经变得僵硬的外婆的遗体。叹息和哭声久久地缭绕在夜雾里。 细心的舅舅在桐子树下面不远的草丛,看见了一个土瓷碗 碗里盛着水
舅舅想,莫非外婆喝了人间最后一口请水.就去了那黑沉沉的万古荒原? 此时,月亮从云后面走出来,月影投进碗里,在水后面,舅舅看见外婆的脸。 隔着浅浅一层水,外婆再也走不出来了。 舅舅望着碗里的水出神……
三
舅舅端回了那碗清水,放在堂屋小间: 这是你外婆留下的最后遗物。
我把脸贴近那碗清水,我想听见外婆的声音。 我想从水里捞出外婆的脸。 打捞出她的笑她的眼神。
四
舅舅说,她是喝了最后一口水才走了的。
亲人们也说,她要走很远的路,喝了水,她会走得更远。
妈妈说,她怕走不远给我们添麻烦,她就走得远远的,一直走到谁也找不到她的地方。
最后,妈妈捧着那碗清水,慢慢地浇在外婆的坟头上……
五
我的小脑袋一直想着那碗水。 外婆,她死都不怕还怕渴吗?
她连她疼爱的孙子都扔下不顾,她还会牵挂一口水吗? 一口清水就能冲淡她内心里成吨的苦水吗? 多少年了,我心里一直想着那碗清水。
六
记忆中的外婆非常爱干净。
我已记不清她的发型。但我记得她用过的那把红木梳子,那么光滑清洁,像一条在清澈的河水了游过来的鱼儿。
外婆穿的衣服有新有旧,旧的居多,旧的衣服被被她洗得干净熨帖,即使打着补丁,也很好看。那补丁就像精心设计的图案。
外婆有一架梳妆镜,镶在古色古香的橡木镜框里,看上去年代久远,镜面却深湛如海,现在想来,那就是一方沧海了。外婆照镜子的时候,就看见了遥远的时间,她的表情和面容显得雍容深沉。
听外婆说,这是一面古镜,是前人传下来的。
七
后来才知道,外婆是地主婆。
地主外爷早已死了,地主婆——我的外婆仍然活着。 她出生于书香之家是她的罪恶。
那架古色古香的梳妆镜就是罪恶的见证。
在久远的年代,她的祖先,那些曾经在镜子里闪过的身影,都是她罪恶的渊薮,是她不光彩的前身。
外婆常常对着镜子发呆,她好像要从镜子深处找到一个人,来证明她的清白。 她望着镜子,一脸茫然。 镜子望着她,一脸茫然。
夜深人静的时候,镜子闭了眼睛,陷入深长的睡眠。 夜深人静的时候,外婆依然睁着眼睛。 她望着窗外的星光出神。 泪水一夜夜模糊了她的眼睛。 星星们也都同情地含着泪光。
八
一天,造反派抄了她的房子,搜走了梳妆镜和那把红木梳子,并把它们作为封建文化和地主生活方式的罪证,供革命群众参观批判。
九
酷爱整洁的外婆依然悄悄保持着每天清晨梳妆的习惯。 镜子没有了,外婆怎么看见自己的形象呢?
虽然,外婆的所谓“梳妆”早已是素到不能再素的素妆,不过是梳头、盘髻,在冬天,就系上那条陈旧的紫色围巾。
十
有一次,我不经意间走进外婆的卧室,我看见外婆对着一碗水,在整理自己的头发。
清水里,她隐约的脸那么忧伤。
浅浅的水里,外婆的孤独和痛苦,深不可测。 我悄悄退出屋子。
我看见水里走出同一个外婆,安慰着水外的外婆。
我看见外婆大滴大滴的泪水掉下来,打碎了虚幻的水面。 十一
狰狞野蛮的风蹂躏着所有水域。 没有谁去留意一碗清水里的一张脸。 鲨鱼横行海面,闪电劈碎天空。
一个痛苦的人只有在一碗清水里寻找自己。 她一次次在清水里埋葬自己有救出自己。
当整个世界都在驱赶她,她只能逃到这一点点水里。 对着虚幻的水,她目送自己迅速老去。
十二
如果能隐身到一汪水里去该有多好。 等风停了,沙住了,然后走出水面。 蜻蜓一样回想水中的经历。 然后,把水里的感觉说给青草。
外婆,在那属于你的仅仅只有一碗清水照影的日子,你一定想象并渴望过能隐藏到水里。
十三
而水里不能居住。
水的外面全是灰土和粗暴 声音。
一张脸上仅有的一点尊严,一点对清洁的爱好,也只能悄悄地交给水。 十四
水的外面全是灰土、灰土、灰土……
全是粗暴的声音,浑浊的眼睛…… 一碗清水里,盛着外婆海一样的忧伤。 海一样的绝望。
十五
终于,外婆,你走了。
你默默端着一碗水。你最后一次看了一眼自己。 你从水里捞出最后的尊严。
我好象看见你对着碗里的清水,整理自己零乱的头发零乱的表情零乱的心情。 也顺便整理着头顶零乱的天空。
你从清水里走出来,然后,你尊严地向远处走去……
十六
多年以后,我把那碗清水和外婆的关系,讲给舅舅,舅舅一脸苍茫,没有说话。 讲给妈妈,妈妈一脸泪水,没有说话。 十七
每年清明,我捧一碗清水放在外婆坟头。 月亮出来了,清水里映出一张天上的脸。 我看见了外婆的表情,那么凄然……
悼念一只鸡
是星期天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本来准备当天就杀掉,看到它那样娇小,又那样文弱,在鸡的家族里,它还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女,于是举起的刀就又羞愧地、负罪般地缩回去了,恨不得赶快隐居深山,重新变成一块慈祥的石
头。
它的确很文弱,走起路来总是迈着细步,左顾右盼,好像怕跌倒;也许它胆怯,对它生存的环境充满戒备和不信任。它很少大声吵嚷,这也许是因为它的生活里没有令它欣喜若狂的事情发生,也许它生性宁静,不喜欢嘈杂,不论是来自自身的嘈杂还是自身之外的嘈杂,它都一一谢绝了。它活得很静,至少
表面上是这样。
奇迹发生了。一天中午,我看见它很着急地四处奔走和搜寻,像要做一件
隐秘而重大的事情。
果然,一颗蛋生下来了,多不容易啊!它在纸屑箱里蹲了六十五分钟,这是怎样艰难的分娩啊!谁知道它为这第一次生育忍受了多少痛苦和磨难。 我捧起这还带着温热的蛋,久久端详着。蛋很小,比一般的蛋要小得多。我感激地望着这位小小的母亲难为你了。你只是吃些剩饭糙米菜叶,却创造了
这样洁白丰盈的作品,你送给我如此慷慨的礼物,我愧对这慷慨。 我每天都抽出时间关照它。早晨我打开它那简陋的房舍,让它能呼吸到最纯净的空气和阳光;黄昏,我细心地铺垫它的寝室,让它也有一处不错的梦乡。下雨了,我为它搭盖房檐,看着它雨地里浑身湿透的样子,真想对它说:朋友,
避避雨吧,小心感冒。
我发现它越来越孤寂和凄清,无论它走着蹲着站着卧着,总透出一种孤弱无助的伤感。噢,它怎么不孤独呢?它远离了鸡的群落,而皈依人类,在自然的眼睛里,它已经属于人了;而在人的世界里,它只是一只鸡,一种家禽,一个生蛋的工具。它既属于自然又属于人,这就决定了它的宿命:它既不属于自然也不属于人,自然也可施虐于它,人也可施虐于它。它的确是孤弱而无助
呵。
唉,为什么它是鸡呢?它为什么不是一只鸟呢?有翅膀而不能飞,该是怎
样的不幸啊!
每一次给它喂食,我都想:如果它一夜之间变成一只鸟,对它,对我,该
是如何地欣喜?
然而它死了。死于连日阴雨和营养不良造成的病痛。我很难受,一个鲜活、
文静、洁白、孤独的生命离我而去了……
我想起它生病的前一天,它还为我生了一个蛋,蛋壳很薄,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弥合,可以看见里面的蛋黄色。我捧起那颗蛋,又感激又悲悯;鸡啊,你缺乏营养,几乎已经不能构造一颗完整的蛋,但还在为你不理解的这个世界
提供营养。想到这里,我几乎掉泪了……
如果它不这样死去,而是活着,又该怎样呢?我不能再想下去了。 当晚就有梦:一个神话般美丽又缥缈的梦,我在梦中超度了它,这不幸的,
白色的生灵,在我的梦里飞得很高很高——
它的翅膀跃动起来,复活了飞翔的天姿,它变成了一只白色的神鸟,往返于白云和雪山,鸣叫于旷野和江河,在坟墓和废墟的上空,划过一道又一道静
美的雪光。
在命运之上,高高地回响着生命的赞美诗。……在梦里,我好像很欣慰,
好像一直在微笑着……
木格花窗的眺望
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柄…… 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的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的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位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卡南菜园,看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缚住了他们的脚跟,他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经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就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的放在窗台,等他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
生收到过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来一封封素笺。
窗框上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图腾,是自然力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与有时也会了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哪些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他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紧紧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喝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一个小小的妇人吗?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睡熟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她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他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哦,小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与浩大的天地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