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探索
作者:苏茜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1年第10期
【摘 要】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教师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行为能力 教学改革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10.059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变动日益增加,知识技术周期逐渐减短,终身学习要求明显增强。在此情形下,加强职业行为能力培养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试在分析这种趋势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一、加强职业行为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面对当前越发迅速而复杂的技术革新趋势,在技术的多样性下,专业技术人员仅仅拥有某一项技能、孤立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是只能从事某一特定的重复不变的具体工作,已不能应对当前企业所提出的挑战。企业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的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必须能够应用知识、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实际问题,能对工作步骤作出计划,并将设计好的工作步骤付诸实施和检验工作结果,这就需要人们拥有系统的思维,具备跨文化知识能力,能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具体的问题灵活解决。因此,用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了关注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外,还特别关注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技术工人能够将其已学到的或试用过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转移到新的、迄今还不熟悉的情况和行动领域中的能力,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快速而准确地学到新东西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专业要求的情况下,与人合作、解决冲突、沟通以及互动等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统称为职业行为能力。现在的工作日趋繁杂,没有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是可以“闭门造车”完成的,需要部门间,甚至是企业间、国家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即便是一个现在拥有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假如他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在当前技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时代,他很快就会落后;一个技术再好的员工,假如他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那么也会遭用人单位的淘汰。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加强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加强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
为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加强了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必须通过系统训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加深,形成一个系统的自我学习过程。在高职教育的培训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工作结构、运用与评价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决策方法、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用来解决一些事先并没有明确和既定解决方案的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企业生产过程的系统性视角,知识利用的水平模式入手进行教学。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基于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对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应从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开始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第二阶段:再生性技能训练阶段。此阶段主要是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模仿等手段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第三阶段,创造性技能培养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利用创造性思维对一些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并成功实施。有人或许会认为,第一阶段的学习还不需要或者不合适培养一个人的职业行为能力,其实不然,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专业理论或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有些教师太习惯于主动“教”学生,而导致了学生被动的“学”,因此而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即便课本上说明得很清楚,很明了的东西,学生也“看不懂”,或者是“不习惯”看书。这对其后续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实际上,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后续的再生性技能训练及创造性技能训练做准备。教师可以抛出某个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行查看课本,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若是学生对该问题实在无从下手,那么教师也不要太着急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渐渐地,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同时还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等等,在那么在后续第二、第三阶段的训练中就会游刃有余,更快适应并进入角色。
(二)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高职教育当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比如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描述的理解便会千差万别。教学永远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事先计划好的步骤发展。在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不能老想着作为教师要教学生什么,而是要更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在项目活动过程中要有交流,教学计划只能起一个导向性的作用,至于教学内容的细节或者某个知识点具体安排多长时间实际上在教学之前是无法完全确定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班里的某些学生理解了,能自行找到解决方案了,有些学生可能却还迷茫得“手足无措”;或者是同一个内容,在某个班级里学生只需要10分钟就能掌握,而在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却需要更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时间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一刀切”,应了解学生真正关心、需要什么,及时针对不同对象调整讲课内容和时间安排。 (三)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
基于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弱化专业课的概念,强调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师给出一个项目让学生设计实施方案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方案,当学生遇到不懂或暂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时,先不要着急给学生出主意,让他们发挥团队意识,通过查阅资料,共同讨论,交流,尽可能自行确定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使已经知道学生在制订方案计划的环节出现了错误,也不要干涉,除非出现危险操作之类的情况才介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太重视结果的对错,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他们是否有收获。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干涉”会导致学生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教师的工作量会骤然增加,但是云集众多学生智慧的方案也可能会让人出乎意料,充满创意,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超出教师的想象和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需要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起观察、监控、指导的作用,督促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工作,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并在最后的总结、评价阶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扩展反馈及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效果与反思
由于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知识迅猛增多,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一劳永逸的获取知识,而是要学生从中学会终身学习,继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重视的是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从而使学生建立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发现,进行基于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是行之有效的。笔者所培训的学生多人次在市级、区级、国家级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奖,而且在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更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很快便能适应工作岗位,并能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革,获得用人单位赞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推广和深化基于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作者简介】苏 茜(1978-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技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