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人山水词中的自然、人生、历史内涵——以潘阆、柳永、辛弃疾为例

2024-02-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文学界・语言研究 宋人山水词中的自然、人生、历史内涵 以潘阆、柳永、辛弃疾为例 田艳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 安7IOl28) 摘要:本文以潘阌,柳永,辛弃疾为倒,证明宋代山水词妖人、 寄情、察变的三种内涵 娱人,主要写词的意境美以及山水词所传 递的自然纯真:寄情,侧重山水词陶 台性情.情景交融以寄寓词人 情感尤其是抑郁不平之气:察变,既借山水表连对现袁社会的不 满.也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这些具有察变内涵的山水词可谓山 水词的巅峰之作,它们不但没有打破山水词的意境美,而且突破 了单纯批判或追忆历史的枯燥乏味。实现了山水词的涅磐。 关键词:山水词:美不胜收:人文内涵:察变 中图分类号:A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3—21l1(2011)0l~0148~0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来表达作者对宁 宙万物的理解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由来已久 作为自然载体之一的 山水更为人们所倾心,“仁者乐IJJ,智 乐水”,凡仁人智士均喜流 连山水,好作山中客,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与【lJ水对话,感受山的大 气、空旷与幽深,体昧水的灵动、从容与坚韧,这样山水就成为他 们内心情感的载体,成为他们心灵的真实写照。山水不仅成就了 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还任由文人们抒情壮志、挥洒性情.悲 天悯人,达到“人在红尘,心人山水”的至臻境界。 文学中的山水,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地域呈现出的风貌自然 大不相同.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意韵,可渭“一时代有一时代的 山水”1I]。宋代文学中的山水不像以前作品中的ⅡJ水那么超然物 外.只注重山水的飞扬灵动和作者的感性顿悟,而是加入对人生、 历史的反思,这些睿智的沉思使宋代山水渊意韵深切。本文主要 以潘阆、柳永、辛弃疾的山水词为材料,分 部分对宋代山水词的 美质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展现山水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突现山 水的自然纯真.突出山水娱人的功能;第二二部分详细分析宋代词 人如何融情人景以寄情山水,并分别叙述潘阆、柳永、辛弃疾在山 水中的真切感受,无论是逍遥放纵还是无可奈何,亦或是孤独的 坚守,都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对吟赏山水与承担社会责任两美璧和 的渴望:第三部分从柳永、辛弃疾词中看词人如何“观乎山水以察 时变”.如何透过山水关注社会变革、洞悉历史发展轨迹。 1无穷自然,美不胜收 自然山水给人最直接的美感.山水所呈现的景色让人心旷神 怡。山水蕴涵的意境令人陶醉不已。当词人们将山水美景带人词 作,每一首山水词又自成一种境界,独树一帜,当我们 tl,领神会其 优美时必然会出现一幅画境,新鲜而又引人人胜往往令人驻足停 留不忍离去。先来看钱塘江观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 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酒泉子》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 ・148・ 文学界 收貔虎 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 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辛弃疾《摸鱼儿・现潮上叶丞相》 两首间均将潮水的豪迈气势与逼人声势写得惟妙惟肖,写钱 江涌潮由远及近、由初起到大至,只见江潮白浪铺天盖地而来.片 刻之间就如战鼓齐擂,声撼大地,转眼钱塘江大潮到来,江水汹涌 翻滚如勇士激战未休,层层巨浪相逐,驱赶着白色的浪山波峰 接 着转到弄潮儿,他们不怕风险浪恶,弄潮犹如平地闲步,挥旗踏浪 如鱼跃水面.奔腾咆哮的潮水在弄潮儿娴熟的技巧下偃旗息鼓。 这两首词既写出了惊涛骇浪排空而来的气势叉衬托出弄潮之壮 戚,令人叹为观止。冉看柳永的《望海潮》也毫不逊色: 东南行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 差十万人家。云树饶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崖..市列珠玑.户 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 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干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妓,吟赏烟 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上片先从地理和历史两方面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然后用烟 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绮形容此地的物阜民丰,高大茂密 的树木围绕汀堤,堤外是狂涛巨浪形成的一道天然屏障,波涛卷 着F1色的浪花使钱塘江看上去无边无际,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广 阔无边。下片写西湖美景。插人欢快的游人和动听的歌舞,给我们 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西湖赏景图——湖中有湖,山外还有山. 桂花飘香.荷花弄姿,白天有笛声荡漾,夜晚有菱歌漂浮,还有鹤 发童颜的老翁在钓鱼、如花似玉的少女在采莲,实在是歌舞升平 的太平盛世图。 每一首山水词都构筑成一个完美的山水世界,让我们沉湎其 中不能自拔。它的美不仅体现在画面美,还体现在意境的传神美。 北宋的山水画曾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 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并不表 现出也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 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牧 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似的”(23‘ 这种意境在辛 弃疾的笔下也得到充分展现: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 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 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沁园春・叠嶂西驰》 写出了灵山飞动的态势。又由山到水描述飞泉直泻溅起的水 珠,再过渡到与松林相邻的茅屋,在茅屋里既可见松影又可闻其 声,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松涛图,这幅图中次序井然、动静结合巧 妙,堪称山水绝笔。除此之外,“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更远树 斜阳,风景怎么图画”(《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用朴实 浅显的语言保持了美景的本色,强调景美到画不出的的程度;“解 文学界・语言研究 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沁同春・再到期思卜 筑》)写出了青山的隆情盛意,有花鸟前呼后拥、山云溪水的朝夕 相伴,令词人愉悦陶醉;“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 惘、凄苦与无可奈何。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 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益鸟、翩 翩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 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 界.更着溪山襟带。”(《清平乐・题上卢桥》),“一水西来,千丈晴 红,十里翠屏”(《沁园春・一水两来》)等等都用简单的笔写景而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远辽阔又和谐匀称的山水画,让我们真切 的感受到无穷自然的美不胜收。 羞笑相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竞何据。惨 离怀,空痕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2无尽人生。尽在山水 山水本是自然的、客观的,但在词人的眼里,山水又是主观 的.随情而动.这类负载丰富人生意义的词作是否属于山水词的 范畴?在先前的山水词研究中已有定论——“山水词是以真山真 《夜半乐》 写词人乘舟南下,本来兴致满怀,经浙西山区,穿越千岩万壑 来到平缓地带,经过傍晚的渔村,看到的却是一片凄凉之景。少女 活灵活现、声容笑貌感人至深更衬托出游子浪迹平生、归期难料 的惆怅忧伤,最后转到去国之思——游子含泪远望渺茫的京师, 水的广阔自然天地为主要描写对象.它可以抒发单一的对山水美 的欣赏赞叹之情,也可以在山水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基 础上抒发词人其他各种思想感情。前者称之为狭义的山水词,后 者称之为广义的山水词。”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山水词超出了自 然的限制被赋予了纷繁复杂的人文内涵,山水就成为词人创作的 灵感源泉所在,也成为安慰心灵与情感宣泄的工具。词人们徜徉 于山水之间.摆脱红尘世俗的拘束,尽情地放松疲惫的身心,纵情 抒发对生命的感叹.衷情于展示自己的人生品位、生存智慧以及 社会理想,总之每个人都用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对山水的热爱和对 现实的愤懑,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以下涉及到的三位词人可以 说是忘情山水的代表,他们所表现的精神面貌代表了三种不同的 人生态度——潘阆的逍遥与放纵、柳永的凄苦与无奈、辛弃疾的 幽独与坚守.这三种态度处在不断升级中,下面我们就结合作品 详细分析。 (1)逍遥外的怡然。潘阆是宋初三位著名隐士之一,虽然也曾 经闹得“风雨满江湖”但他更欣赏的是“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 水.融创造于山水” 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仅存的十首词均为咏山 咏水咏景之作,透过这些词作我们可以看到隐逸文人的普遍心 态——“避世隐遁.追求清净闲适的生活,在大自然的山林泉石、江 河湖泊中获得旨趣”。【5J“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 湖开,轻棹去还来。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 人衣,空役梦魂飞。”(《酒泉子》)一峰突起在辽阔的湖面上如眉峰 簇聚.山上僧房四面临湖使轻舟能来去方便自如。水面有香气四溢 的荷花直喷佛阁,阁上铎铃声响悦耳动听.由视觉到嗅角再到听觉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幽美丽的海上仙山图,自从别后就尘土沾衣 但我对仙山的眷恋依旧.梦中仙境才是潘阆心中的圣地.梦醒但魂 飞。结尾用浪漫的笔法略表意愿。他所向往的清新寡欲的生活在现 实是不存在的.为了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桃花园只好在山水中聊以 自慰,此生唯有山水才是归宿,一旦真正的融入山水就乐以忘忧、 逍遥自适,就“放怀湖山,随意吟咏”,往往狂妄不羁、出尘脱俗,与 柳永、辛弃疾相比,最是洒脱、逍遥。他沉浸在自然山水中,屏弃俗 世的侵扰。遗世独立,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灵魂的净化。 (2)困境中的疏放。柳永曾经满怀自信奔前程而去,意气风发 想“学而优则仕”,但科考落第没有机会实现凌云壮志,转而张扬 个性,终日出入秦楼楚馆,偎红倚翠,用风流倜傥抛洒青春。一曲 《鹤冲天》彻底断送了官路,深感仕途成梦的柳永变本加厉,把浮 名都换作浅斟低唱,自甘沦为才子词人、白衣卿相,在烟花巷陌、 丹青屏障里寻访意中人,用风流韵事妆点自己黯淡的人生。落第 使他陷入困境,但转眼之间就成为历史,他渐渐发现游山玩水、吟 赏烟霞的生活更适合自己,故而舍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宏愿,全身心投入山水让喧嚣浮华的心灵复归平静,但多年居 无定所、漂泊动荡的生活也着实难过,浮萍般的生活带来的是迷 只看到长空日暮。只听到孤鸿哀鸣.以凄清之景结凄凉之情。通篇 情景交融.先是借景抒情后以景染情最终用景结情.“初念抛家漂 泊,继叹后约无凭,终恨岁晚难归,沉思千般,故不觉泪下”㈦情感 时断时续、回旋顿挫,在旅途山水中融人深沉的感伤和孤独。厌倦 宦海生涯的他向往和平自由的生活.认为“干名利禄终无益”倒不 如“翠蛾娇艳”,但当游宦成羁旅又发出了“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 关何处?自别后、风亭雨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 声声,劝人不如归去”的感慨,当他“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 想脱离“携书剑”的文人生涯时却无法再继功业,只能无可奈何地 在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他表现出的总是奋发但不激进、痛苦但 不纵情、哀怨但不绝望,虽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意念与自然山水相 契合,但终归无法平息心中的抑郁之情与漂泊之苦。 (3)毁灭后的升华。辛弃疾比其他词人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 坎坷和人生的失意.“既然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难以在现实 社会中实现,那么只有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去寻觅,在物我合一 的审美关照中去体验。这样便可乐以忘忧。清净坦荡的胸怀,活泼 自由的精神,便由此而生。”[7]( 但他又是一个心志如铁、慷慨悲 壮、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一心想着为国效力、光复故土、扭 转乾坤。虽然词人脱离尔虞我诈的官场归田闲居.混迹山水能让 那颗受伤的心在旖旎风光中得到些许慰藉.但隐居中的词人并未 忘记世事,他时刻怀着报国之愿,随时准备搏击风云,他深知一旦 辞家去国就会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所以即便岁月染白髭须仍未 遂报国之志,即使有“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感叹, 一句“看试手,补天裂”的铿锵誓言足以表达他誓死收复失地的决 心和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悲壮苍凉又慷慨激昂。 在其诸多山水词作中我们搜索不到他遁迹山水后的快乐.他 既不求退避世俗以心灵安慰.更不愿遁隐山林以葆全真性.更多 的是参悟红尘事以实现远大志向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沟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以山水起笔,背景深邃辽远,水天相接,远望多姿群山徒增仇 恨之情,落日残照,断鸿声远,独有无人理解的词人伫立楼头,如 此阔大悲凉的环境突出了孤寂的爱国者形象: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 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 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蠢。是则是、一般弄 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洞仙歌》 溪水初来,青山欣喜欲舞,新辟的南溪引来半篙秋水,山环水 抱风光无限好,但没有湘江风景迷人,愿学渊明种菊却无诗酒性 文学界 ・149・ 文学界・语言研究 情.想学范蠡泛舟西湖却缺少伴侣,实际上是以诙谐幽默的口气 表达词人内心的深深苦闷——不甘寂寞,不情愿终老田园却无可 报国热血却无处抛洒的抑郁,抒发有心为国捐躯却无路请缨的无 奈,无路可走只能将千古兴亡、百年悲笑都留在山水中。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奈何.内心郁积的愤懑不平显而易见。他终究达不到不计荣辱是 非、苦乐皆忘的境界;“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并未寻 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 过眼溪山,都怪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 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 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生、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辛弃疾的幽独与坚守恰恰表现了士大夫人格品性的两重 性——“一方面.对主流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庙堂角色的扮演维系 着士大夫雄心勃勃、积极干预社会的男子气概,形成一种‘达则兼 济天下’的那种将个人情怀统一与社会责任的雄性思维偏向;另 一《满江红》 这是作者船行 l:的【!I】 之作.眼前的I【J水恍惚在梦中见 过.曾是旧时相识,睛含lJIf比 逝、f “ 梦.接着否定自我—— 人生无多.理应抻杖 迎游1Il水 方面.边缘化的生活状态又每每让士大夫处于‘慎独’的白我安 种‘独善其身’的那种顾影自怜的心灵独自。因此,当土大夫处 .”r我这・, 却辛劳无比、 慰之巾,民间角色的扮演使其处于屈服与柔顺的阴性地位,形成 一常年为客。下片f}1景转纠 , 地怀I 颂扬“’ 英 ,町这些 史 遗迹都被无情的 风{I .统U I 尢.暇 钏『I L二一生常迹未定, 于前一种状态时.他们进行的是主流话语的言说,是庙堂的策论 和天道人伦的思考.而 l,他们处于后一种生存状态时,他们往往 退而为诗.进行文学话语的言说。”曾经也想过“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身前身后名”.为个人求功名的同时忠君爱国,可总是壮志难 酬.抑郁俭凉伴随终身。致使英雄犹如一叶孤舟,在夕阳残照下风 雨飘摇、尤岸I]f靠,只能倔强地保持进取精神,同执地坚守属于自 己的精神家阔, 他的身上,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人世情怀与看 透世情、遁隐llJ水、自遄[{娱的超脱意识永远矛盾,永远都找不到 一个I『f以 衡的契合点, 写景的同时始终有英雄豪气在lIJ水自 然巾徘{IJII、久久不敞,存追求巾流露m的是激愤与狂热。 宋代词人的心灵昔痛如何排遣?寄情山水不失为一种解脱, 尤其是当他们徘伽 。‘人世进取.兼济天下”与“ 世退隐,独善其 身”之间无从选择时。作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世人,他们钟情自 然但不能放弃苍生.只能“借天地精神表社会良知,寓道德准则于 山水形质”.实现儒家的“仁心、学养、慧解、听德和辩才”,但作为 被社会遗弃甚至遗忘的人.他们更想虚静无为,在山水中实现个 体的彻底解放.所以“顺天道自然而闲居坐忘,缘山水意象而纵情 玄远”.践行道家的“天人合一”。正是这种矛盾让词人们难以自 处.无可奈何之余在山水中纵情宣泄,形成别具一格的山水词。 3无情时光。物是人非 宋代词人们“观乎山水以察时变”,透过山水看社会变革,用 山水词洞穿历史,实现了山水词的涅磐。横向上柳永用羁旅行役 表达对现实的失望,纵向上辛弃疾用幽思怀古表达对历史的追 忆.在物是人非的山水胜景中寄托哀思。 柳永的《归朝欢》是借山水写羁旅行愁的代表作,扁舟、葭苇、 沙汀宿雁、溪桥残月等诸多意象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冬日晨景, 接着写自己仕途失意于冬日的早晨与求名趋利之人一道披星戴 月而行.多年的失意漂泊让他很是厌倦动荡无着的生活,渴望回 归故乡,希望早日回到亲人的怀抱,但是关山阻隔、烟水笼罩,究 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浮萍般的生活与家人团聚,何日才能不用 如此牵肠挂肚的思念?总想强装颜笑以掩盖满怀落寞与满腹惆 怅.可残酷的现实不饶人。 “优秀的山水作家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是失败者,而在精神品 格上却始终是胜利者。无论其个人遭遇如何不幸,常常是一片丹 心自勉.一片冰心自洁,不忘国家,不忘人格。”历代因放逐而成为 山水作家的数不胜数.他们大都满怀匡扶天下的大志却壮志难 酬.鄙薄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小人而被排挤官场之外。可他们并 未放弃对祖国的热爱,依然指点江山、谈古论今,在自然山水的掩 护下尽情宣泄。以辛弃疾为例,词人始终以抗金复国、恢复中原为 己任,虽然遁迹山水.心里装的却是家国大业.经常在山水词中抒 怀,抒发时光流走而山水依旧的物是人非的伤痛,抒发空有一身 .150. 文学界 国家战事未休、复I刊大、I 术J 髓发 r1.最后rI我安慰——卉 今的英雄都随风飘敞,农乐{{f矾,我也没必要 汁较 但是从词人 的自嘲、从涮人刈t 代蜒雄的饮撇 J 仰・l1、从功业未就而鬓发 已白的悲叹叶1小玳体会 ‘j ‘‘惝 lIf看《水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I 英雄人物的、I 绩・太小复返.奢华的帝王生活也经不 起时代风I:I:『的洗礼lnf 火剥义隆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冒 火州兵I町 个 小{: } 的jJ 遗洲 是触日惊心。“望中犹记” 】】I5/f II1 l‘的f川 . 今依然魁一片神鸦丰十鼓.统治者只用它来 粉饰 .这符实il=i. 人心 小 他们虽然衷情于古代乾坤。但 心哀未必 ,人愁InflI-物愁,波jl;l《 l:阔的历史长河,辉煌灿烂的 往 。 怆堆舒的遗 .徘fIlll凌 的jff:志.一切都像在梦中。可望 不Ilr及 通过以j 沦述“f得fl-・个结论:宋人山水词中的山水意象已 经摆脱了,单纯的r1然、 灵、纯净,融入了更多也更加可贵的人生 哲理与历史反心.为 : 人生增添些许乐趣,词人们用心感悟自 然.寻找精神依托。净化身心。一切都显得平淡而超脱。他们化景 为情。寓神奇于平淡.沉浸在用文字抒写自然、表达心境的乐趣 中。达到心物交融、主客合一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史伟.山水文学和文学中的山水(J).森林与人类, 1997,(06).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o01年3月 [3]牛晓风.北宋山水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蔡静波.论山水文学与士人的精神寄托[J].昌吉学院学 报,2003,(03). [5]余静芳.“天人合一”、“隐逸情结”与中国山水文学[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ol,(04). [6]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6月 田艳(1986一)女,山西介休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硕 士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