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2020-12-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摘要】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明兴于地理环境,也衰于地理环境。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古印度 地理环境 关系

一、引言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位于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古印度自然环境概况

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三角形。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古印度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印度半岛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三、古印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1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森林气候区,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使得印度半岛冬无严寒,适合人类的生存。

印度半岛“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力量。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里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可以说,正是那样的环境特别适于一种文明的产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2古印度的生产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先民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更甚于现代人类。水、耕地、能源是人类农业文化产生的三大必须要素。

对于古印度来说,第一,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

第二,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两个流域之间的差别在于东半部的森林更为茂密,是一片原始的热带雨林,对使用石器工具的先民来说,是开发难度颇大的区域,而西半部的印度河流域,则是季雨林区域,既有繁茂的林木,又有许多相对开阔、干爽一些的林间草地,这种环境,对石器时代的先民是较理想的生存空间,也提供了耕种的空间。

第三,茂密的热带森林,提供了充足的木本能源,为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使制陶业、青铜等金属的冶炼和加工、红砖烧制等行业由产生发展, 一直达到鼎盛的阶段。

3.3古印度的消失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先民在开始了耕种业之后, 很快就以砍伐林地和烧荒两种方式扩大耕地。耕种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当制陶业、青铜冶炼业等蓬勃发展时, 印度河文明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走向顶峰,人口也迅速增加。人口增加的压力和对燃料需求急剧增长的压力。烧林开荒,是当时人们常有的手段,也直接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生态急剧恶化。滥伐森林导致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失修引起的洪水泛滥淹没了城市;河流改道、淤塞,河床升高、海水后退,造成港口城市交通困难、贸易衰落。这种生态危机迫使印度河流域大批居民放弃居住的中心城市,而在扩散的过程中,城市文明的特征便逐渐消失了。

四、结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文明。人类利用自然、同时改造着自然,使得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又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地理环境既能孕育了文明的形成,也能加剧它们的灭亡。正如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但由于先民的社会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早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人口过分集中的压力,导致拓垦耕地数量的快速增加、能源消耗的急剧扩大,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森林面积缩小,最终引发的沙漠化过程,鼎盛的文明至此衰落,直至消失。所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理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消失的文明给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唐河主编 《世界文明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2]班武奇. 印度河文明兴衰和地理环境变迁[ J]. 地理研究, 1998( 9) .

[3]周丽晓、王姗姗、刘小才.《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