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等级: (一)(26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6、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2分) 8、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2分)
9、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2分)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含义: 事例: (二)(12分)[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1分) 翻译: (1分)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2分) (三)(12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补充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③足兵 兵( ) ④民信之矣 信(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2分) 答: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
(一)
1.C 2.B 3.B 4.C 5.D 6、C 7、得道;天下顺之。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二) 1、(1)至:极点 (2)畔:同“叛”,背叛。 (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
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三)
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2、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D
4、[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