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探讨学习倦怠的相关情况
相关才子毕业论文这样写道:Slivar认为,Maslaeh和Leiter之前提出的影响职业倦怠的六项匹配因素在情境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于是,他提出了包括学习负荷、缺乏控制、不足的奖赏、团体破坏、缺乏公平、冲突在内的影响学习倦怠的六个因素,并且认为上述因素也可能是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还有学者分别从人口学变量、社会资源与支持、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探讨其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国内也有一些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这里主要对有关学位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魏珍(2007)指出,学习自我效能感、外部压力、教学条件、课业压力、成败体验、人际关系是影造成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各因素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的及性别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祝婧媛(2006)则将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外在因素(如人口统计学变量、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与内在因素(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等);周文静(2008)将影响因素区分为人口学变量(年级、性别等)、内在个体因素(人格特质、控制源、自我概念)与外在情境因素(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王雅倩(2008)在《高中生学习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提出与学习倦怠相关性最为显著的是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应激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等)。王红岩(2008)在研究中将影响农村初中生学习倦怠形成的主要因为总体分为学生自身因素(性别、年级差异与语文认知结构)、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养及职业状况等)、学校因素(课业负担、同学关系、语文教师等)与社会因素(社会不良文化、“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纵观国内外研究,虽然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划分方式不一,但总体看来,无外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与人口学变量中的年级、性别、成绩、学校、地域等因素。这里所谓的外部因素,是指那些难于由学生直接掌控、相对学生自身独立存在的外在因素,如家长的期望、教师的要求等外部压力因素,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教学条件因素,学习
难度、学习任务的性质与数量等课业因素,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养等家庭因素,从更宏观的角度讲,还有诸如“读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文化的社会因素等,都可归结为学习倦怠的外部影响因素;所谓的内部因素,则是由学生自身特质或自身体验所决定的内在因素,如学生自身的成败体验、归因方式、自我概念、学习动机、人格特征、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等因素,都可归结为学习倦怠的内部影响因素。当然,这里所做的内外部区分是相对的,作为一种有机系统存在的教学运动,外部的共性运动会影响个性运动的过程与结果,而内部的个性运动又会反过来影响外部共性运动的方向与进程,但如若不将其做相对独立的讨论,就会使我们陷于无层次的混沌讨论中而不知所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