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4期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Vo1.10 NO.4 Dec.2010 2010年12月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从曹植的诗歌创作看其儒道互补的思想 卞 波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诗歌创作因前后期不同的生活境遇而呈现 出不同的思想风格.从中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整体思想是儒道互补的,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则以 道家思想为主。 关键词:曹植;诗歌;儒道互补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olo)04—0101—04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曾被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 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曹植在父亲的影响下,白幼爱好文学,青年时代诗文写得就很出色, 被誉为“建安之杰”。他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 宠爱,踌躇满志、抱负远大。后期曹丕做了皇帝,对他深怀猜忌,曹植受到了压抑和迫害,最后在 愤懑中度过了凄惨的晚年。前后不同的生活境遇,对曹植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诗歌 创作中体现出了他思想的深刻变化。 曹植的思想中既有传统的儒家思想成分,也有道家思想成分。儒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 形态,突出人的社会性,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求实进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道家则代表一种“回归自然”的意识,突出的是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作为个 体的独立性,以“超越善恶”、“超越名利”为其道德观。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结构,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儒、道是贯穿于中国思想史的两条主线,它 们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儒道互补,这是从先秦就开始奠定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 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从曹植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来看,他的思想也是儒道互补的,前期以儒家 思想为主,后期则以道家为主。 一、前期的诗歌创作体现以儒家为主导的思想 曹植出生在兵荒马乱的时代, “生乎乱,长乎军”的成长经历使他饱尝战乱频繁之害,感受到 百姓生活的凄苦,因此曹植自少年时就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希望能 像父亲曹操那样建功立业,扫平战乱,拯民众于水火之中,这些都是其儒家思想的反映。曹植《与 杨德祖书》中提出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就是他前期孜孜以求的政 治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曹植关注现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士”、“君子”都要有“修 己以安百姓”的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应具有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如《送应氏诗》二首是曹植年轻的 时候随父亲西征马超,路过洛阳,设宴送别汝南应场、应璩时留下的名篇.其一云: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收稿日期:2010—07—20 作者简介:卞 波(1981一),男,江苏沭阳人,文学硕士,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02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月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曹植在诗歌中描绘出了一幅令人伤感的历史图画:昔日繁华的都城洛阳被董卓放火焚烧,生灵涂炭, 以致很多年后仍然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诗歌描绘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而这正是曹植当时所处的社 会现实,诗中透露出他强烈的忧患意识。正因为诗人对军阀烧杀抢掠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当曹操接受杨 秋投降,而非使用武力横加杀戮时,曹植在《赠丁仪王粲》诗中对这一做法大加颂扬: “皇佐扬天惠, 四海无交兵。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这是曹植爱惜民力的儒家仁政思想的反映,也是其天下意识的 体现。 其二,曹植理想远大,渴望建功立业。他自幼就在曹操身边接受训练,青年时在政治上即崭露头角、 初试锋芒,他二十岁就随军西讨马超,二十三岁典禁兵、卫宫省、留守邺城根据地等。在曹操思想的影 响下,他的思想中也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充满着渴望天下统一的愿望。曹植的政治抱负在其前期的 诗歌中也经常流露出来,如《白马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昂扬斗志和万丈豪情: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歌塑造了一个勇敢善战、武艺高强的幽并游侠儿的英雄形象,并对其“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献身精神予以高度的评价。这是一首响彻云霄的英雄赞歌,表达了诗人实现国家统一、抵抗侵扰的强 烈愿望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也是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再如《箜篌引》通 过与亲友饮宴盛况的描写及其对光阴易逝的慨叹,表现出了要与亲友共同建立功业的愿望。最后一句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意思是说古代的圣贤有谁不死呢?想通了生死的道理对死又有何忧呢?诗 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只有在有生之年。为国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样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 可以忧虑的了。这反映了曹植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也是他经世致用思想的体 现。 在曹植前期的生活里,他过着富庶公子般的生活,诗歌中也有一些取材于宴游、反映贵族生活的篇 章, 《斗鸡》、 《公宴》、 《侍太子座》等就是描写贵族阶层生活情趣的诗歌。如《斗鸡》诗反映了上层 社会人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斗鸡为乐的生活。这一主张逍遥的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只是少数,但也 反映了曹植前期思想的复杂性,在儒家思想主导的同时还存有道家思想。 二、后期的诗歌创作体现以道家为主导的思想 在曹植生活的后期,由于曹丕父子的猜忌和压抑,曹植的政治理想一直无法实现,他只能为自己的 才华无法为世所用而感到惋惜。《赠白马王彪》一诗是其后期的代表作,诗歌集中表现了曹植后期的遭 遇和思想感情。诗前小序介绍了写作背景: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诗人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 彰一同进京朝拜曹丕。由于曹丕的猜忌,任城王曹彰被毒死,曹植和曹彪在返回封地途中,又被官吏所 阻,不能同行。诗人悲愤至极,写下这首诗歌,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悲痛,产生了震撼人一lf,的力量。 随着自身境遇的变化,虽然建功立业依然是曹植的人生理想,但环境的险恶使他不得不首先考虑自 己的性命安危。生存成为第一要义,因而曹植后期的诗歌较多呈现出道家思想,这是全身葆真的内容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旷达超逸,力求获得心灵的解脱。诗人在遭受迫害的时候,自然要寻求解脱,因此有意识地 将道家的超然洒脱,作为自己的理想寄托,希望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心态的自由,从而求 第10卷第4期 卞波:从曹植的诗歌创作看其儒道互补的思想 103 得内心的宁静,这从他后期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如《五游咏》: 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逍遥八纥外,游目历遐荒。 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华盖芬崦蔼,六龙仰天骧。 曜灵未移景,倏忽造昊苍。阊阖启丹扉,双阙曜朱光。 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上帝休西棂,群后集东厢。 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踟蹰玩灵芝,徙倚弄华芳。 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 诗开篇即言地上太狭窄,难以驰骋,全诗描写东西南北四方之地,再游于天上,故题为“五游”。在 “九州不足步”的局促人间,诗人感慨于生命的飘忽不定和变幻莫测,幻想着能够“逍遥八绒外,游目历 遐荒”,飘然遨游于宇宙之间,享受着精神的愉悦。然后进一步想象到仙人捧来的神药、奇方,能使诗人 实现“延寿保无疆”的长生愿望,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五游咏》是从神仙方术中汲取素材,借以 抒写对长生的渴慕之情。曹植在诗中托言神仙,希望能够逍遥九天之上,获得飘逸超脱,反映了其受道 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当曹丕的迫害接二连三来临时,特别是好友丁仪、丁廪等人被杀时,曹植心情十分 悲愤,写下《野田黄雀行》一诗,借比喻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其诗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的开头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 曹植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黄雀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 曲。飞摩苍天的黄雀正是诗人的向往,他也想摆脱苦恼,成为无拘无束、遨游天空的黄雀。其道家逍遥 的思想,从中可以略见。 其二,借助神话幻想,排遣现实生活的抑郁。曹植后期的许多诗歌都借助于神话、虚构人物,曲折 地表明自己受到压抑的状况,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渴望超脱的思想。如《飞龙篇》: 晨游太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西登玉堂,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太山”,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泰山”, “太”, “泰”古通用。诗歌的内容是写登泰山遇道人 求仙的经历,诗中多神仙怪诞之说。曹植因曹丕的妒忌,抑郁寡欢,因此借寻仙问道作为精神寄托。再 如《游仙》: “人生不满百,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 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抚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 后,内心极为苦闷,又无处倾吐,只能通过“凌紫虚”、 “翱翔九天”等道家的做法来排遣抑郁,保持自 己人格的高洁和完整。再如《仙人篇》: 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於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陵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馀。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黄初中,曹丕制订严格的法律规定诸王游猎的范围不得超过三十里,并且派遣官吏加以监督。曹植 处于这样的境遇之中,古代的神仙传说自然容易出现在他的意识里。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生动的笔触, 10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月 渲染了一幅缥缈绮丽的仙境,突出了仙境的平和、安适、怡和,曹植借诗歌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 愤恨,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求,末句“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即是诗人排解抑郁、寻求解脱的方式。 曹植后期的作品中,也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贫苦的诗歌,内容深刻、形象鲜明,儒家思想在后期的 作品中也依稀可见。例如《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 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首诗反映了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和边海农村的破落荒凉,从中透露出诗人对下层百姓的关注、对社会动乱的忧虑。此外,曹植后期还 有一些反映征夫怨妇的诗歌,如《杂诗・西北有织妇》、 《浮萍篇》等较有社会意义。从后期的诗歌中可 以看出,无论是反映生活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比前期广泛、充实得多。 虽然此时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依然存在于曹植思想中。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常常陷于深重的愁 苦之中,而超脱困境的途径就是用“道家”无为的思想来排解苦闷、求得心灵的超脱。在曹植生活的后 期.道家思想是其主导思想。 三、结语 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是贯穿于中国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从曹植前后期诗歌创作的 不同特点。可以分析出曹植不同的思想倾向。前期的诗歌多为反映现实、抒写怀抱、渴望为国效力的作 品,体现了积极用世、进取有为的儒家思想,这是曹植前期的主导思想。后期的诗歌多为反映人生无常、 逍遥避世的作品.体现了曹植思想的转变,由儒家为主转为道家为主。在曹植前后期的诗作中,也体现 出他儒道思想兼具、互为补充的特征。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是古代士人的基本人格模式,也是曹植一生 的精神趋向。正是由于曹植思想的复杂性,才使其诗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使其成为建安文学中一 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1曹植.曹植集校注『M1.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1李文禄,王巍.建安诗文鉴赏[M1.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31钟优民.曹植新探『M J.合肥:黄山书社,1984. 『41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M1.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6】李秀丽.试论曹植的游仙诗卟语文学刊,2007(9). 『71张运全.论道家文化对曹植辞赋创作的影响[I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81孙丽娟.浅谈曹植前后期诗歌的不同风格卟宿州师专学报,1999(2). The Complementary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rom Cao Zhi S Poems BIAN BO (Xuzhou Bioengineering Technical CoHege,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Cao Zhi S whole life might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by the event of Cao Pi S who become the Emperor.Probably caused by the two diferent periods of life experience,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styles in his poetry writing,from which we can clearly see the complementary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Confucianism dominated earlier stage and Taoism mainly showed in the later stage. Key words:Cao Zhi;poetry;Confucianism and Tao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