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语惯用语研究综述

2020-04-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汉语惯用语研究综述

陈金雁

汉语惯用语是汉语中有自身特点的固定语,区别于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研究惯用语能更清晰地了解汉语语汇系统,也便于汉语学习者学习和应用。一、21世纪之前的研究

我国对汉语惯用语研究起步晚,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主编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连载以后,才出现“习惯语”,但与后来的惯用语不一致。到1961年马国凡编写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出现了“惯用语”,并且给惯用语下了定义——“惯用语本身是一种定型的词组,它的结构是词组,意义却是整体化的。”由此,当时学者已经对惯用语有了比之前明显的认识,为后来的惯用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末期,对惯用语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对惯用语研究开始复苏,并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现一大批著作及文章,还出现了惯用语词典。

著作有马国凡、高歌东的《惯用语》,高歌东的《惯用语再探》,孙维张的《汉语熟语学》,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陈光磊的《中国惯用语》,温端政、周荐的《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等。

文章有杨欣安的《谈谈惯用语》、张宗华的《关于惯用语的收词问题》(1985)、吕冀平的《惯用语划界和释义问题》等。

词典有徐宗才、应俊玲的《惯用语释例》,施宝义的《汉语惯用语词典》,王德春的《新惯用语词典》等。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对外汉语教学终于从休眠中苏醒,八十年代末期,不再局限于汉语惯用语本体研究,已经有了汉语惯用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如程放明的《有关动物惯用语的中日对比》,这也为后面对惯用语从不同角度做研究奠定了基础。

由以上成果可以发现,21世纪之前对汉语惯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给惯用语下定义、找特点、划范围,出现了惯用语词典,并为收词提出了规范,虽然开始与外国语作比较,但因为处于对外汉语教学刚刚复兴的状态下,对比研究成果少,1990年举办的第三届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目录中就没有关于惯用语的文章。

二、21世纪以后的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21世纪以后,对汉语惯用语的研究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成果

这一时期,对汉语惯用语从动物、饮食、身体部位、对外教学、文化、服饰等不同角度做研究。

动物:吴寿林的《动物名词在惯用语中的运用》、曾小勇的《用动物喻人的惯用语》、张学颖的

148

《有关动物的惯用语综述》等。

饮食:王俊的《浅论包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孟祥龙的《含有饮食动词的中日惯用语对比研究》、詹曼的《饮食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

身体部位:李晶的《身体词汇惯用语的对比研究》、张永的《关于身体部位“眼”的惯用语的中日对比研究》、刘畅的《汉、英、日情绪惯用语的人体器官喻体研究》等。

对外教学:刘正光的《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车晓庚的《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对应策略》,李新、刘晓霜《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与文化认知》等。

文化:陈华琴的《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王艳芳的《汉语惯用语与中国文化》、刘思超的《惯用语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等。

服饰:张雅婧的《论与服饰相关的传承语素在惯用语中的构成及文化内涵》,辛菊、唐华的《浅论包含服饰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胡淼的《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字格为例》等。

以上列举的文章有些不止从单个角度写作,比如刘思超的《惯用语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既有文化角度,又有对外教学角度。

除此之外,还有从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周睿的《动宾式惯用语研究》)、修辞(罗喆的《论中日惯用语、成语中身体词汇之比喻》)、语义(袁本良的《惯用语的语义:比喻义与借代义》)、复句、来源(李行健的《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等众多不同的角度研究的作品。

21世纪以后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武占坤2007年出版的《汉语熟语通论(修订版)》,这部书被认为是我国系统研究汉语熟语的扛鼎之作。词典有温端政2004年出版的《中国惯用语大全》;郑勋烈、郑路2002年出版的《中国惯用语》;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编写严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汉语惯用语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多个角度入手研究,认识更深刻、具体,但仍然存在不足。

(二)不足

1.缺乏一致的定义

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李行健的《惯用语研究和规范问题》、李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分别给汉语惯用语下了不同的定义,而在惯用语的定义方面,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不止这几位。

2.没有一致的划分界限

字典划分不清,温端政的《惯用语10000条》有读者反映里面收录的惯用语与歇后语、俗语有重复。

对于这类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者们应该多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借鉴李行健主编的(下转146页)

入,少数读阳入;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大多读阳入,少数读阴入。个别古入声字今读平声、上声和去声。

三、汾阳人学习普通话应掌握的规律(一)声母方面的规律

汾阳话和普通话的声母系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从以上汾阳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中找出对应的规律,帮助汾阳地区的人们尽快掌握普通话声母的学习规律,谈谈汾阳人学习普通话声母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分清zh、ch、sh和z、c、s

分辨并掌握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的字是汾阳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汾阳地区的人们分不清这两组音,主要是把一些本来翘舌音的字念成了平舌音,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学会发准翘舌音和平舌音,然后再分辨哪些字是翘舌音,哪些字是平舌音。

zh、ch、sh和z、c、s的发音方法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发音部位,学习时要分辨舌尖的动作:发平舌音时舌尖向前平伸;发翘舌音时舌尖稍微后缩,舌尖向上翘起。再看舌尖接触的部位:发平舌音时,舌尖抵住上齿背;发翘舌音时,向上翘起的舌尖顶住硬腭前部。我们只有把舌尖的部位摆对才能发准音。

学会了平翘舌的发音后,还需要进一步分辨平翘舌音字。在3000多个常用汉字中,声母是z、c、s和zh、ch、sh的字约计900个,其中平舌音字约占30%,翘舌音字约占70%。

2.分清z、c、s和j、q、x

z、c、s和j、q、x的区别是:z、c、s是舌尖前音,j、q、x是舌面音,两组舌面的发音部位不同,而发音方法相同。发z、c、s时,舌尖要向前伸,抵住上齿背;发j、q、x时,舌尖要下垂,舌面的前部和硬腭前部接近。在学会j、q、x的发音后,汾阳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应从自己读z、c、s声母的字中,将普通话应读j、q、x的字分辨出来,同时在改变声母的同时把韵母也改变过来。

3.分清f和h

普通话里,声母h和韵母u相拼的音节hu,在汾阳方言里h声母念作了f声母。

f和h的发音方法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上,f为唇齿音,发音时上齿和下唇接近,阻碍气流而形成;h为舌面后音,发音时由舌面后部抵住或接近软腭阻碍气流而形成。汾阳地区的人们在学会f和h的发音后,要在方言读fu音节的字中,把普通话应读hu的字分辨出来。

(二)韵母方面的规律

1.分清i、-i(舌尖前)、-i(舌尖后)

2.分清u、o、e3.a、ia、ua韵母(三)声调方面的规律1.分辨调类

普通话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这四个调类是从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里,古入声已经消失,分别派入其它声调,而在汾阳地区的方言里仍保留入声,并分为阴入和阳入,且除入声外汾阳方言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普通话有较强的对应规律。

汾阳方言的入声调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比较复杂,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方言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大部分念去声和阳平;普通话声母是送气塞音和塞擦音p、t、k、q、ch、c的阴入字,大部分归入普通话去声;普通话鼻音声母、边音声母、零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的方言各调入声字,绝大部分归入普通话去声。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我们就知道在方言中一般哪些字读入声,在学习普通话时就可以把方言中读入声的字改过来,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掌握一部分入声字的普通话读法。

2.改变调值

调类分辨清楚以后,就要将方言调值改读为普通话调值。如汾阳地区的人们应把方言中的阴平调念得高一些,而把方言里阳平调升的高一些,把上声调念成普通话标准的214曲折调,把去声调念成普通话标准的全降调。改变调值时,首先要把握住调型,也就是说,先搞清楚是升调还是降调,然后再控制声音的高度。控制声音高度时应将音域分为5个区,仔细揣摩,细心体会,就能把握好普通话的声调。

四、结语

从语音方面看,汾阳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有许多显著特点,虽然方言的存在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也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学习普通话很重要。本文以汾阳人为例谈普通话习得,首先通过探析汾阳方言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存在的差异,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差异从中找到汾阳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应掌握的规律。其中,对汾阳地区的人来说,声母的平翘舌音和韵母的前后鼻音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汾阳人在掌握了一些规律后,还要多听、多说、多练,这样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普通话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030027

(上接148页)《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的同时,发掘并严格划分惯用语。

三、小结

经过我们对汉语惯用语研究的概括,了解到汉语惯用语是庞大复杂的语汇系统,对从不同角度研究汉语惯用语有了认知。

作者简介:陈金雁,女,河北邢台人,本科就读于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现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 136000

1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