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020-05-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文章来源网络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文章来源网络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主宰倦怠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婆娑(suō) 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文章来源网络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文章来源网络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文章来源网络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复习本文线索,思路。重点突破第5、7段内容及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文章来源网络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文章来源网络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文章来源网络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例:见附页。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 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七、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小结本上小结本课内容。

---文章来源网络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二)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文章来源网络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文章来源网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章来源网络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文章来源网络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文章来源网络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

---文章来源网络

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 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文章来源网络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文章来源网络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

---文章来源网络

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课文学习总结 七、布置作业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