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环境风险分析
采用消毒剂为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消毒杀菌能力强,但是不能贮存,需要现用现制。主要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制备,制备药剂使用氯酸钠和盐酸。其中氯酸钠年使用量约为;盐酸浓度为30%,盐酸年使用量约为。本项目使用的盐酸和氯酸钠不在项目内大量存贮,用完后主要采用分段临时购买。二氧化氯通过发生器制备后直接通向清水池进行消毒,二氧化氯不会大量储存,其制备二氧化氯的工作原理如下:
化学方程式:
2NaClO3+4HC1=2NaC1+2C1O2+C12+2H2O
5NaC1O2+4HC1=4C1O2+5NaC1+2H2O
原料供给系统内的氯酸钠水溶液和盐酸〔浓度30-31%〕在计量调节系统、电控系统的作用下被定量输送到反应罐内,在一定温度下经过负压曝气发应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和氯气的气液混合物,经吸收系统吸收制成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混合消毒液,投加到待处理的水中或需要消毒的物体,完成二氧化氯和氯气的协同消毒、氧化等作用。
使用盐酸过程中,以及制备二氧化氯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1、环境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
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到达可接受水平。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重点是预测和防护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
根据上述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确定本次环境风险识别的重点是:本项目运输、使用或贮运过程中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风险识别
涉及的主要危险化学品为盐酸,主要用于制备二氧化氯,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1 中的所列名录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的有关规定,盐酸属于有毒物质,本项目在使用盐酸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盐酸的性质:学名氢氯酸,是氯化氢〔化学式:HCl〕的水溶液,是一元酸。熔点为℃(纯HCl) ,沸点为℃(20%恒沸溶液) ,相对密度(水=1)为1.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为1.26 ,饱和蒸气压为30.66 kPa (21℃) ,与水混溶,浓盐酸溶于水有热量放出。溶于碱液并与碱液发生中和反应。能与乙醇任意混溶,溶于苯。盐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浓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在38%左右。盐酸为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在化学上人们把盐酸和硫酸、硝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合称为六大无机强酸。浓盐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盐酸小液滴,因此盛有浓盐酸的容器打开后能在上方看见酸雾。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
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3、源项分析及风险评价
使用的盐酸不在项目内大量存贮,用完后主要采用分段临时购买,盐酸在运输和临时储存过程中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因素。此外,二氧化氯通过发生器制备后直接通向清水池进行消毒,不会大量储存在钢瓶内,其在制备二氧化氯过程中发生器存在泄漏事故的风险。
根据对同类项目类比调查,项目事故风险类型确定为毒物泄漏。产生泄漏的主要过程是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盐酸桶装运输泄漏,使用和临时贮存过程中泄漏;二氧化氯发生器制备过程中泄漏。
主要事故原因可分为:阀门管线泄漏,泵设备故障,操作失误,仪表、电器失灵等。其中尤以阀门损坏泄漏最为严重,泄漏量最大,危害最严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的定义,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而重大事故是指导致有毒有害物泄漏的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泄漏事故,给公众带来严重危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贮运系统事故中阀门损坏泄漏最为严重,因此,选择阀门损坏事故作为最大可信事故。使用盐酸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事故,以及发生器在制备臭氧和二氧化氯过程中的泄漏事故,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水厂应加强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将二氧化氯制备间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降低为零。正常情况下二氧化氯制备间不会产生大量盐酸、二氧化氯泄漏。运行过程中有少量泄漏,也可在车间内进行处理,不会扩散到车间外。因此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会泄漏到车间外,二氧化氯制备间的设计和运行是安全的。
4、风险事故防范措施
〔1〕盐酸的运输安全防范措施
①应选择具有运送危险品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运送,并催促提醒其按照云南省有关道路运输管理方法严格执行、做到安全运输。
②用于盐酸运输的容器,必须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质检部门应当对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的容器的产品质量进行定期的或者不定期的检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露、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应严禁盐酸与碱类、铵类、碱金属、易燃物等混装混运。
③盐酸运输企业应当对其驾驶员、装卸员、押运员进行有关安全知识培训,并经所在地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方可上岗作业。运输危险化学品,必须配备相应的必要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
④对盐酸的运输过程进行安全性规划,并派专人进行运输中的安全管理与监督。运输途中应防暴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的地区停留。
⑤制定事故处理机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配备相关措施。在运输工具上配有一定的急救设施和全身防护服。
〔2〕盐酸的使用安全防范措施
①盐酸使用安全防范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酸洗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②盐酸应急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的清水冲洗至少15 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 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立即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喝牛奶和蛋清,就医。
〔3〕二氧化氯发生器泄漏防范措施
①在制备二氧化氯过程中,工艺上采用密闭装置,并对管道设备的各种密封部位和阀门进行经常检查,防止有气体和液体泄漏。
②应定期对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检查、维护,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设备应进行及时更换。保证发生器不受冲击、撞击。加强输气管道、阀门等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及更换。
③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发生器的操作。并安排专人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及更换。厂区内应配备常规的检修器材、过滤式防毒面具及手套等以便应急救援时使用。有条件的应给巡检人员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或在二氧化氯输送、使用地设置检测报警系统。
④按照国家相关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泄漏事故救援抢险预案》每年一月组织一次进行演练。
〔4〕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
在二氧化氯发生器制备间应设有专职安全员、环保员,并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事故应急处理系统,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在此基础上建议成立事故应急组织,由水处理厂厂长及生产、安全、环保部门的领导组成,发生事故时以领导小组为主,负责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工作。应急处理预案内容:
①一旦发生突发性事故立即发出警报。
②事故发生单位水处理厂迅速查明事故源点、外泄部位和原因,采取措施控制事故发展。
③泄漏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修,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者。抢修、救护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积。
④发现漏气应立即关闭漏气阀门,立即停止发生器运行,并及时检修。
⑤对受影响到的伤患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⑥水处理厂领导小组及救援队迅速赶往现场,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应急决定。
⑦水处理厂领导小组应组织进行事故现场警戒和巡回检查,必要时组织影响区域内的人员紧急撤离;立即组织救护伤员及中毒人员,并指导采取保护措施。
⑧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汇同发生事故的部门查明事故原因,提出控制、消除事故的意见,并立即通知当地安全、消防部门,组织事故抢险及处理。
⑨环保监测人员对事故现场及扩散区域进行监测,组织人员进行设备抢修、事故处理。当事故得到处理后,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总结教训,落实防范措施。
⑩发生泄漏事故时,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压式呼吸器,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通过以上措施和应急预案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绝或将二氧化氯发生器设备间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降低为零,真正到达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突发事故多属人为造成的,发生几率与工作人员素质高低、管理措施严格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建设方在运营的过程中认真落实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本建设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存在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